社會

  • 特價 SA248_cover2

    醫生爸爸抗疫記

    $88.00 $70.40
    內容簡介: 陳沛然身為醫生、爸爸、議員,在這個世紀疫症大流行時代,如何用這三個不同身分去抗疫?在這本書頭三章,大家將會找到答案。在第四章會為大家先介紹傳染病的理論,然後第五章再帶大家回到現實世界,從世界各地的疫情和防疫工作,重溫傳染病的故事。   內容節錄︰

    醫生爸爸函數課

    自從2020年1月疫情出現開始,我每天到官方網站包括國家健康衞生委員會、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官方微博、香港政府新聞公報、及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網站 [註一],蒐集數據,然後畫圖表。 大女兒自從疫情開始,學校停課,便常常用電腦上課、做功課、聽歌、跟朋友談天。有一天,我教曉她怎樣蒐集數據,放在試算表 (Excel),然後教她怎樣畫圖表,和在簡報 (Powerpoint) 編輯。自她學懂後,便由她負責每天蒐集數據畫圖表,而我負責校對和在議員網站及社交媒體發布。 我嘗試用數學方法監察和預測肺炎情況。有人說,由1月10日的頭兩個星期,確診病例如直線般不斷攀升。我有些不同意,雖然確診病例在頭兩個星期,好像不斷向上,但是現實上不可能無限地增加。歷史告訴我們,疫情總有冷卻的一天,問題是需要多少時間,和會有多少人受影響。 我每天都在蒐集官方數據,然後畫圖表,就是希望有一天疫情像乙狀曲線(sigmoid curve)般出現減慢和平穩的勢頭,那就有望回落了,之後再估計隔離和戴口罩的日子。而中國內地大概在武漢封城28天後,開始出現乙狀曲線,又名邏輯函數增長 (logistic growth),它是由 Pierre François Verhulst 在1838年至1847年的三篇論文中開發 logistic function ……(下刪3000字),讀初中的大女兒不明白函數,回想起當年的函數數學課,實在有點沉悶,有點艱辛。   作者簡介 陳沛然出生於香港,二OOO年在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之後取得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資格,二O一四年擔任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二O一五年發起公立醫院醫生薪酬機制加薪靜坐,二O一六年當選第六屆香港立法會中議員,也是會內唯一一名中間派議員。
  • 特價 列印
    內容簡介: 在專科的訓練過程當中,駐院醫生需要輪調到不同的科目去交流學習,吸收不同的知識和技術。 在過去的半年,Dr. Ray 以急症室醫生的身分,被派到內科服務。 內科是一門很廣闊的科目,名下還有分為腦科、心臟科、呼吸科、腸胃科、內分分泌科、腎科、風濕科、皮膚科、懷安科等等,而一位內科醫生,必須對每一個分科都有基本認識。 香港人愈來愈長壽,而老人家隨年月漸長,總會有不少毛病,一人要看幾個分科;內科醫生就如病人的協調統籌,兼顧病人的不同問題,訂定治療方向。 來急症室求診的病人當中,每三個就有一個是 65 歲或以上的長者。 曾經有 65 歲的求診者問分流站護士長:「我是老人家,會不會有『長者特快』的優待?」 護士長笑說:「《分流指引》寫明 70 歲或以上病人,5 類分流中最少要給第 4 緊急。至於你嘛,麻煩你再等一下啦!不過,我相信幾年後,標準會調高到 80 歲呢!」 由此可見,我們預期求診者年紀會愈來愈大,而我們作為急症室醫生,更需要內科的經驗和知識,故派我們上內科病房學習。 廣闊的內科學海無崖,而且每日都有約 100 位內科病人經急症入院,其工作量可想而知,有如醫療界的少林寺。 本書題為《急先鋒與內行廠》,聰明的讀者大都了解「急先鋒」是小弟作為急症室醫生的身分;至於「內行廠」、「東廠」和「西廠」本來是明朝的秘密警察,因廣東話中「入廠」為「入院」的意思,因此穿鑿附會,以「內行廠」借代為「內科病房」,讓標題增添一點古裝玩味。 作者簡介: Dr. Ray 從小的志願就是當醫生,畢業於山區大學醫學院,在某大公立醫院做實習醫生後,現正式成為急症室醫生。雖然疲於拚命,但相當樂於救人。期望以小醫生的角色,去描寫大醫院內的人生百態,分享從醫生成長的心路歷程。
  • 特價 SA253_cover_full

    治港策

    $98.00 $78.40
    內容簡介: 時局多變,人心思治。 自中央制訂港區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曾經發生的亂象得以平息。然而,浴火過後,香港的前路又該何去何從? 延續《重病的香港,如何救治?》就特區施政的論述,冼師傅繼續為香港時弊殫精竭慮,於續作《治港策》中一一討論香港目前的重大問題,包括司法改革、房屋問題、土地資源、教育與文宣、金融政策、青少年及老人情況等。 從精闢分析、審視案例,到提出針對性建議,冼師傅的這一份治港意見大綱,方略縱橫,匡俗濟時,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冼國林 出身於香港西營盤一個小販家庭,因家境及初期學業成績差,做過小販、貨倉助理、送貨工人,計程車司機、銀行文員、輔助警察等不同工作,亦參加過香港政府志願團體民眾安全服務隊(簡稱民安隊)服務社會。後來經苦讀,考到不同專業試,開拓了自己的事業,先後做過銀行管理層、上市公司主席、電影監製、導演、編劇及動作導演。參與的電影包括《葉問1》、《葉問2》、《葉問前傳》、《葉問——終極一戰》、《競雄女俠——秋謹》、《我們的6E班》等,上述電影先後獲得多個獎項或提名。 由於是功夫世家,自小習武,先後學過華林螳螂、太極、散打、大聖劈掛、洪拳及詠春。現為香港武術聯會副會長,世界洪拳總會主席及世界詠春聯會主席,致力推廣中國武術。 踏足社會後,認識到知識的重要,以半工讀方式先後考獲英國特許銀行學會會士、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財務及會計文憑、美國奧克拉荷馬城市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城市學院法律研究文憑及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法律學位。 2018年8月受細菌感染令身患殘疾,大難不死,雖年逾60,仍望在有生之年回饋社會,有一分力,發一分光。
  • 特價 SA136.jpg

    半個醫生ON CALL 中

    $60.00 $48.00
    "名人推薦 星屑醫生:「我衷心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新經典。」 《On Call 36小時》羅仲謙:「實習醫生熱血奮鬥史,幽默寫實,非常好看!」 「『你心中一邊哼着歌一邊搓,你就會搓得對拍子,也不會覺得累的了。I want nobody nobody but you, I want nobody nobody but you!』牀頭有個醫學生搓得汗流浹背,牀尾有個大醫生在唱Wonder Girls當啦啦隊……」 Dr. Ray從小的志願就是行醫救人,成功考入讀醫學院後,才發覺當醫生原來殊不簡單,頻繁的考試、學之不盡的醫學知識、繁重的工作量……簡直就是「一入醫門深似海」!學醫期間,他天天歷盡各式奇事,備受各種心理、精神上的衝擊,包括首次解剖死屍、首次接觸絕症病人、首次直擊女人十級痛的生仔過程、首次被護士欺負、首次在醫院上課中途暈倒變成病人、首次搶救病人失敗……最後,他成功闖關,由醫學生搖身一變,成為半個醫生,遊走醫院各科。 實習醫生Dr. Ray以感性又幽默的筆觸回顧五年醫學生生涯的點點滴滴,帶你深入各個醫院重地,一窺堂奧,看盡人生百態,重點推介: -臭氣熏天的手術直擊 -七國混戰的生仔過程 -精神病房上演的四娘教仔 -急症室的奇難雜症大雜燴 同場加映:兩大醫學院面試實錄! 作者簡介: Dr. Ray 從小的志願就是當醫生,畢業於山區大學醫學院,現正輪流於某大公立醫院做實習醫生。雖然疲於拚命,但相當樂於救人。期望以小醫生的角色,去描寫大醫院內的人生百態,分享從醫生成長的心路歷程。 "
  • 特價 SA245_Cover
    內容簡介: Dr. Ray 系列作品來到第八集,有賴各位鼎力支持。翻開過去的一頁頁故事,Dr. Ray覺得自己雖然已隨年月逐漸成長,但慶幸沒有隨波逐流、心灰意冷。反之,這些年來的潛移默化,改變了脾氣毛病,也學會了隱惡揚善。 作者展望將來,願與同業繼續共勵互勉、保持赤子之心,將醫護軼事與大眾分享。同時,也希望市民大眾,能尊重醫護的犧牲,時刻以禮相待,在逆境中一同忍耐體諒。 今次,Dr. Ray 將帶你走入經常被逼「爆」的急症室,親歷「奇境」,令人讀來哭笑不得。猶記得組稿之時,Dr. Ray 歎了一句「我都逼爆咗(夾上兩柱眼淚的emoji)。我們的工作量無回落,雖然天氣回暖,但情況一樣的……差」。所說的正是 2019 年春天香港醫護人員的處境。 面對惡劣的工作環境和巨大的壓力,Dr. Ray 的心當然會有高低起伏。然而,他坦言,若能再選一次,他還是堅決選擇投身這份專業。 若你再選一次,還願意掀開這本書嗎? 作者簡介: Dr. Ray成長於有十三太保紮根的慈雲山公共屋邨,於附近的中、小學就讀,自己慶幸沒有被不良少年踢入黑社會。 因為是早產兒,比較體弱多病,經常出入醫院,加上電視劇《妙手仁心》的「薰陶」,自覺從此真正「誤入歧途」。 SARS時期,學校停課,曾害怕死後沒有在世間留下一點痕跡,所以開始寫網上日記的習慣,消磨時間之餘,也分享給朋友刷存在感。 畢業於山區學堂後,為實現自己的夢想,投身行內有名的地獄少林寺服務至今。自言不知道還可以捱得多久,但從來都沒有後悔過。
  • 特價 無標題-1
    內容簡介: 無言身教,無言感激 死亡是一個點,生命卻是一條線。在這條線上,遺體捐贈者選擇在離世後成為「無言老師」,延續生命的意義,帶領我們從死看生,活好當下。 我曾遇過一位病人,他的家人不多,當感到年齡大了,知道終有一日會離開人世,希望為社會做些事,例如貢獻在醫學教育上。他知道當「無言老師」能夠幫助醫學生,因這軀體能成為學生深入了解人體結構的重要教材,認識各個器官和人體奧妙。在整個過程中,希望讓學生明白如何尊敬一個人,無論是生是死,每個人都需要有尊嚴,需要受到重視。 如果各位正考慮或曾經考慮參加「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我想在此呼籲,這個捐軀的行動十分有意義,因為這不單讓醫學生在解剖教學上有學習樣本,並且在學習過程中,學懂如何尊敬別人的遺體,以至學習尊重人的一生。 ——沈祖堯教授
    試閱
    第一章 無言身教.知識永存 第二章 死後遺愛.捨身成仁 第三章 逝者永念.無言有愛 第四章 無言之友.生死之思 真誠推薦(以姓氏筆劃排名) 王賢誌 東華三院主席 吳兆文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學習體驗),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教授 吳若希 著名藝人及流行歌手 胡令芳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梁顯利老年學及老年病學研究教授 陳日君樞機 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 陳活彝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及副院長(研究生教育),逸夫書院副院長 陳家亮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系講座教授 陳偉儀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院長,生物醫學講座教授 陳智豪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贐明會董事會主席 黃民牧師 基督教靈實協會福音事工部長者院舍組前主任院牧 傳燈法師 大覺福行中心住持,佛教院侍部主管 鄭佩佩 資深華語演員,香港著名武俠女星 鄭振耀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資料)系主任,卓敏矯形外科及創傷學講座教授 蕭粵中 香港消防處消防及救護學院醫務總監,急症專科醫生 蘇振顯 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外部事務委員會主席 *版稅收益將撥捐 「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 編著者簡介: 編者簡介 陳新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教育),生物醫學學院副院長(本科教育),新亞書院副院長及通識教育主任,解剖實驗室及「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主管。年輕時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生物學,研究院碩士(解剖學),並於英國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專長於解剖學,神經科學和發育生物學,專注研究神經軸突生長和引導機制,眼睛退行性和炎症性疾病的防護。教學生涯曾多次獲得中大醫學院最佳教師奬項和校長模範教學獎。近年積極於在社會不同階層推廣遺體捐贈和器官捐贈文化,打破市民對「死無全屍」的傳統忌諱。 伍桂麟先生 英國註冊遺體防腐師,跨媒體創作人及生死教育倡議者。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解剖室經理。生死教育學會前會長。「香港生死學協會」創會會長。「生死教育」和「陪着你嘔」Facebook專頁版主。數碼電台D100節目《生命21克》主持。年青時於藝術學院畢業後,從事設計及藝術教育工作,兼職學習遺體防腐和禮儀師工作,具有數千個遺體防腐和復修個案經驗。近年成功於本港推動「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公餘致力向公眾推廣生死教育,生命教育及情緒關顧文化,宣揚「從死看生,活好當下」。
  • 特價 SA141.jpg

    半個醫生ON CALL中2

    $60.00 $48.00
    "名人推薦 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這是一個醫科畢業生懷着衝勁與熱誠投入醫療服務的見證,當中蘊含着少年人活潑、輕鬆、不屈不撓和對生命熱愛的情懷,實為考慮投身醫護行業年輕人的參考。」 威爾斯親王醫院顧問醫生SFL:「就讓我們通過Ray的故事,去重新發掘醫者那份赤子之心!」 ======================================= 下一位病人,是一個很喜歡說話的大嬸。 嬸嬸:「唔好同我講中文,我要講英文!」 顧問醫生:“Ok, let’s talk in English! How are you today?” 嬸嬸:“I am a Chinese, you can talk with me in Mandarin!” 顧問醫生:「(國)那你今天如何了?」 嬸嬸:「我要唱大戲!一丫葉,輕丫舟……」 「阿Ray。」顧問醫生拍拍我膊頭說:「你口才了得,給你一個獎勵,麻煩你應付她,我們先巡下一位病人……」 ============================================== Dr. Ray剛從五年地獄般的醫學生生涯走出來,立即又走進另一個地獄──到各大公立醫院當實習醫生!骨科、內科、外科,統統涉獵,以為醫學院的經歷已夠刺激?更具挑戰性的事陸續有來:一天之內收三十二位病人、工作至凌晨五時仍然未能睡覺、跟X光部「講數」、被「魔鬼管家」教訓、安撫「怪獸家長」……面對種種挑戰,Dr. Ray維持其熱血本色,勢不向困難低頭,堅決迎難而上! 這一年有苦有淚實習生涯,是Dr. Ray以半個醫生身分在醫院出沒的最後日子,將最真實的On Call 36小時經歷,展現於你的眼前! 重點推介: 台灣美眉撒嬌記 當值房走火警事故 醫院管家婆訓練班 生命中的小天使特別篇 作者簡介: Dr. Ray 從小的志願就是當醫生,畢業於山區大學醫學院,現正輪流於某大公立醫院做實習醫生。雖然疲於拚命,但相當樂於救人。期望以小醫生的角色,去描寫大醫院內的人生百態,分享從醫生成長的心路歷程。 "
  • 特價 SA190.jpg
    Dr. Ray,可能是網上最紅最火的年輕熱血醫生! 走過的戰場和煉獄,Dr. Ray繼續滿腔熱血的搶救生命、看顧病人,再累亦堅持揮筆寫下在醫院的所見所聞。他對工作的熱誠、對生命的愛惜、對病人的關心,透過一個又一個或溫馨感人或抵死好笑的小故事,深深感染着每位讀者。 「站在醫院的最前線,緊貼着社會的心跳,感受到的人情冷暖,猶如這個城市的寒暑表。每天上班都會遇上不同的人,他們有着不同的年紀、不同的國籍、不同的背景,來到我面前,有着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痛苦、不同的理由。」 本書為Dr. Ray第四本作品,四大篇章: 第一章 我是Dr. Ray 第二章 醫生是這樣煉成的 第三章 轉戰ICU 第四章 繼續熱血 作者簡介: Dr. Ray 從小的志願就是當醫生,畢業於山區大學醫學院,在某大公立醫院做實習醫生後,現正式成為急症室醫生。雖然疲於拚命,但相當樂於救人。期望以小醫生的角色,去描寫大醫院內的人生百態,分享從醫生成長的心路歷程。
  • 特價 SA207.jpg
    網上最紅最火的年輕熱血醫生Dr. Ray,透過一個又一個或溫馨感人或抵死好笑的小故事,與讀者分享在醫院的所見所聞。 本書為Dr. Ray第五本作品,內容包括那些年的故事、印度留學記、病患眾生相、醫護一家、外星怪現象、風雨中的香港。 作者簡介: Dr. Ray 從小的志願就是當醫生,畢業於山區大學醫學院,在某大公立醫院做實習醫生後,現正式成為急症室醫生。雖然疲於拚命,但相當樂於救人。期望以小醫生的角色,去描寫大醫院內的人生百態,分享從醫生成長的心路歷程。
  • 特價
    Out of Stock
    Untitiled
    從事兒童輔導工作多年,看見無數家長和小朋友從困難衝擊中站起來,活得精采,深受感動。更叫人受到鼓舞和驚訝的是,小孩原來擁有無窮無盡的解決問題力量。倘能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支持,每個孩子都可以學習到面對困難的辦法,能夠接受挑戰。 學習放鬆自己、建立自信,正是解決問題最重要的一環。一群熱心的兒童專家默默耕耘、努力不懈地為兒童精神健康作出貢獻。現在,她們將經驗和心得公諸於世,希望透過一本「秘笈」,可以讓更多家長先學習,然後將「功夫」傳授給自己的孩子,培養他們應付壓力的能力。人生難免有種種困難,擁有一些「功夫」傍身,相信無論大人和小孩也會覺得輕鬆容易得多。 朱燕明──資深社會工作者 作者是三位關心兒童的人士,她們是一位精神科醫生和兩位心理學家。 她們體會到現今社會的複雜形勢,下一代正承受着壓力,令孩子們失去應有的光采。怎樣做才可以使他們快樂地踏上成長之路呢? 透過本書深入淺出的解釋,父母得以了解壓力形成的因由,繼而循着適當的途徑,幫忙他們親愛的孩子去面對各方的難題。 壓力,雖然是無形的,但不是一團解不開的難題。父母們,你們不是孤單的一群,因為這裏有三位可以與你分享和分憂的專家。 李慧賢──資深兒科醫生 作者簡介: 胡潔瑩 香港大學臨牀心理學榮譽碩士,在澳洲墨爾本大學完成博士研究課程,為香港心理學會、澳洲維多利亞省註冊臨牀心理學家,澳洲心理學會臨牀心理學院院士及英國特許臨牀心理學家,現任職於全科醫院臨牀心理科。 陳潔冰 一九八零至八三年於香港大學主修心理學,一九八五年取得臨牀心理學碩士學位,為英國特許臨牀心理學家及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牀心理學家,近年服務於一全科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 沈孝欣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大學精神科醫學院院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澳洲及紐西蘭皇家精神科醫學院榮授院士,現為私家執業精神科醫生。
  • 特價 SA246_cover_op

    佛系廢青都有火

    $78.00 $62.40
    內容簡介: 十年前,黃明樂寫了轟動香港社會的《港孩》,種種關於當代香港孩子的現象,引起了廣泛回響。 十年後,Z世代的孩子們,公主病不再,換上了「佛系」二字。家長、僱主、社會賢達認為「佛系」是不思進取、不事生產的代名詞,更把年輕人標籤為「廢青」。佛系青年卻深深相信,在瞬息萬變的當今社會,無慾無求、凡事隨心是唯一的生存之道。種種世代矛盾,由此而起。 作為資深教育工作者及自由創作人,黃明樂過去十多年跟不同年齡、背景、個性的年輕人朝夕相處,明白他們其實並不真的那麼「佛系」,只是不懂得用大人能理解的方式去表達和建立自己。而大人也沒有能力,看通孩子們佛系表象背後的思考邏輯,真正了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透過這一部《佛系廢青都有火》,作者以全新的眼光,加上親身經歷,分析Z世代與大人之間的矛盾,並希望兩代之間可以放下批判與標籤,逐步走上和解之路。 文章節錄: 《唔緊要病》 「明樂,我想出國讀書,你可替我寫推薦信嗎?」許久不見的學生,忽然給我發短訊。 「讓我看看。何時截止?」我回短訊。 「後天。」 「後天!即我只有兩天時間?」 「一天,因為明天已要回學校交文件。」短訊變了錄音口訊,語氣輕鬆得很。 一天!我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日程,掙扎着要不要答應。 「出國讀書這麼大的決定,你兩天前才來準備?」我不禁為他擔心。 「對啊!我一開始準備,就想到要找你了!」他興奮地說,我差點沒昏倒。 我嘆了口氣,索性撥電話給他,直言:「抱歉,這兩天我真的很忙。如果你早一點找我,我是很樂意幫忙的。」 「噢。」他一頓,「唔緊要。我再找人。」說罷便清脆地掛了線。 後來,我遇見他,問及申請進展。他在截止前一天成功另找老師作推薦。 「不過最後都衰左啦!」他若無其事的說。 「那你一定很失望了。」我不禁替他惋惜。如果準備充足一點,我深信他獲取錄的機會還是蠻大的。 「唔緊要~~~」 「那是你心儀的大學啊。」 「ok啦。」 「但……」 「無所謂喎,真係。」 轉眼,拙作《港孩》出版十年了。當年的孩子都變大人了。而今天的孩子,也變得大不同。 近年的前線教學,令我感受最深,也最心痛的,是孩子們由當年奄尖聲悶的「公主病」,忽然走進了另一極端,變成凡事不在乎的「唔緊要病」。 兩者有啥分別?前者以為「世界圍着自己來轉」,他們要得到一件事,一哭二鬧三上吊,不到黃河心不死。 後者恰恰相反——他們想要的,得不到,便爽快地作結:「這些幸福不屬於我。」他們認為「世界不會圍着我轉,因為世界看不見我。 」 今天的孩子,有種共同的行為模式:想要什麼,如參加比賽、申請出國留學、考獎學金,總是沒太多準備;落空了,失望瞬間消化掉,化成一句「唔緊要」。 大人們看得眼火爆,唔緊要唔緊要,這些後生什麼都不緊不要,唔嗲唔吊,想點? 但是,相信我,在孩子們的心底裏,這些事情其實他媽的緊要。因為,果真唔緊要,他們連踏出第一步都不會,遑論說出最後那句「唔緊要」。 「唔緊要病」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孩子們,有很多東西想要,同時有很多揮之不去的不安。為了避免不安,他們真心相信,凡事別付出太多,落空了就不那麼失望。 這個潛在邏輯,最後變成自我實現預言,期望真的一一落空,而最安全的下台階,就是那句萬能Key的「唔緊要」。 「唔緊要啦,我都沒有很努力。」「唔緊要啦,我都沒有太投入。」「唔緊要啦,我又不是付出了很多。」無希望,就無失望,自欺欺人。凡事唔緊要,久而久之,唔緊要的已不是那件事,而是當事人,即是——他們自己! 十年前後,孩子的問題——「公主病」和「唔緊要病」表癥一致,原因卻大不同。兩者同樣是未盡全力,但從前是「Hea」,是「老奉」要大人出手相救(而大人通常義不容辭)。今天的「佛系」,大多不是老奉,也從不期望大人出手相助;反而認定,無人幫是正常的,因為「我不值得」(I don’t matter, I don’t deserve, I am nothing)。 十年前,回應「老奉」,大人若狠下心撒手不管,孩子們自會死死氣地靠自己,最終還是會明白「No pain, no gain」。 今天面對「佛系」,大人倘若照板煮碗,孩子們「求仁得仁」後,就愈發認定:你看你看,我都不值得愛了吧。然後,他們便會掉進自憐自憫的惡性循環,更可能一死了之。 大人百思不得其解:今天的孩子,明明萬千寵愛在一身,我們對他們的溺愛,早就過晒籠了,怎麼可能令他們覺得「I don’t matter to anyone」? 孩子們從小到大,要什麼有什麼,只要大人能力範圍內做得到的,都會傾盡所有去滿足他們,竟反過來令孩子們有這麼嚴重的自我保護機制,認定「I don’t deserve what I want」? 作者簡介: 黃明樂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知性女生。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榮譽學士。 倫敦大學法律學士。 倫敦大學經濟及政治學院比較政治碩士。 Associate Certified Coach (ACC) by International Coach Federation (ICF). 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主任(AO)。2005年毅然拋下鐵飯碗,追尋自由創作人的夢想。至今無間斷在各大報章、雜誌寫專欄,並出版十多部著作,包括暢銷書《港孩》。 遊走於傳媒、劇場、教育及文化界,主持香港電台節目SIK SI FUNG達8年之久。 曾為逾100家機構/企業出任策略顧問及提供培訓。 十多年來積極投入教育工作,是家長信任的傾訴對象、學生及年輕人愛戴的mentor。近年積極開拓人生導師(professional life coaching)的事業,協助成年人為自己的人生轉變尋找出路,最大願望是世上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 個性真誠、開朗、善感,容易走進別人心裡,相信生命影響生命。工餘興趣是有機耕作、閱讀、旅遊和禪修。
  • 特價 無言老師-OP
    內容簡介: 從醫科生必修的21堂解剖課為藍本,讓讀者認識人體結構,即使不是醫科生,亦能一探人體奧妙! 本書先以解剖學歷史作切入點,令讀者了解解剖學的起源與演變,接着通過21堂真實人體標本照片的解剖課,帶領讀者認識人體結構的基本概念,更會按器官功能加入生理學、病理學、法醫學、急救學及公共衛生等小知識,將看似複雜的醫學知識應用在生活層面中。 作者簡介: 陳新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教育),生物醫學學院副院長(本科教育),新亞書院副院長及通識教育主任,解剖實驗室及「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主管。年輕時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生物學,研究院碩士(解剖學),並於英國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專長於解剖學,神經科學和發育生物學,專注研究神經軸突生長和引導機制,眼睛退行性和炎症性疾病的防護。教學生涯曾多次獲得中大醫學院最佳教師奬項和校長模範教學獎。近年 積極於在社會不同階層推廣遺體捐贈和器官捐贈文化,打破市民對「死無全屍」的傳統忌諱。 伍桂麟 早年於香港藝術學院修讀應用藝術畢業,及後成為了英國註冊遺體防腐師和專業遺體修復師。現為「香港生死學協會」創會會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解剖室經理。他在2011年發起「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為香港遺體捐贈之奠基者。平日以「生死教育」和「陪着你嘔」面書專頁宣揚生死議題及情緒關顧,並於D100音樂節目《生命21克》主持節目。著有《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者給我們的生死教育課》,並獲香港金閱獎2018「最佳醫療健康書」。
  • 特價 DrRay5_cover
    不行了,不行了,醫生叔叔不行了!

    網上最紅最火的年輕熱血醫生Dr. Ray,透過一個又一個或溫馨感人或抵死好笑的小故事,與讀者分享在醫院的所見所聞。

    本書為Dr. Ray第六本作品,他由當年初出茅廬的實習醫生哥哥,搖身一變成為「太忙的後裔」的醫生叔叔。不變的是他那顆熱誠的心,以及爆笑抵死又感人的分享故事。

    新書內容包括那些病人教我的事、奇難雜症、溝通的重要性、醫院趣聞、醫護秘辛、Doctor絮語;配合cuteDr. Ray漫畫,讓你一邊睇書,一邊笑爆嘴!

    作者簡介:

    Dr. Ray

    從小的志願就是當醫生,畢業於山區大學醫學院,在某大公立醫院做實習醫生後,現正式成為急症室醫生。雖然疲於拚命,但相當樂於救人。期望以小醫生的角色,去描寫大醫院內的人生百態,分享從醫生成長的心路歷程。

  • 特價 SA216_cover4
    內容簡介: 一樣的生命,不一樣的人生。愛滋病患者,也能活出生命的意義和色彩。 本書分享了13位愛滋病患者的生命故事,希望大眾對愛滋病有更多了解,關懷接納病患者。 內容節錄︰ 來自星星的病人 引言 信不信由你,健仔擁有轉世前的記憶,投胎前決定此生淡泊,不為金錢、名氣營營役役。一約既定,萬山無阻,上天收到這張訂單後隨即開始生產工序,只是命運安排有點特別,先送他血友病,再來個愛滋病,拖垮了身體,果然不能奔逐名利。人生如棋,落子無悔,健仔依着這個生命藍圖,像星星發亮。 內文 據健仔說,他記得轉世過程,話說當時他的靈魂不知從宇宙哪個角落冒出來,快速飛行,通過一條藍色管道,瞬間來到地球之外,清楚看見整個地球的形貌。就在該處有個男人等着他,這人面向地球,以背部示人,容貌不可辨,這裡姑且稱為使者。 當下健仔停下來,使者首先發話,問道:「你去到地球之後,想做一個怎樣的人?」健仔但願一次過滿足三個願望,答道:「我希望做偉人,有錢有名氣又長命。」自古偉人多早逝,更未必有錢,可能這個叫價實在兇了些,使者拒絕了。健仔覺悟到這像是個評分機制,可能他還沒資格做偉人。 開天殺價不行,只好退而求其次,健仔說:「沒有名氣不打緊,最緊要長命一點,做個平凡人,安安穩穩過一生,不用辛苦賺錢。」他着實不懂討價還價,這次落地還錢也兇了些,使者立即答允,健仔未及打話,但覺自己向下疾衝,穿過雲層來到地球,來不及看風景,眼前是個屋頂,也不知是醫院還是住所,總之俯衝下去,感覺很可怕。 穿過屋頂之後再沒畫面,漆黑一片。 健仔誓神劈願這段記憶千真萬確,或許孟婆湯失效,他出生後仍記得這麼多,又或許讀者認定他發夢,任君解讀,本文試圖探討如此一個人怎樣看待血友病以至愛滋病,無意導人迷信。故事發展至此健仔做回凡人,然而這個凡人有點不尋常,關節時常腫痛,劇烈運動划不來,到後來才知這叫血友病。 他的血液缺乏第八凝血因子,不時自發性出血,痛極難睡,媽媽背着他跑到急症室,即使注射藥物也要一週後才見效,難得他天性樂觀,上體育堂跑步奉旨高掛免戰牌,但覺休息一下也不錯,即使請假入醫院也不覺得怎樣,他說:「我多數入住伊利沙伯醫院,大約一個月入來三次,每次住一至三個星期,看見很多小朋友、嬰兒,嬰兒住在氧氣箱,又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問題,大家沒有分別,都是入醫院。」 來自星星的他對這個地球很好奇,入院登記的時候總是要求近窗那張床,他解釋:「我可以看風景,又可以看見媽媽來探我的時候在樓下走過,很辛苦的樣子。」媽媽早上送他上學,之後回家弄飯,中午送到學校給他,下午又接放學,每天往返三次,風雨不改。 健仔這個外星人沒有侵襲地球,反而被地球病毒侵襲,八十年代初開始注射第八因子補充劑,該劑品由血液提煉而成,大大改善血友病人情況,未料部份血液來源含有愛滋病病毒,因此個別劑品也受污染。香港有六十四個血友病患者因此感染愛滋病,健仔不幸成為其中之一。 以血友病患者來說他的病情算嚴重,愛滋病病毒感染則控制得當,而當時這病的藥物副作用大,等閒並不用藥,只定期驗血觀察病情,直至CD4白血球數量處於低水平或出現併發症才吃藥。饒是如此,當時未有雞尾酒療法,健仔聽說愛滋病人只能活七年,護士又不時說起某位病友過身了,他也自忖時日無多。死不可怕,只可惜地球之旅行程太短暫,所以任何療法都願試,吃過人蔘等中藥,大不了藥石無靈,外星人接走他。 一天晚上八時許,窗外突然湧現金光,直比白晝明亮,卻不刺眼,光線穿牆過壁,家中一切盡變金色。反高潮的是健仔眼不見外星人,耳不聞聲音說話,只是不知何故左手自然地向着光芒伸過去,如此這般手背多了個印,他這樣形容:「好像地圖,咖啡色若隱若現,父母都見到個印,到了二十多歲時還有少許,不過現在長大沒有了。」 他曾認真地查看其他小朋友可有手印,跟他遭遇相同,「我還以為好大件事,大廈附近的居民也看見這個情況,翌日報紙一定刊登這宗新聞,結果報紙、電視都沒有。」如果事件屬實,有理由相信外星人這場大龍鳳為他度身訂造,至於金光是何物,手印有何用,仍是個謎,「可能外星人想看看我怎樣面對這個病,放棄自己抑或繼續努力生存。」 大抵他合格了,才沒有被接走,可是奮鬥過程絕不輕鬆,經常因病中斷學業,勉強讀畢小六便輟學,雖曾報讀夜校中一,無奈抱恙缺席大考,學歷永遠停留在小學畢業。爸媽愛子如命,劃了一道結界將健仔放了進去,不愁衣食住,唯獨缺行。爸爸既擔心他行動不便在外受傷,又不想別人知道他身染愛滋病病毒,於是限制行動自由,一起出外倒還可以,但要戴上護膝,而且藏在褲管內不為人知;單槍匹馬上街則萬萬不可,為防逃脫甚至反鎖大門。 健仔憶述:「我不怪父母,但經常懇求媽媽讓我出外。父母叫我不要告訴別人我有愛滋病病毒,其實如果不說,單從外表看不出。」自此變成宅男,沉迷遊戲機世界,爸爸盡量滿足其物質生活,不加阻撓。 健仔多麼想探索花花世界,無奈因身體所限被迫做宅男,他的弟弟明明身無頑疾,卻自願足不出戶,打從骨子裡是個宅男,哥兒倆性子南轅北轍。一次嬸嬸、堂弟來訪,健仔見嬸嬸與媽媽談天,此刻不走更待何時,帶着弟弟、堂弟逃出住所,害得大人四出尋找。一次他帶頭繞着水池邊遊走為樂,堂弟失足掉進水裡,做領隊的捱了一頓大罵。 十八歲轉到伊利沙伯醫院專科診所接受治療,內科專科護士鍾姑娘向他父母說,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只要依指示服藥可以活得很長,來日父母撒手,健仔不懂照顧自己,人際網絡又小,後果堪憂。鍾姑娘介紹他去愛滋病基金會做義工,又為他定立目標,每日出外走路半小時。結界打破之後,媽媽買菜他請纓相伴;他有事外出,輪到媽媽相伴。 伊利沙伯醫院職業治療部創立「生命重整課程」, 2011年健仔開始參與,身邊不乏同病相連的人,一樣從血友病演變到有愛滋病。他們與其他愛滋病病人不同,從小知道身患此症,幾乎用一生功夫來接受,可是缺乏相關知識,多數躲在家中,與社會脫節,生活圈子狹窄,不願走出安全網。 小組一共十堂,每堂要交功課,健仔久未上學讀書交功課,未曾想到功課是締造自身小小的突破。第一堂媽媽陪他上課,第二堂衝出教室,與父母出外吃飯,對這家人來說甚是罕有,但也稱不上什麼突破。第三堂健仔拋下一句:「媽媽,我要做功課!」一個人從九龍乘船到港島區,這個突破卻又大了些,不過媽媽知道這是導師安排,很是放心。自此媽媽不再陪讀,但餘下的突破也少不了她,原來健仔早年考了車牌,只是極少駕駛,這時驅車載父母去西貢放風箏。好小子在課程後脫胎換骨,以前外出,媽媽誓相隨,如今只問一句:「什麼時候回家?」 一次健仔忽然問鍾姑娘:「你相信有外星人嗎?」那次轉世他向外星人使者許下承諾,雖然不曾後悔,但如果生命有take two,他會如何選擇?他說:「上次說少了,我想健康一點!」其實為了處理自發性出血問題,鍾姑娘向血液科醫生建議,讓健仔預防性注射藥物,而非等到關節出血腫脹才治療,終於2012年起定期打針,每星期三次,每次八針,出血次數大減,加上職業治療、物理治療鍛練肌肉,臨近中年終於能夠照顧自己。 事業方面也看見光,開始擔任義務工作,「現在做義工滿足感很大,因為以前好像從沒做過什麼,現在好像做到很多,雖然沒有工資,但好像有些職位。」 努力工作,彌補被偷走的那幾十年,問他還有什麼憂慮,他的答案令人意想不到: 「我的世界很簡單,最大苦惱是停電,不能用電腦,什麼都做不到。」以前什麼都不做才是人生,現在什麼都做不到卻是人生痛苦之首,其實他潛能無限,網上自學拍攝技巧,最愛捕捉家人吃飯歡笑一刻;講究在日光下拍攝,說不定有意彌補之前足不出戶日月無光。健仔說:「我現在生活很滿足,沒打算找一份正職,每天上班我支持不到,可能關節痛又要請假。現在工作悠閒,有滿足感又可以在家工作。我有傷殘津貼、車船津貼,來醫院做義工,巴士兩元車資付得起。」不賺辛苦錢,生命藍圖兌現了。 家中有點積蓄,省吃省用一生應該不愁衣食,主要開銷買遊戲機。往後還有什麼目標?「我想做回正常人,有工作、結婚、生孩子、組織家庭,很多人經常勸我順其自然,順其自然,我順其了很多年, 很多病友結了婚,我還是老樣子。」 可惜爸爸等不着,幾年前離世,臨終叮囑他照顧媽媽,健仔答應了。一約既定,萬山無阻,「我答應爸爸的事我做得到,我會加油,我要盡力做。」每一、兩年帶媽媽出外旅遊,最愛日本,甚至說得出關西機場比成田、羽田機場方便輪椅出入,故此他愛去大阪多過東京,「希望媽媽長命百歲,希望爸爸不要擔心我,不要擔心這個家,你自己玩得開心點!」 健仔對生死有獨特見解,認為所謂天堂是個星球,「爸爸應該去了上面(天堂),而不是落去下面(地獄)。我覺得人死後靈魂去到那個星球,重新排期再去其他星球做生物,但是那個星球的事我完全沒有記憶。」 最後筆者問他有什麼話要跟病友說,他答:「希望大家努力生存下去,明天總有希望,明天可能有根治我們這個病的藥,可以做回一個普通人,我真的覺得有這麼一日。」外星人的說話,大家要聽。說到這樣他才糾正筆者,他覺得自己不是外星人,只是被外星人接觸過。也說得是,今世他是地球人,至今仍是,還是要活下去,更要活得精彩。 作者簡介: 伊利沙伯醫院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79.jpg

    死裏逃生

    $78.00 $62.40
    「0603170114」 一組數字! 一生逆轉! 2006年3月17日晚,發生在尖沙咀廣東道行人隧道的槍擊案,徐步高、曾國恆、冼家強(家菲)三位涉案當事人,只有冼家強警員負重傷生還。他的面頰和小腿受槍擊重創,之後一直在醫院深切治療部,經歷着無數次手術,啃着無數藥物,每分每秒承受着從傷口傳來的撕心裂肺的痛楚。每晚夜幕低垂,腦海中不斷閃現的現場駁火片段…… 從此,一位年輕有為的警察,變成永久身負傷患的康復者。身心受創,痛苦得,無法照鏡!無法拍照!因為,實在無法回首!在家人、好友、警隊、醫務人員的關懷照料下,家菲終於戰勝了心魔,一字一淚地將他在醫院期間的康復經過,記錄下去,每一筆,都很痛! 在我警務生涯中最難忘的個案,要數2006年3月17日晚發生在尖沙咀廣東道行人隧道的槍擊案,而這個轟動的案件發生時我正是香港的警務處長。冼家強先生在維護社會治安中付出的代價之大,實在是難以用筆墨來形容的。他的面頰和小腿受槍擊重創,至今依然有後遺症,雖然他盡量以輕鬆的心態去面對,但痛苦和壓力對他做成的影響只有他自己才感受到,他選擇用紙筆記錄下來,淚中有笑(只是苦笑) ,但總算是心靈上的一種釋放和解脫。 ──李明逵 原警務處長 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家菲在那天晚上成為了一個家傳戶曉的人物。他在事件中的英勇表現,為他嬴取了一枚應得的英勇勛章之餘,亦為他帶來了無盡的身心傷痛。事件發生後的每一天,他都要獨自英勇地面對事件帶來的各種身心後遺症。身心的痛,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亦只有他自己才能克服。這本書記敘了他那條崎嶇的康復路。我當了三十四年警察,閱人無數。家菲擁有悲天憫人的心腸,若說是世間罕有,絕不為太過。 ──鄧厚江 原警務處監管處處長 回想當天夜晚已有朋友傳出「家菲命不久已~~他頭部中槍,脚部又中一槍,應該捱不了多久~~恐怕返魂乏術~~」,更可笑的訊息是「家菲已死了」,大家都認為我頭部中槍多數撐不下去,加上傳媒張冠李戴的報道,友人忙亂間驟眼看到死者親友照片,心慌下沒留意當中錯漏。 經過了這七十一天的病院經歷,確實令我身體及心靈上有極大的轉變。由最初醫生說我很大機會「面癱」,到後期又多次表示我可能需要切去左腳!我就不時抱着「天天有希望,日日有奇蹟」的信念,明天可能不會怎樣,但有所冀盼總是好的!而事實上奇蹟的而且確發生在我身上,讓我更深信上天將會派給我更多任命,因此我必須積極裝備自己,面對未來,迎接更多、更艱辛的! ──冼家強(家菲) 尖沙咀槍擊案唯一生還者 作者簡介: 2006年3月17日,冼家強警員與同袍曾國恆於尖沙咀行人隧道與休班警員徐步高槍戰。冼家強事發時28歲,右邊面部鼻翼旁及左邊小腿中彈,為槍戰中的唯一生還者。事件引起香港社會廣泛關注。在2007年4月25日的徐步高槍擊案死因研訊中,陪審團一致裁定徐步高非法殺死3人包括警員梁成恩、巴基斯坦護衛及警員曾國恆,以及令冼家強受傷。
  • 特價
    Out of Stock
    MM377_cover_op
    內容簡介: 陳沛然二O一六年當選第六屆香港立法會中議員,也是會內唯一一名中間派議員。 本書講述了他由成長到成為醫生,再到擔任醫生公會會長,及至當選立法會議員的漫長歲月。做醫生的初心為何﹖何解參選立法會議員?為何喜歡踢足球?凡此種種,皆會在書中一一解答。在本書的最後章節,還有作者自爆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些經歷亦影響他長大後當醫生和立法會議員的作風。 內容節錄︰ 感恩我曾輸在起跑線 香港人做什麼都要「快、好、省」,上一代人說「執輸行頭慘過敗家」,這一代喊「贏在起跑線」,都是同出一轍。我不認同這種觀念,反而感恩我曾輸在起跑線。 我在八月出生,根據怪獸家長的最新定義,已經輸在起跑線。 上小學,爸爸有二奶三奶,其後爸爸拋棄媽媽和我跟兩個弟弟,多年來沒有給贍養費。單親家庭,沒有錢上興趣班,連喜愛的足球訓練班也沒法參加。我第一次正式學踢足球已是三十六歲,再次輸在起跑線。 升中學,媽媽上班至深夜才回家,我負責用熱開水滾熟雞蛋或買豬仔包給兩個弟弟作早餐,晚上買飯盒和照顧弟弟。學樂器?在音樂堂只吹過牧童笛,已經很開心了。有一位好朋友要到外國留學,說因為我上了中學仍沒有坐過飛機,所以送我一張飛機票尾作紀念,那一刻,我感到莫名的自卑。 進大學,我要靠借貸和替人補習應付學費及生活開支,畢業後背負重債,還要設法供弟弟讀大學。身邊的同學,輕易得到父母送贈的簇新跑車,甚或住宅物業作為大學畢業禮物,我又輸在起跑線。 找工作,二千年畢業,香港經濟差,政府收入減少,醫療開支撥款也減,當年在醫生人手仍然不足下,醫生新血找不到工作,醫生老手被迫吃「肥雞餐」。見工時主管問:「工作沒有訓練機會,接受嗎?」「就算有訓練都不會是專科訓練,接受嗎?」「就算有機會接受專科訓練,六年後一定不會續約,接受嗎?」我乞求說全部接受。 工作了,碰到很多名校畢業生、富二代,有上司曾對我說:「你的家庭背景很難在這裏生存和獲得機會。」「你不要去爭取晉升,這個職位是留給某某的。」 因為要供樓和支撑媽媽與自己兩個家,所以我不敢申請到外國受訓,起跑線不知在哪裏。 不是在埋怨,反而是感恩我「曾輸在起跑線」,我的「領導才能」便是靠從小兄代父職磨練出來的;在沒有父蔭沒有名校的背景下,唯有多結交朋友彌補社會關係的不足,就學懂了「團隊合作」;也在重重困難裏學習「危機處理」,提升「抗逆能力」。窮小子雖然永遠不能贏在起跑線,但是只需給我一個讀書的機會、一個工作的機會,已經足夠了。 我每年都參加一百米短跑比賽,人家跑五十步,身材矮小腿又短的我,要提速跑六十步才可以拿獎牌。人生長路漫漫,起跑線和終點線都不重要,人生論贏輸也沒有意義。因此,我不會要求三個女兒「贏在起跑線」,有時候放手讓她們碰撞、跌倒和經歷挫敗,反而令她們得着更多。 作者簡介: 陳沛然出生於香港,二OOO年在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之後取得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資格,二O一四年擔任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二O一五年發起公立醫院醫生薪酬機制加薪靜坐,二O一六年當選第六屆香港立法會中議員,也是會內唯一一名中間派議員。
  • 特價 SA160.jpg
    走過的戰場和煉獄,Dr. Ray終於由半個醫生升級成為正式的急症室註冊醫生!一句「急症室好玩好多!」,Dr. Ray繼續滿腔熱血的搶救生命、看顧病人,再累亦堅持揮筆寫下急症室的所見所聞。他對工作的熱誠、對生命的愛惜、對病人的關心,透過一個又一個或溫馨感人或抵死好笑的小故事,深深感染着每位讀者。 「站在醫院的最前線,緊貼着社會的心跳,在急症室感受到的人情冷暖,猶如這個城市的寒暑表。每天上班都會遇上不同的人,他們有着不同的年紀、不同的國籍、不同的背景,來到我面前,有着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痛苦、不同的理由。」 一篇講述內地孕婦非法入境以求在香港分娩的《強國人要生仔》更在網上瘋傳,令Dr. Ray一時之間成為報紙爭相報道採訪的主角。本書為Dr. Ray第三本作品, 大力推介:  《強國人要生仔》  《超聲波機會爆炸》  《割腕的女孩(一)》  《疤痕痛》  特別加送「Dr. Ray的facebook單元」 「這幾年來Dr. Ray除了醫術專精之外,行文亦漸見洗鍊;所以我在推介本書以外,更祝他在寫作的領域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 作者簡介: Dr. Ray 從小的志願就是當醫生,畢業於山區大學醫學院,在某大公立醫院做實習醫生後,現正式成為急症室醫生。雖然疲於拚命,但相當樂於救人。期望以小醫生的角色,去描寫大醫院內的人生百態,分享從醫生成長的心路歷程。
  • 特價 Caring-Cover-09-OP
    內容簡介: 一名植物人丈夫照顧者的真實告白。 從這一刻起,便徹底分隔了我和他,無法再溝通。 與丈夫育有一女的胡太,劉倩萍一直擁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庭,這個家成為她生命中的首位,丈夫是天;女兒則是他們的全部。誰又料到只消一個上午,便是餘生噩夢的開始。 事情發生的早上她丈夫突然嘔吐不止,經過診斷後被確診為面積頗大的出血性中風,一開始還能對答如流,之後他的動作開始變得緩慢,意識也逐漸迷糊,慢慢地,他昏了過去!從這一刻起,胡太和他的方向便分隔開,無法再有溝通。而一向是幸福家庭中的胡太,從此就踏上了不一樣的照顧者之路。 雖然社會上也有不少嚴重病例,但像書中患者這般突發、短時間內病情急轉直下、一夜之間變成不能發聲、不能進食、不能活動,甚至不能呼吸的狀態……確實對至親而言是難以接受的噩耗!作者與她這個「真空」的過程,確實值得讀者們重新鑽營自己的生命價值,作者每一天都不能哭、不能亂、不能怨、不能問(為何是我),但她仍是向前進,更不惜長途跋涉帶同病者為學生講課,把患者交給沒有心靈及技術經驗的新晉學生作實習,多次記得學生作出不成熟的診療行為時,作者都向我表達不要緊,我就更覺她的偉大,她希望學生能為自身的錯去帶動經驗、去反思,往後可好好建立醫德及醫術。 如果你們想探索她與家庭是怎樣的過?如何跨過?如何支持?你們如何成就自己?你們就要讀讀這書的每一頁,我相信當你們細讀她的一字一句,體驗她這2,102,400分鐘的呼吸速度、血液流動變化及甜酸苦辣的味覺,你們會為她流淚、為她掛心、為她打氣、為她……敬佩的過程中……感覺生命的「真實」意義!你們的感動亦會引發一股強烈的動力,很想去為自己、家人、朋友及病患者家屬貢獻一點力量。 作者簡介: 劉倩萍 胡太劉倩萍,丈夫於二○一二年確診為面積頗大的出血性中風,從此成為植物人。 植物人照顧者的心路歷程並非三言兩所能表達,當中的辛勞、感受及堅持都是一個嚴峻考驗,作者希望以這段經歷與讀者們分享,讓社會大眾也聽到照顧者和植物人痛苦無助的呼喚聲。
  • 特價 SA140.jpg
    .置業或自住人士均適用 .漏水及危險元件詳細圖示 .化妝樓注意重點 詹濟南(詹sir)驗樓多年,常聽說準業主買二手樓時因為上手業主沒有責任為下手業主跟進屋內問題而在驗樓時馬虎了事;也有業主以為裝修公司可以為他們解決樓宇問題,但卻常常事與願違。待業主受漏水問題纏繞、發生家居或行人意外,甚至發生塌樓事件時,已為時太晚了。 有鑑於此,詹sir特意編寫本書,就檢驗建築結構、漏水問題、危險元件的基本概念一一列舉,以便讀者掌握一些基本的驗樓技巧,初步了解樓宇狀況;並於本書最後加以〈需特別注意的檢驗項目〉一章,提醒讀者各項注意要點,慎防「化妝樓」。本書除適用於準業主外,如自住人士正擬定家居維修計劃或正為單位估價,均同樣相宜。 作者簡介: 詹濟南 作者詹濟南從事於香港建築界有二十五年,1988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現稱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曾處理過無數大型建造及裝修工程。 詹先生於2000年開設Clerk of Works Services Limited,主要業務為樓宇檢驗工作,至今已驗過超過八千個新舊單位、也為新裝修的業主驗收過裝修工程約一百個、及處理約二百個因漏水而受影響的單位。除此以外,詹濟南也為公司取得多項項目管理工作或顧問工作,包括地鐵將軍澳線內商店的裝修工程技術支援服務、海洪工程有限公司在觀瀾的廠房建造工程管理工作、昂平360市集內商店的裝修技術顧問服務等。自2004年底開始至今,詹先生在香港有線電視《樓盤傳真》節目內「業主新『睇』驗」的環節中擔任驗樓嘉賓,講解及指出驗樓技術及樓盤質素。而 詹 先生也曾在《經濟日報》發表關於約二十篇有關驗樓文章。 著作有: 《驗樓常識100問》 《新樓檢驗》 《裝修監督與驗收》
  • 特價 SA99.jpg
    內容簡介:  業主、準業主必讀天書!  香港有線電視《樓盤傳真》節目主持及編輯李小慧推薦!  置業前後、裝修前後實際問題全解答! 《驗樓常識100問》涵蓋一百條有關驗樓及執修程序、地板檢驗、漏水檢驗、牆身檢驗、潔具/櫃檢驗、天台檢驗、樓宇建築、維修責任、裝修問題、樓宇買賣等多方面驗樓常識問答。  為什麼牆身在敲打下有空鼓聲?  發展商拒絕負責執修後發現的瑕疵,怎麼辦?  如何檢驗木地板?  怎樣檢驗牆身油漆?  我居住的地方窗門常漏水,二十年內已換了五次窗,到底這問題能否徹底根治?  我想將兩間房打通,應注意什麼?  裝修後的幾個月就發現窗漏水,向裝修公司追討,但不予理會,裝修公司有沒有義務為漏水窗負責?我想向裝修公司追討賠償,可以用什麼方法? 無論新居入伙,舊居翻新,置業前後,裝修前後,《驗樓常識100問》也是業主及準業主的必讀天書! 作者簡介: 詹濟南 作者詹濟南從事於香港建築界有二十五年,1988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現稱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曾處理過無數大型建造及裝修工程。 詹 先生於2000年開設Clerk of Works Services Limited,主要業務為樓宇檢驗工作,至今已驗過超過八千個新舊單位、也為新裝修的業主驗收過裝修工程約一百個、及處理約二百個因漏水而受影響的單位。除此以外,詹濟南也為公司取得多項項目管理工作或顧問工作,包括地鐵將軍澳線內商店的裝修工程技術支援服務、海洪工程有限公司在觀瀾的廠房建造工程管理工作、昂平360市集內商店的裝修技術顧問服務等。自2004年底開始至今, 詹 先生在香港有線電視《樓盤傳真》節目內「業主新『睇』驗」的環節中擔任驗樓嘉賓,講解及指出驗樓技術及樓盤質素。而 詹 先生也曾在《經濟日報》發表關於約二十篇有關驗樓文章。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67.jpg
    義無反顧 走上街頭 以卵擊石 抗爭到底 社運.情真 遊走在教會、社關和社運的學生自白 今天不站出來,明天站不出來 社會小說 「屈指一算,關心社會和參與社運已有一年之久。一年的時間,很多人覺得平平無奇,我卻經歷了很大的轉變。從與一般中學生無異般「食飯打機瞓覺讀書」,到在facebook上討論社會時事政治,更走上街頭參與社會運動,當中不少人不太了解我的動機和原因。 我將會在《我不是英雄──黃之鋒政論集》書內與各位分享一下我的經歷、理念和異象。」 ──黃之鋒 作者簡介 黃之鋒,16歲,中五學生。基督徒,學民思潮召集人,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特約嘉賓,AM730專欄作者。
  • 特價 SA162.jpg
    .各種裝修材料專業知識 .裝修材料詳細精美圖樣 .裝修材料全面選購攻略 香港很多裝修工程都由業主購買材料,交予承建商師傅安裝,然而過程中不少人(包括業主、欠缺經驗的設計師、裝修師傅等),因對裝修材料的知識不夠豐富而導致雙方不歡而散的個案,有見及此,詹sir特編寫這本與裝修材料有關的書籍,以供用家參考。 裝修工程中,需用的材料多不勝數,本書主要集中在常用的材料,包括塗料、金屬裝材料、木材、石材、瓷磚、牆紙、地板、家具等。編寫期間,詹sir總結經驗,發現大部分業主及設計師都過分集中考慮用料的美觀性及價錢,而對物料的技術指標、施工性及穩定性等都置之不理,待出現問題時,為時已晚。本書希望能將艱澀的資料簡易化,滿足不同用家需要。 作者簡介: 詹濟南 作者詹濟南從事於香港建築界有二十六年,1988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現稱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曾處理過無數大型建造及裝修工程。詹先生於2000年開設Clerk of Works Services Limited,主要業務為樓宇檢驗工作,至今已驗過超過八千個新舊單位、也為新裝修的業主驗收過裝修工程約一百個、及處理約二百個因漏水而受影響的單位。除此之外,詹濟南也為公司取得多項項目管理工作或顧問工作,包括地鐵將軍澳線內商店的裝修工程技術支援服務、海洪工程有限公司在觀瀾的廠房建造工程管理工作、昂平360市集內商店的裝修技術顧問服務等。自2004年底開始至今,詹先生在香港有線電視《樓盤傳真》節目內「業主新『睇』驗」的環節中擔任驗樓嘉賓,講解及指出驗樓技術及樓盤質素。而詹先生也曾在《經濟日報》發表約二十篇關於驗樓的文章。 著作有: 《驗樓常識100問》 《新樓檢驗》 《裝修監督與驗收》 《二手樓檢驗》
  • 特價 SA130.jpg
    當業主決定為家居進行翻新工作,即意味着一段裝修工程將近展開。就詹濟南(詹sir)過往經驗,裝修工程在工期、額外費用、手工品質、用料等都經常發生爭執,業主與裝修公司各執一詞,互指對方不是,結果爛尾收場,有的不了了之、有的鬧上法庭、更有的以暴易暴雙方動武大打出手,最終雙方都付出了沉重代價。 有見及此,具十多件豐富驗樓經驗的詹sir撰寫此作,詳細羅列由裝修工程開展至完結所涉及的大量繁複工序,包括招標、與裝修公司洽談裝修合約、監察進度控制、監察材料使用、監察成本控制、監察品質控制……按文索驥,有章可循,讓你裝修監督與驗收,完全無難度!
  • 特價 SA114.jpg

    驗樓王2-新樓檢驗

    $62.00 $49.60
    內容簡介: 業主在接收新樓時,多會選擇自行檢驗,然而,期間會遭遇不少問題,如:對驗樓步驟感束手無策;未能妥善運用驗樓時間;未能準確判斷哪些元件需要執修;檢驗新樓時草草了事,待入伙後才發現大量潛在問題,賠上金錢損失;因標準差異,與發展商爭執不斷等等。 本書內容標準以中國國家質檢局所定的規範作為參考依據,同時對比香港過往常用的英國標準,所以本書適合香港境內各類新落成房屋驗收,以及業主到國內置業收樓之用。 在新樓買賣程序中,新樓檢驗是常被業主忽略卻又最重要的工序。收樓時發展商會提供一份執修表予業主檢查室內設備及材料是否對辦,然而,不少業主對新樓檢驗根本不知如何入手,所以草草填寫執修表便算。到新居入伙後才發現瑕疵處處,這時發展商責任期已過,業主更是投訴無門。檢驗單位超過八千個,因此被冠以「驗樓王」稱號的詹濟南為此詳細列明新樓檢驗程序及步驟、應注意的事項、驗樓貼士等,有助減少業主收樓後的爭拗及損失。 本書詳盡內容:  驗收天花  檢驗地面工程  驗收石材面牆身  驗收窗  驗收門  驗收欄杆  驗收來去水系統  驗收潔具  驗收櫃  驗收電器  收樓的後期工作 作者簡介: 詹濟南 作者詹濟南從事於香港建築界有二十五年,1988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現稱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曾處理過無數大型建造及裝修工程。 詹先生於2000年開設Clerk of Works Services Limited,主要業務為樓宇檢驗工作,至今已驗過超過八千個新舊單位、也為新裝修的業主驗收過裝修工程約一百個、及處理約二百個因漏水而受影響的單位。除此以外,詹濟南也為公司取得多項項目管理工作或顧問工作,包括地鐵將軍澳線內商店的裝修工程技術支援服務、海洪工程有限公司在觀瀾的廠房建造工程管理工作、昂平360市集內商店的裝修技術顧問服務等。自2004年底開始至今,詹先生在香港有線電視《樓盤傳真》節目內「業主新『睇』驗」的環節中擔任驗樓嘉賓,講解及指出驗樓技術及樓盤質素。而詹先生也曾在《經濟日報》發表關於約二十篇有關驗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