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出版社

  • 特價
    Out of Stock
    書海迎風_3nd
    歡迎來到《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的秘密書房

    FreakonomicsThe Tipping Point、《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被討厭的勇氣》、《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快思慢想》、《追蹤網絡科學足印》、《數位麵包屑裡的各種好主意》、《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挺身而進》、《未來一百年大預測》……這些書籍長期雄据亞馬遜、博客來、誠品、金石堂書榜。劉進圖與你進入好書的世界,帶出作者的哲思──facebook總裁的管理之道說到職場女性的人生,由年輕人的不安躁動說到社會責任,由推銷牙膏說到黑人民權戰爭──細閱人生必讀的20本好書,帶你開拓一場改變人生的閱讀之旅。

    家長應為孩子什麼選書?中學生如何建立閱讀習慣?大學生如何從書局選書?種種關於閱讀的問題,劉進圖都會為你一一解答。

    作者簡介: 劉進圖 

    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中學,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著有《迎鋒而立──刀後「劉」言》。

  • 特價
    Out of Stock
    M057.jpg
    英文版由藍燈出版社出版,法、德、丹麥文版與中文版一起面世。 關於「文化大革命」前後,中國老百姓以至知識分子的遭遇,今天年輕一輩可能已印象模糊。《暴風雨中一羽毛》是他們不可不讀的文獻。 ──喬志高 美國華人作家 等待和希望 他們已經像革命暴風雨中的一根羽毛, 在每次運動中被吹來吹去, 對自己的命運沒有一點選擇。 總有一天,這一切磨難都會結束。我們會過上好日子。很難說什麼時候,但一定會的。現在,你很難想像這一天,但是要有信心,你不會在山裏呆一輩子。 這本帶有史詩色彩的自傳,記述一個天真無辜的小女孩,在中國當代反右、大躍進、文革、上山下鄉等政治運動中教人心酸的成長歷程。其間,她的家庭不斷受迫害,她被打罵、侮辱、強姦,父母下放農村,她住進臨時收容所,目睹好友的媽媽上吊自殺。後來全家被下放到窮困落後的村莊,她繼而到深山老林裏當知識青年。失望、希望、死亡、等待一直環繞着她的童年。作者用簡潔如詩的語言,哀而不怨的口吻,娓娓憶述小時候在逆境中頑強地堅持而存活下來的真實故事。 通過一個天真無辜的小姑娘的長年受難,《暴風雨中一羽毛》真實而生動地重現毛澤東統治時代史無前例的荒誕與殘暴,為中國近代史作出獨特的見證。 余英時 著名歷史學家 2006年克魯格獎得主 這篇豐富多彩、自成一格、令人心碎的故事,它涵蓋人的殘忍、愚蠢和善良,歸根究底是對百折不撓的人的堅韌和生命力的見證。  哈金 美國1999年國家圖書獎得主 長篇小說《等待》作者 這是一本「文化大革命」期間成長的勇敢的少女感人肺腑的回憶錄,充分反映毛澤東假借進步的名義所犯下種種殘暴無比的罪行。 鄭念 《上海生死劫》(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作者 作者簡介: 巫一毛,美國聖母大學英美文學學士、金門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曾於美國硅谷任電腦公司高級主管。中、英文作品在美國多種報刊和雜誌上發表,並入選多本詩歌、散文、小說集。曾參演敘述中國文革時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歷史紀錄片《上山下鄉》。其父巫寧坤為中國著名翻譯家和作家。巫女士現居於美國加州。《暴風雨中一羽毛》英文版Feather in the Storm於2006年由藍燈出版社出版,法、德、丹麥文版,將相繼於年內推出。
  • 特價
    Out of Stock
    B291.jpg

    暗算(增訂本)

    $88.00 $70.40
    內容簡介: 國家重地,絕頂高手非常行為唯拍案 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麥家驅筆直闖人性禁區之作 小說裏有一個給人喚作「瞎子阿炳」的人物,有著驚人的聽力,遙遠的聲音,複雜的聲音,或是極為相似的聲符,都難不倒他。阿炳識別聲符的章節,麥家寫來,也極富神來之筆,教讀者簡直有了阿炳「捕風」的實感。 聽風、捕風、追風、風語,都是這麼一回事,做的,是超乎人類極限的事。要馴服的,是風──簡直是瘋了(本書確也抽絲剝繭地寫及破譯高手變成瘋子的宿命)。 小說裏另一個破譯高手黃依依,桀驁不羈,一個大美人卻周旋於無數男士之中,敢作敢為,在軍紀森嚴的破譯重地也毫不例外,叫平素持重的上司落荒而逃! 麥家有關破譯的小說一部接一部,寫之不盡,他所鍾情的,應是「悶鍋」裏人性的淋漓與行為的盡致,這裏面該蘊藏著多少人生密碼?這應看成是麥家破譯的終極目標。與此同時,那過程的峯迴路轉與始料之不及,在讀者的感覺裏,與其說是「鬥智」,毋寧說是人生風景的集大成。文學的最高頂,不也就在此。 作者簡介: 麥 家 .第七屆(2008年)茅盾文學獎得主 .2010年出版香港繁體字版《風語》(與內地版、台灣版同步推出) .2010年出版香港繁體字版《解密》(增訂本) .2010年出版香港繁體字版《暗算》(增訂本) .原名蔣本滸,1964年生於浙江富陽。 .1983年畢業於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無綫電系;1991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97年任成都電視台編劇;2008年調任杭州市文聯專業作家。 .從軍17年,輾轉六省市。 .1986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解密》《暗算》《風聲》《地下的天空》《風語》等。 .被評為2003年度中華文學人物、第三届風尚中國榜2007年度作家、第六届華語傳媒文學大獎2007年度小說家、第十三届上海國際電視節最佳編劇、第三届電視劇風雲盛典最佳編劇等。
  • 特價
    Out of Stock

    晚清大變局(下)

    $68.00 $54.40
    本書剖析的是鴉片戰爭後至辛亥革命七十年間的思潮與人物並旁及若干重大歷史事件。 這個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轉型期給人留下無窮的困惑。最大的困惑莫過於為什麼只留下屈辱,而一再讓機遇輕輕飄逝。史學家有過種種解說,但讀後細思,在迭獲教益的同時,又往往產生似信似疑的新困惑。 呈現在這裏的是一個不願人云亦云的知識分子對這段歷史的新探索。 史書毫無疑義應該謳歌光明,鞭笞黑暗。可是,如果視角有誤、史實不全,春秋史筆也許會化為光怪陸離的哈哈鏡。絕不能低估錯誤的社會思潮對人們心靈禁錮的嚴重性﹔卓犖方家有時也未能超凡脫俗。 值得人們深思的是﹕面對亘古未有的大變局,究竟什麼才是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 百年苦難無非是無可抗拒的歷史趨勢與中國歷史積垢的衝突。死的拖住活的,方生與未死反覆搏鬥。 作者簡介: 袁偉時,一九三一年十二月生於廣東興寧。 一九四七年,考入廣州南海中學念高中。一九五○年考進廣州中山大學經濟系,直至一九五七年在復旦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班畢業後回到中山大學工作至今。執教之初講授經濟學,七○年代起年改在哲學系教中國哲學史,主要講授中國近現代哲學史;是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已退休)。 著作有:《中國現代哲學史稿》(一九八七年);《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一九九二年),增訂新版易名為:《帝國落日‧晚清大變局》(二○○三年);《中國現代思想散論》(一九九八年);《路標與靈魂的拷問》(一九九八年);《告別中世紀 ── 五四文獻選粹與解讀》(二○○四年)。另外還主編了幾套叢書和編了一卷《大學精神檔案》(當代卷)(二○○四年)。
  • 特價
    Out of Stock
    WS89.jpg

    時間的旅人

    $88.00 $70.40
    她是時間的旅人, 步伐多麼輕,輕輕走向陌生或熟悉的遠方。 她是時間的女人, 心思多麼細,細細品味生命的深邃與甜蜜。 她走在過去,現在與未來, 慧黠的眼睛,追尋著下一個入口, 她是張曼娟,一個永恆的旅人。 「曾經以為旅行是一場空間的移動,漸漸的我明白,旅行也好,人生也好,其實都是時間的移動,我們只是時間的旅人,聽憑時間的意志穿越。 這幾年我一直在旅行,也常常重遊舊地,與我作伴的都是比我年輕的朋友,有時我會回憶起某條街口的小店;或是某座公園裡有噴水池;或是某個市集的開放時間,同行旅伴便很詫異的問:「妳怎麼知道?」不過是偶爾浮現的記憶啊。而在人生道途中,我有時也能準確指出某些事的發展;某些人的反應;某些心情的幽微與轉折,身邊的朋友很詫異的問:「妳怎麼知道?」不過是中年的歷練與洞明啊。 中年以後,對我而言不是久別重逢,而是舊地重遊。 值得慶幸的是,每一次的舊地重遊,我總能保持著雀躍與好奇,充滿熱情的意欲探索更多的未知,旅行也好,人生也罷,總是有著許多未臨之境,散發強烈誘惑。」 ──張曼娟 作者簡介: 張曼娟,曾任職東吳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古典小說、現代小說、現代散文等課程為主。曾獲台灣「全國學生文學獎」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小說第一名;中華文學散文獎第一名及中興文藝獎章。張曼娟屬台灣殿堂級作家,至今共有數十部著作問世,每次一推出,皆受到相當廣大讀者的迴響與討論,為目前台灣、美國、香港以及東南亞各華人地區最具知名度與最受歡迎的華文女作家。 1988年後一直手執教鞭至今。初期任教於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後來在東吳大學中文系誨人十年。1997年8月她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至今仍於港台兩地「駐守」,曾任光華文化新聞中心主任。 張曼娟其他著作 張曼娟女人幸福術01 《女人的幸福造句》 張曼娟女人幸福術02 《幸福號列車》 張曼娟女人幸福術03 《呼喊快樂》 張曼娟女人幸福術04 《永恆的傾訴》 《今日香港有煙霞》 《戒不了甜》
  • 特價
    Out of Stock
    HK38.jpg
    時間從不會為你停下腳步,屬於香港的一些東西正在慢慢消失。那些年的老建築,那些年的舊風景,從一幀照片,一段文字,在腦袋裏拼湊出歷史。 《明報》三位記者,游走於港九新界,深入不同角落,探索散落在香港各處的老故事。他們用筆記錄下細緻的感受,用照相機拍下當今的模樣,讓讀者從字裏行間,回味舊時。 鴨脷洲的漁鄉舊街, 跑馬地那消失的山光, 旺角已然消失的老戲院, 中上環的地下公廁, 太平山道的磅巷風光, 還有一條條消失的街道…… 在舊與新之間蹓躂,那個年代的氣息依然存在,歷久彌新,化成記憶的符號。 行街,尋找老香港的過去。 作者簡介 三個《明報》記者,相信「行街」不止於逛商場,每周游走港九新界,輪流把街道上的所見所聞,記錄於《明報》星期日生活專欄「街知巷聞」。 有關《明報》星期日生活 十年前,2003年,《明報》拍板副刊逢周日加碼,遂有「星期日生活」,以啟發生活和想像為 理念,以帶給讀者靜好的閱讀時光為己任。不論文字抑或圖像,堅持優質Q嘜。十年來,香港經歷過SARS保天星皇后反高鐵反國教和三個行政長官,民間遊行示威密度有增無減,雞無雞味菜無菜味,而我們一直伴陪。當中有過一些不因時光荏苒而幻滅的絕頂好點子,我們重新收集編制成書,此乃推出「星期日生活系列」之全部因由。
  • 特價 BJ91.jpg
    當生活完全被進口食材攻佔,土地上只矗立着高樓大廈,香港農業完全消失之時,被掐着脖子的你還能有什麼選擇?你的下一代還有權對危害健康的食材說「不」嗎? 鄺易行四處尋找良食,只是為了提醒香港人──香港仍然良食處處,但假若沒有你們的支持,良食市場還是會逐漸萎縮,直至某刻大家才頓然發現,要完全仰仗他人,才能擁有賴以為生的糧食。 本書由「良食關注組」創辦人鄺易行博士撰寫,帶你遊走全港良食市場,蒐羅本地優質食材,並輔以簡易食譜。良食,惜食,就是如此簡單。 作者簡介 鄺易行,生化博士,主修分子免疫學,自稱「煮飯婆」,2007年創立良食關注組( http://www.goodfoodwatch.com ) 。她將科學知識融入日常飲食生活,不斷發掘本土優良食材,堅持追溯每件食材背後的生成與製造環境,配以簡便健康的烹調方法,實踐以個人行為,包括提升公眾的關注,作為對全球食物安全危機的回應。2011年起於《明報》Sunday Workshop「家常便飯」每周撰寫專欄。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64.jpg
    過去二十年,香港經歷了什麼? 你,又記下了什麼? 九十年代初的輝煌日子, 回歸帶來的企盼和恐懼, 移民潮迭起告別港英政府, 金融風暴樓市科技泡沫一堆, SARS保天星皇后反高鐵反國教, 三任行政長官民眾踏上普選未知路, 民間遊行示威有增無減…… 資深傳媒人安裕,借一紙一筆,思前想後,用心跟大家探討在香港時空發生的事。 「笑中有淚的沉淪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欲悲聞鬼叫 我哭豺狼笑 覺醒」 作者簡介 安裕,傳媒人,啃書快過食叮噹麵包,醉心近代史,月旦時局似個講古佬,對中美日關係尤有深刻體會,每周專欄見《明報》「星期日生活」。 有關《明報》星期日生活 十年前,2003年,《明報》拍板副刊逢周日加碼,遂有「星期日生活」,以啟發生活和想像為 理念,以帶給讀者靜好的閱讀時光為己任。不論文字抑或圖像,堅持優質Q嘜。十年來,香港經歷過SARS保天星皇后反高鐵反國教和三個行政長官,民間遊行示威密度有增無減,雞無雞味菜無菜味,而我們一直伴陪。當中有過一些不因時光荏苒而幻滅的絕頂好點子,我們重新收集編制成書,此乃推出「星期日生活系列」之全部因由。
  • 特價
    Out of Stock
    M082.jpg

    明月幾見常圓

    $78.00 $62.40
    "內容簡介: 戰亂動盪日月興替.百味人生細說從頭 自日本侵華前的江蘇常州,輾轉南京、重慶、廣州、香港、卡加里,作者以珍貴的人生,見證種種悲歡離合…… 「花開自然花落,明月幾見常圓。盛筵無有不散,歡歡樂樂收場。」 筵席雖散卻不見傷感,這詩句,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結業的得雲茶樓。這茶樓見證了近百年的歷史蒼桑,而以這首詩「收場」,可說「得道」。 本書所寫所述,是作者八九十年的生命百味,聚聚散散,多見小處著墨,大處著眼,讓我們既可細味史實,又可感受箇中的一股不朽的力量,教人感奮。本書以「明月幾見常圓」作書名,還有其珍貴處與可讀處,也盡在此。 編者語, 如下: 那一場原非過眼煙雲 中國近百年史,大抵可用變和亂二字概括。朝代更迭,貨幣轉換,加上遭逢侵略之餘,內戰橫生,人命危淺,四處流離。不堪提,一提起珠淚滿江河。然而,其間牽動多方人情,豈可言休。內裏,自有我們的根,有我們的源,一旦捨棄,飄泊無定,試問誰想,誰要。 表面看,本書是「一家」之百年故事,然而,那種輾轉流徙,百般無奈,小民的唏噓苦痛,卻是一代接一代,多少人同受的煎熬。更重要的是,說慣了「前車可鑑」,卻同時氾濫着粗枝大葉的習性,不去細看,細數,細味,便大有可能是「重蹈覆轍」的因由。難得本書作者事事縷述,處處細節分明,也便筋肉豐滿,讀者牽藤摸瓜,結結實實的感受,都知道,那一場原非過眼煙雲。 「一年容易又中秋」,這裏的容易,其實是一步一步的經歷,不是一蹴即至,裏面有許多故事,值得聚在一起,對月訴說。天上從來月圓又月缺,一再啟示,人生的循環,大致有着這樣的一個軌迹,但到了自身,該如何溶融匯通,便是難處。說到這裏,便得多謝薛廸鈞先生,他以極大的勇氣與魄力,以一個又一個場景,猶如另一軸「清明上河圖」長卷,讓我們看得分明,卻不是只圖個嘆息,而是有了殷鑑,以平常心,好好走下去。 作者簡介: 薛迪鈞 薛廸鈞,學名薛佩璋,一九二五年五月初五生於江蘇常州。曾祖父於清朝時經營煤炭生意,後家道中落。念書至初中二,曾在四川省立紡織學校進修。成長於亂世,難於安居,屢受戰火煎熬,與家人輾轉多地。一九四九年落腳香港,於東南紡織公司服務四十一年。一九九四年正式入籍加拿大,居於卡加里,至今。 "
  • 特價 SA203.jpg
    2015年,香港似乎仍在困局中。政治上,佔領運動後,政府繼續呼籲政改方案要「袋住先」,卻遭民主派議員和不少年輕市民反對;相對地,南韓經歷四十年抗爭,最終爭取到民主。經濟上,樓市繼續熾熱,售價屢屢破頂,冠絕全球,但人均居住面積只等同三隻豬享有的空間,十年竟無寸進;各地政府卻透過實施各種措施,穩定樓價和租金,讓市民安居樂業。關心周邊各國和地區,或許能為香港找到出路。 香港以外,中日兩國關係亦趨緊張,特別是參拜靖國神社和東海界線的劃分,兩國戰事會否一觸即發?而中國本身亦有不少社會民生的問題,部分如十年前的大頭娃娃毒奶粉等更激發中港矛盾。 《明報》專輯組以銳利而專業的眼光,針對關乎香港以至東亞地區的熱點議題,深入發掘和報道,更邀得不少舉足輕重的中日政經界人物接受專訪。本書為這些珍貴的訪問和調查內容的結集,讓讀者一氣呵成,深入了解香港以至周邊的國際關係情勢,更是讀者分析時局的重要工具。 作者簡介: 《明報》專輯組於2014年年中全新成立,旨在直擊新聞現場,對熱點新聞以客觀中立的方式作深度報道。《明報》編採組相信,新媒體出現無疑令閱讀習慣改變,而短平快的快餐式新聞、預設立場的報道近年的確盛行,不過無論新媒體還是舊媒體,內容始終「為王」。客觀具公信力的資訊,深度分析、宏觀視野的內容,在香港仍大有生存空間。
  • 特價 SA211.jpg

    明察天下2

    $98.00 $78.40
    2015年,香港政制改革裹足不前,樓股暢旺而經濟轉營無望。向南看,新加坡巨人倒下,有人懷念兼冀盼「明君」治港,有人以之重申自由民主之貴。向東看,野百合、太陽花綻放台灣,年輕一代勢闖建制舞台。日本從三一一大地震中復興,柬國亦要告別紅色夢魘。周邊各國不無困阻與變革,或許科研可讓香港往前走下去? 不知不覺,明報專題組成立已滿一年,雖然起步艱難,但也盡我們所能,為讀者獻上一輯又一輯的深度報道,力求帶給大家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更深入的政經議題以及對人文歷史的更多關懷。 本書深入發掘東亞及本港重要議題,再以銳利而專業的眼光分析比對。本書為這些珍貴的訪問和調查內容的結集,讓讀者一氣呵成審時度勢,分析時局。 作者簡介: 《明報》專輯組於2014年年中全新成立,旨在直擊新聞現場,對熱點新聞以客觀中立的方式作深度報道。《明報》編採組相信,新媒體出現無疑令閱讀習慣改變,而短平快的快餐式新聞、預設立場的報道近年的確盛行,不過無論新媒體還是舊媒體,內容始終「為王」。客觀具公信力的資訊,深度分析、宏觀視野的內容,在香港仍大有生存空間。
  • 特價
    Out of Stock
    Untitiled

    日軍慰安婦內幕

    $80.00 $64.00
    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強徵慰安婦是最無恥、最卑劣的惡行。 所謂慰安婦,其實即隨軍軍妓,據估計,被強迫當慰安婦的中國、韓國、東南亞及荷蘭婦女超過十萬人。她們飽受蹂躪摧殘,很多人更遭到毒打虐待,甚至被殺害,倖存下來的慰安婦也多身心殘缺,抱撼終生! 日本政府曾否認軍方與強徵慰安婦有關,但隨着愈來愈多資料重見天日,加上各地受害人紛紛挺身指證,這些曾被日本政府刻意掩藏的不光彩歷史,終於展示人前。從這本書,大家可深入了解有關慰安婦的真相。 本書初版於一九九三年,是關心香港淪陷史者的必讀參考書。適逢二○一五年為抗戰勝利和香港重光七十週年,明報出版社現特予再版,以紀念抗戰勝利,並緬懷謝永光先生。 作者簡介: 謝永光,(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九八年),廣東東莞人,香港出生。香港史專家、資深報人、針灸學家、中醫教育家。 歷任香港報刊港聞版編輯、專欄作家、香港中國針灸協會會長、香港中醫學會學術顧問、廣州市中醫學會名譽顧問、美國針灸醫學會顧問、暨南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湖南中醫學院客座教授,對文史及傳統醫學有湛深研究。曾在《明報》副刊主持「包教曉信箱」二十餘年。後專心研究香港抗戰史,著有《戰時日軍在香港暴行》、《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香港抗日風雲錄》、《香港淪陷 : 日軍攻港十八日戰爭紀實》、《香港戰後風雲錄》等,填補了香港淪陷前後歷史的空白。  
  • 特價
    Out of Stock
    BI16.jpg

    日本鏡子

    $85.00 $68.00
    加藤嘉一著作《從伊豆到北京有多遠》這散文集子時,人們愛把他稱為「日本的韓寒」,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跟韓寒一樣,是能夠挺身為公眾發聲的一位公共知識分子。 加藤作為日本人,又視中國為第二故鄉,置身於那麼一個錯縱複雜的關係裏,決定了他的路只能是難走。在同一篇文章,他宣稱:「無論如何,我與中國是絕配的」,並「要以自己的行動去證明」。他在大時代裏發光。 經過一番歷煉的加藤嘉一再出發,以自己作為鏡子,反映出當今中國的種種問題,並「深化我與中國之間的情感聯繫,更加客觀、冷靜地觀察中國,解釋中國,參與中國……向國際社會,尤其向西方主流社會傳播真實的中國和勇敢的中國人的形象」。 附《從伊豆到北京有多遠》簡介: 來自東京西南端靜岡縣伊豆的加藤嘉一,中小學階段交織着血淚,復以十九歲之齡、清貧之身並且不通中文的情況下,在「沙士年」,獨自上路,到北京大學升學,在那兒觀察、思考、發聲。本書記述了他人生的這段寶貴歷程,中國的事情,日本的事情,中日之間的事情,還有世界的事情,是那樣的豐富,是那樣的沉重;是那樣的多姿,是那樣的譎異。就看穩穩地站着的加藤如何道說。 作者簡介: 加藤嘉一,一九八四年生於日本伊豆。二○○三年「非典」高峰時來到中國。二○一○年獲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碩士學位,二○一二年三月至七月擔任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講座學者,現任哈佛大學甘乃迪學院研究員、日本慶應義塾大學訪問研究員、察哈爾學會研究員、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二○○五年開始受邀爲《南方周末》、《環球時報》等海內外媒體撰寫時事評論,常作客央視《新聞1+1》、《環球視綫》、《Dialogue》;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一虎一席談》、《全球連綫》、《時事辯論會》等談話節目。現任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香港《亞洲周刊》、Nikkei Business Online、日本Diamond Online等專欄作家。中文專著有《以誰為師:一個日本八十後對中日關係的觀察與思考》、《從伊豆到北京有多遠》、《中國,我誤解你了嗎?》、《中國的邏輯》、《日本的邏輯》、《愛國賊》、《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輕人》。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57.jpg

    旅業風雲

    $98.00 $78.40
    關於旅遊資訊,你可能無所不知,但關於旅遊業的歷史,他卻會比你知得更多! 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見證過各種旅遊風潮,也見證着香港旅業的興衰轉變。從六十年代說起,當時搭飛機出外旅遊是一種頭等大事,人們都衣著隆重,機艙服務員甚至都是來自顯赫家族;到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加上政府頒布工人可享有有薪假期,旅遊業興起,短線團大受歡迎;八十年代,港人開始富裕,旅遊業更是百花齊放,不只是短線,歐美的長線團更成為時尚風氣,一直到今天仍未減弱。九十年代啟德機場拆卸後,大眾開始重視與旅遊有關的集體回憶,在航空公司工作達三十年的作者回憶起機場和飛機的種種,更是充滿逸事奇聞。《旅業風雲》正是一本港人專屬的旅遊回憶錄,以作者在業界服務近五十年的經歷傾注而成,圖文並茂,細說當年今日的歷史。 目錄: 一、今非昔比 二、啟德機場 三、身分憑證 四、噴射機年代 五、與飛機關連的小故事 六、旅遊業的興起 七、衝出香港——台日韓 八、衝出香港——環遊世界 九、旅遊三部曲 十、責任與權益 十一、旅遊業議會 十二、領隊也規範 十三、海上綠洲 十四、旅遊局職責 十五、前盼 十六、後記 作者簡介: 董耀中,旅遊業議會總幹事,一九六七年畢業後任職於日本航空公司,三年後轉職到大韓航空公司當營業代表,至香港回歸前已晉升為副總經理。一九九七年加入香港旅遊業議會為總幹事至今,經歷過多次旅遊業的大事,推動旅遊業發展,讓蝸居的香港人可到世界各地舒一口氣。
  • 特價
    Out of Stock
    ED23.jpg
    新聞與傳播系,這六個字似乎總與高材生、鎂光燈、前線、監督政府等等充滿光環的詞語掛鉤,而這一層光環也為新聞與傳播系的收生和畢業生去向增添了些許神秘感,究竟這系想要什麼學生?傳媒機構需要什麼畢業生?除了電視上常見到的新聞記者,新聞與傳播系的學生還有什麼就業出路? 有多年新聞從業經驗的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李家文,訪問兩岸四地主要的新聞院系的負責人、傳媒機構高層以及有多年從業經驗的新聞、公關、廣告人,試圖全面深入地解答所有想報讀新聞院系學生的疑惑。 本書主要受訪院系有: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樹仁大學、珠海學院、恒生管理學院、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台灣的國立政治大學、天主教輔仁大學、世新大學。 作者簡介: 李家文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新聞學)博士、碩士。1997年於香港樹仁學院(現升格為樹仁大學)畢業後,在香港無綫電視先後任職港聞記者、駐北京記者、助理中國採訪主任及港聞組助理採訪主任,同時擔任新聞主播。曾為香港浸會大學及樹仁大學兼任講師,2010年中放下新聞界全職工作,擔任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翌年開始在香港電台電視部兼任時事節目《時事摘錄》之「新聞定格」環節主持,負責新聞評論。現同時為DBC數碼電台任時政節目<DBC主場>主持,並在 RoadShow路訊網【博客巡行.專題新聞】定期撰文。
  • 特價
    Out of Stock
    近半個世紀以來,毛澤東和他的思想主宰着中國的命運,回首當年神州大地風起雲湧,巨浪滔天,特別是在他晚年發動了文化大革命,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毛澤東逝世後,他的影響猶在,迄今仍未有一部對毛澤東及他的思想作全面解讀的作品,誠為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大空白。本書作者王若水先生是中國著名理論家,曾任職《人民日報》副總編輯,長期從事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研究。本書是他傾大半生心血的遺作,書中對毛澤東的思想以及他的性格、他的心態、他的權謀作了全面的描述和深刻的剖析,其中蘊含大量從未聞問的第一手珍貴史料,可以說是第一部最為全面最為深入的論述毛澤東和他的思想的著作。
  • 特價
    Out of Stock
    P088.jpg
    這一套文集的出版,實際上在熙熙攘攘的當下文學界無疑是砰然一聲打開了一扉文學的窗戶,給各地關懷世界華文文學的作家、學者引上一個視線的移動新點,特別是當文學研究的熱點已經超聚焦於若干反覆被選擇的項目上,藉着與明報的出版合作,向外界介紹新華本土作家的作品應該是時候了。 摘錄「建構本土文學的主體意識」 原甸 本書共收錄九篇小說。作者通過平實的文字、嚴謹的故事結構,深刻地反映了華文教育在新加坡社會的逐漸式微,描寫了華人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文化傳統在時代中的巨大改變,反映了中華文化與殖民文化夾縫中華人的掙扎與徬徨。 作者簡介: 張曦娜,媒體工作者。曾任新加坡人民協會《民眾報》記者及編輯,現職新加坡《聯合早報》副刊記者。2000年獲頒「東南亞文學獎」。
  • 特價
    Out of Stock
    P094.jpg
    這一套文集的出版,實際上在熙熙攘攘的當下文學界無疑是砰然一聲打開了一扉文學的窗戶,給各地關懷世界華文文學的作家、學者引上一個視線的移動新點,特別是當文學研究的熱點已經超聚焦於若干反覆被選擇的項目上,藉着與明報的出版合作,向外界介紹新華本土作家的作品應該是時候了。 摘錄「建構本土文學的主體意識」 原甸 近二十年來,新加坡本土相聲的創作質量有了可喜的提高,新的本土性更強的作品源源不斷,在新加坡相聲界具有承前啟後作用的老藝術家陳伯漢先生可謂功不可沒。本書中的作品以相聲為主,語言精煉活潑,結構完整嚴謹,自然而然流露出一股特有的「新加坡味兒」,讀後讓人或捧腹大笑、拍案叫絕,或會心微笑,回味無窮,是不可多得的相聲佳品。 作者簡介: 陳伯漢,歷任有綫商業電台麗的呼聲的節目主持、華語節目部主管。1984年受聘於《聯合早報》當新聞編輯。他演而優則編導,1957年起不斷撰寫相聲;被評為「新加坡相聲界承前啟後的名家」。
  • 特價
    Out of Stock
    P090.jpg
    這一套文集的出版,實際上在熙熙攘攘的當下文學界無疑是砰然一聲打開了一扉文學的窗戶,給各地關懷世界華文文學的作家、學者引上一個視線的移動新點,特別是當文學研究的熱點已經超聚焦於若干反覆被選擇的項目上,藉着與明報的出版合作,向外界介紹新華本土作家的作品應該是時候了。 摘錄「建構本土文學的主體意識」 原甸 本書共分兩輯。「抒情詩」是作者感情的真摯抒發,「敘事詩」則以詩歌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個曲折的故事。本書所選的詩歌,可說是詩歌「音韻美、形式美」的很好表現,每一首詩都層次分明,讀來抑揚頓挫,琅琅上口。 作者簡介: 長謠,原名劉可傳,高中畢業後在小學執教至今。父親劉思是新、馬前輩詩人,在父親的影響下,作者13歲開始寫詩。作品多發表於當時的《星洲日報》和《南洋商報》副刊。
  • 特價
    Out of Stock
    P092.jpg
    這一套文集的出版,實際上在熙熙攘攘的當下文學界無疑是砰然一聲打開了一扉文學的窗戶,給各地關懷世界華文文學的作家、學者引上一個視線的移動新點,特別是當文學研究的熱點已經超聚焦於若干反覆被選擇的項目上,藉着與明報的出版合作,向外界介紹新華本土作家的作品應該是時候了。 摘錄「建構本土文學的主體意識」 原甸 作者以新穎別緻的技巧,不拘一格的構思,活潑多樣的形式,機智多變的語言,進行了大規模的文體試驗,作品別具一格,不同凡響。相信該作將會吸引人們的眼光,引起新加坡華人的共鳴,勾起他們對自己的共同情感——對華語和華文文化的懷念,激起他們為捍衛華語,捍衛本土文化,捍衛各民族的團結而努力的意識。 作者簡介: 謝裕民,曾多次獲「金獅獎文藝創作比賽」。1993年獲新聞與藝術部頒「青年藝術」獎,1995年受邀參加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現為《聯合早報》副刊助理主任。
  • 特價
    Out of Stock
    P093.jpg
    這一套文集的出版,實際上在熙熙攘攘的當下文學界無疑是砰然一聲打開了一扉文學的窗戶,給各地關懷世界華文文學的作家、學者引上一個視線的移動新點,特別是當文學研究的熱點已經超聚焦於若干反覆被選擇的項目上,藉着與明報的出版合作,向外界介紹新華本土作家的作品應該是時候了。 摘錄「建構本土文學的主體意識」 原甸 在《懷鷹小說選》中,作者敢於直視慘淡的人生,大膽的以寫實的多樣化藝術手法,採用淡化的故事情節和平實自然的語言,向讀者展示了被扭曲的社會文明,揭示出社會的百態,顯現了深刻的社會意蘊,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了強烈的震撼,使我們不得不思考關於人生和人類生存的的嚴肅問題。 作者簡介: 懷鷹,土生土長新加坡人。2000年出版《創新詩刊》及擔任出版社的編務工作至今。曾獲海內外二十三項文藝創作比賽的獎項。目前從事華文與易經教課的工作。
  • 特價
    Out of Stock
    P091.jpg
    這一套文集的出版,實際上在熙熙攘攘的當下文學界無疑是砰然一聲打開了一扉文學的窗戶,給各地關懷世界華文文學的作家、學者引上一個視線的移動新點,特別是當文學研究的熱點已經超聚焦於若干反覆被選擇的項目上,藉着與明報的出版合作,向外界介紹新華本土作家的作品應該是時候了。 摘錄「建構本土文學的主體意識」 原甸 本書按作者寫作的時間共分為「1980's」、「1990's」、「2000's」三部分,所選小說有着明顯的時代特色。本書語言幽默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出人意料,有時甚至近於荒誕,但這些都很好的表達了作者對某些社會現象和人事的諷刺和反思。 作者簡介: 希尼爾,原名謝惠平。1982年及1993年分別獲得金獅獎小說及詩歌組首獎,1992年榮獲亞細安青年文學獎,曾兩度獲得新加坡書籍發展理事會頒發的書籍獎。現為新加坡作家協會會長,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副會長。
  • 特價
    Out of Stock
    P086.jpg
    這一套文集的出版,實際上在熙熙攘攘的當下文學界無疑是砰然一聲打開了一扉文學的窗戶,給各地關懷世界華文文學的作家、學者引上一個視線的移動新點,特別是當文學研究的熱點已經超聚焦於若干反覆被選擇的項目上,藉着與明報的出版合作,向外界介紹新華本土作家的作品應該是時候了。 摘錄「建構本土文學的主體意識」 原甸 本書共分兩輯。第一輯根據作者在本土所接觸到的「異鄉人」以及旅居沙地阿拉伯所遇到的「異鄉人」的不同經歷而改編,反映了不同人物在現實中的掙扎;第二輯以本土教育環境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年輕一代的迷惘困惑;每篇文章都各自反映了一個不同的社會層面,發人深思。 作者簡介: 尤今,原名譚幼今,為南洋大學中文系榮譽學士。尤今曾先後服務於國家圖書館與《南洋商報》,擔任圖書館管理員、記者、副刊編輯等職位。現在執教於先驅初級學院。
  • 特價
    Out of Stock
    P087.jpg
    這一套文集的出版,實際上在熙熙攘攘的當下文學界無疑是砰然一聲打開了一扉文學的窗戶,給各地關懷世界華文文學的作家、學者引上一個視線的移動新點,特別是當文學研究的熱點已經超聚焦於若干反覆被選擇的項目上,藉着與明報的出版合作,向外界介紹新華本土作家的作品應該是時候了。 摘錄「建構本土文學的主體意識」 原甸 本書共八輯:「愁困鄉土」、「點擊人生」、「激揚時代」、「細珠碎玉」、「晚稻夜割」、「千古傷痛」。收錄了作者在各個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對人和事的看法和對歷史的反思。全書文字清新淺白,讀來一目瞭然而又富於哲理,適合各年齡階層的讀者閱讀欣賞。 作者簡介: 原甸,詩人、小說家、文化與社會義工。曾在北京與香港生活過。現任新加坡青年書局總編輯職。
  • 特價
    Out of Stock
    P095.jpg
    這一套文集的出版,實際上在熙熙攘攘的當下文學界無疑是砰然一聲打開了一扉文學的窗戶,給各地關懷世界華文文學的作家、學者引上一個視線的移動新點,特別是當文學研究的熱點已經超聚焦於若干反覆被選擇的項目上,藉着與明報的出版合作,向外界介紹新華本土作家的作品應該是時候了。 摘錄「建構本土文學的主體意識」 原甸 劉培芳的散文正像她自己說的那樣,「海闊天空,題材廣泛,可以無所不談,或風花雪月,或遊山玩水,或熱門話題,或人生感悟」。可見作者是一個心思細膩之人,她將自己思考的觸覺伸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隨時將日常生活中得到的靈感和體驗記錄下來,與人分享,給人啟迪,即使文句樸實無華也能蘊含深刻的意義,讓人回味無窮。這本《劉培芳散文選》無疑是作者對人生感悟的又一力作。 作者簡介: 劉培芳,先後在《南洋商報》、《聯合早報》任職記者、編輯及評論員。曾以《泰柬邊境去來》獲「金獅獎」全國文藝創作比賽報告文學優勝獎。1997年離開報界後繼續筆耕,在《聯合早報》發表每周一次專欄。
  • 特價
    Out of Stock
    P089.jpg
    這一套文集的出版,實際上在熙熙攘攘的當下文學界無疑是砰然一聲打開了一扉文學的窗戶,給各地關懷世界華文文學的作家、學者引上一個視線的移動新點,特別是當文學研究的熱點已經超聚焦於若干反覆被選擇的項目上,藉着與明報的出版合作,向外界介紹新華本土作家的作品應該是時候了。 摘錄「建構本土文學的主體意識」 原甸 本書共分三輯。「鄉土篇」描寫與鄉村生活有關的人和事,「都市篇」講述都市人的迷惘與掙扎,「流放篇」則是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揭露。本書作者曾從事多種工作,本書也有多篇以作者的生活經歷為參照,描寫社會中下層人們艱難生活的作品收入,為人們更好的了解新加坡社會開了一扇新的門。 作者簡介: 丁雲,本名陳春安。祖籍福建安溪。1988年南下新加坡,任職於新加坡廣播局,擔任編劇,後升任編審。目前致力福音短篇,福音散文500篇《片羽》的寫作。
  • 特價
    Out of Stock
    P078.jpg
    香港作家聯會成立二十多年,為探索、推動兩岸三地的文化、文學事業邁向健康發展作出不少貢獻。 來自海內外數百會員的作家,曾以各種形式發展友誼及學術交流,留下了可貴的紀錄。特集輯成此書,既以備忘,並作紀念。 本書集錄了曾舉辦過文壇大師們大型的紀念活動,若干議論文獻;也紀錄蒐集香港文學的研討、論證等。
  • 特價
    Out of Stock
    M058.jpg

    數風流人物

    $69.00 $55.20
    內容簡介: 風流,不止是一種生活表現,更可以是生命的形態;未必都是處事從容不迫,行雲流水,但既舉手投足,不刻意處,自見社會事功,而從彼一言一行中,自顯光采;旁人觀之,禁不住歎一句:盡得風流。 他們眼中的「風流」…… 風流的定義很多,現在該是指風行的,有餘韻的,對社會有影響力,今天有些人只取之來談男女關係,其實那只不過是風流意義的一部分。 倪匡 我覺得風流的定義很廣泛,和男女無關吧。 顧媚 一個有抱負,有自己想法,遇上種種困境和障礙而仍能一一擊破,實現自我的人,大抵便是不錯的風流人物了。 杜琪峯 風流便是八個字:「好色不淫,怨誹不亂」。 蔡炎培 風流人物不必有文采,更不必有名士氣;如何能享受生命,並且能成為一個無用的人,可能才算得上風流。 毛俊輝 風流只是一個表象。你回去後,也要吃飯上廁所,做很實在的事情。 曹誠淵 我想風流就是想做什麼便做什麼,並不會理會其他人的看法呢。 胡恩威 我覺得這個字本身是個很好玩的字,因為夠曖昧,好像讚你又像笑你。 陳冠中 筆者簡介: 朗 天 文化策劃人,寫過影評、劇評、書評、時論、政論、文化評論、小說和散文專欄;做過報章、雜誌的編輯和記者;當過電台節目主持、電影及劇場編劇,出任過大學客席講師。著有《噪音》、《後九七與香港電影》等。 霍驚覺 早知大劫,曾遊走於各媒體做文化打手,近年大徹大悟,皈依老子,著有《殺死會考的人》、《金學大沉澱》等。 林綸詩 畢業於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於傳媒界工作。最喜歡文字,但主要做電視,因為覺得名字在公仔箱出現較有動感。 麥繼安 香港電台編導,以宇無名筆名創作科幻小說,作品包括《無名咒》、《烈火》等。
  • 特價 SA202.jpg
    《教育時評》分七大章,篇篇寫來嚴謹認真,有理有據,言之有物,又有趣味事例,引導思考,可讀性極高。 在「教育政策及改革」篇章,龐永欣不止提出個人意見,而是認真分析各項政策的利弊,引述研究資科以闡釋空泛的改革名詞,說來擲地有聲,眼前一亮。有關「語文學習」的十多篇,對妄推語文改革的推手,是當頭棒喝,亦是教育家長的好題材。在「愛國教育」、「平等與精英」及「哲學討論」等篇章,更透出龐永欣對教育核心價值如平等、自由及助貧等的堅持,以及理性與證據的重要。 「欣兄學識淵博,撰寫的文章,題材豐富而多元,具真知卓見,每次讀完,都感到豐豐足足,是我的知識泉源。」——趙志成 作者簡介: 龐永欣 曾任中學教師5年、大學講師18年、中學校長5年,現已退休。
  • 特價
    Out of Stock
    SA200.jpg
    課室管理治標,解決教學困難,班級經營治本,是教育目標。 老師要有效教學,只備課充足必不足夠,因為若不能讓班中學生能進入學習情緒,你說什麼也是徒然,所以第一步要做好的是──班級經營。 面對頑劣學生挑釁教師,上課搗蛋,令教學難以進行;學生之間的語言暴力、毆鬥、欺凌等行為時,原來,最有效的方法是團結班上全部學生,一起營造和諧愉悅的班團隊,令少數學生的頑劣行為影響減輕,甚至消弭。這,就是班級經營。 本書作者陳漢森老師著作包括《失控教室》和《愉快教室》,兩書內容有趣而實際,不是講乾枯的大道理,乃是談身邊的小故事;是實戰的經驗,而非泛泛空談。他的書,不乏鼓舞人心的成功故事,也不避失敗的實例,讓教師認識到教導學生,既要努力堅持,也要懂得放開心懷,張弛有道。教師有他的書座右,將會獲益良多。 本書分為五大範疇,分別是: 「班級經營」 「情緒管理」 「態度語氣」 「激勵獎懲」 「教學反思」 先從什麼是班級經營、課程應如何配合,以至經營的方法及對象,都非常全面及實用;有關情緒及態度的兩個環節,更有洞見,不但對年輕教師有提點作用,亦適合資深教師理解時代不斷演變下,如何調適教學以照顧學生。 教師閱讀本書會有莫大禆益,不單可以作者為榜樣,更有大量點子策略,應用在教學上。尤為重要的,是師生的感情,並不止建立在良好的友伴關係,而是在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身心成長的互動上。 家長及有機會接觸青少年的朋友亦絕不能錯過這本書,它能讓你們從中體會到教與教的用心。 作者簡介: 陳漢森,香港中文大學畢業,1981年起在中學任教,2010年起轉到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任學校發展主任。長期在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負責普及閱讀獎勵計劃工作。喜歡學生、教學工作,經常在報刊發表文章。著作有《寫作思維指導》、《文體寫作指導》、《語法修辭指導》、《失控教室》、《愉快教室》、《教師加油站》、《踏上教師專業之路》,曾編寫多套中學中國語文及中國歷史教 科書。
  • 特價
    Out of Stock
    SA201.jpg
    有人說教師就像守着一個小島。教室裏大家有說有笑,但鐘聲一響,課室門關上後,就是單打獨鬥了。 常說老師要仔細觀察、關愛學生,但這些觀察關愛還必須體驗在瞭解學習的難點、盲點、疑點之上。學生能克服合理的困難,才會對學習產生興趣。 《寫給教師》由資深教育工作者龐永欣撰寫,就教師發展、教學內容、知識與共通能力、情意學習與關懷及對通識課程的質疑六大方面提出探討,並分享了多年來的觀課體驗,就所見所聞提出一針見血的見解;同時亦分享國際教育重聞及專家提案,並細心分析其應用於香港課堂上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龐永欣 曾任中學教師5年、大學講師18年、中學校長5年,現已退休。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99.jpg
    教導差生艱難,容易氣餒。 艱苦仍進,靠的是信念;困乏而不棄,倚仗的是相濡以沫的情。 過來人相似的經歷和迎難而上的掙扎體會,是同路人怠倦時的心靈雞湯。 《課室管理》此書提到的校園經歷,不光是實戰技巧,也有論及怎樣面對不盡人意的人生。旨在給在艱辛路上鬥的良師一點指引,正是要改變學校,首要改變老師的心智思維,增其裝備,也就是提升教師的專業實力。 本書作者陳漢森老師著作包括《失控教室》和《愉快教室》,兩書內容有趣而實際,不是講乾枯的大道理,乃是談身邊的小故事;是實戰的經驗,而非泛泛空談。他的書,不乏鼓舞人心的成功故事,也不避失敗的實例,讓教師認識到教導學生,既要努力堅持,也要懂得放開心懷,張弛有道。教師有他的書座右,將會獲益良多。 本書分為五大範疇,分別是: 「學生挑釁和生生衝突」 「課室秩序管理」 「班風與師生關係」 「轉換角度看學生」 「課室管理誤區」 以課室中發生的實際個案,剖析老師如何去管理好當中會發生的多種情況,如學生經常會測試老師、推倒枱凳或伏在桌上;又會談論到教師在課室中的權力及管理秩序的武器;以及如何建立師生情及輔導的重要性等,全部均為十分實用的課室管理技巧。 作者簡介: 陳漢森,香港中文大學畢業,1981年起在中學任教,2010年起轉到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任學校發展主任。長期在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負責普及閱讀獎勵計劃工作。喜歡學生、教學工作,經常在報刊發表文章。著作有《寫作思維指導》、《文體寫作指導》、《語法修辭指導》、《失控教室》、《愉快教室》、《教師加油站》、《踏上教師專業之路》,曾編寫多套中學中國語文及中國歷史教科書。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94.jpg
    《教育心語》為《明報》非常受歡迎的教育專欄,四位作者陳漢淼、陳德恒、趙志成及龐永欣,均為香港殿堂級的教育專家,現由他們執筆,以不同的角度,詮釋、拆解香港教育的種種毛病,提出各種可行的方案,實在家長、老師及同學必讀之選。 由龐永欣執筆的《寫給家長》,以香港家長的角度出發,論及香港教育界的種種現象,諸如家長教育、政策短評、時事感想……等等。 作者簡介: 龐永欣 曾任中學教師5年、大學講師18年、中學校長5年,現已退休。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93.jpg
    《教育心語》為《明報》非常受歡迎的教育專欄,四位作者陳漢淼、陳德恒、趙志成及龐永欣,均為香港殿堂級的教育專家,現由他們執筆,以不同的角度,詮釋、拆解香港教育的種種毛病,提出各種可行的方案,實在家長、老師及同學必讀之選。 《課室以外》由人稱「德叔」的教育界前輩陳德恒執筆,書如其名,走筆疾書,道出課室以外的種種教育大小道理。 得思量──大家都明白,患上公主病或太子病的「港童」,源自其父母過份照顧。父母以為孩子不諳世途險惡而呵護有加。然而你可知道:孩子自幼跟你一起看《金枝慾孽》和《宮心計》,跟柴九等人學會了多少人心險惡、偷呃欺騙、殺人放火?孩子們從來不是生活在溫室,他們需要的,是實際生活的經歷磨煉而已。這樣「安全的保護」是否造成今天「港孩」驕生慣養,沒有判斷和處理危機的訓練、怕苦怕累、經不起風浪和挑戰;遇事時只會等待或退縮、號哭和徬徨。 作者簡介: 陳德恒 人稱德叔。當學生57年,任職中學34年,兼任大學講師22年。乃教育界老兵,曾任教中學,為地理科教師、活動主任、訓導、副校長及校長等職務。退任校長後,猶熱心教育,仍游走於大中小學校園,發揮餘熱。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92.jpg
    《教育心語》為《明報》非常受歡迎的教育專欄,四位作者陳漢、陳德恆、趙志成及龐永欣,均為香港殿堂級的教育專家,現由他們執筆,以不同的角度,詮釋、拆解香港教育的種種毛病,提出各種可行的方案,實在家長、老師及同學必讀之選。 由趙志成執筆的《學習點點心》,延續前作《教學小品》的精神──小事件,往往蘊含處世大道理,正如教育孩子,應從細微之處着手,由內而外,給予諄諄善誘。 作者簡介: 趙志成,資深教育工作者,教育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小學教師、教育學院講師。研究範圍包括普及教育、教育評鑑、教師教育及學校改進等。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計劃執行總監。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91.jpg
    《教育心語》為《明報》非常受歡迎的教育專欄,四位作者陳漢森、陳德恆、趙志成及龐永欣,均為香港殿堂級的教育專家,現由他們執筆,以不同的角度,詮釋、拆解香港教育的種種毛病,提出各種可行的方案,實在家長、老師及同學必讀之選。 早年我和陳漢森兄曾經在同一中學教書,及後我離開,他卻留下來,一留就是三十載。朋友問他:「這地方有甚麼東西吸引?」他總是答:「這裡有學生。」但哪裡沒有學生呢?至讀到他在「教育心語」欄的第一篇稿《開學了》,我們才稍為明白他的想法。他以希臘神話裡的薛西弗斯 (Sisyphus)作喻,薛西弗斯被罰每天把大石從山腳下推到山頂,石頭滾下山,他要再推石上山,周而復始。漢森兄這樣說: 校舍不能改動,我可以決定怎樣運用校舍;人事不能變,我可以決定怎樣待人處事。學生的來源不能自主,但我們可以決定怎樣施教;每天都要上班返學不能自主,但我可以賦予自己的教學生活不同的意義,同時協助學生賦予自己校園生活有積極的內涵。 三十年間,我們每次見面,他總愛談他和學生的交往和教學心得。別的老師怕教爛班、差生,他不怕;別的老師怕教新課程,他迎難而上,不辱使命;三十年來不放過可教的學生,也不放過任何一點改進教學的線索和機會。三十年來的摸索嘗試,他積下大量自製教材,卻毫不吝嗇,經常跟「行家」討論分享。從任何角度看,他都稱得上是個「教學發燒友」。 《有效教學》記錄了這個發燒友幾十年來「推石上山」的種種嘗試,想法,總結。 第一章「教好每一課」,內容說明了教師要建立有效的教學常規,背後需要如何經營和準備。 第二章「學習動機」,他談到不少針對差生弱生的教學策略,極富洞悉力。 第三章「教學迷途」,他拒絕「有形無實」的教學,指出課堂組織形式,如小組教學,圍坐等措施,本身並非目的,而是為學習服務的手段。 第四章「照顧差異」,顯示他不但重視差異,思考差異,還認為適當地運用差異有助教學。他的這種想法我衷心支持。 第五章「觀課評課」,記錄了他近年經常到各處學校觀課的經驗,從一個旁觀者的角色思考課堂教學的種種問題。 第六章「教學修練」,他指出老師要改善教學,除了要明白一己之長短外,還要先學會享受教學,把喜悅建立在真確的學習成效之上。 漢森兄的文章平易近人,生動有趣,講道理不用太多詞語,誠然令人佩服,難怪明報的前總編張健波兄囑我多向他學習。讀罷本書的讀者將明白,這個謙稱每天推石上山的人,工作絕非徒勞,恰恰相反,他的經驗富饒意義,值得教育同工深思和借鏡。 ──龐永欣 作者簡介: 陳漢森,香港中文大學畢業,1981年起在中學任教,2010年起轉到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任學校發展主任。長期在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負責普及閱讀獎勵計劃工作。喜歡學生、教學工作,經常在報刊發表文章。著作有《寫作思維指導》、《文體寫 作指導》、《語法修辭指導》、《失控教室》、《愉快教室》、《教師加油站》、《踏上教師專業之路》,曾編寫多套中學中國語文及中國歷史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