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出版社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92.jpg
    《教育心語》為《明報》非常受歡迎的教育專欄,四位作者陳漢、陳德恆、趙志成及龐永欣,均為香港殿堂級的教育專家,現由他們執筆,以不同的角度,詮釋、拆解香港教育的種種毛病,提出各種可行的方案,實在家長、老師及同學必讀之選。 由趙志成執筆的《學習點點心》,延續前作《教學小品》的精神──小事件,往往蘊含處世大道理,正如教育孩子,應從細微之處着手,由內而外,給予諄諄善誘。 作者簡介: 趙志成,資深教育工作者,教育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小學教師、教育學院講師。研究範圍包括普及教育、教育評鑑、教師教育及學校改進等。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計劃執行總監。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93.jpg
    《教育心語》為《明報》非常受歡迎的教育專欄,四位作者陳漢淼、陳德恒、趙志成及龐永欣,均為香港殿堂級的教育專家,現由他們執筆,以不同的角度,詮釋、拆解香港教育的種種毛病,提出各種可行的方案,實在家長、老師及同學必讀之選。 《課室以外》由人稱「德叔」的教育界前輩陳德恒執筆,書如其名,走筆疾書,道出課室以外的種種教育大小道理。 得思量──大家都明白,患上公主病或太子病的「港童」,源自其父母過份照顧。父母以為孩子不諳世途險惡而呵護有加。然而你可知道:孩子自幼跟你一起看《金枝慾孽》和《宮心計》,跟柴九等人學會了多少人心險惡、偷呃欺騙、殺人放火?孩子們從來不是生活在溫室,他們需要的,是實際生活的經歷磨煉而已。這樣「安全的保護」是否造成今天「港孩」驕生慣養,沒有判斷和處理危機的訓練、怕苦怕累、經不起風浪和挑戰;遇事時只會等待或退縮、號哭和徬徨。 作者簡介: 陳德恒 人稱德叔。當學生57年,任職中學34年,兼任大學講師22年。乃教育界老兵,曾任教中學,為地理科教師、活動主任、訓導、副校長及校長等職務。退任校長後,猶熱心教育,仍游走於大中小學校園,發揮餘熱。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94.jpg
    《教育心語》為《明報》非常受歡迎的教育專欄,四位作者陳漢淼、陳德恒、趙志成及龐永欣,均為香港殿堂級的教育專家,現由他們執筆,以不同的角度,詮釋、拆解香港教育的種種毛病,提出各種可行的方案,實在家長、老師及同學必讀之選。 由龐永欣執筆的《寫給家長》,以香港家長的角度出發,論及香港教育界的種種現象,諸如家長教育、政策短評、時事感想……等等。 作者簡介: 龐永欣 曾任中學教師5年、大學講師18年、中學校長5年,現已退休。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99.jpg
    教導差生艱難,容易氣餒。 艱苦仍進,靠的是信念;困乏而不棄,倚仗的是相濡以沫的情。 過來人相似的經歷和迎難而上的掙扎體會,是同路人怠倦時的心靈雞湯。 《課室管理》此書提到的校園經歷,不光是實戰技巧,也有論及怎樣面對不盡人意的人生。旨在給在艱辛路上鬥的良師一點指引,正是要改變學校,首要改變老師的心智思維,增其裝備,也就是提升教師的專業實力。 本書作者陳漢森老師著作包括《失控教室》和《愉快教室》,兩書內容有趣而實際,不是講乾枯的大道理,乃是談身邊的小故事;是實戰的經驗,而非泛泛空談。他的書,不乏鼓舞人心的成功故事,也不避失敗的實例,讓教師認識到教導學生,既要努力堅持,也要懂得放開心懷,張弛有道。教師有他的書座右,將會獲益良多。 本書分為五大範疇,分別是: 「學生挑釁和生生衝突」 「課室秩序管理」 「班風與師生關係」 「轉換角度看學生」 「課室管理誤區」 以課室中發生的實際個案,剖析老師如何去管理好當中會發生的多種情況,如學生經常會測試老師、推倒枱凳或伏在桌上;又會談論到教師在課室中的權力及管理秩序的武器;以及如何建立師生情及輔導的重要性等,全部均為十分實用的課室管理技巧。 作者簡介: 陳漢森,香港中文大學畢業,1981年起在中學任教,2010年起轉到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任學校發展主任。長期在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負責普及閱讀獎勵計劃工作。喜歡學生、教學工作,經常在報刊發表文章。著作有《寫作思維指導》、《文體寫作指導》、《語法修辭指導》、《失控教室》、《愉快教室》、《教師加油站》、《踏上教師專業之路》,曾編寫多套中學中國語文及中國歷史教科書。
  • 特價 SA208.jpg
    "《亞洲週刊》「香港評論」與《獨家》微信平台「中環一筆」2015年度攜手推出。 浩蕩佔中79日,催淚的硝煙過後,天空的陰霾猶如昨日淩晨,而我們依然在懇切等待,明日破曉的重生。 歷史是最佳的教員。今天香港的問題,就源於很多年輕一代沒有歷史知識。在「去歷史化」的浪潮中,他們陷入「去中國化」的深淵。 「香港評論」和「中環一筆」的作者,就是要將這些怪現象深入分析,揭開那些高唱民主的政客和「意見領袖」的真面目,為沉默的大多數發聲,還原歷史的真相,捍衛香港人的昨日、今日與明日。 作者簡介: 譚衛兒 現任香港英文《南華早報》 副總編輯。曾任亞洲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副總裁、新聞總監;無線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總採訪主任。 潘麗瓊 曾任天地出版社副總編輯及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客席主持人。現在《頭條日報》撰寫專欄《幸福摩天輪》。 雷鼎鳴 現任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民主民生的經濟解讀》、《幫香港算算賬》等12本書。 楊志剛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專業應用教授。曾任澳門大學兼任講師、港台電視部、政府首席新聞主任。 陳莊勤 資深律師、香港民主黨創黨成員。一直關心香港及中國內地政治及社會發展,不時發表政論及社會觀察文章。 陳建強 醫生太平紳士,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積極參與時事,定期於電視、電台、多份中英文報章及周刊發聲。 屈穎妍 現為香港電台第一台親子節目「我們不是怪獸」主持及《晴報》《明報》《頭條日報》專欄作家。 邵盧善 香港電台前台長、助理廣播處長,前《工商日報》副社長及總編輯,現任社會政策研究顧問有限公司總裁。 李春 現任台灣聯合報系香港特派員。長期任職政治記者及主責中國大陸新聞採訪,同時兼任報紙社論主筆。 邱立本 亞洲週刊總編輯。2010年獲星雲真善美新聞獎;2011年獲SOPA最佳評論獎。 阮紀宏 曾任明報副總編輯、副主筆。現在聯合國際學院任教新聞專業,並在香港多間媒體撰寫評論。 江迅 香港《亞洲週刊》副總編輯,香港零傳媒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理事。"
  • 特價
    Out of Stock
    SA94.jpg

    中國龍頭企業領袖

    $78.00 $62.40
    內容簡介: 「中國式思維」正發揮著愈來愈大的威力,而香港的發展正受著中國愈來愈龐大的經濟引力牽動。香港人多了解、多學習「中國式思維」很有好處,也是必要的。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中國龍頭企業領袖》。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 曾俊華 這本書集合十一位中國有代表性的重量級企業家的管理理念、人生哲學、處世之道,透過作者所聞所見,再以生動的筆觸寫下每個生動的故事。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對這些中國企業領軍人物作一線的觀察,再由資深記者用心描述出來,值得作為財經及處世的參考。 ── 中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賈康 這本書薈萃了一眾重量級中國企業家對做企業、看中國的諸多觀點,許多看法非常精到,讀來令人很受啟發。透過中國企業家的視角來解析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可謂是舉重若輕,抓住了當下時代的脈搏。 ── 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宋林 蔡展翔是一位很專業的職業電視人,近十年的媒體工作經驗塑造了她對財經事件的敏銳觀察力、極佳的溝通技巧和謙虛親切的態度。從個人從業經歷、平安發展史,到其他金融話題,點滴交流促成了本篇訪稿的完成。 ──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執行董事 張子欣 毋庸置疑,中國這條巨龍正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亮。如何在這片強國土地上建立屬於你的事業王國?看罷十一位國企總裁的創業、建業、守業經驗之談,充份了解國企架構及發展局勢,你必然會有所得著! 由有線電視財經資訊台記者蔡展翔編寫的新書《中國龍頭企業領袖》,透過訪問十一位中國大型企業總裁,透視近十年中國經濟的結構變化,並探討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此書涵蓋中國十一個不同行業與範疇,包括石油石化、航空、交通基建、金融、保險、地產、資源、造紙業、體育消費用品及電力,解構行業未來發展局勢及解構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地位。 作者簡介: 蔡展翔 現任 有線電視高級財經記者及編導 中國東北大學新聞系研究員 香港張學良教育基金會高級顧問 曾任職 中國新聞社、亞洲電視 曾主持有線財經資訊台節目 「2007年香港財政預算案論壇」 「2005香港世貿會議論壇」 「還看2005財經」 「Money Cafe」 「動力中國」 「企業透視」
  • 特價
    Out of Stock
    WS71.jpg
    學會造句,發現幸福 聽過一個小學生造句的笑話,說老師出了「如果」這個字詞,大家都造好了句子,只有一個小朋友滿頭大汗,苦不堪言,覺得好難好難。終於 完成了,出現了這樣的句子:「白開水不如果汁好喝。」聽笑話的人都覺得很好笑,我卻彷彿看見幼小的自己,被許多字詞困住,努力要找到 正確的造句。我後來背了許多現成的造句,只要老師考造句,就把它們填進去,雖然沒有創意,卻也萬無一失。 造句,變成索然無味的事了。 直到長大以後,我仍以為幸福是一處遙遠的所在,只要我認清方向,只要我努力不懈,總有一天可以抵達。我甚至曾經以為,觸及幸福的一剎 那,天空會爆發五顏六色的煙火,成千上萬隻和平鴿凌空飛起,教學的鐘聲嘹亮地響徹天際。我常常想着,幸福的線索究竟是一個人?或是一 件事?還是一個地方呢?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尋找到所謂的幸福? 幸福,變成遙不可及的想望了。 後來漸漸發現,只要把字詞放在恰當的地方,就能造出漂亮的句子,最重要的是,那是屬於自己的句子。接着也發現,所謂的幸福就是在一個 恰當的地方,過着合適的生活,那是我喜歡的生活。幸福只是一種狀態,根本不假外求,就像造句一樣。 我走過惶惑的少年時期,流淚的戀愛時期,走進最豐盛的女人時期。我看見作為一個女人的那些貴重的素質,像天使潔白的羽翼,瑩瑩發光, 承載着自己與他人的歡喜憂傷。我看見過溫柔如玫瑰凋萎,我聽見過純真似玻璃碎裂,然後,女人從灰燼中站起來,盛放如百合,璀璨似水晶。 感謝因我是女人而珍愛着我的人,你們的愛,使我更加確定自己的價值,並且發現了一個秘密:獲得幸福不是一種運氣,而是一種能力,這能 力原來是與生俱來的。 作者簡介: 張曼娟,曾任職東吳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古典小說、現代小說、現代散文等課程為主。曾獲台灣「全國學生文學獎」小說首獎;教育部「 文藝創作」小說第一名;中華文學散文獎第一名及中興文藝獎章。張曼娟屬台灣殿堂級作家,至今共有數十部著作問世,每次一推出,皆受到 相當廣大讀者的迴響與討論,為目前台灣、美國、香港以及東南亞各華人地區最具知名度與最受歡迎的華文女作家。 1988年後一直手執教鞭至今。初期任教於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後來在東吳大學中文系誨人十年。1997年8月她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至今仍於港台兩地「駐守」,現任光華文化新聞中心主任。
  • 特價
    Out of Stock
    WS72.jpg
    「盛女不焦慮,盛女不必作戰!愛情不是拚命求來的,若內心真正豐盛,能自給自足,自然能吸引他人。」著名單身作家張曼娟如是說。「你覺得自己的人生豐盛,不見得是擁有什麼,或嫁入豪門,豐盛取決於你自己內心的感受。」 張曼娟以其溫婉、細膩、敏感的文字,建構了《張曼娟女人幸福術》系列,首著作《女人的幸福造句》的意思,是指「女人的生活態度,女人要過得幸福,不管結婚與否,不用別人給你幸福,悲觀與樂觀常在一念之間。」這本書的主旨是較從女人的自身出發的。 第二本《幸福號列車》,是指「女人是列車長,女人能把別人帶到幸福的生活裏。」層次上是較《女人的幸福造句》深化了一點。 《幸福號列車》五個章節包括:〈星球〉、〈愛戀〉、〈身體〉、〈傳說〉及〈城市〉 作者簡介: 張曼娟,曾任職東吳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古典小說、現代小說、現代散文等課程為主。曾獲台灣「全國學生文學獎」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小說第一名;中華文學散文獎第一名及中興文藝獎章。張曼娟屬台灣殿堂級作家,至今共有數十部著作問世,每次一推出,皆受到相當廣大讀者的迴響與討論,為目前台灣、美國、香港以及東南亞各華人地區最具知名度與最受歡迎的華文女作家。 1988年後一直手執教鞭至今。初期任教於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後來在東吳大學中文系誨人十年。1997年8月她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至今仍於港台兩地「駐守」,現任光華文化新聞中心主任。
  • 特價
    Out of Stock
    WS78.jpg
    張曼娟以其溫婉、細膩、敏感的文字,建構了《張曼娟女人幸福術》系列,首著作《女人的幸福造句》的意思,是指「女人的生活態度,女人要過得幸福,不管結婚與否,不用別人給你幸福,悲觀與樂觀常在一念之間。」這本書的主旨是較從女人的自身出發的。第二本《幸福號列車》,是指「女人是列車長,女人能把別人帶到幸福的生活裏。」層次上是較《女人的幸福造句》深化了一點。 來到第三本《呼喊快樂》,張曼娟更上一層樓,走進四個男人的內心世界,卻藉著他們各自的愛情故事來探索女人心目中的真正想法。《呼喊快樂》並不是純散文記述,卻也不是短篇小說,她以非常嫻熟圓融的寫作手法,以真實的「張曼娟」自己為視點,切入四個男人的愛情故事中,散文與小說結合,情節豐富,跌盪有致,虛中有實,實中有我,讓讀者跟隨她的思路,透視幾個男人幾段不同面貌的愛情,探索女人如何呼喊快樂! 作者簡介: 張曼娟,曾任職東吳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古典小說、現代小說、現代散文等課程為主。曾獲台灣「全國學生文學獎」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小說第一名;中華文學散文獎第一名及中興文藝獎章。張曼娟屬台灣殿堂級作家,至今共有數十部著作問世,每次一推出,皆受到相當廣大讀者的迴響與討論,為目前台灣、美國、香港以及東南亞各華人地區最具知名度與最受歡迎的華文女作家。 1988年後一直手執教鞭至今。初期任教於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後來在東吳大學中文系誨人十年。1997年8月她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至今仍於港台兩地「駐守」,曾任光華文化新聞中心主任。 張曼娟女人幸福術01 《女人的幸福造句》 張曼娟女人幸福術02 《幸福號列車》 張曼娟女人幸福術03 《呼喊快樂》 《今日香港有煙霞》 《戒不了甜》
  • 特價
    Out of Stock
    WS79.jpg

    戒不了甜

    $78.00 $62.40
    得到愛,使生命豐盈,失去愛,使靈魂深刻。 戀愛的時候,為什麼不甜蜜一點? 打開你的糖罐子,戒不了愛,戒不了甜。 愛情,就是相愛,而非一廂情願。 是先愛自己,再愛別人。 愛情,是把每分每秒,當作世界末日來愛。 是即使知道這愛終有消逝的一天,也無憂懼。 台灣殿堂級女作者張曼娟的最新著作《戒不了甜》, 是張曼娟談及愛情各種樣貌的曼妙小品, 精準地點出男女在愛情裡的各種性格。 第一節◎倚賴與獨立 / 第二節◎空間與佔有 / 第三節◎包容與理解 / 第四節◎自信與自卑 / 第五節◎安全感 / 第六節◎節浪漫而持久 / 第七節◎耐心體貼 / 第八節◎信任與猜疑 / 第九節◎尊重與理解 / 第十節◎自立自強 / 第十一節◎成熟的品格 / 第十二節◎慷慨的付出 作者簡介: 張曼娟,曾任職東吳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古典小說、現代小說、現代散文等課程為主。曾獲台灣「全國學生文學獎」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小說第一名;中華文學散文獎第一名及中興文藝獎章。張曼娟屬台灣殿堂級作家,至今共有數十部著作問世,每次一推出,皆受到相當廣大讀者的迴響與討論,為目前台灣、美國、香港以及東南亞各華人地區最具知名度與最受歡迎的華文女作家。 1988年後一直手執教鞭至今。初期任教於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後來在東吳大學中文系誨人十年。1997年8月她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至今仍於港台兩地「駐守」,曾於光華文化新聞中心任職。 著作 : 張曼娟女人幸福術01 《女人的幸福造句》 張曼娟女人幸福術02 《幸福號列車》 香港限定作品 《今日香港有煙霞》
  • 特價
    Out of Stock
    WS83.jpg
    無論男女,身處在這個消費的商品時代裡,戀物癖彷彿早已成為一種自然的人性特質了,於是看見家庭主婦採購各類型鍋碗瓢盆;女人蒐集飾品與高跟鞋;男人熱愛各式電腦與車種;小孩愛戀卡通玩偶與玩具。不過,這些狀況絕少發生在曼娟老師的身上。曼娟老師從來不算是一個戀物的女人。她不蒐集品牌,也不因為喜歡了某一樣物件,從此就瘋狂迷戀起相關產品。 可是,心思細膩而充滿好奇心的她,依舊關切著許多出現在她身邊的物件,仍然有著私心厚愛的物品。只不過在我看來,她不是戀物,而是「鏈」物。她用一條情感的鏈子,連結起物件與她所偏愛的人、記憶、故事和當時的氛圍。當她特別熱愛某樣物件的時候,通常不是因為物件本身的價值或形體,而是這個物件可能暈染著她幼年的美好回憶;保存著她和朋友的溫暖情誼;或者還流竄著那一年冬天,她曾經和情人吐吶著相同頻率的氣息。是這些她所珍重的人事,才讓她愛屋及烏地戀上相關的物品。 就像在《永恆的傾訴》裡,曼娟老師以女性的思維和角度,細膩地書寫了許多生活之中的物件,其實已經接近於戀物的情結了,但是這些毫無生命的物件在與她握手的距離裡,竟都奇異地旋轉出一圈又一圈豐盈的情事。物件的書寫不是理論的,即使有其歷史典故,她也絕不用學術背景填充艱澀的介紹性篇幅;她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歷史,女人的歷史,以及這些物件在她的觀察中,顯現出怎麼樣的時代動向。 曼娟老師藉由種種的物件與女性友人相互傾訴心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也是她對讀者的私密傾訴,更是她自我心靈的對話。 作者簡介: 張曼娟,曾任職東吳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古典小說、現代小說、現代散文等課程為主。曾獲台灣「全國學生文學獎」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小說第一名;中華文學散文獎第一名及中興文藝獎章。張曼娟屬台灣殿堂級作家,至今共有數十部著作問世,每次一推出,皆受到相當廣大讀者的迴響與討論,為目前台灣、美國、香港以及東南亞各華人地區最具知名度與最受歡迎的華文女作家。 1988年後一直手執教鞭至今。初期任教於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後來在東吳大學中文系誨人十年。1997年8月她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至今仍於港台兩地「駐守」,曾任光華文化新聞中心主任。 張曼娟其他著作 張曼娟女人幸福術01 《女人的幸福造句》 張曼娟女人幸福術02 《幸福號列車》 張曼娟女人幸福術03 《呼喊快樂》 《今日香港有煙霞》 《戒不了甜》
  • 特價 HK43.jpg
    在何耀生的新作中,向讀者深入介紹了各種傳統習俗及工藝,包括一些市民難得一睹、媒體亦甚少介紹的風俗及工藝,例如上水鄉六十年一度的清醮、春秋二祭食山頭儀式、漁民神祇朱大仙、製香工場、大龍鳳木雕藝術、傳統紙紮等,所有篇章均輔以圖片,使人對儀式及工藝製作過程一目了然,更為歷史留下見證。 保育呼聲愈喊愈高,在傳承風俗及延續工藝的事情上,每個香港人也應盡自己能力。我們怎能將本土習俗拋諸腦後,卻跑去追趕西潮的尾巴呢? 作者簡介: 何耀生,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人,致力推廣保育工作和通識文化教育。先後為多間中小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嶺南大學」舉辦通識文化教育活動。近年更策劃多個保育古蹟文化活動和展覽。此外,何先生曾先後倡議香港政府成立「香港歷史舊城區」,及重新規劃「前荷李活道警察宿舍」。 筆者於八十年代中,曾任職美國最大服裝公司LIZ CLAIBORNE INC.,並派駐上海,負責離岸加工生產的工作。到九十年代轉職日本機構,經常到海外和國內負責產品和市塲開發。對於香港製造業的歴史及發展一直進行研究和蒐集有關資料,此外,更關注工業轉型升級,和製造業結合創意產業的發展等……就香港今後如何保育歴史文化和城市發展,他曾先後在《明報》、《南華早報》、《蘋果日報》、《香港經濟日報》、香港電台、 亞洲電視發表不少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