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 特價
    Out of Stock
    MM348_cover

    法律小達人

    $88.00 $70.40
    內容簡介: 小朋友,香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就是法治精神,法治不只是制定法律條文及設立法 律制度,更需要立法者、執法者及公民一起遵守。 你知道什麼是法律嗎?在學校裏,在遊戲時,在社會裏,我們都必須遵守些什麼規 則? 如果不遵守法律,會有些什麼後果呢? 一般的刑罰是什麼呢? 和爸爸媽媽一起打開這本書,學會一般的法律知識,做個法律小達人! 作者簡介: Wanda Suen's bio: • 香港執業律師, 孖女的媽媽 • 日常出沒地點 - office, printer Kennis Tai's bio: • 香港執業大律師 • 日常出沒地點 - chambers, court, coffee shop
  • 特價 SA237_cover
    內容簡介: 跳出單一角度,全方位兩岸三地最新觀察 身分認同是如何形成的?香港和台灣這兩個不同社會的歸屬意識,是在如何的歷史脈絡下,走到今天的階段?究竟「香港人」與「台灣人」這兩種身分認同是如何形塑?如何建構起來的?其中「中國」因素又扮演了何種角色? 英國殖民統治香港一個半世紀,英國有否在香港社會灌輸「大英子民」的意識?「九七回歸」對香港社會身分認同的建構有何影響?過去未曾出現的「港獨」思潮,爲何在回歸中國近二十年後突然浮現? 台灣人意識是如何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萌芽的?經歷了戰後「二二八事件」及國民黨的長期統治,台灣社會如何經歷「省籍矛盾」,又如何在1990年代伴隨着政治民主化而走向本土化的方向? 隨着「中國崛起」氣勢的推移,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力量對比愈來愈懸殊,大陸的發展紅利理應更吸引經濟一直處於低迷的台灣社會,爲何現實卻是在台灣引發此起彼伏的戒心與擔憂? 當年漢唐盛世,萬邦來朝,如今「中國崛起」迎來高峰期之際,已「回歸」的香港與還沒「統一」的台灣社會對「中國」的向心力爲什麽出現不增反減的現象?對港台這兩個社會而言,「中國崛起」究竟意味着什麽? 回歸之前,香港市民的「祖國」是英國和中國嗎?大陸自稱是台灣人民的「祖國」,可爲何台灣人認爲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自己祖國的只有百分之零點一?如何解讀「祖國」這個概念在兩岸三地所呈現的截然不同的語境與認知? 作者簡介: 林泉忠 東京大學法學博士。歷任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日本琉球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東京大學兼任副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兼任副教授、《明報》「筆陣」專欄作者等。 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國際關係,側重兩岸三地關係、中日關係、琉球研究、釣魚台問題研究等。已出版專著《「邊陲東亞」之認同政治:沖繩、台灣、香港》、《誰是中國人︰透視台灣人與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中日國力消長與東亞秩序重構》、《多元視野下的釣魚臺問題新論》、《二十一世紀視野下的琉球研究》、及學術論文四十餘篇,包括〈中國崛起症候群〉、〈「中國崛起」對台灣社會國家認同之影響〉、〈試論蔣經國之「本土化政策」(1972-1991)〉、〈戰後台灣文化之建構:從「新中國文化」轉向「新台灣文化」之政治脈絡〉、〈何謂「香港人」?從戰後「香港共同體」之成立看新生身份認同之特徵〉、〈香港國籍與護照的多重性:兼論港人身份認同的流動性〉、〈哈日、親日、戀日:「邊陲東亞」的「日本情結」〉等。
  • 特價 SA248_cover2

    醫生爸爸抗疫記

    $88.00 $70.40
    內容簡介: 陳沛然身為醫生、爸爸、議員,在這個世紀疫症大流行時代,如何用這三個不同身分去抗疫?在這本書頭三章,大家將會找到答案。在第四章會為大家先介紹傳染病的理論,然後第五章再帶大家回到現實世界,從世界各地的疫情和防疫工作,重溫傳染病的故事。   內容節錄︰

    醫生爸爸函數課

    自從2020年1月疫情出現開始,我每天到官方網站包括國家健康衞生委員會、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官方微博、香港政府新聞公報、及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網站 [註一],蒐集數據,然後畫圖表。 大女兒自從疫情開始,學校停課,便常常用電腦上課、做功課、聽歌、跟朋友談天。有一天,我教曉她怎樣蒐集數據,放在試算表 (Excel),然後教她怎樣畫圖表,和在簡報 (Powerpoint) 編輯。自她學懂後,便由她負責每天蒐集數據畫圖表,而我負責校對和在議員網站及社交媒體發布。 我嘗試用數學方法監察和預測肺炎情況。有人說,由1月10日的頭兩個星期,確診病例如直線般不斷攀升。我有些不同意,雖然確診病例在頭兩個星期,好像不斷向上,但是現實上不可能無限地增加。歷史告訴我們,疫情總有冷卻的一天,問題是需要多少時間,和會有多少人受影響。 我每天都在蒐集官方數據,然後畫圖表,就是希望有一天疫情像乙狀曲線(sigmoid curve)般出現減慢和平穩的勢頭,那就有望回落了,之後再估計隔離和戴口罩的日子。而中國內地大概在武漢封城28天後,開始出現乙狀曲線,又名邏輯函數增長 (logistic growth),它是由 Pierre François Verhulst 在1838年至1847年的三篇論文中開發 logistic function ……(下刪3000字),讀初中的大女兒不明白函數,回想起當年的函數數學課,實在有點沉悶,有點艱辛。   作者簡介 陳沛然出生於香港,二OOO年在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之後取得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資格,二O一四年擔任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二O一五年發起公立醫院醫生薪酬機制加薪靜坐,二O一六年當選第六屆香港立法會中議員,也是會內唯一一名中間派議員。
  • 特價
    Out of Stock
    MM391_cover1

    媒體的無形之手

    $88.00 $70.40
    內容簡介: 此書的名字為媒體的無形之手,無形之手,卻生活在有形之中。在媒體氾濫的巨輪下,人們對媒體的依賴,某程度上,增加了媒體的權力。媒體的影響與觀眾是一種互動的關係,你再多依賴媒體,是相對容易被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好或壊,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理解媒體的性質,了解媒體如何幫助我們。 書中有香港、中國內地及國際的案例,很多基於學術期刊對世界各地的例子的解讀。作者將媒體研究領域的知識用簡明的方式說出來,希望有利於後來者的研究。   內容節錄: 柴靜「霧霾」的《穹頂之下》引發的買氧氣熱潮 霧霾是一個可怕的詞語,近日有位年輕人在朋友圈發了一個訊息,她是一位在北京讀書的學生,已在北京住了三年的她,寫下:我們要趕着在北京還沒有發出空氣警告,就要趕緊出去跑跑,呼吸一下氧氣。 柴靜不僅把污染的故事說了出來,她還以自身的角度把她相信是事實的事實寫了出來。有人說柴靜這人絕不簡單,因為她拿到了「第一手」的資訊,把污染的真相帶給了觀眾。她是生於中國山西臨汾,是一位中國女記者,走在新聞前線及做調查新聞而聞名。 她獨特的新聞作風讓她的發言瞬間變成了一個討論的熱潮。她自費做調查新聞,只因她稱她的女兒還沒出生,就得了一個腫瘤,幸好是良性的,所以存活下來,但就是這個原因,她終於下定決心,一定要調查這件事。 名人代言(celebrity endorsement),名人代言是「無價」的,他們的每一字一句,表面上是不需要無價的,但他們隱含的東西卻是「天價」。她一句「顆粒物被列為人類一級致癌物」,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只因大家都相信她的「專業」。她自身是記者以及她女兒的遭遇。但我們有否想過如不是由柴靜來講這個新聞故事的,效果可以是完全不同,如是一位平民百姓說這事,會同樣得到這樣的迴響嗎?那什麼是celebrity endorsement呢?學者B. Z. Erdogan在他們的研究指出即是使用名人作為市場推廣及溝通的技巧而支持;另外,學者D. H. Silvera以及B.Austad亦提出什麼因素能讓廣告的效益增加,當中包括:一、受眾對代言人的觀感跟他們對產品的感覺是有直接的關係;二、代言人是要表現得真的喜歡產品才令觀眾相信產品或該服務。 根據以上學者所提供的定義,名人代言旨在為產品「加分」,希望受眾更相信產品,增加客源。但,近來筆者在網絡上看到另一例子,金星是一位著名的中國舞蹈家,她為一個舞蹈比賽當評判,有一位參賽者是經驗豐富的舞者,她出色精湛的舞藝讓人為之驚嘆,普通的觀眾看不出一點瑕疵,而眾多評判亦對舞者的表現表示欣賞。這時的金星並沒有一面倒的稱讚舞者的表演,要求舞者在其中一個節拍位再起跳,果然,細心留意下,舞者在掌握節拍是有錯漏,確有進步的空間。在這個例子中,所有的評判都是舞者,但唯獨金星可以說是達到專業的水平,其他人在為舞者的表現評核是只能給予「很虛」的評語。 現在的廣告商的「名人代言」策略大多以明星的知名度為重心,而最「危險」的是「代的言」是真的只為代言而代言,但卻沒有為自己的「言」負上責任,變相成了「順口開河」。     作者簡介: 陳頴琳 陳頴琳在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並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文化研究碩士的學位,曾於香港多間中英文新聞機構及網上平台擔任記者、編輯及網上節目主持人,曾於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任教,現為香港珠海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她的主要研究興趣集中於網上及傳統媒體創意。近年著作包括:《別讓將來的你說原本我可以》以及《界線與戒線:傳媒工作者眼中的新聞創意》,其中《別讓將來的你說原本我可以》更獲金閱獎提名。   張時健 張時健現職為台灣國立中正大學助理教授。曾於台灣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並積極參與台灣媒體改革運動,在相關NGO如媒體改造學社、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任職,協助台灣公共廣電集團工會、台灣記者協會等媒體工作者組織發起活動。張時健於台灣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取得學士學位後,陸續於該校傳播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及博士學位,研究及教學領域主要為傳媒及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傳播、傳播政治經濟學及批判理論。近年研究主題為香港及華語電影業的轉型。
  • 特價 SA249_cover

    香港顏色密碼

    $88.00 $70.40
    內容簡介: 香港本來是一個彩虹城市——五色繽紛、七彩斑斕,展現多元化的特色。冷戰時代,全球被劃分為東西方兩大陣營,各自不相往來。但香港在輿論上還是維持多元化的性格,甚至成為台海兩岸民間的橋樑。報攤上左派與右派的報刊並存,也有第三勢力,或是探討不同的思潮,有時候還打起了筆戰,但都是各說各話,和平共存。 但這樣多元化的特色,最近這幾年都被打破,有些人要將政治上的價值分為黃色與藍色。這樣的顏色之亂,撕裂了香港社會。香港人需要的生活,其實就是衝破顏色之亂,回歸常態與多元化的思潮激蕩。 香港的顏色,永遠是色彩璀璨,而不是單一的色調,更不容許借顏色之名,行違反文明之實。香港必須衝破顏色之亂,回到一個自由與多元化的社會,為中華民族的未來,作出智慧的貢獻。   內容節錄:   完整實施《基本法》香港才有未來       曹景行 1997年7月1日回歸第一天,香港的早晨比往日更加寧靜。一個重大歷史關頭就這樣平平順順跨過去了,比各方預想中都平順得多。就連凌晨時分聚集在中環不散的人群,更多像是一場充滿興奮、見證新時代到來的嘉年華,我一邊用相機記錄着現場,一邊也融入其中。 中午前,我來到灣仔演藝學院頂層平台,前一晚來自世界各地的電視台都在這裏直播回歸時刻的到來。意外的是,美國CBS(哥倫比亞)電視台的工作人員已經開始拆棚收攤。問他們不打算繼續報道香港回歸活動了?回答是:「我們結束了,什麼都沒有發生,Nothing happened!」他們的大牌新聞主播丹·拉瑟一早已經離開香港,可能去了馬尼拉。 我能理解nothing happened的意思,也能體會丹·拉瑟因失望而匆匆離去。不只他們,數千記者從世界各國趕來香港,好多就是來看回歸時刻可能發生的大事,比如他們猜想會有街頭抗爭和暴力衝突,會有火有血甚至會出人命。結果除了回歸之夜的傾盆大雨,一切都按部就班穩穩妥妥。街頭不同的集會打着各自的旗幟,喊出不同立場的口號,但沒有人吵架,更沒有人動手。 香港並沒有出現西方世界某些人想像中的沉淪,於是他們失望了,甚至感到有點丟臉。因為他們此前已經發出過各種各樣凶險的預言,現在很難自圓其說了。如美國《財富》(Fortune)雜誌在九七前兩年就做了封面報道《香港之死》,聳人聽聞而近於詛咒。一位中文很不錯的日本女士,當年也算是媒體人,回歸前夜在台灣報紙上對香港人的「順從」用語刻薄:「我們本來是來看強姦的,沒想見到的是和姦。」 香港回歸過程之平順,甚至讓北京方面和在港中方人士有點意外,許多擔心會發生的壞事並沒有發生。多年後,京港朋友中不止一位告訴我,九七回歸前中方為權力交接時的各種可能和不測做好充分準備,而且遠不止一套對策預案,都有相應的人員和資源配備,不斷收集相關資訊做沙盤推演,只是後來都沒有用上。 我們也討論過為什麼九七回歸最後會如此平順。我認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體進程,尤其是鄧小平「九二南巡」後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為正處在轉型瓶頸中的香港經濟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也為港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和賺錢機會。香港財經領域在九七之前已開始同內地接軌,內地各方面的變化也讓越來越多人相信香港的資本主義體制和生活方式會在九七之後延續不變。 更加重要的是,1990年全國人大通過的香港《基本法》以及九七回歸前產生的第一屆特區首長董建華和他的政府班子,應該得到了多數香港人的認可和接受,儘管是不同程度,儘管夾雜着各種心態,儘管許多人還只是將信將疑或無可奈何。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基本原則,確實得到了體現和實施。就連香港人對解放軍入駐的恐懼和擔心,也很快就化解得差不多了,以至在回歸後那幾年的多次民調中,香港人對駐軍好感度、滿意度一直居於高位。   作者簡介:   邱立本  《亞洲週刊》總編輯 阮紀宏  時事評論員 盧業樑  高柏集團主席 陳莊勤  資深律師,香港民主黨原創黨成員 曹景行  資深媒體人 劉瀾昌  時事評論員 吳志隆  「就是敢言」副主席 周八駿  香港資深評論員 江迅    《亞洲週刊》副總編輯 施嘉敏  香港資深媒體人 潘麗瓊  香港資深傳媒人 屈穎妍  作家、時評人 河言    香港教育工作者 何漢權  香港教育評議會主席 何亮亮  香港資深媒體人 黃芷淵  鳳凰衛視高級記者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原經濟學系系主任 楊志剛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 陳建強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 馬恩國  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執委會主席 唐研    香港中學老師 馮煒光  資深公關顧問
  • 特價 Dawn Cover Pix
    內容簡介: 在「佔中」案塵埃落定之時,反修例風波攪動起香江水,示威者從「和理非」走向「黑衣暴力」,幾個月的時間,香港變得滿目瘡痍。 夜再長,也終會迎來黎明前的曙光。香港國安法的出現,成為香港政治局面變革的關鍵,這也只是第一步。 本書收錄過往一年《亞洲週刊》「香港評論」專欄和零傳媒「獨家」微信公眾平台、十五位來自香港各界作者的六十餘篇時評,分析香港社會的深層問題,為大刀闊斧變革提供廣泛的視角和建議。   內容節錄: 「假新聞」為謠言推波助瀾       江迅 當下「假新聞」氾濫,不乏刻意竄改、捏造、誤導,旨在吸引公眾目光的假消息,謠言多是一些不屬於任何傳媒的社交網絡平台發布的所謂「消息」,加上許多網友轉發,結果大量不實消息大幅快捷散播,破壞力驚人,假消息漫天飛舞,讓社會矛盾已相當嚴重的香港加速分裂。香港出現謠言時,按例應由政府主要權威部門或人士及時發聲,同時 靠各種媒體及時追蹤澄清事實。 2019 年 7 月,國家網信辦發布《互聯網信息服務嚴重失信主體信用信息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根據徵求意見稿,對納入失信黑名單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和使用者, 將實施限制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網上行為限制、行業禁入等懲戒措施。香港是否能跟上立法立規的步子? 我曾經就是謠言受害者。10 年前,沈某女人一再散播謠言,誣說我是「被派來打進香港傳媒的上海市政府重要官員」,是「中共特工五處處長」,我跟沈女強調,全是謠言。她在某個勢力操縱下,堅持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我忍無可忍,自信記者幾十年就是要圖清白,於是去法院告她,官司兩年,我最終勝訴,判令她在報紙上公開道歉,並賠償 85 萬港元,這是香港法院的判決。這件案件也成了香港法院一個特殊「案例」。   作者簡介:   陳莊勤: 資深律師,曾為香港民主黨創黨成員。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學時期參與第一次保釣運動,在大學年代為香港大學學生會核心活躍分子。過去三十多年一直關心香港及中國內地政治及社會發展,不時發表政論及社會觀察文章。   劉瀾昌: 香港資深傳媒工作者,時事評論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學士、碩士和博士。曾任職香港《開放雜誌》、《經濟日報》、《星島日報》、《蘋果日報》、鳳凰衛視、亞洲電視等媒體; 策劃製作《解密百年香港》等電視特輯;主持政論節目《把酒當歌》。著有《香港一國兩制下的新聞生態》、《aTv 絕密文件》等。   潘麗瓊: 香港資深傳媒人。畢業於香港大學,曾任《信報》編輯、《明報》採訪主任、《東週刊》及《壹週刊》副總編輯、天地出版社副總編輯及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 Phone》客席主持人。現為《頭條日報》及《明報》專欄作者,撰寫專欄《幸福摩天輪》及《女人心》。   江迅: 《亞洲週刊》副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理事。獲二十多項中國及港、滬、京等地文學獎和新聞獎。在上海、台北、吉隆坡、香港、新家批多家傳媒撰寫專欄文章。已出版《朝鮮是個謎》、《倪匡傳:哈哈哈哈》等二十多部作品。   屈穎妍: 作家、時評人。曾任《壹週刊》副總編輯、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兼任講師,現為香港電台教育節目主持及《頭條日報》、《大公報》、《經濟通》、《港人講地》、《HKGPao》等報刊及網站專欄作家。   陳建強: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及獨立監察警方投訴委員會委員。牙科醫生,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二零零四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身兼香港電台顧問委員會主席、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優質教育基金委員會等公職,曾參與帶領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工作, 並定期於電視、電台、多份中英文報章及週刊發聲。   何漢權: 現職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教育評議會主席、風采中學校董、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及同心教育基金會長。常就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教育等課題在各大報章撰文,以及被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現亦為信報、星島日報、亞洲週刊等媒體之專欄作者。公職有團結香港基金創會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港電台節目顧問、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等,散文著作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及《全在教育》,學術著作有《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研究》《危機與出路: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歸前後中學中國歷史(國史)科》及《回歸二十年 ─ 香港青年政策何去何從》等書。   阮紀宏: 先後在加拿大溫莎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北京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曾任香港 《文匯報》記者、駐京記者,《香港商報》編輯主任、副總編輯,《明報》副總編輯、副主筆。現於香港浸會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合辦的聯合國際學院任教新聞專業,並在香港媒體撰寫時事評論。   楊志剛: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專業應用教授。曾任香港科技大學發展和公共事務處長、香港貿發局駐澳洲及新西蘭代表   雷鼎鳴: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學士,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大學院士。曾任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系主任,一九九一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經濟系終身教職。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并著有《民主民生的經濟解讀》、《幫助香港算算賬》等十三本作品。現為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   周八駿: 香港資深評論員。發表關於中國改革開放和香港問題的著作七部,評論逾千篇。   邱立本: 《亞洲週刊》總編輯。二零零六、二零零八及二零一二年被中國網民選為一百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二零一零年獲星雲真善美新聞獎;二零一一年獲 SOPA 最佳評論獎。畢業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曾任台北《中國時報》編譯,獲紐約 New School Social Research 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員。曾出版《匆忙的文學》、《新聞激情筆記》、《文字冒險家》、《保釣·風雲·急》、《香港民主不能失去中國》、《誰讓「港獨」的子彈飛?》、《民間中華爆發力》、《ABC 改變中美未來》及《任正非對決特朗普》等。   馮煒光: 資深公關顧問,現為溍豐(Kredito)公共關係行政總裁。曾於二零一三年十二月至二零一七年六月三十日出任梁振英政府的新聞統籌專員。出任政府公職前,曾為香港民主黨創黨司庫,並出任該黨中央常務委員多年。先後獲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士、上海財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現為華中師範大學近代史博士研究生。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香港專上學生聯會會長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

  • 特價
    Out of Stock
    SA248_cover2
    內容簡介: 陳沛然身為醫生、爸爸、議員,在這個世紀疫症大流行時代,如何用這三個不同身分去抗疫?在這本書頭三章,大家將會找到答案。在第四章會為大家先介紹傳染病的理論,然後第五章再帶大家回到現實世界,從世界各地的疫情和防疫工作,重溫傳染病的故事。   內容節錄︰

    醫生爸爸函數課

    自從2020年1月疫情出現開始,我每天到官方網站包括國家健康衞生委員會、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官方微博、香港政府新聞公報、及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網站 [註一],蒐集數據,然後畫圖表。 大女兒自從疫情開始,學校停課,便常常用電腦上課、做功課、聽歌、跟朋友談天。有一天,我教曉她怎樣蒐集數據,放在試算表 (Excel),然後教她怎樣畫圖表,和在簡報 (Powerpoint) 編輯。自她學懂後,便由她負責每天蒐集數據畫圖表,而我負責校對和在議員網站及社交媒體發布。 我嘗試用數學方法監察和預測肺炎情況。有人說,由1月10日的頭兩個星期,確診病例如直線般不斷攀升。我有些不同意,雖然確診病例在頭兩個星期,好像不斷向上,但是現實上不可能無限地增加。歷史告訴我們,疫情總有冷卻的一天,問題是需要多少時間,和會有多少人受影響。 我每天都在蒐集官方數據,然後畫圖表,就是希望有一天疫情像乙狀曲線(sigmoid curve)般出現減慢和平穩的勢頭,那就有望回落了,之後再估計隔離和戴口罩的日子。而中國內地大概在武漢封城28天後,開始出現乙狀曲線,又名邏輯函數增長 (logistic growth),它是由 Pierre François Verhulst 在1838年至1847年的三篇論文中開發 logistic function ……(下刪3000字),讀初中的大女兒不明白函數,回想起當年的函數數學課,實在有點沉悶,有點艱辛。   作者簡介 陳沛然出生於香港,二OOO年在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之後取得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資格,二O一四年擔任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二O一五年發起公立醫院醫生薪酬機制加薪靜坐,二O一六年當選第六屆香港立法會中議員,也是會內唯一一名中間派議員。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57.jpg

    旅業風雲

    $98.00 $78.40
    關於旅遊資訊,你可能無所不知,但關於旅遊業的歷史,他卻會比你知得更多! 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見證過各種旅遊風潮,也見證着香港旅業的興衰轉變。從六十年代說起,當時搭飛機出外旅遊是一種頭等大事,人們都衣著隆重,機艙服務員甚至都是來自顯赫家族;到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加上政府頒布工人可享有有薪假期,旅遊業興起,短線團大受歡迎;八十年代,港人開始富裕,旅遊業更是百花齊放,不只是短線,歐美的長線團更成為時尚風氣,一直到今天仍未減弱。九十年代啟德機場拆卸後,大眾開始重視與旅遊有關的集體回憶,在航空公司工作達三十年的作者回憶起機場和飛機的種種,更是充滿逸事奇聞。《旅業風雲》正是一本港人專屬的旅遊回憶錄,以作者在業界服務近五十年的經歷傾注而成,圖文並茂,細說當年今日的歷史。 目錄: 一、今非昔比 二、啟德機場 三、身分憑證 四、噴射機年代 五、與飛機關連的小故事 六、旅遊業的興起 七、衝出香港——台日韓 八、衝出香港——環遊世界 九、旅遊三部曲 十、責任與權益 十一、旅遊業議會 十二、領隊也規範 十三、海上綠洲 十四、旅遊局職責 十五、前盼 十六、後記 作者簡介: 董耀中,旅遊業議會總幹事,一九六七年畢業後任職於日本航空公司,三年後轉職到大韓航空公司當營業代表,至香港回歸前已晉升為副總經理。一九九七年加入香港旅遊業議會為總幹事至今,經歷過多次旅遊業的大事,推動旅遊業發展,讓蝸居的香港人可到世界各地舒一口氣。
  • 特價 SA210.jpg

    我地東北鄉村學

    $98.00 $78.40
    「城市」和「鄉村」好像是兩個對立的概念,但其實城市發展愈急促,我們愈需要鄉村,一個為我們提供新鮮蔬菜的地方、一個讓我們認識大自然的地方、一個讓人反思,生活不止有一個模式的地方。 叱咤903《集雜志》自暑假開始,有「我地東北」活動,暑假時,聯同二十多位學生走到新界東北的坪輋、馬屎村、古洞,自九月起,舉行「我地東北巡迴展」,展出十七件本地創作人的作品,展覽現正在本地大專院校展出。愈與新界東北的村民接觸,愈發現他們的生活智慧。 急急子在《Milk》連載「我地東北鄉村學」,分享村民才藝。養有豬羊,種有花菜,煮有雞屎藤、瓤金蠔、豬肉砵,還有走進深山打獵的獵人!東北鄉情尚存之際,謹以本書保留一點一滴的農家與人情味。 作者簡介: 急急子 急急子是商業電台叱咤903 DJ,主持《Urban Touch》及《集雜志》。第一天開咪,獲得占奴賜名急急子,從此工作速度、生活步伐,照舊好慢。每星期落區考察香港有人味地方,每日研習趣美生活,大氣中深呼吸一口氣。
  • 特價 SA211.jpg

    明察天下2

    $98.00 $78.40
    2015年,香港政制改革裹足不前,樓股暢旺而經濟轉營無望。向南看,新加坡巨人倒下,有人懷念兼冀盼「明君」治港,有人以之重申自由民主之貴。向東看,野百合、太陽花綻放台灣,年輕一代勢闖建制舞台。日本從三一一大地震中復興,柬國亦要告別紅色夢魘。周邊各國不無困阻與變革,或許科研可讓香港往前走下去? 不知不覺,明報專題組成立已滿一年,雖然起步艱難,但也盡我們所能,為讀者獻上一輯又一輯的深度報道,力求帶給大家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更深入的政經議題以及對人文歷史的更多關懷。 本書深入發掘東亞及本港重要議題,再以銳利而專業的眼光分析比對。本書為這些珍貴的訪問和調查內容的結集,讓讀者一氣呵成審時度勢,分析時局。 作者簡介: 《明報》專輯組於2014年年中全新成立,旨在直擊新聞現場,對熱點新聞以客觀中立的方式作深度報道。《明報》編採組相信,新媒體出現無疑令閱讀習慣改變,而短平快的快餐式新聞、預設立場的報道近年的確盛行,不過無論新媒體還是舊媒體,內容始終「為王」。客觀具公信力的資訊,深度分析、宏觀視野的內容,在香港仍大有生存空間。
  • 特價
    Out of Stock
    SA85.jpg
    內容簡介: 《一起廣播的日子——香港電台八十年》是為了紀念香港電台八十周年而寫的,以香港電台的歷史為本,同時回顧香港公營擴播的發展,記述早期公營電台的成立,到後來經歷電視時代的衝擊,及至後期網絡革命對公共廣播的影響等,故此書亦可謂香港廣播史的概覽。 八十年間,香港電台製作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節目,如廣播劇、實況劇、時事節目、DJ傾訴節目、烽煙節目等,與時並進,開創新思維,同時平衡商業電視台和電台的文化品味,肩負教育大眾的社會責任,建構自由、理性和感性的公共空間。閱讀本書時,你會不時看到《麗的呼聲》、《獅子山下》、《頭條新聞》、《城市論壇》、《千禧年代》等等耳熟能詳的名字,能夠勾起你我的集體回憶,並對香港公營廣播的發展有更深入的瞭解和反思。 香港電台是公營廣播機構,也是公共文化機構,研究港台廣播史,是重新思考自己的經歷和香港社會的成長過程。廣播劇、點唱節目、DJ熱潮、《十大金曲》、《新聞天地》、《獅子山下》、《鏗鏘集》,不一而足,然而我最記得的港台製作是七十年代的《太平山下漫步》,那是繼黃華麒主持的《電話說心聲》之後的香港史上第二個電話投訴節目。姓歐陽的主持人邀請官員解答市民疑難,我當時聞其聲不見其人,聽他的鼻音重,名字雅,又可以呼召官員接聽電話,為聽眾解答疑難。我以為歐陽一定是英國人,因他的名是「懿德」,憑音猜字以為是司馬懿的懿字,與港督戴麟趾(David Trench)的名一樣,同是出自《詩經》,彰顯英國官員將姓名漢化的苦心。當時「六七暴動」剛過,港英開始民政工作,逐步開放社會,英裔的殖民官很多都有漢名,有些更通曉粵語,民政官黎敦義(Dennis Bray)及鍾逸傑(David Akers-Jones)就是。我讀小學的時候,每朝都是聽了《太平山下漫步》才出門的,中學則是聽吳明林的《新聞天地》,自覺活在幸福世代之中──每朝都有人為自己做時事匯報,以前是政要的待遇。 很久之後,看報紙文章才知道,歐陽義德是唐人,是「義」氣的「義」字。他能夠呼召高官,是拜港督的開放政策所賜,也出自個人的勇毅。假如不是當年港台一個個人的衝鋒陷陣,令一般官員被迫走到陽光之下見市民,令政府領悟到公營電台有理有據的批評反而增加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官員的責任心,香港的公共領域不會開放得那麼容易,官民關係也不會那麼親和。
  • 特價 SA203.jpg
    2015年,香港似乎仍在困局中。政治上,佔領運動後,政府繼續呼籲政改方案要「袋住先」,卻遭民主派議員和不少年輕市民反對;相對地,南韓經歷四十年抗爭,最終爭取到民主。經濟上,樓市繼續熾熱,售價屢屢破頂,冠絕全球,但人均居住面積只等同三隻豬享有的空間,十年竟無寸進;各地政府卻透過實施各種措施,穩定樓價和租金,讓市民安居樂業。關心周邊各國和地區,或許能為香港找到出路。 香港以外,中日兩國關係亦趨緊張,特別是參拜靖國神社和東海界線的劃分,兩國戰事會否一觸即發?而中國本身亦有不少社會民生的問題,部分如十年前的大頭娃娃毒奶粉等更激發中港矛盾。 《明報》專輯組以銳利而專業的眼光,針對關乎香港以至東亞地區的熱點議題,深入發掘和報道,更邀得不少舉足輕重的中日政經界人物接受專訪。本書為這些珍貴的訪問和調查內容的結集,讓讀者一氣呵成,深入了解香港以至周邊的國際關係情勢,更是讀者分析時局的重要工具。 作者簡介: 《明報》專輯組於2014年年中全新成立,旨在直擊新聞現場,對熱點新聞以客觀中立的方式作深度報道。《明報》編採組相信,新媒體出現無疑令閱讀習慣改變,而短平快的快餐式新聞、預設立場的報道近年的確盛行,不過無論新媒體還是舊媒體,內容始終「為王」。客觀具公信力的資訊,深度分析、宏觀視野的內容,在香港仍大有生存空間。
  • 特價 SA244_cover
    內容簡介: 大學不少學者偏重撰寫學術論文,像本文集的5位學者依然心系本土,百忙中撥冗撰寫專欄文章,非常難得。我常從他們的文章得到啟發,並希望更多學者拔刀相助,滋潤香港新聞界。 張健波《明報》前總編輯 什麼是新聞、假新聞?真相、後真相?記者、社交媒體?還要客觀中立嗎?科技顛覆新聞傳播的理論和發展。本書收錄的學者硏究,有助公眾更了解傳媒、政治和社會的變動和互動,掌握世情。 楊健興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資深傳媒人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昔日的新聞就是歷史學者著述的盲公竹。然而新聞也有盲點,這些盲點要靠新聞學者去解碼,幾位教授學者都是新聞解碼的箇中能手,他們的文章還起了「傳道授業解惑」功能。 鄭明仁 資深傳媒人、專欄作家 《明報》自2014年起在觀點版推出「媒體解碼」欄目,由不同作者輪流撰寫,主題觸及正在發生的媒體事件、現象、趨勢和理念。我們從已出版的大约250篇文章中,選了40篇成為《媒體解碼》一書。我們選擇的原則,是希望從論述中的傳媒事件,可看到較廣泛的意義。文章的内容分媒體的性質功能、專業表現、新聞自由、民意輿論、科技轉型、歷史文化共6個部分。希望讀者在閱讀這些文章時可多思考媒體議題,一起關注香港傳媒的生態發展。 內容節錄:
    1. 性質功能
    探索新聞的本質 誰是記者?何謂傳媒? 報料人、公民記者和專業記者 誰是媒體?誰是記者?從網媒的採訪權談起 「客觀中立」的社會基礎 「後真相」下的新聞事實 財經新聞能預警危機嗎? 特首選舉的隱秘傳播 中國網絡集權體制的新聞挑戰
    1. 專業表現
    新聞事實  憑何而來? 政治對立與社交媒體激發虛假新聞 香港傳媒公信力又見新低 《明報》辦報理念的淵源 保密和泄密的傳播倫理問題 在全球比較研究中  看香港新聞工作者的自主程度   III. 新聞自由 社會裏的言論自由和民主牆上的言論自由 回歸20年新聞自由今昔變化 自我審查2.0 大學的言論自由 西方新聞媒體是外來勢力的工具 自由新聞的動人和血腥 戰地嬰兒的無聲哭訴 香港新聞自由指數再現新低
    1. 民意輿論
    誰得民意誰得天下:後政改民意盤點 通訊群組的政治分化與對應 民意幾錢一斤? 民意調查的疑惑 假新聞心理學:為何消除錯誤資訊如此困難? 誰在帶動「圍爐取暖」和民意兩極化 「五毛黨」的網絡輿論攻防戰
    1. 科技轉型
    當記者看得見讀者——受眾度量和新聞業 由守龍門到射龍門 網媒在選戰中的關鍵作用 移動為王?報業的平台板塊飄移 傳統報紙的未來:「做大做強」?
    1. 歷史文化
    全球青年的電影故事 一本雜誌  千萬性命 本土就是「港獨」?香港媒體呈現的本土論述 戲謔、諷刺與批評:幽默的政治傳播和影響 五角大樓文件案的啟發:從歷史到電影 作者簡介: 蘇鑰機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並兼任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他曾任加拿大溫哥華《明報》副總編輯、《世界日報》記者及電視廣播有限公司(HK-TVB)市場研究員。他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曾編著的新聞書籍包括:《四川地震——香港記者反思錄》、《一人一故事——新聞人的心聲細語》、《獨家新聞解碼》、《領導的藝術——新聞老總談管理》等。他同時擔任香港新聞博覽館董事、香港新聞教育基金袐書長、香港報業評議會執行委員等社會服務工作。 陳韜文,於1986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隨即回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曾出任該學院講座教授兼院長,現為中大榮休教授。研究興趣包括政治傳播、新聞研究及國際傳播。陳教授著述甚豐,於2014年獲選為國際傳播學會會士(ICA Fellow)。為《傳播與社會學刊》創刊主編及中華傳媒與比較傳播研究中心始創主任。公職包括國際華人傳播學會(CCA)會長、香港報業評議會主席等。 陳教授又對攝影有濃厚興趣,已發表多個網上攝影集及攝影個展。 李立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及美國史丹福大學,現為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及院長,研究領域包括政治傳播、民意研究、新聞學,以及媒體與社會運動等。其主要著作包括Media and Protest Logics in the Digital Era: The Umbrella Movement in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Talk Radio, the Mainstream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4),以及Media,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Mass Protests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Routledge, 2011)。他亦是學術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的總編輯以及其餘8本國際學術期刊的編輯委員會成員。 楊志剛,教育工作者、新聞工作者。香港大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曾任中大新聞傳播學院專業應用教授、澳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客座講師、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公開大學發展及公共事務處處長、香港貿易發展局駐澳洲及新西蘭代表、國泰航空公司企業傳訊總經理、政府新聞處首席新聞主任、立法局高級新聞秘書。 陳智傑,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傳播學博士學位,現任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新聞及傳播學士課程副主任、青年可持續發展領袖研習所主任。其研究興趣為新聞學、傳媒社會學、身份認同及風險傳播。他於新聞傳播學及中國研究等領域的國際學術期刊發表文章,其時事評論亦見於《明報》等報章以及各電子傳媒。
  • 特價 image description
    內容簡介: 我是在國民身分「迷失」中成長的一代,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更是香港的「真本土」。這本小書不僅僅記錄了我對香港點點滴滴的思考和觀察,更包含了很多疑問和冀望,面對眾多挑戰和變幻莫測的未來,但願香港人仍能「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 ——黃芷淵   內容節錄: 「媽媽,我的國籍是什麼?」 「中國啊!」 「為什麼不是香港?」 「因為香港不是一個國家,是屬於中國的一個城市,叫做香港特別行政區!」 我是八十後,是在身分迷失中成長的一代香港人。 一九九八年暑假,爸爸媽媽帶我和妹妹去美國旅遊,我嚷着要自己填寫入境表格,卻不知道「國籍」一項應該填什麼。媽媽告訴我「香港」不是一個國家,所以國籍要填寫「中國」。可是,我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弄清,於是最後填上了「中國(香港)」。 那時我還在讀小學,但那已經不是我第一次對自己的身分感到迷失。 一九九六年七月,香港滑浪風帆運動員李麗珊在亞特蘭大奧運中為香港奪得第一面奧運金牌,英國國歌奏響,港英殖民地旗幟徐徐升起。老師告訴我們,要好好記住這歷史一幕,因為從下一屆奧運開始,如果香港運動員奪金,升起的將是香港特區區旗,播放的將是中國國歌。 我不理解,但牢牢記住了。 李麗珊奪金使我第一次發現,香港於我而言是那麼的不同和重要,儘管當時我還不懂,骨子裏有一種叫「本土意識」的東西正在醖釀當中,讓我對這片土地有着不一樣的歸屬感。 我對香港即將要回歸一事一知半解。只知道突然有一段時間,身邊很多同學不見了,後來聽說他們跟爸爸媽媽移民了。 一年之後,香港回歸。   作者簡介: 黃芷淵 香港鳳凰衛視高級記者、資深媒體人、主持人、特約評論員。土生土長香港人。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香港浸會大學媒體管理碩士文憑。曾赴美國專修藝術、傳媒。 就學時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學生」。參選香港電視「未來主播全球招兵戰」獲得冠軍,任新聞主播及記者。後加入鳳凰衛視,負責粵語及普通話雙語新聞報道,參與國內外多項重大新聞採訪,多次擔任大型活動主持及司儀。曾出版《我們在現場——從香港出發》,並與同張愛玲並稱為「南玲北梅」的當代著名作家梅娘共同出版《大作家與小畫家》《邂逅相遇》及《與青春同行》等作品。 現為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三策智庫秘書長、一國兩制青年論壇理事、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媒體顧問等。
  • 特價 C230_cover1
    內容簡介: 這本書集中談及法治和香港法制面臨的困境, 全書共分為七部份: 第一部份為「法治篇」,希望為讀者提供一些對法制的基本認識 。 第二部份為「基本法篇」,當中涉獵一些相當具爭議的問題,例如人大釋法及釋法所應受到的限制、人大釋法的追溯力、三權分立及第23條立法的憲制責任等。 第三部份為「專題篇」,集中討論一些特定議題,如學術自由、一地兩檢和公民抗命,亦有一個專門系列,反思《逃犯條例》風波的前因後果。 第四部份為「法庭篇」,討論一些有趣或值得反思的案件,從中檢視我們的法律制度。 第五部份為「民主篇」,談到香港的核心價值如廉潔及良好管治,對歷任特首的評價及從法律角度看何謂民族自決等。 第六部份的「佔中篇」,由佔中談到《逃犯條例》風波,佔中和逃犯條例風波有不少相同之處,政府沒有在佔中事件中汲取教訓,才會造成《逃犯條例》的軒然風波。 最後一部份為「中國篇」,當中對一些具爭議的案件如劉曉波案的判詞作出評論,南海主權案,孟晩舟案以至中國對《聯合聲明》的看法,均顯示中國對法制問題的處理仍相當不成熟。 透過這些評論,除令讀者可以對一些具爭議的案件及社會事件有多一個角度的了解,亦希望可以加深讀者對法治和我們的法律制度的認識。   內容節錄~ 《法治》 「法治」相信是近年來最常聽到的一個詞彙,但對不少人而言,這仍是個很模糊的概念! 法治是對權力的一種制約,它既是一個制度,也是對行使權力的法律規範。故此,它既適用於政府,亦適用於所有行使公權的機構。權力令人腐化,絕對的權力則令人絕對腐化,因此,法治要求以法律規範權力,政府和執法者的權力必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而且這些法律必須是公開透明的,這是為何立法會通過的法律要在刊憲後才生效,刊憲令公眾知悉法律的內容,知法才能守法,這對帶有懲罰性的法律規範尤為重要,公眾得知曉法律的規範才不會誤墮法網;同樣地,在公營機構以程序守則規範員工的行為,法治便要求有關的程序守則必須清楚列明,不能在事後才訂出一些含糊不清的準則對員工作出譴責。要避免濫權,法治要求掌權者公平合理地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力。於是,警察行使拘捕的權力必須基於合理的懷疑,向疑犯盤問的權力不包括使用暴力逼供。當掌權者作出一些影響他人生計或聲譽的決定前,必須給予受影響人士陳詞答辯的機會。例如在「周庭案」中,選舉主任沒有給予周庭機會提出辯解便取消她的參選資格,法院便以違反程序公義的理由推翻選舉主任的決定。程序公義還包括向受影響人士披露一切相關的資料,若掌權者只向受影響人士選擇性地披露資料,便可構成程序不公義。當受影響人士作出答辯後,掌權者還須認真考慮這些陳詞,包括要有足夠時間作考慮而非倉促草率作出決定,若最後決定不接受這些陳詞,法治要求掌權者作出解釋,讓公眾及受影響人士可以判斷掌權者有沒有濫用權力。 法治對行使權力的程序有嚴謹的要求,例如掌權者必須公平公正地作出決定。若法官在開審前已表示被告有罪,便違反自然公義的原則。同樣地,公共機構或其成員在未考慮有關文件前已宣告其取態,也同樣違反自然公義的原則。現今不少行政決定是由一個委員會作出,委員會成員的變更亦會影響裁決的公平,就如法庭審案不能由一個法官聽審卻由另一位法官作判決,過往的案例便曾指出,若參與裁決的委員並沒有參與前期的調查或沒有聆聽相關的陳詞,而他們的缺席並不能依賴事後閱覽文件作補足,例如在缺席時正值證人作供而有關決定須取決於對證人的誠信的評估,或這部分涉及相當複雜的事實或證據,那裁決便可因部分成員的缺席而被推翻。 在法治社會中,沒有絕對的權力,也沒有任何人或機構可以凌駕法律之上。對權力的約制,正是法治的核心。這些制約,建基於對人的尊嚴和基本權利的尊重。沒有這些約制,法律只會淪為赤裸裸的權力,法治亦無從談起。而對權力的約制,亦正是中港兩地法制最大差異的地方。   作者簡介: 陳文敏,現任香港大學法律系講座教授,前港大法律學院院長 (2002-2014), 專長於憲法,行政法及人權法,為香港唯一的榮譽資深大律師,並為多宗重要案例的代表大律師。曾獲選為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最佳老師,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人權新聞獎。出任院長期間,作出多項改革,引入雙學位,籌建新大樓,成立法律義務服務計劃,並帶領法律學院擠身全球首二十名之列。 陳文敏教授中英著作皆甚豐,中英著作書籍達二十多卷,學術文章百餘篇,近作有Paths of Justice (2018); Laws of the Hong Kong Constitution (2015);《香港法概論》(2015)。散文隨筆見於《正道.大學─寫在風雨之後》(2019),《翰林隨筆》(2009),《法政敏言》(2005),《走在公義路上》(2000)等。歷任劍橋大學,賓夕凡尼亞州大學及蘇黎世大學客席教授,現為倫敦大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客席教授 (2018-2024) 。 陳文敏教授亦曾出任多項公職,歷任大律師公會執委會、中央政策研究組,消費者委員會,廣播事務管理局,人體器官移植委員會,行政上訴委員會,法律改革委員會私隱專責小組,香港紅十字會等。 陳文敏教授以獨立敢言,客觀開明見稱,評論針對時弊,捍衛人權法治。曾應邀往澳門大學講學被當局拒絶入境,2014-15年被捲入港大副校長任命的政治風波,塵埃落定後回歸平靜,繼續春風化雨的教硏工作。2019年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選為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傑出學者。
  • 特價 SA251_cover_full
    內容簡介: 香港面臨又一個關鍵時刻。 對的,打個比喻,香港是患上了重病,該如何救治呢? 本書的基礎,是網上平台「冼師傅講場」,面對大是大非,其特色是說理、果斷、要言不煩。不經殫精竭慮,無法臻此。 案例,分析,類比,點晴,這些通過文字與編排,讀者可反覆琢磨與玩味,了解其精粹,豁然開朗,甚至拍案叫絕。 出而為書,不枉冼師傅好大的一番心血。 出而為書,經過整理與深化,捧之在手,那種份量,當中的珠璣,可一再拈之撫之,心領神會。   內容節錄: 香港病在那裏? 香港曾經是一個非常輝煌和繁榮的國際金融中心和旅遊中心,但是自1997年回歸後為什麼會逐漸衰落?究竟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實施是否有問題?《基本法》有否修改需要?當中有否任何缺陷或漏洞讓反對派或有惡意的政黨加以利用以偏離《基本法》的原有職能?在考慮修訂《基本法》之前我們應該先進行詳細的分析去找出所有隱藏的風險和問題的根,以便找出徹底治本的解決方法令香港可以重拾昔日光輝。 回顧了過去23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社會爭拗和動亂問題後,不難發現所有問題主要來自以下因素:
    1. 缺乏國民身分的認同,尤其是在年輕一代以及持有外國護照的人。當中由殖民地時代服務政府過渡至回歸的公務員,對中國人身分的接受性有相當保留,甚至有反特區政府思維的年青公務員亦為數不少。
    2. 教育工作完全失敗,包括未能有效對小學,中學及大學生灌輸正確愛國思想及國民身分認同。在教師培訓方面未能正確培訓教師應有的教師專業守則及政治中立。多年教育局失職,亦是令外國勢力輕易全面滲透的主要原因。
    3. 司法制度不健全,對大律師、律師和檢控官等司法人員缺乏適當的監管及定期重新培訓以至令有關專業水平出現明顯的參差及政治偏頗,而嚴重影嚮司法公正性,損害香港司法的公平形象。
    4. 政府文宣工作水平未能達到合理水平,政府新聞處的低水平,香港電台扭曲的角色及節目長期存在爭拗,嚴重打擊特區政府的威信。
    5. 司局級官員的能力及表現屢受批評,嚴重的「裸官」情況所帶出的忠誠度問題引起大眾的高度關注;多次的公共政策錯誤;
    6. 嚴重扭曲了的立法會形象及長期不必要的爭拗,不單影響立法會正常運作及影響政府施政,更重要是帶給新一代極為負面影響。
    7. 三權分立和行政主導的誤解。
    8. 外勢力的滲入及反中國邪教的擴張之下培養出一股龐大新一代反政府勢力。
    上述所有因素都不應該獨立討論,因為它們都是相互關聯的,並且其中一些因素可能會受到外部勢力的操縱。例如,外部力量可以通過教育渠道向年輕一代灌輸反共思想,從而建立一支強大的反政府力量。當這些年輕人大學畢業後,可能會成為法律從業人員、教師、公務員、社工等不同專業人員,在社會舉足輕重。因此,在本書中,當我談論特定主題時皆參考其他章節以便向讀者呈現更清晰的畫面。儘管本書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較為專業的技術術語尤其是與司法和執法人員有關的部分,但我嘗試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讀者易於理解並列舉生活中的實例和有關案例以豐富內容的和增加趣味性,以免使讀者感到枯燥乏味。 其實,香港政府制定了許多錯誤政策引至民怨,不單只是反政府心態產生的主要原因,亦給予反中勢力一個極佳的滲透缺口。但是由於篇幅關係我只能先集中討論政制及較急切問題,民生、房屋及經濟問題留待有機會再討論。   作者簡介: 冼國林 出身於香港西營盤一個小販家庭,因家境及初期學業成績差,做過小販、貨倉助理、送貨工人,計程車司機、銀行文員、輔助警察等不同工作,亦參加過香港政府志願團體民眾安全服務隊(簡稱民安隊)服務社會。後來經苦讀,考到不同專業試,開拓了自己的事業,先後做過銀行管理層、上市公司主席、電影監製、導演、編劇及動作導演。參與的電影包括《葉問1》、《葉問2》、《葉問前傳》、《葉問——終極一戰》、《競雄女俠——秋謹》、《我們的6E班》等,上述電影先後獲得多個獎項或提名。 由於是功夫世家,自小習武,先後學過華林螳螂、太極、散打、大聖劈掛、洪拳及詠春。現為香港武術聯會副會長,世界洪拳總會主席及世界詠春聯會主席,致力推廣中國武術。 踏足社會後,認識到知識的重要,以半工讀方式先後考獲英國特許銀行學會會士、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財務及會計文憑、美國奧克拉荷馬城市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城市學院法律研究文憑及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法律學位。 2018年8月受細菌感染令身患殘疾,大難不死,雖年逾60,仍望在有生之年回饋社會,有一分力,發一分光。
  • 特價 SA253_cover_full

    治港策

    $98.00 $78.40
    內容簡介: 時局多變,人心思治。 自中央制訂港區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曾經發生的亂象得以平息。然而,浴火過後,香港的前路又該何去何從? 延續《重病的香港,如何救治?》就特區施政的論述,冼師傅繼續為香港時弊殫精竭慮,於續作《治港策》中一一討論香港目前的重大問題,包括司法改革、房屋問題、土地資源、教育與文宣、金融政策、青少年及老人情況等。 從精闢分析、審視案例,到提出針對性建議,冼師傅的這一份治港意見大綱,方略縱橫,匡俗濟時,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冼國林 出身於香港西營盤一個小販家庭,因家境及初期學業成績差,做過小販、貨倉助理、送貨工人,計程車司機、銀行文員、輔助警察等不同工作,亦參加過香港政府志願團體民眾安全服務隊(簡稱民安隊)服務社會。後來經苦讀,考到不同專業試,開拓了自己的事業,先後做過銀行管理層、上市公司主席、電影監製、導演、編劇及動作導演。參與的電影包括《葉問1》、《葉問2》、《葉問前傳》、《葉問——終極一戰》、《競雄女俠——秋謹》、《我們的6E班》等,上述電影先後獲得多個獎項或提名。 由於是功夫世家,自小習武,先後學過華林螳螂、太極、散打、大聖劈掛、洪拳及詠春。現為香港武術聯會副會長,世界洪拳總會主席及世界詠春聯會主席,致力推廣中國武術。 踏足社會後,認識到知識的重要,以半工讀方式先後考獲英國特許銀行學會會士、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財務及會計文憑、美國奧克拉荷馬城市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城市學院法律研究文憑及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法律學位。 2018年8月受細菌感染令身患殘疾,大難不死,雖年逾60,仍望在有生之年回饋社會,有一分力,發一分光。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87.jpg

    餐桌上的領袖

    $108.00 $86.40
    英文有一句諺語,叫「You are what you eat」,譯作中文的意思就是「人如其食」。 有時我們看看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喜歡吃些什麼,對於了解他們的性格、為人、作風,會有一些有趣的啟示。 例如,毛澤東嗜好吃辣,每餐飯都無辣不歡,就是小小幾顆辣椒,已經可以足夠讓他吃掉一大碗飯。他的名言是:「能吃辣的人革命性較強」。「辣」與「革命」一樣,都是洋溢着一種火熱澎湃的能量。嗜好吃辣的人,常常吃得面紅耳熱,那就像革命的熾熱激情。 如果毛澤東這個湖南人,無辣不歡,最愛吃紅燒肉這類農家菜,並反映了其包拗頸、愛搞對立和鬥爭的性格,那麼周恩來這位江蘇人,曾經放洋留學,性格隨和,最愛與人為善,他又喜愛吃些什麼?會否如江蘇人般嗜甜呢?告訴你,他最愛吃的是冰塘肘子,是不是與你對其觀感很匹配呢? 再看看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這樣一位從小在美國受教育,說得一口地道英語,生活作風十分洋化的貴婦,她又喜歡吃些什麼?原來她的飲食口味也十分吻合,每餐必吃的是青菜沙律,閒來也愛吃朱古力。 翻看本書,你會進一步發現,原來國父孫中山愛吃豆腐,蔣經國愛吃蛋炒飯,從中看到他們生活作風簡單,知慳識儉的性格。 除此之外,其實「You are what you eat」這句話也可以進一步引伸,把它稍稍改成「You are how you eat」:你的吃相如何,亦最能顯示你是什麼樣的人。 於是,當你在本書看到周恩來吃木瓜和吃狗肉的故事,就更能體會到其性格隨和,最愛與人為善的一面。 食物除了能夠反映當事人的性格、為人和作風之外,餐桌之上,還有更多更高深的政治學問。 吃不吃飯、與誰吃飯(又或者不與誰吃飯)、如何吃飯、在哪裏吃飯、吃些什麼東西和菜式、吃相如何……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從來都不是簡單填飽肚子的問題,那更涉及更多微妙和含蓄的政治信息。 本書將通過一道又一道的菜式,一個又一個餐桌上的趣聞迭事,把一位又一位曾經改寫歷史的領袖,一幕又一幕機鋒處處的政治,更加立體的呈現在讀者跟前。 《餐桌上的領袖》,是一道美食和政治之旅。 作者簡介: 蔡子強,香港時事評論員,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Senior Lecturer),前任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他專門研究香港的選舉、政黨及議會發展,並有於香港各大報章發表文章。
  • 特價
    Out of Stock
    MM289_Cover

    三十眾星談三十

    $108.00 $86.40
    許多人說,三十歲時,他們或要置業、或要有事業、或要結婚、或要考取博士學位…… 三十位本地各行各業的名人,怎樣看待三十歲時的自己? 他們又怎樣看待現時和未來的自己? 眾星在事業道路上曾遇上的困難是什麼?當時怎樣面對挑戰? 周慧敏、沈旭暉教授、張達明律師、石偉雄、鄺俊宇、謝天澤、趙勁皓、梁詠儀、呂浩輝合力推薦 版稅盈餘撥捐保護動物慈善協會(LAP) 嘉賓: 演藝-謝君豪、余文樂、黃凱芹、鄭丹瑞、蘇柏軒(Perry So)、陳少琪、馮翰銘(Alex Fung)、羅建基(Herman Law)、千歷(Rick Chin)、鄺美雲 教育-陳新滋教授、馬詩帆教授(Prof. Stephen Matthews)、羅得仁教授(Prof. Rodney Jones)、梁賀琪(June Leung) 醫學-曾繁光醫生、魯安‧百斯達醫生(Dr. Ruan Bester) 法律-梁家傑資深大律師 體育-文彼得、朱鑑然 商界-李家強、林偉駿、李根興博士 建築-吳永順太平紳士、蔡偉權建築師 工程-張志剛工程師 航運-林銘鋒船長 科學-曹宏威教授 飲食-劉照成 政府-曾鈺成太平紳士、鄧竟成 「語言及全人發展研究所所長(APL)」動用三年時間和超過港幣三十萬元,結合口述歷史(oral history)與新聞工作(journalism)的方法完成整個項目。所長真誠與三十眾星談三十,分享他們多年如何在行業克服各種難關。 作者簡介: 潘柏麟(Alan Poon),曾任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和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講師,多年統籌、任教多個語言學及學術英語科目。二零一五年獲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會屬會列為「城大傑出校友」,同年於香港各大學和機構進行巡迴英語講座,教授學術英語和職業英語,並擔任遵理集團的英語顧問。二零零八年成為「肇豐全人發展獎學金」得主,二零一二年創立「語言及全人發展研究所(APL)」,向學童至成年人推廣全人教育。二零一零年獲香港大學頒發語言學文學碩士(優異級)學位,二零零八年以一級榮譽於香港城市大學英文系畢業,累積平均績點(CGPA)達3.91,高踞同屆文學士畢業生的榜首。曾接受中國鳳凰衛視(2008)、香港城市大學(2008)、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2012)及聯校大學學生雜誌《頂理》(2015)等訪問。二零一四年編撰流行讀物《你一定要懂的字彙570》(明報出版社)。二零一七年將出版學術書籍《英漢對比》和《Understanding the Language of Drug Users In Hong Kong》。  
  • 特價
    Out of Stock
    mm278cover
    本書長期從事第一線新聞採訪,經歷中英就香港前途的談判、中國改革開放、鄧小平南巡後的招商潮。採訪過李鵬、朱鎔基、葉選平、李嵐清、吳儀、栗戰書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數以百計的省市長和部長以及國企的CEO。 書內詩文是作者三十年來採訪生涯和人生經歷的沉澱彙編和歷史事件重現。書中絕大部分的相片是他歷年採訪時所拍攝。詩,是忙中偷閒所寫,曾刊於《明報》、《文匯報》、《新晚報》、《羊城晚報》、《知音雜誌》等。 我調皮地探身船舷下望, 巨輪繼續向南駛去, 海面劃出一條很長很長感嘆號, 啊,多麼遼闊、美麗呵! ──南中國海, 我們仍然未離開您的懷抱…… ──摘自楊柳書內《南中國海》一詩 作者簡介: 楊柳  祖籍福建廈門,曾祖父楊忠萬是十九世紀南洋檳城五大姓僑領之一。楊柳一生坎坷,一歲喪母。上世紀七十年代,移居香港,先後在《大公報》、《明報》、《東方日報》、《新報》等主流媒體擔任記者、資深記者、採訪主任(中國)等職務。
  • 特價 無標題-1
    內容簡介: 無言身教,無言感激 死亡是一個點,生命卻是一條線。在這條線上,遺體捐贈者選擇在離世後成為「無言老師」,延續生命的意義,帶領我們從死看生,活好當下。 我曾遇過一位病人,他的家人不多,當感到年齡大了,知道終有一日會離開人世,希望為社會做些事,例如貢獻在醫學教育上。他知道當「無言老師」能夠幫助醫學生,因這軀體能成為學生深入了解人體結構的重要教材,認識各個器官和人體奧妙。在整個過程中,希望讓學生明白如何尊敬一個人,無論是生是死,每個人都需要有尊嚴,需要受到重視。 如果各位正考慮或曾經考慮參加「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我想在此呼籲,這個捐軀的行動十分有意義,因為這不單讓醫學生在解剖教學上有學習樣本,並且在學習過程中,學懂如何尊敬別人的遺體,以至學習尊重人的一生。 ——沈祖堯教授
    試閱
    第一章 無言身教.知識永存 第二章 死後遺愛.捨身成仁 第三章 逝者永念.無言有愛 第四章 無言之友.生死之思 真誠推薦(以姓氏筆劃排名) 王賢誌 東華三院主席 吳兆文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學習體驗),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教授 吳若希 著名藝人及流行歌手 胡令芳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梁顯利老年學及老年病學研究教授 陳日君樞機 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 陳活彝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及副院長(研究生教育),逸夫書院副院長 陳家亮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系講座教授 陳偉儀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院長,生物醫學講座教授 陳智豪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贐明會董事會主席 黃民牧師 基督教靈實協會福音事工部長者院舍組前主任院牧 傳燈法師 大覺福行中心住持,佛教院侍部主管 鄭佩佩 資深華語演員,香港著名武俠女星 鄭振耀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資料)系主任,卓敏矯形外科及創傷學講座教授 蕭粵中 香港消防處消防及救護學院醫務總監,急症專科醫生 蘇振顯 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外部事務委員會主席 *版稅收益將撥捐 「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 編著者簡介: 編者簡介 陳新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教育),生物醫學學院副院長(本科教育),新亞書院副院長及通識教育主任,解剖實驗室及「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主管。年輕時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生物學,研究院碩士(解剖學),並於英國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專長於解剖學,神經科學和發育生物學,專注研究神經軸突生長和引導機制,眼睛退行性和炎症性疾病的防護。教學生涯曾多次獲得中大醫學院最佳教師奬項和校長模範教學獎。近年積極於在社會不同階層推廣遺體捐贈和器官捐贈文化,打破市民對「死無全屍」的傳統忌諱。 伍桂麟先生 英國註冊遺體防腐師,跨媒體創作人及生死教育倡議者。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解剖室經理。生死教育學會前會長。「香港生死學協會」創會會長。「生死教育」和「陪着你嘔」Facebook專頁版主。數碼電台D100節目《生命21克》主持。年青時於藝術學院畢業後,從事設計及藝術教育工作,兼職學習遺體防腐和禮儀師工作,具有數千個遺體防腐和復修個案經驗。近年成功於本港推動「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公餘致力向公眾推廣生死教育,生命教育及情緒關顧文化,宣揚「從死看生,活好當下」。
  • 特價 SA242_cover

    生死教育講呢啲

    $118.00 $94.40
    內容簡介: 死亡是生命必經階段,但人類的天性及傳統文化對死亡常存忌諱,所以此書一眾「唔識死」的作者希望與各位「講呢啲」。 生死教育﹝Life and Death Education﹞是以死亡和生命為主題的教育,旨在啟發大眾正視對死亡的恐懼,讓自身或他者能過渡從死亡所帶來的悲傷,並提高全人「身、心、社、靈」的發展,達致「從死看生,活好當下」,齊齊活好啲。 第一章「眾觀生死」 生死學看、中西哲學、人類學看生死、社會學、生命倫理、公共衞生、民間信俗、佛教、天主教及基督教的角度看生死 。 第二章「生死相安」 老年醫學與基層醫療、醫社合作與社區連結、晚期護理與照顧者支援、紓緩治療與預設醫療指示、臨終關懷技巧與道別、喪親者的哀慟、特殊需要人士的哀慟、兒童的悲傷輔導、遺物處理與心靈重建、生死工作的自我調適 第三章「生死熱話」 從死亡,靈異到信仰、鬼怪與喪屍的社會符號、法醫研究與屍骨尋踪、生物科技與基因編輯、從高錕離世再思臨終照顧、生若能安,死亦能樂、假如Bingo成為無言老師、動物和人的連繫與哀傷、廿四週以下流產胎、青年自殺與香港教育 第四章「生死之旅」 走出去,為了更親近自己、殯葬,死亡體驗與送行者、 “1995”,隔著電話的溫度、歷史洪流中的犧牲者們、與宗教來一場心靈的交流、繪本文學與生死教育、從教育哲學到生命教育、藝文青的生死教育課、給女兒的生命教育課、與同學來一場生死之交   作者簡介: 伍桂麟,早年於香港藝術學院修讀應用藝術畢業,及後成為了英國註冊遺體防腐師和專業遺體修復師。現為「香港生死學協會」創會會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解剖室經理。他在2011年發起「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為香港遺體捐贈之奠基者。平日以【生死教育】和【陪着你嘔】面書專頁宣揚生死議題及情緒關顧,並於D100音樂節目《生命21克》主持節目。著有《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者給我們的生死教育課》,並獲香港金閱獎2018「最佳醫療健康書」。 鍾一諾,香港著名公共衛生學者及音樂人,現為香港生死學協會副會長。在學術發展方面,他是一位公共衛生學者,現任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範疇為社會與健康關係、弱勢社群健康、健康倫理及公義、晚期與臨終護理政策。研究論文在多本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刊登。在藝術發展方面,他是歌手、監製、作曲人、填詞人、電台主持及旁白配音員;與其兄鍾一匡組成的鍾氏兄弟是香港一個非主流音樂組合,並獲得一些華語樂壇獎項。 梁梓敦,本港註冊社工、宗教研究碩士、美國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的認可死亡學院士(Fellow in Thanatology) ,以及DEAtHFEST創辦人。由2007年開始,一直從事臨終關懷、喪親輔導、殯儀支援、生死教育推廣及義工培訓。多年來,共服務接近700個喪親家庭及臨終病人,亦曾經為公立醫院、非政府機構、學校及宗教團體等主講超過300場生死教育講座和專業培訓。2015年6月創辦全球第一次大型生死教育活動DEAtHFEST,共有接近10,000人次參與。2016和2017年分別獲選優秀社工獎項及第四屆青年夢想實踐家獎項。
  • 特價 SA252_cover_full

    聯合國實習手記

    $118.00 $94.40
    內容簡介: 本書結合了三十一名聯合國實習生的故事和成長經歷,為你揭開「聯合國實習」的神秘面紗!他們當中有些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緊急救援工作,有些在實習結束後繼續留在了聯合國系統,為各項社會議題努力,更多的在實習結束後,帶着當天的初心,加入了不同企業或機構,恍如那場難忘經歷的延續…… 謹以此書慶賀和平發展基金會十五周年,更以此書感謝過去十五年以來每位支持和平發展基金會的聯合國機構實習計劃及其他工作的人們。 願你我能在這條人類發展的道路上相遇、同行、共勉。 作者介紹: 和平發展基金會(PDF)於2005年成立,一直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中國的重要合作伙伴。PDF在不同領域提供了關鍵支援,包括項目推廣及倡議等等。在過去15年,和平發展基金會更贊助了過百名聯合國實習生出國在不同崗位上為整個聯合國系統作出貢獻,也為他們提供不一樣的實習體驗,PDF在可見的未來也會繼續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攜手應對未來的發展挑戰。
  • 特價
    Out of Stock
    c-MM328-a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從地理、歷史、文化以至習性詳作解構,條分縷析,闡述中國崛起的主客觀原因以至當中的可能阻障,展述僅在數年後中美一戰的可能性和戰果。 作為普羅的一員,本書有助於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眼界,釐清自己的盲目樂觀或悲觀,在這麼一個也許是大時代的轉折點,知所進退,以個人的渺小,在天命的縫隙中也許找對了可走的路。 作者簡介: 鍾瀚章 早期於東華三院屬下一間英文中學就讀。後到美國升學,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柏克萊)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畢業。在香港、美國兩地負責中國區先進電腦系統銷售,與中國金融、高等教育、計算機科研開發及製造等相關機構和中央部委聯繫密切。後轉到跨國製造和國際貿易業。目前從事跨國私募股權金融投資諮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