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 特價
    Out of Stock
    列印
    內容簡介: 在專科的訓練過程當中,駐院醫生需要輪調到不同的科目去交流學習,吸收不同的知識和技術。 在過去的半年,Dr. Ray 以急症室醫生的身分,被派到內科服務。 內科是一門很廣闊的科目,名下還有分為腦科、心臟科、呼吸科、腸胃科、內分分泌科、腎科、風濕科、皮膚科、懷安科等等,而一位內科醫生,必須對每一個分科都有基本認識。 香港人愈來愈長壽,而老人家隨年月漸長,總會有不少毛病,一人要看幾個分科;內科醫生就如病人的協調統籌,兼顧病人的不同問題,訂定治療方向。 來急症室求診的病人當中,每三個就有一個是 65 歲或以上的長者。 曾經有 65 歲的求診者問分流站護士長:「我是老人家,會不會有『長者特快』的優待?」 護士長笑說:「《分流指引》寫明 70 歲或以上病人,5 類分流中最少要給第 4 緊急。至於你嘛,麻煩你再等一下啦!不過,我相信幾年後,標準會調高到 80 歲呢!」 由此可見,我們預期求診者年紀會愈來愈大,而我們作為急症室醫生,更需要內科的經驗和知識,故派我們上內科病房學習。 廣闊的內科學海無崖,而且每日都有約 100 位內科病人經急症入院,其工作量可想而知,有如醫療界的少林寺。 本書題為《急先鋒與內行廠》,聰明的讀者大都了解「急先鋒」是小弟作為急症室醫生的身分;至於「內行廠」、「東廠」和「西廠」本來是明朝的秘密警察,因廣東話中「入廠」為「入院」的意思,因此穿鑿附會,以「內行廠」借代為「內科病房」,讓標題增添一點古裝玩味。 作者簡介: Dr. Ray 從小的志願就是當醫生,畢業於山區大學醫學院,在某大公立醫院做實習醫生後,現正式成為急症室醫生。雖然疲於拚命,但相當樂於救人。期望以小醫生的角色,去描寫大醫院內的人生百態,分享從醫生成長的心路歷程。
  • 特價 cover_corr
    內容簡介: 為表揚社會上以實際行動體現人道精神的人士,香港紅十字會自2007年開始與香港電台合辦「香港人道年獎」。過去10年共選出了超過60位來自不同界別和階層、對人道工作有貢獻的社會人士。他們透過自己的故事,感染身邊的人及大眾,把不容易解釋的人道精神,以實際行動表現出「保護生命、關懷傷困、維護尊嚴」的工作。 得獎人的故事,不但見證了他們的人道行為,亦記錄了當中的辛勞與喜悅、艱苦與成就。同時,看到當中的受助人在獲得幫助及鼓勵之後,生活得以改善,都實在是鼓舞人心。 大家閱讀此書的時候,可以一起思考人生真正的價值,認識「實踐人道,人人做得到」的理念。本書的出版期望感染更多有心人加入人道服務的行列,凝聚不同界別的力量一起向前。 內容節錄: 林順潮醫生是眼科權威,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主任13年、亞太眼科學會會長,1995年當選世界傑出青年,2014、16年兩度躋身國際眼科媒體The Ophthalmologist世界最具影響力眼科人物100強。 堂堂大國手,兒時想過當警察,中學六年級更曾報考輔警,他說:「兒時從電影看見警察伸張正義,儆惡懲奸,所以心裏想過當警察。」他喜歡跟人溝通,故此投身杏林,醫生與病人的相會雖然短暫,卻有特殊價值。 林醫生又想過從政,他解釋:「社會要前進,定要有人出來參與政治,如果我不做醫生,可能會做管理或政治的工作。」他最為人熟悉是發起「亮睛工程」,在中國內地救助貧病,無數白內障患者復明。 林醫生文質彬彬,很難想像他穿上警察制服,跟匪徒搏鬥的樣子,大家還是習慣他披上白袍懸壺濟世的模樣,但他說醫生就像人民公僕,一樣除暴安良。「我是跟病魔搏鬥,將病人拉到和我同一條船,一起搏鬥。」然而人民公敵除了疾病,還有貧窮。 他早年已在中國內地扶貧除盲,其中一名小孩患上白內障,由父母帶來,林醫生答應替他換上人工晶體,三人聞言開心相擁,隨即又問,手術可以延遲數月嗎?原來醫生義務開刀,但人工晶體和病房卻非免費,家中沒錢,小豬倒有一群,待幾個月後長大了,可以賣錢付費。林醫生心下一悒,免去那次所有費用,同時又想,內地農村人有病沒錢的多不勝數,與其要他們變賣家當、離鄉別井到城市求醫,不如反其道將手術下鄉。
  • 特價 c-SA227-a
    內容節錄: 李國能:質疑釋法 是護一國兩制 回歸20周年前夕,首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接受本報專訪,兩小時談到法治與「一國兩制」前景、香港社會撕裂、年輕人等議題。他提醒香港人,要用「寧靜的心」去接受暫時不能改變的事,要有信心和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事;他又首度開腔評論去年11月人大常委會就宣誓風波解釋《基本法》,認為在香港法院判決前釋法,為公眾對司法獨立的觀感帶來負面影響,希望北京明白質疑釋法影響司法獨立的香港人,其實是想一國兩制運作得更好,並非想和中央作對。 李國能於1997年獲委任為終審法院首席法官,2010年離任。他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香港回歸後進入新憲制秩序,一國兩制是史無前例的,過去20年香港經歷了許多風雨和挑戰,近幾年社會出現嚴重撕裂,「但我覺得香港的法治和司法獨立非常穩固,完全沒有動搖」。 基本法第158條規定,香港法院獲授權解釋基本法,但在涉及中央政府管理事務、中央與特區關係等條款時,終院應提請人大常委對有關豁免條款作出解釋。需接受人大有全面解釋基本法權力回歸以來,人大常委會先後5次釋法。李國能表示香港社會需接受人大常委會享有全面解釋基本法的權力,這是一國兩制下法律的一部分,人大常委會的解釋是有效和在香港有約束力。但他認為,「1999年人大常委會就居港權事件釋法,推翻了終審法院的判決,這是極具爭議的」。 他表示此事在新憲制秩序實行初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他覺得北京和香港已有共識,除了終審法院就豁免條款提請人大常委會解釋,人大常委會應在非常例外(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的情况下,才行使解釋權;但他認為,「人大常委會應避免透過釋法,推翻香港法院,尤其是終審法院的判決,我接受這種釋法是合法、有效,對香港有約束力,但這種釋法推翻法庭判決,尤其是終審法院,會對香港司法獨立造成負面影響」。審訊未完釋法 影響司法獨立李國能說,去年人大就基本法104條釋法,當時香港高等法院正審理有關案件,但尚未判決,「我理解人大常委會當時認為情况非常例外,所以有需要釋法,因為涉主權問題。但在審訊過程中釋法,為公眾對司法獨立的觀感帶來負面影響」。
  • 特價 c-SA229-a

    聽.孩子的呼喊

    $78.00 $62.40
    內容簡介: 拯救情緒受困孩子, 刻不容緩 聆聽,讓曙光照進內心。 支援和協助受苦的家庭和個人,從來不是易事。事主的際遇與選擇、社會因素所帶來的不幸,凡此種種不但牽涉到事主的情緒,其實也會觸動他人的情緒。 作者在書中關注「學童自殺」、「父母離婚」、「喪親」三個主題,分享輔導工作中曾遇到的個案,提供實際及詳盡的建議和注意事項,希望更多成年人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希望更多父母師長明白怎樣協助孩子走出陰霾,有效及適宜地關心孩子。 希望此書能讓更多無法接受輔導的家長和孩子,可以從書中的例子獲得啓發,勇敢地踏出脫離困境的第一步。 學童自殺 作者:「藉着這本書,把曾接觸學童自殺個案的經驗跟父母、師長和學校社工分享,希望大家提高警覺,一起阻止不幸事件發生。」 作者工作上接觸很多自殺個案,年紀最小的只有六歲,也許大家很難想像一個六歲小孩為甚麼會自殺,但這是真實事件。在學童自殺風潮出現前,作者已預計問題會愈趨嚴重,幾年前曾建議相熟的報章編輯以學童自殺作專題,希望喚起社會關注,可惜未被接納,一直引以為憾。 父母離婚 作者:「希望提醒父母避免做出傷害孩子的行為和決定,讓孩子順利過渡家庭轉變後的新生活模式。」 雖然並非在離婚家庭中成長,但身邊實在太多親人和朋友曾經歷離婚傷痛。眼看成年人的掙扎受傷,孩子的無辜受苦,即使作為旁觀者,也感受到當中難以承受的痛。 喪親 作者:「希望不幸經歷喪親的家庭,可以好好處理孩子的傷口,讓他們有機會提問,可以適當表達哀傷,令傷痛可以慢慢平復。」 自小與作者不離的姊姊,在作者十一歲那年因急病離世了,當時還有許多未兌現的約定,在來不及道別的情況下,經天人永隔。這類情況,有些父母的處理方法是從此絕口不提家裏曾經有過這名成員,年幼的孩子需要獨自承擔和面對這份無法承受的痛,當中所經歷真的非筆墨可以形容。 作者簡介 : 黎潤芬 精神心理層面是資深輔導員,靈性上是薩滿療者。 執業期間遇到很多失衡的家庭、傷痕累累的孩子。在輔導室裏,每次只能協助一個受困家庭,但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實在太多。 黎潤芬以優異成績分別於加拿大Simon FraserUniversity 取得心理學學士及於香港大學心理輔導碩士學位。畢業後曾於心晴行動擔任輔導員,亦為香港家庭教育學院輔導總監;經常穿梭於幼稚園、小學、中學主講家長講座。曾任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教,協助培訓輔導碩士班學生。
  • 特價 Caring-Cover-09-OP
    內容簡介: 一名植物人丈夫照顧者的真實告白。 從這一刻起,便徹底分隔了我和他,無法再溝通。 與丈夫育有一女的胡太,劉倩萍一直擁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庭,這個家成為她生命中的首位,丈夫是天;女兒則是他們的全部。誰又料到只消一個上午,便是餘生噩夢的開始。 事情發生的早上她丈夫突然嘔吐不止,經過診斷後被確診為面積頗大的出血性中風,一開始還能對答如流,之後他的動作開始變得緩慢,意識也逐漸迷糊,慢慢地,他昏了過去!從這一刻起,胡太和他的方向便分隔開,無法再有溝通。而一向是幸福家庭中的胡太,從此就踏上了不一樣的照顧者之路。 雖然社會上也有不少嚴重病例,但像書中患者這般突發、短時間內病情急轉直下、一夜之間變成不能發聲、不能進食、不能活動,甚至不能呼吸的狀態……確實對至親而言是難以接受的噩耗!作者與她這個「真空」的過程,確實值得讀者們重新鑽營自己的生命價值,作者每一天都不能哭、不能亂、不能怨、不能問(為何是我),但她仍是向前進,更不惜長途跋涉帶同病者為學生講課,把患者交給沒有心靈及技術經驗的新晉學生作實習,多次記得學生作出不成熟的診療行為時,作者都向我表達不要緊,我就更覺她的偉大,她希望學生能為自身的錯去帶動經驗、去反思,往後可好好建立醫德及醫術。 如果你們想探索她與家庭是怎樣的過?如何跨過?如何支持?你們如何成就自己?你們就要讀讀這書的每一頁,我相信當你們細讀她的一字一句,體驗她這2,102,400分鐘的呼吸速度、血液流動變化及甜酸苦辣的味覺,你們會為她流淚、為她掛心、為她打氣、為她……敬佩的過程中……感覺生命的「真實」意義!你們的感動亦會引發一股強烈的動力,很想去為自己、家人、朋友及病患者家屬貢獻一點力量。 作者簡介: 劉倩萍 胡太劉倩萍,丈夫於二○一二年確診為面積頗大的出血性中風,從此成為植物人。 植物人照顧者的心路歷程並非三言兩所能表達,當中的辛勞、感受及堅持都是一個嚴峻考驗,作者希望以這段經歷與讀者們分享,讓社會大眾也聽到照顧者和植物人痛苦無助的呼喚聲。
  • 特價 cover-output

    壹街一個故事

    $78.00 $62.40
    內容簡介: 如果街道有記憶,《壹街一個故事》是一本橫跨世紀的日記。 作者在書中帶讀者遊走港島區的街道,重訪歷史上的大小場景,讓繁華都市的小故事得以重現。 都市總是繁華 繁華背後仍然是繁華 高樓象徵時代的浪潮 大街小巷幾乎都被淹沒 民間故事和地道歷史 受時間一點一滴沖洗 殘存在時代的陰影下 若你未忘 讓我們回到當時 在日光灑滿路上的從前 細味街道所說的故事 推薦序節錄——羅恩惠(《消失的檔案》導演) 余震宇熱愛歷史,在繁忙教學以外,主理的「香港舊照片網」深受歡迎,讀者不單提供照片,還參與回憶與記述。新舊街道照片對照遊走各區,總有一次在左近。你我他的口述記錄,加以查證核實,只要功夫深,有些封塵碎片可以逐片還原。 《壹街一個故事》今次走訪的都在人口密集的市區——中上環、西區、跑馬地、銅鑼灣、北角、筲箕灣、柴灣、香港仔,每一區都熱鬧非凡。社會本是由無數拼圖湊合而成,厭惡性行業是什麼呢?他們的存在價值在那裡?慰安所的鬼故事反映世情,貧民窟是生存底線,偏偏常犯大火,是偶然或是天意?富貴與貧窮,有專門照料富裕人家的養和醫院,也有憑弔白骨憶戰爭的摩利臣山道,街道故事都是溫度。 推薦序節錄——陳浩基(香港推理小說作家) 縱使我們習以為常,我們身邊街道上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其實都訴說着香港的歷史。 這本書正正以街道來敘述一個個香港的小故事。我們現代人總有種錯覺,覺得歷史是宏觀的、龐大的,鐵定要跟國族興衰、風雲人物有關,但事實上,即使是不起眼的街角、平凡的日子、無名的小人物亦有其歷史意義,它們甚至比起那些「歷史大事」與我們有更切身的關係。雖然震宇兄只透過本作述說了四十多則軼聞,但他以不同層次描寫了不同階級的香江人物,涵蓋高官、政客、大亨、黑幫至小商家、工人、歌女、貧民,讓我們了解到香港從前的種種面貌。每則故事生動有趣,短小精悍,寓學習歷史於娛樂,豈不快哉。 作者簡介 : 余震宇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叢書作者 紅白藍聯合創辦人 香港舊照片創辦人 專欄作家、博客 現職中學教師
  • 特價 c-SA232-a

    香港超越內耗

    $78.00 $62.40
    內容簡介: 社會風波不斷,是時候摒棄爭議,謀劃未來。 全書共分五章,收錄六十多篇來自多位專欄作家的文章。 第一章 唯我獨尊的孩子 第二章 窮的只剩下顏色的社會? 第三章 荒腔走板的香港政治 第四章 被偏見掩蓋的中國 第五章 亟需謀劃的未來作者簡介 : 作者簡介: 屈穎妍 傳媒人、作家。曾任《壹週刊》副總編輯、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兼任講師、現為《香港電台》第一台親子節目「我們不是怪獸」主持及《頭條日報》、《經濟通》專欄作家。 雷鼎鳴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學士,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系主任,一九九一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經濟系終身教職。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并著有《民主民生的經濟解讀》、《幫助香港算算賬》等十三本作品。 阮紀宏 先後在加拿大溫莎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北京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曾任香港《文匯報》記者、駐京記者,《香港商報》編輯主任、副總編輯,《明報》副總編輯、副主筆。現於香港浸會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合辦的聯合國際學院任教新聞專業,並在香港多間媒體撰寫評論。 邱立本 《亞洲週刊》總編輯。二零零六、二零零八及二零一二年被中國網民選為一百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二零一零年獲星雲真善美新聞獎;二零一一年獲SOPA最佳評論獎。畢業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曾任台北《中國時報》編譯,獲紐約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員。曾出版《匆忙的文學》、《新聞激情筆記》、《文字冒險家》、《保釣▪風雲▪急》、《香港民主不能失去中國》、《誰讓港獨的子彈飛?》等。 潘麗瓊 香港資深傳媒人。畢業於香港大學,曾任《信報》編輯、《明報》採訪主任、《東週刊》及《壹週刊》副總編輯、天地出版社副總編輯及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客席主持人。現為《頭條日報》及《明報》專欄作者,撰寫專欄《幸福摩天輪》及《女人心》。 陳莊勤 資深律師、香港民主黨創黨成員。 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學時期參與第一次保釣運動,在大學年代為香港大學學生會核心活躍分子。過去三十多年一直關心香港及中國內地政治及社會發展,不時發表政論及社會觀察文章。 楊志剛 香港大學榮譽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前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專業應用教授。 任職機構包括港台電視部、政府首席新聞主任、香港貿發局駐澳洲及新西蘭代表、香港賽馬會對外關係主管、國泰航空企業傳訊總經理,香港科技大學發展與公共事務處處長、香港公開大學公共事務總監、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 邵盧善 香港電台前台長、助理廣播處長,曾任《工商日報》副社長及總編輯、社會政策研究顧問有限公司總裁。 陳建強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及獨立監察警方投訴委員會委員。牙科醫生,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二零零四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身兼香港電台顧問委員會主席、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優質教育基金委員會等公職,曾參與帶領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工作,並定期於電視、電台、多份中英文報章及週刊發聲。 譚衛兒 現任香港英文《南華早報》總編輯。 曾任亞洲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副總裁、新聞總監;無線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總採訪主任。著有《再來,再試:我在亞視新聞部》、《這麼近,那麼遠:中國新聞故事》、 何漢權 現任風采中學校長、教育評議會主席、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及中華歷史文化獎勵基金主席;信報、星島日報及亞洲週刊特約專欄作者,常就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等課題在各大報章撰文,被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團結香港基金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海華基金師鐸獎評審委員、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近著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及《全在教育》等。 劉瀾昌 香港資深傳媒工作者,時事評論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學士、碩士和博士。 曾任職香港《開放雜誌》、《經濟日報》、《星島日報》、《蘋果日報》、鳳凰衛視、亞洲電視等媒體;策劃製作《解密百年香港》等電視特輯;主持政論節目《把酒當歌》。著有《香港一國兩制下的新聞生態》、《aTv絕密文件》等。 周八駿 香港資深評論員。發表關於中國改革開放和香港問題的著作七部,評論逾千篇。 李春 現任台灣聯合報系香港特派員。 自大學新聞系畢業後,一直駐足新聞採訪前線,同時在美國、台灣、香港等地報章雜誌撰寫多個專欄。 江迅 《亞洲週刊》副總編輯,香港零傳媒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理事。 獲二十多項中國及港、滬、京等地文學獎和新聞獎。在上海、台北、基隆皮、香港、新加坡多家傳媒撰寫專欄文章。已出版《朝鮮是個謎》、《倪匡傳:哈哈哈哈》等二十多部作品。
  • 特價
    Out of Stock
    MM350_cover

    #1爸爸媽媽

    $78.00 $62.40
    內容簡介: 每個有機會與親友同行老、病、死的人,都是有福的。 當中的日子有喜樂,也可能有失落。時間不知不覺在人生路途中溜走,但有機會細細留心同行的生命,就會發覺許多美麗的景象,善良的心,動人的情。 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在人生旅途裏有不同的感受。作者既是照顧者,也曾是被照顧者,經歷了生命裏的不同階段,深深體會照顧者需要支援和理解,也要接受被照顧者的正常退化,學習伴老病死,在此把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分享,也分享在路途中的得着。 人生旅程是豐富的,當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手緊握着,其實是愛的連繫,而我們仨的手也伸出來緊握其他人的手,是愛的連繫,令照顧者能夠迎接重擔和挑戰。 作者簡介: 陳海明 作者得到父母悉心的栽培,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畢業後,便遠赴英國修讀建築並取得專業建築師資格。學成後回港在建築界服務三十年,曾參與多項大型建設並獲香港行政長官嘉許。 近年退休後專心照顧年邁雙親,深深感受到作為照顧者的挑戰!
  • 特價 SA245_Cover
    內容簡介: Dr. Ray 系列作品來到第八集,有賴各位鼎力支持。翻開過去的一頁頁故事,Dr. Ray覺得自己雖然已隨年月逐漸成長,但慶幸沒有隨波逐流、心灰意冷。反之,這些年來的潛移默化,改變了脾氣毛病,也學會了隱惡揚善。 作者展望將來,願與同業繼續共勵互勉、保持赤子之心,將醫護軼事與大眾分享。同時,也希望市民大眾,能尊重醫護的犧牲,時刻以禮相待,在逆境中一同忍耐體諒。 今次,Dr. Ray 將帶你走入經常被逼「爆」的急症室,親歷「奇境」,令人讀來哭笑不得。猶記得組稿之時,Dr. Ray 歎了一句「我都逼爆咗(夾上兩柱眼淚的emoji)。我們的工作量無回落,雖然天氣回暖,但情況一樣的……差」。所說的正是 2019 年春天香港醫護人員的處境。 面對惡劣的工作環境和巨大的壓力,Dr. Ray 的心當然會有高低起伏。然而,他坦言,若能再選一次,他還是堅決選擇投身這份專業。 若你再選一次,還願意掀開這本書嗎? 作者簡介: Dr. Ray成長於有十三太保紮根的慈雲山公共屋邨,於附近的中、小學就讀,自己慶幸沒有被不良少年踢入黑社會。 因為是早產兒,比較體弱多病,經常出入醫院,加上電視劇《妙手仁心》的「薰陶」,自覺從此真正「誤入歧途」。 SARS時期,學校停課,曾害怕死後沒有在世間留下一點痕跡,所以開始寫網上日記的習慣,消磨時間之餘,也分享給朋友刷存在感。 畢業於山區學堂後,為實現自己的夢想,投身行內有名的地獄少林寺服務至今。自言不知道還可以捱得多久,但從來都沒有後悔過。
  • 特價
    Out of Stock
    Cover 2019 Output
    內容簡介: 傲慢衍生偏見,偏見助長傲慢。香港需要拒絕淪為情緒宣洩之地。本書收錄過往一年《亞洲週刊》「香港評論」和零傳媒「獨家」微信平台,十五位來自香港各界作者的近六十篇時評,引領讀者了解真實的彼此,告别筒單的評判,放下固有的傲慢與偏見。 作者簡介:     邱立本 《亞洲週刊》總編輯。二零零六、二零零八及二零一二年被中國網民選為一百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二零一零年獲星雲真善美新聞獎;二零一一年獲SOPA最佳評論獎。畢業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曾任台北《中國時報》編譯,獲紐約New School Social Research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員。曾出版《匆忙的文學》、《新聞激情筆記》、《文字冒險家》、《保釣‧風雲‧急》、《香港民主不能失去中國》、《誰讓「港獨」的子彈飛?》、《民間中華爆發力》等。
  • 特價 SA246_cover_op

    佛系廢青都有火

    $78.00 $62.40
    內容簡介: 十年前,黃明樂寫了轟動香港社會的《港孩》,種種關於當代香港孩子的現象,引起了廣泛回響。 十年後,Z世代的孩子們,公主病不再,換上了「佛系」二字。家長、僱主、社會賢達認為「佛系」是不思進取、不事生產的代名詞,更把年輕人標籤為「廢青」。佛系青年卻深深相信,在瞬息萬變的當今社會,無慾無求、凡事隨心是唯一的生存之道。種種世代矛盾,由此而起。 作為資深教育工作者及自由創作人,黃明樂過去十多年跟不同年齡、背景、個性的年輕人朝夕相處,明白他們其實並不真的那麼「佛系」,只是不懂得用大人能理解的方式去表達和建立自己。而大人也沒有能力,看通孩子們佛系表象背後的思考邏輯,真正了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透過這一部《佛系廢青都有火》,作者以全新的眼光,加上親身經歷,分析Z世代與大人之間的矛盾,並希望兩代之間可以放下批判與標籤,逐步走上和解之路。 文章節錄: 《唔緊要病》 「明樂,我想出國讀書,你可替我寫推薦信嗎?」許久不見的學生,忽然給我發短訊。 「讓我看看。何時截止?」我回短訊。 「後天。」 「後天!即我只有兩天時間?」 「一天,因為明天已要回學校交文件。」短訊變了錄音口訊,語氣輕鬆得很。 一天!我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日程,掙扎着要不要答應。 「出國讀書這麼大的決定,你兩天前才來準備?」我不禁為他擔心。 「對啊!我一開始準備,就想到要找你了!」他興奮地說,我差點沒昏倒。 我嘆了口氣,索性撥電話給他,直言:「抱歉,這兩天我真的很忙。如果你早一點找我,我是很樂意幫忙的。」 「噢。」他一頓,「唔緊要。我再找人。」說罷便清脆地掛了線。 後來,我遇見他,問及申請進展。他在截止前一天成功另找老師作推薦。 「不過最後都衰左啦!」他若無其事的說。 「那你一定很失望了。」我不禁替他惋惜。如果準備充足一點,我深信他獲取錄的機會還是蠻大的。 「唔緊要~~~」 「那是你心儀的大學啊。」 「ok啦。」 「但……」 「無所謂喎,真係。」 轉眼,拙作《港孩》出版十年了。當年的孩子都變大人了。而今天的孩子,也變得大不同。 近年的前線教學,令我感受最深,也最心痛的,是孩子們由當年奄尖聲悶的「公主病」,忽然走進了另一極端,變成凡事不在乎的「唔緊要病」。 兩者有啥分別?前者以為「世界圍着自己來轉」,他們要得到一件事,一哭二鬧三上吊,不到黃河心不死。 後者恰恰相反——他們想要的,得不到,便爽快地作結:「這些幸福不屬於我。」他們認為「世界不會圍着我轉,因為世界看不見我。 」 今天的孩子,有種共同的行為模式:想要什麼,如參加比賽、申請出國留學、考獎學金,總是沒太多準備;落空了,失望瞬間消化掉,化成一句「唔緊要」。 大人們看得眼火爆,唔緊要唔緊要,這些後生什麼都不緊不要,唔嗲唔吊,想點? 但是,相信我,在孩子們的心底裏,這些事情其實他媽的緊要。因為,果真唔緊要,他們連踏出第一步都不會,遑論說出最後那句「唔緊要」。 「唔緊要病」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孩子們,有很多東西想要,同時有很多揮之不去的不安。為了避免不安,他們真心相信,凡事別付出太多,落空了就不那麼失望。 這個潛在邏輯,最後變成自我實現預言,期望真的一一落空,而最安全的下台階,就是那句萬能Key的「唔緊要」。 「唔緊要啦,我都沒有很努力。」「唔緊要啦,我都沒有太投入。」「唔緊要啦,我又不是付出了很多。」無希望,就無失望,自欺欺人。凡事唔緊要,久而久之,唔緊要的已不是那件事,而是當事人,即是——他們自己! 十年前後,孩子的問題——「公主病」和「唔緊要病」表癥一致,原因卻大不同。兩者同樣是未盡全力,但從前是「Hea」,是「老奉」要大人出手相救(而大人通常義不容辭)。今天的「佛系」,大多不是老奉,也從不期望大人出手相助;反而認定,無人幫是正常的,因為「我不值得」(I don’t matter, I don’t deserve, I am nothing)。 十年前,回應「老奉」,大人若狠下心撒手不管,孩子們自會死死氣地靠自己,最終還是會明白「No pain, no gain」。 今天面對「佛系」,大人倘若照板煮碗,孩子們「求仁得仁」後,就愈發認定:你看你看,我都不值得愛了吧。然後,他們便會掉進自憐自憫的惡性循環,更可能一死了之。 大人百思不得其解:今天的孩子,明明萬千寵愛在一身,我們對他們的溺愛,早就過晒籠了,怎麼可能令他們覺得「I don’t matter to anyone」? 孩子們從小到大,要什麼有什麼,只要大人能力範圍內做得到的,都會傾盡所有去滿足他們,竟反過來令孩子們有這麼嚴重的自我保護機制,認定「I don’t deserve what I want」? 作者簡介: 黃明樂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知性女生。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榮譽學士。 倫敦大學法律學士。 倫敦大學經濟及政治學院比較政治碩士。 Associate Certified Coach (ACC) by International Coach Federation (ICF). 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主任(AO)。2005年毅然拋下鐵飯碗,追尋自由創作人的夢想。至今無間斷在各大報章、雜誌寫專欄,並出版十多部著作,包括暢銷書《港孩》。 遊走於傳媒、劇場、教育及文化界,主持香港電台節目SIK SI FUNG達8年之久。 曾為逾100家機構/企業出任策略顧問及提供培訓。 十多年來積極投入教育工作,是家長信任的傾訴對象、學生及年輕人愛戴的mentor。近年積極開拓人生導師(professional life coaching)的事業,協助成年人為自己的人生轉變尋找出路,最大願望是世上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 個性真誠、開朗、善感,容易走進別人心裡,相信生命影響生命。工餘興趣是有機耕作、閱讀、旅遊和禪修。
  • 特價
    Out of Stock
    MM377_cover_op
    內容簡介: 陳沛然二O一六年當選第六屆香港立法會中議員,也是會內唯一一名中間派議員。 本書講述了他由成長到成為醫生,再到擔任醫生公會會長,及至當選立法會議員的漫長歲月。做醫生的初心為何﹖何解參選立法會議員?為何喜歡踢足球?凡此種種,皆會在書中一一解答。在本書的最後章節,還有作者自爆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些經歷亦影響他長大後當醫生和立法會議員的作風。 內容節錄︰ 感恩我曾輸在起跑線 香港人做什麼都要「快、好、省」,上一代人說「執輸行頭慘過敗家」,這一代喊「贏在起跑線」,都是同出一轍。我不認同這種觀念,反而感恩我曾輸在起跑線。 我在八月出生,根據怪獸家長的最新定義,已經輸在起跑線。 上小學,爸爸有二奶三奶,其後爸爸拋棄媽媽和我跟兩個弟弟,多年來沒有給贍養費。單親家庭,沒有錢上興趣班,連喜愛的足球訓練班也沒法參加。我第一次正式學踢足球已是三十六歲,再次輸在起跑線。 升中學,媽媽上班至深夜才回家,我負責用熱開水滾熟雞蛋或買豬仔包給兩個弟弟作早餐,晚上買飯盒和照顧弟弟。學樂器?在音樂堂只吹過牧童笛,已經很開心了。有一位好朋友要到外國留學,說因為我上了中學仍沒有坐過飛機,所以送我一張飛機票尾作紀念,那一刻,我感到莫名的自卑。 進大學,我要靠借貸和替人補習應付學費及生活開支,畢業後背負重債,還要設法供弟弟讀大學。身邊的同學,輕易得到父母送贈的簇新跑車,甚或住宅物業作為大學畢業禮物,我又輸在起跑線。 找工作,二千年畢業,香港經濟差,政府收入減少,醫療開支撥款也減,當年在醫生人手仍然不足下,醫生新血找不到工作,醫生老手被迫吃「肥雞餐」。見工時主管問:「工作沒有訓練機會,接受嗎?」「就算有訓練都不會是專科訓練,接受嗎?」「就算有機會接受專科訓練,六年後一定不會續約,接受嗎?」我乞求說全部接受。 工作了,碰到很多名校畢業生、富二代,有上司曾對我說:「你的家庭背景很難在這裏生存和獲得機會。」「你不要去爭取晉升,這個職位是留給某某的。」 因為要供樓和支撑媽媽與自己兩個家,所以我不敢申請到外國受訓,起跑線不知在哪裏。 不是在埋怨,反而是感恩我「曾輸在起跑線」,我的「領導才能」便是靠從小兄代父職磨練出來的;在沒有父蔭沒有名校的背景下,唯有多結交朋友彌補社會關係的不足,就學懂了「團隊合作」;也在重重困難裏學習「危機處理」,提升「抗逆能力」。窮小子雖然永遠不能贏在起跑線,但是只需給我一個讀書的機會、一個工作的機會,已經足夠了。 我每年都參加一百米短跑比賽,人家跑五十步,身材矮小腿又短的我,要提速跑六十步才可以拿獎牌。人生長路漫漫,起跑線和終點線都不重要,人生論贏輸也沒有意義。因此,我不會要求三個女兒「贏在起跑線」,有時候放手讓她們碰撞、跌倒和經歷挫敗,反而令她們得着更多。 作者簡介: 陳沛然出生於香港,二OOO年在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之後取得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資格,二O一四年擔任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二O一五年發起公立醫院醫生薪酬機制加薪靜坐,二O一六年當選第六屆香港立法會中議員,也是會內唯一一名中間派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