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 特價
    Out of Stock
    N/A
  • 特價
    Out of Stock
    N/A
  • 特價
    Out of Stock
    N/A
  • 特價
    Out of Stock
    N/A
  • 特價
    Out of Stock
    N/A
  • 特價 HK41.jpg
    香港的港字,得自天然,也可說是得天獨厚,不言而喻;本書作者就一個香字,夾着多年鑽研19世紀前期史實的學養,上下古今中外求索,孜孜不倦,遂在乍看起來不就是那麼一回事的喧鬧聲中,開闢了一片好天地。 本書抽絲剝繭,正本清源,以大量圖文史料佐證,言出必有據,我們讀來只覺枝葉豐茂,花果處處,陶醉之餘,更是一片澄明。 作者簡介: 魏白蒂(Betty Peh-T’i Wei),美國Bryn Mawr大學學士,紐約大學碩士,香港大學歷史學博士;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名譽院士;北京國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兼職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為19世紀初期亞洲、歐洲和美國史。 代表作有: 《阮元 1764-1849:清中葉學者大臣傳》,香港大學出版社,2006;其中文版於2014年底在揚州出版,收「揚州叢書」。 《上海:近代中國的嚴峻考驗》(Shanghai: Crucible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老上海》(Old Shanghai.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劉紀文:一位革命領袖的傳記》(Liu Chi-Wen: biography of a revolutionary leader. Hong Kong: The Liu Chi-Wen Family, 2005)等。
  • 特價
    Out of Stock
    BH61.jpg

    解密百年香港

    $98.00 $78.40
    集體回憶。其實就是一個城市的歷史。從城市文化角度看,集體回憶是歷史再現的一種載體。 戰爭、罷工、暴動,香港人捱過了; 石油危機、黑色星期五、金融風暴,香港人捱過了; 木屋、籠屋、板間房、徙置區,香港人也捱過了; 制水、沙士、禽流感、負資產,香港人都一一捱過了; 自強不息,靈活走位,逆境求存……這種香港精神,正是香港永遠發展的提款機。 《解密百年香港》搜集和運用了詳盡的歷史資料,包括珍貴的歷史圖片、重要人物的專訪等,並通過香港史專家學者的探究分析,力求真實地再現香港開埠以來一百五十六年滄桑演變的獨特歷史,展現香港人在一次次政治、經濟、社會劇變動盪風雲中奮力圖存的精神風貌,揭示百年香港傳奇故事的隱密。
  • 特價
    Out of Stock
    BH65.jpg

    解密五百年澳門

    $98.00 $78.40
    內容簡介: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零點的鐘聲響起,在澳門上空飄揚了四百多年的葡萄牙國旗終於降下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徐徐升起,澳門正式回歸中國成為特別行政區。 世界級賭城的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澳門、土生葡人的澳門、南歐風情的澳門、吃喝玩樂的澳門、十年巨變的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澳門、和諧社會的澳門、後殖民時期轉型範式的澳門、洗滌中華屈辱的澳門…… 登高可以觀遠,尋底可以求真。 如果將澳門歷史,放到世界五百年與中國五百年縱橫交匯的座標上,將是一個全新的視野: 從澳門看人類的探索精神及世界史的里程碑; 從澳門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起始及必然趨勢; 從澳門看中國的盛衰歷史及對外開放的曲折歷程; 從澳門看東西方文明交流及宗教習俗共融並存的範例; 從澳門看香港殖民歷史、政治文化及經濟發展模式的異同; 從澳門看「一國兩制」實踐的成功與得失…… 二○○九年,澳門回歸中國十周年,亞洲電視新聞部資訊科拍攝製作了《澳門五百年》節目,並把大量珍貴資料及歷史圖片,轉化成《解密五百年澳門》一書,讓讀者從多個角度,重新審視澳門的過去、現在、將來。 澳門半島地勢最高的東望洋山,可以遠眺九洲洋,看到頻密穿梭港澳的飛翼船。相比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和貿易轉口港,澳門的面積和人口,只有香港的四十分之一和十四分之一,但卻是賭博合法化的天堂,人人都想到這裏碰碰運氣。究竟澳門這個彈丸之地,是怎樣走到今日這一步的呢?   原來,從十五世紀初開始,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小國葡萄牙,把發展的目光投向了浩瀚無際的海洋。葡萄牙人憑藉當時先進的航海技術和火銃,越過大西洋,繞過好望角,經東非、印度、馬六甲而來到東亞,一路探險、征服及掠奪,拉開了海上殖民擴張的序幕……在沒有任何協議的情形下,葡萄牙人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強大中國天朝土地上,在澳門築室建城自治長達三百多年……然後,繼英國人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之後,美國人和法國人又相繼在澳門迫使清政府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葡萄牙人也趁機發難,攫取了澳門的永久居住權。 新中國成立了三十年後,中國終於結束了長期封閉狀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紀元。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力日益強盛的同時,東西方對話與交流達到從未有過的廣度和深度,香港與澳門歷史遺留問題的順利解決,「一國兩制」的首創與實踐,再次引發人們對世界與中國近代五百年歷史
  • 特價
    Out of Stock
    BH67.jpg
    內容簡介: 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了兩輯的「香港歷史系列」節目,現把節目內容輯錄成書,重新編寫,增添更多資料,讓讀者從現存歷史地標中了解香港歷史,在穿梭今昔之間,重拾對歷史的記憶。此外,在翻閱本書之餘,還可到香港電台網站重溫電視節目,在文字與影像的互相配合下,增加對本地歷史的興趣。 對於你生長的這個城市,你的了解有多少? 新一代對香港回歸前的歷史的認識,大概只限於百多年前的小漁港、如何淪為殖民地、三年零八個月的痛苦日子(到底有多痛苦,你又清不清楚?)及工業的起飛與沒落。再深入些?考試又用不著,哪有人願意花工夫去研究?然而,清楚本土歷史,才不枉生為香港人! 本書將香港電台電視部的同名製作《香港歷史系列──穿梭今昔 重拾記憶》部分精彩內容結集成書,輔以珍貴的歷史圖片及現代相片作出陳述,帶領讀者穿梭今昔,了解香港百多年來的點點滴滴。內容分為五大範疇,包括西方文化的輸入、中外衝突引發的事件、華商的崛起、中國巨變下的香港和中國文化的傳播,當中論及十七個歷史課題,令人閱後思潮澎湃!〈淪陷前後〉提及港人、英軍及加拿大士兵的悲壯抗日事迹;〈反蓄婢運動〉使我們了解到舊社會的「妹仔」現象;〈華商與善行〉將令香港引以為傲的華人慈善事業歷史娓娓道來……精彩的歷史故事紛呈眼前,使人欲罷不能。 此為了解香港歷史必讀之作,不可錯過! 我們深信節目要增加接觸面,以跨媒體的方式播放,透過多種渠道去接觸大眾,是方法之一。本節目除電台、網頁等全面配合以外,電視節目內更嘗試利用電腦特技,糅合歷史地標及事件,務求為觀眾帶來新的視野、新的感受,使觀賞歷史的同時,穿梭時空,遊走於今昔之間,真正做到「穿梭今昔,重拾記憶」。 ── 廣播處長 黃華麒先生 除製作紀錄片外,港台更邀得資深傳媒工作者及對香港歷史文物素有研究的陳天權先生就每一集之專題撰寫文字介紹,結集成書以作配合。是書文筆暢達,內容翔實,正好與電子版互相補足,收牡丹綠葉之效,值得向大家推薦。 ── 節目顧問 丁新豹博士 二○ ○ 八年, 香港電台電視部利用先進的電腦特技, 以「重組式紀錄片」形式,重現了香港歷史面貌,這是從今天的「無」,回到從前的「有」,對歷史感淺薄的香港,貢獻極大。二○一○年,他們再接再厲,繼續追迹,完成另一輯《香港歷史系列》。歷史研究者深知這工作艱難,但為香港故事存真,他們都不辭勞苦做了。 ── 節目顧問 盧瑋鑾教授 本書條
  • 特價 HK35.jpg

    香港節慶風俗

    $98.00 $78.40
    香港繁榮都市背後流傳着大大小小民間節慶活動,你有留意過嗎?香港的節慶風俗可分為節、慶、誕、醮四類,即歲時節令、鄉村慶典、神祇誕辰和太平清醮。節慶活動乃年度盛事,藉此為居民祈福驅邪,並演出神功戲娛神娛人。同時也可以維繫社區和族群成員之間的關係,加強身分認同和歸屬感。可惜,這些傳統文化未為大眾注意。現在就讓歷史、風俗和建築文物的研究者陳天權帶你走遍鄉村市鎮,介紹五十多個香港較為重要或罕見的節慶風俗,重新認識香港傳統一面。 作者簡介: 陳天權,歷史、風俗和建築文物的研究者,經常穿梭城市舊區和大小村落,尋訪大眾遺忘的古蹟,考察少人注意的節慶,以文字和攝影記錄香港的文化遺產。作者過去從事新聞工作,二○○六年修畢香港大學建築系(文物保護)碩士課程,現為專欄作家和自由撰稿人,多年來一直在報章雜誌撰寫有關本土歷史和傳統風俗的文章。曾出版多本書籍,近作是《香港歷史系列:穿梭今昔‧重拾記憶》。
  • 特價
    Out of Stock
    HK36.jpg
    油麻地果欄、尖沙咀訊號塔、九龍城侯王古廟、大學堂……這些陪伴香港人長大的歷史建築,你知道它們的有何特色嗎?你知道每一棟建築物發生的歷史故事嗎?你知道香港有哪些類型的歷史建築嗎? 香港受東西方雙重文化熏陶,作為歷史沉澱的建築物更是兼備中西特色,乃東方之珠的歷史寶藏。雖然經常見到身邊的歷史建築,但很多人並不了解建築背後的美學以及歷史故事。 建築文物研究者陳天權,講解香港歷史建築的評級制度,分類總結歷史古蹟的屬性,更進一步在港島、九龍兩地挑選了三十四處中西式建築文物,每一處建築都附上大量精美圖片,從建築美學、歷史知識等專業知識,帶你逐一深入認識歷史建築的每個鮮為人知的細節。這些歷史建築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特色,了解它們有助大家認識舊日香港的社會事態和建築風格,從而提高保育意識。 作者簡介: 陳天權,曾從事新聞工作,現為專欄作家和自由撰稿人。經常穿梭城市舊區和大小村落,尋訪被大眾遺忘的地方歷史、傳統風俗和建築文物,以文字和照片記錄香港的文化遺產。二○○六年修畢香港大學建築系(文物保護)碩士課程。曾出版十多本書籍,包括《香港節慶風俗》、《香港歷史系列:穿梭今昔、重拾記憶》等。
    試閱
  • 特價 HK39.jpg
    港島九龍區歷史悠久,歷史建築幾乎隨處可見,新界及離島地處多山或隔海的地域,但其實也有不少極具趣味性和歷史文化性的建築物。其中不乏與政治有關的沙頭角中英街,與革命志士有關的葉定仕故居,再到頗具殖民地風格的舊大澳警署…… 建築文物研究者陳天權,繼暢銷書《被遺忘的歷史建築——港島九龍篇》之後,再推出《被遺忘的歷史建築——新界離島篇》,帶你探索新界東、新界西、離島三個地區的多處歷史建築,逐一深入認識歷史建築背後的歷史故事。除了精美實地照片及作者的專業講解,本書還探討了近年熱話——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從保育的角度尋找香港歷史建築的未來走向。 本書介紹的主要歷史建築: 曾大屋 道風山基督教叢林 大埔舊墟 沙頭角墟 葉定仕故居 西貢鹽田梓 馬灣村 龍圃 舊達德學院 青山寺 東涌炮台 舊大澳警署 作者簡介: 陳天權,曾從事新聞工作,現為專欄作家和自由撰稿人。經常穿梭城市舊區和大小村落,尋訪被大眾遺忘的地方歷史、傳統風俗和建築文物,以文字和照片記錄香港的文化遺產。二○○六年修畢香港大學建築系(文物保護)碩士課程。曾出版十多本書籍,包括《香港節慶風俗》、《香港歷史系列:穿梭今昔、重拾記憶》、《被遺忘的歷史建築——港島九龍篇》等。
  • 特價 C225_cover

    時間擱淺

    $98.00 $78.40
    內容簡介: 只要懂得珍視,我們仍有愛上這地方的可能。 也不知道我們可以怎樣面對自己的居處,只知道這裡一直不停地變化。曾幾何時,我們以變化的速度來衝量價值,後來卻又追求無聲無息的生活方式,原來我們一直只以潮流辨證,而從來沒有考究什麼才是珍貴不二的存在,直至有天我們張看周圍,發現某幢樓房已悄然蓋起來,某處山野已不如以往般繁茂,某個曾經珍惜的人物早已離開,我們才發現原來自己亦已變化出面目模糊的臉孔,從此我不認識你,你也記不起我。逐漸我們每個人也不存有任何記憶,無論對於這地方,或這地方的人也是如此。 香港以十八區劃分,也不只地域,就連地區之間的歷史、身分與價值也一同分割,然而,又是邊界模糊的。 書的第一部分是「塵土之外」,主要書寫十八區地景。文章與照片曾刊於《明報》「語文同樂」,以「尋找消失中的香港」為系列主題。 第二部分是「記憶的弦」,顧名思義,是個人對於一些地方的回顧,主要描寫其中曾與自己相關的人與事情,若無端勾起讀者對從前的想像,也算是意料之外。 作者簡介: 陳志堅,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後於香港中文大學獲教育文憑、文學碩士、教育碩士。現職中學副校長、中國語文科主任、中國文學科主任。任教育局課程發展委員會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委員、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中國文學科目委員會主席,曾任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兼任講師、寫作比賽評審、校際朗誦節評審等。 寫小說、散文、新詩,著有小說《離群者》、《紅豆糕的歲月》、《無法預知的遠方》,主編散文集《情味‧香港》,作品散見於報章專欄、文學雜誌等。
  • 特價 HK50_cover
    內容簡介: 本書以線下導賞:屢見仍鮮的香港古蹟為題,介紹分佈在港九新界的歷史古蹟。有別於近年興起的線上導賞(Online Guided Tour),本書沒有影音和多媒體的輔助,只通過實地考察得來的資料,親身拍攝的圖像以及搜集得來的史料,為大家進行一場探索香港古蹟和歷史的導賞。 香港是世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城內的人生活忙碌,縱使不少的古建築就在鬧市之中,大家或許只是擦身而過,沒有多加留意,亦是屢見猶鮮。有關香港歷史的開端,不少人會認為是在英國人登陸水坑口的1841年以後,而本書追尋的香港古蹟和故事,就會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石刻開始,由古廟古物開始說起,為大家介紹一個不一樣的香港。 本書分為十個章節,由古代石刻、明清時期的廟宇、英國人登陸香港後不同時期所建立的建築,甚至華人的傳統村落和罕見的戰爭遺址都會一一涵蓋,而介紹的方法亦會以導賞的形式進行,輔以圖像和手繪地圖,由古蹟的背景、歷史故事、建築特色以及背後流傳的一些掌故出發,帶大家重新認識昔日香港。 作者簡介: 「尋蹤覓蹟」 「尋蹤覓蹟」於2018年1月1日成立,旨在追尋和保育由寂寂無聞的漁村發展國際大都會之間所遺留下來的蹤跡。通過紀錄一座座屢見猶鮮的歷史建築,揭開隱藏在古蹟背後的歷史故事,讓大家重新認識不一樣的香港。現時除了每月的以專題文章和影像紀錄香港的古物古蹟,我們還增添公眾導賞,帶大家走入熟悉的社區,一探陌生的古蹟和背後被遺忘的香港故事。 陳國豪 文化與文化產業管理學系畢業生,現為自由撰稿人、兼職攝影師,主力研究人文歷史。求學期間先後到北京大學考古系以及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作交換生和實習生,於2018年1月1日創立臉書古蹟專頁「尋蹤覓蹟」,對香港的古建築展開系統的紀錄,同時向公眾推廣和導賞。 黃柔柔 就讀文化與文化產業管理學系,對歷史、文物及藝術有莫大興趣,喜歡老事物的懷舊和美感。於2018年建立臉書專頁「尋蹤覓蹟」,向公眾介紹及推廣香港的歷史建築,繼續於古蹟中探尋舊時代的痕跡。
  • 特價 BH91_cover_full_1217
    內容簡介: 香港的歷史從什麼時候開始?如果你下意識地回答「1841年開埠」的話,或許你應該讀讀這本書。我們閱讀香港的視野,不應該受限於殖民地時代,而應該可以再探索悠久的、殖民地以外的部分。是的,香港歷史非常悠久,所以我們要回到五百年前的屯門陪着葡萄牙人探險、在二百年前的赤臘角和張保仔乘風破浪,還要到殖民地界線以外,還未成為新界的新界,看看元朗的奴隸制。或許就可以跳到殖民地界線之上:在深水埗劃一條國界,會發生什麼事? 本書的第二部分,還要帶大家去看廟。除了要踏出殖民地的侷限,還要踏出宗教的界線:信仰以外,寺廟還可以告訴我們些什麼?歷史上香港的信仰,怎樣和政府、社區、族群互動?透過五個神、五間廟,介紹一下那些你以為很無聊的地方,到底有什麼好看。 香港的故事,還有太多太多可能。   作者簡介: 《古事記》是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寫成已一千三百多年。當然這個專頁不是要高攀《古事記》,但香港的歷史,卻遠遠不止一千三百年。這裏嘗試書寫屬於香港人的故事,尤其是殖民時代以外的部分。這裏沒有集體回憶,不談懷舊掌故,只寫歷史和論述。 歡迎閱讀答案,然後留下問題。
  • 特價
    Out of Stock
    MM388_cover_op
    內容簡介: 昔日的掃管笏: 曾有軍人在村口守衛, 出產的白石比白色還要白, 它有一個標準的甲組足球場, 亦有比「青山」還老的「老青山」, 它有數條通往屯門、元朗、荃灣的古道, 還有40多個祖堂, 它的淺灘提供豐富海產, 村內的河涌經常可撿到新鮮鴨蛋, 它吸引了考古學家三度前來挖掘, 村內的含英書室及軍營內的啹喀廟和劇院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村口的龍珠島差點兒成為香港第一個合法賭場。 但不知不覺間,大都事過境遷了,只留下回憶。 內容節錄: 掃管笏昔日的美只有親眼看看、親身體會、親自呼吸才能感受。它有3條300多年歷史的古村。以前一派江南水鄉的風格已略改變。這些古村跟遠處的青山、藍天、碧海融合在一起,有一種古樸的美。 翠山、小溪、河涌、海灘是掃管笏的靈魂,亦是掃管笏的魅力所在。昔日的古村,有池水環繞、綠樹成蔭、紫藤綠蔓、舊式村屋以及河涌水鄉的情調;它有和西藏一樣明淨蔚藍的天空,更有青山綠水相伴。池水、倒影、人家、小河、藍天、白雲和陽光襯托着陳氏、李氏及程氏聚居的莊園。 筆者在1950年代開始居住在掃管笏近海的河邊,每日看到的是鴨鵝弄水,品的是清醇的、天然的井水,賞的是無敵日落海景以及河光山色,聽的是蟲鳥爭鳴,住的是鐵皮寮屋。到處都是林木葱鬱,晚上繁星絢麗,香風四溢。 童年看到的掃管笏是男耕女織以及漁獵農耕的場面。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掃管笏一直都是山清、水秀、人樸、情濃的宜居鄉郊。在青山公路旁邊,每天都看到壯麗日落景色,海水都鍍了一層黃金似的。掃管灘的夕陽曾是不少攝影發燒友捕捉美照的地點,和流浮山稔灣的日落景色同樣有名。退潮時,很多人都去撿拾貝殼、蛤蜊,捕捉魚、蝦及蟹。但現在沒有了。80年代填海之後,地圖上出現了填海而成的黃金海岸商場、酒店、泳灘等。   作者簡介: 莫世民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曾往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完成院舍工作深造課程,並獲北京大學法律學士及碩士學位。曾任職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福利署及獲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頒發「榮譽勳章」,退休後曾任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 著有《安老院舍與社會工作》、《新入職社工的十一項操練》、《新手社工主管的十一項操練》及《暢談飲食與社會變遷》等書。
  • 特價
    Out of Stock
    MM393_cover2
    內容簡介: 作者梁文光起初對中國歷史所知甚少,直至2019年從電視節目接觸到長達100集之《中國通史》,引發他極大的興趣,他便決定將中國歷史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但從電視節目中他未能完整地梳理出不同朝代之脈絡,但最後仍遍尋資料得以補充。梁文光的這本書是他的個人歷史筆記,記錄了由前寒武紀到2020年的扼要歷史。   作者簡介: 梁文光 1952年在香港出生,今年68歲,現職夜更大廈保安。 由於兄弟姊妹眾多,5歲隨養母在澳門長大,就讀於德明幼稚園繼而直升小學。12歲完成小六上學期,隨養母返回香港與父母同住。澳門當年為葡萄牙殖民地,對英文並不重視,回港後重讀小五,翌年完成小六畢業,當年香港未推行九年免費教育,想取得中學學位須透過考「升中試」並取得中英數三科合格。文光雖然中文和數學都合格,但因英文不合格,無緣就讀中學。 1967年父親託朋友介紹進入建築公司做學徒。
  • 特價
    Out of Stock
    BH72.jpg

    上海一九三一

    $128.00 $102.40
    《上海一九三一》這本書是好看的。當時的上海,列強劃有租界,國民黨政府大勢未定,國共爭奪不休,日本覬覦,共產國際頻頻發號施令,托派欲挽狂瀾,多國間諜活躍,資本家與黑幫頭子各有一套,上海灘頭,刀光魅影。 龍蛇混雜,既可匹三國之亂,說到能人異士亦堪稱有三國之盛。作者寫來,具演義的活潑,亦有誌書的嚴謹,以一九三一年的大上海為軸心,牽引出前後的來龍去脈,以多個完整故事,組合民國渾沌氣象。 歷史、文化、政治、軍事、識見,還有黑道營謀等等,渾沌與模糊,構成了豐厚的大上海。今天讀來,只覺內裏大有文章,反覆細味,回甘悠長。 作者簡介: 吳基民,祖籍浙江寧波。1947年生於上海,1960至1968年在上海市上海中學讀書,隨後務農三年,當中學老師六年。1977年恢復高考,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入統戰部任職落實政策工作,後進入上海市文史研究館。1985年進上海電視台。現為東方明珠移動電視顧問。 作為中共早期黨史與上海地方史研究者,著有《跌宕人生》、《異國之戀》、《謎一樣的一段情》、《生死搏殺——周恩來與顧順章》、《明珠耀東方》、《羊行天下》、《煉獄——中國托派的苦難與奮鬥》等多部著作。為上海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家協會會員。
  • 特價
    Out of Stock
    BH76.jpg

    紅衛兵大時代

    $128.00 $102.40
    紅衛兵,是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特殊人群,大部份由高校學生組成。紅衛兵並非國家軍隊,其組成也沒有任何法律依據,是一種狂熱的民兵組織。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對中國社會、政府和經濟構成極嚴重的打擊,傳統的歷史文物、遺跡、名人的墳墓和文獻皆遭毀滅性的破壞。 本書以作者親身經歷,重演紅衞兵在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故事,幕幕扣人心弦,道盡這一場硝煙與熱血洗禮之驚心動魄與千迴百轉,並穿插刻骨銘心的愛戀,足以教人掩卷三嘆。 作者簡介: 黃華甫,大學時代全程參加文化大革命,著有《道德經譯解》一書。 一九四六年生於湖南省郴州資興縣(今改名資興市)。一九七○年八月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系。一九七八年初試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先秦至隋文學史碩士研究生,未曾入學。次年再戰考場,考取廣州暨南大學經濟系,攻讀政治經濟學碩士。一九八○年移居香港,曾任雜誌記者、編輯等職,發表過大量的時事評論文、政治雜文,並熱衷於文學創作,大型話劇《萬世師表孔子》曾發表於《戲劇文學》二○一一年第三期。
  • 特價
    Out of Stock
    wind_cover_softcover_153x210_output

    大國風標

    $128.00 $102.40
    內容簡介: 今年是多事之秋,國際風雲變幻,人類社會的發展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第40年,路在何方?傳統媒體、網絡輿論,各種意見紛紜,表明人們對此強烈關注。 這本《大國風標》是中國的戰略研究者王翔多年潛心探研之作的結晶,全書共22篇文章,從戰略大局、對外關係、政治美學、歷史評述到中共黨建、民間外交、地方外事,包羅多個領域,多有精彩分析,堪稱一家之言,反映了作者的勤奮與悟性,特別是在某些領域的超前研究與建言(如對於設立退役軍人事務機構的建議、對於設立環南海自貿區的建議),已經直接反映在上層的決策。 總括而言,這些文章構成了《大國風標》,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開篇的《明月照大江》,既是對歷史轉折關頭的形容,也是作者心證的寫照。 最後的《生活隨感》是一組隨筆,也是作者的人生軌迹與思緒變化發展的記錄,文字清新可讀,是很好的散文,讓讀者看到了一位行伍出身的智囊人物綿柔的內心世界。 作者簡介: 王翔,中共黨員,1991年底入伍,在中俄蒙交界的邊防部隊歷練多年,後到空軍任職,歷任飛行大隊教導員,飛行學院政教室主任等職。行伍幾十載,雖身一隅,卻懷「春秋」,其文意美境深,綿柔透風骨,可見情懷充盈,望遠之志其中。
  • 特價
    Out of Stock
    BH70.jpg
    人類之痛 越南,前稱安南,魚米之鄉。 早於一八五八年九月,法國人在越南中部的峴港登陸,掀開了侵略的序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退讓予日本。日本潰敗時,法國亦已成強弩之末,越南權力真空,國家主權飄搖之際,政權爭奪四起,各股勢力從覬覦到搶佔,浴血連連;其後美軍長達十年的深陷,更是人類之痛。 陳加昌生命之花,就開在硝煙的越南。他以「第三隻眼」,記述戰場內外的兇險與柔情,人性的呼嘯,靈魂的燃燒。 作者簡介: 陳加昌 一九三一年新加坡出生。一九五零年韓戰爆發,開始從事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新、馬多家報社,長期駐越南。譯作有《新加坡淪陷三年半》(篠崎護著);著有《越南:麻煩的鄰居》、《柬埔寨:預言的祭品》與《學日本,看日本:日本第一的虛虛實實》等。一九八九至一九九六年任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報集團新聞獎評審。
  • 特價 BJ125_cover-name
    內容簡介: 「太平館餐廳」在香港已屹立多年,歷史悠久之餘,也為眾多港人所喜愛。最為港人熟悉的巨型梳乎厘、秘製瑞士雞翼等菜式都出自太平館餐廳。但對於太平館見證過的時代風雲,港人又有多少認知呢? 繼二〇〇七年出版《共享太平——太平館餐廳的傳奇故事》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相隔多年,太平館第五代傳人徐錫安先生再次撰書,寫成《盛世太平——太平館餐廳的百年印記》,從清代咸豐年間起,娓娓道來太平館的身世故事,以及其見證的風雲歷史、名人故事以及時代巨變等。 一間餐廳的百年印記,背後蘊藏着豐富的歷史故事,與香港有關,也充滿着港式滋味。 作者簡介: 徐錫安,早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工商管理系,太平館餐廳第五代傳人,回港後開始參與管理太平館業務。 徐錫安自幼受家族薰陶,對飲食產生濃厚興趣,喜四處遊覽獵食,足跡遍佈亞洲、北美、南美、歐洲、加勒比海等地。
  • 特價
    Out of Stock
    c-MM326-a
    內容簡介: 《官立英皇書院創校160週年紀念文獻圖片集》一書的重點簡介: (一)本書是政府自1857年開辦官立中英文書院發展史的正確史籍,是本港教育史重要的一頁。 (二)政府憲報、藍皮書及行政報告記錄英皇開辦至今160年,是為中英文雙語教學歷史中最悠久的官校。 (三)英皇亦是7間自1868年至2013年最早開辦男女生共讀的官校之一。至2013年合共有超過1700名女生肄業於英皇,力證英皇不是純男校。 (四)校長、家長及學長參與國父孫逸仙的建立新中國革命,國父長兄孫女入讀英皇書院及國父家族後人在北京建立孫中山文化基金會,使英皇達成另一光榮任務。。 (五)在抗日戰中,英皇有眾多學生、老師、家長是參與民事及軍事的愛國戰士,在國共戰中,英皇亦是唯一一間有香港學生參與作解放軍戰士的學校,在抗美援朝戰中亦是本港唯一一校有學生參與成為民事及軍事戰士。 (六)英皇培育了世界級的碗形液晶體發明家(Bowlics),現在北大培育物理博士生,亦有世界級有機二極發光體屏幕發明家(OLED),現在科大培訓研究生。亦有世界級儒,漢學人,亦有中國經濟評論專家,世界級的眼科醫生及造福全世界的乙型肝炎醫治指標的女醫生。 (七)英皇亦培育過過千醫生服務香港,亦有眾多工業家參與中國基建工程,及眾多慈善家改進同胞文化教育及環境改善工作。 (八)學長捐獻回饋學校,成立千萬元教育基金以改善學校教育環境及增進學弟學習資源,表達了人類的施與受及教育傳承的美德。 (九)英皇校舍包含了古羅馬希臘年代、哥德式、巴洛克式的建築結構,成為香港英式紅磚呈現新古典現代建典範的法定古蹟典範。 (十)本書亦詮釋了現代新中國推行的一帶一路經濟發展路向是源於二十世紀初的地理樞紐及地緣政治學的理論,推廣世界經濟發展,惠及全國國民及世界廣大市民,達成世界大同的夢想。 作者介紹: 梁植穎 本港出生公民,經歷日軍侵港及佔港三生零八個月的苦難,幸能存活。 一九四九年授學於紅磡九龍船塢官立小學,油麻地官立中學,一九五四年借讀於英皇書院,然後轉回伊利沙伯中學完成中學及預科班教育,六一年進人港大地理地質系。畢業後有七年時間出任地理地質系助教兼副舍監。一九六九年重回英皇書院出任地理科主任,兼任校舍保育主任,直至二○○○年退休。任教二十一年零五個月,是英皇書院年資最長的老師,並於一九九二至九七年間五次出任英皇署理校長一職。 作者從小參與童軍活動,曾為愛丁堡獎勵計劃最早期的野外訓練員,英皇愛丁堡及資深童軍 指導老師,並在英皇任教期間,協同創立家教會;創立英皇管弦樂團,統籌及建立每兩年一次的全校學生參與全能音樂會;更創立英皇書院教育基金,設立獎學金;又參與設計及促成建築署替英皇向政府申辦批出四千二百餘萬元建成新西翼大樓,改善全校設備,現代化教學,令在校學子得益。 一九八九年引導古蹟辦事處把英皇校舍列為二級古蹟,更使英皇書院能走向現代化教學,令在校學子得益。 一九八九年引導古蹟誘辦事處把英皇校舍列為二級古蹟,更而在九六至九七年間將英皇數 十年來報廢而儲下的教學器材,全部捐贈給古蹟辦事處。更於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七日促成古蹟辦事處提升英皇校舍為法定古蹟。
  • 特價 BH71.jpg

    下南洋

    $268.00 $214.40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馬來、娘惹荅荅、印度、華族人民匯聚,相融於那塊景緻美麗的土地上,形成獨特的文化。在二千五百萬人口中,華人佔約六百萬。追溯至明清甚至更早時,便有華人離鄉別井下南洋,在馬來西亞拚搏奮鬥。發展至今天,馬來西亞70%的中小企業由華人擁有,其中包括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 反映南洋華人發展歷程的人文歷史紀錄片《下南洋》,歷時三年考察、拍攝,如今輯錄成書,透過文字與圖片,展現華人在東南亞開拓發展的歷程,並以開放的全球視野追問歷史,並期望對華人社會於南洋的未來發展建構有所啓示。 第一章:華南之洋 展示今日南洋面貌。 第二章:苦帆南下 早期華人下南洋歷史、路線及動因,從文化上分析帝國的思維傳統與統治基調與下南洋的聯繫。 第三章:異鄉田園 講述華人初到南洋努力求存,建立社會形態的過程。 第四章:血淚南洋 南洋華人的悲慘命運。 第五章:百年蘭芳 解構南洋歷史存在長達百年,名為「蘭芳」的政治體。 第六章:千年家族 討論中華文明的基本價值體系「血親」如何影響在南洋的華人社會。 第七章:母國春秋 描述南洋華人身分的變遷,解構南洋華人的國家觀念。 第八章:北望之心 南洋華人對國家變革的熱忱和決絕以及面對的考驗。 第九章:開放之門 南洋在世界的角色,如何影響現代思潮、物資流通、人才進出。 第十章:期待南洋 南洋如何實現民族融合的「世界大同」。 隨書附有八小時《下南洋》DVD紀錄片 作者簡介: 周兵導演 紀錄片《下南洋》聯合導演 任中央新影集團周兵導演工作室藝術總監;中國紀錄片委員會學術研究院秘書長;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文物及博物館系中國藝術史博士;同時兼任香港城市大學媒體傳播系客座教授。 他先后三次榮獲中國紀錄片年度導演,作品多次榮獲金鷹獎、白玉蘭獎、金熊貓獎、星光獎等幾十項國家級以及國際性獎項。 1993年進入北京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先后擔任《東方之子》欄目編導,《東方時空》特別節目《記憶》總編導,《東方時空》、《紀事》欄目製片人。 2003年任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新聞評論部特別節目組製片人、大型系列紀錄片《故宮》總導演。拍攝及監製紀錄片上百餘部,包括《梅蘭芳》、《敦煌》、《外灘》、《當盧浮宮預見紫禁城》、《臺北故宮》、《下南洋》等。 祝捷 青年導演;曾先後擔任大型紀錄片《下南洋》聯合導演、《臺北故宮》、《汽車百年》、《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導演;紀錄電影《外灘軼事》編劇、導演;電影《長江圖》執行導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