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出版社

  • 特價
    Out of Stock
    我不再沉默 我自問為人處事一向光明磊落,對紅衛兵的欲加之罪,心中很坦然。 如今與我相戀八年、結婚十年的妻子竟然紅杏出牆,這等於在我背後捅了一刀。這等羞辱讓我感到無地自容,一顆心如撕裂般痛。 所以對我來說,家變的危機比政治迫害更加慘烈。妻子的不忠加給我的痛苦、羞辱比紅衛兵加給我的沉重千倍。 「走過那段不堪回首的恐怖歲月,每個人當然都有權利說出自己所曾經歷的悲哀與沉痛、挫敗與幻滅,以及隨此種種而來的反省與得着。基於立場角度的殊異分歧,同一個故事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版本,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歷史述說本就該是眾聲喧嘩,歷史的真相經由不同的述說選材而有機會逐漸成形,她說她的,他說他的,而我們,透過別人的故事而認識歷史。」 馬家輝 作者從文革苦難說起,詳細憶述他如何在這場民族浩劫裏飽受折騰,如何因婚姻變故而承受雙重打擊,最終堅忍地熬過坎坷的歲月。書中既反映個人的遭遇,同時折射出時代的荒謬和人心的叵測。 有關作者與章士釗養女章含之的一段姻緣,以及隨後牽起的風波,向受關注。文中仔細披露作者與章含之從相識、相知而結合的過程,以及一段大好婚姻最終不歡而散的底蘊。作者打破多年來的沉默,挺身而出,反駁前妻的種種指控,澄清幾十年來所蒙受的不白之冤。讀者當可從另一角度認識歷史,重新思考歷史之述說,從而對人性、真理有更深刻的體會。 作者簡介: 洪君彥(一九三二年 —),浙江省慈溪人。一九五二年燕京大學經濟系畢業。在北京大學經濟系任教近四十年,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並曾擔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北大美國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等。一九八○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和東亞研究所任訪問學者,為中美建交後首名由富布賴特基金邀請訪美的中國社會科學學者。一九八六年赴美國密西根大學任經濟學系和中國問題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一九八八年擔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系主任。一九九三年退休。
  • 特價 O221.jpg
    內容簡介: 股神巴菲特:現金是只會貶值的長期資產 奧巴馬:這不是世界末日 李嘉誠: 樓巿供應少需求增加 張一鳴:買樓勝買地產股 張永霖:炒股得個吉買樓最實際 黃志祥: 香港是「世界盤」 曾淵滄:樓市上升周期未完 鍾楚義:要賺錢便要接受孤獨 任志剛:香港人買樓多數賺錢 「明燈」不易做,稍一不慎很容易會被指為「有心靠害、胡說八道」,但陸兄在過往的日子不負一眾行家和樓市友好所望,風雨中繼續執筆立論,評論言精義簡,令讀者能憑藉一點燈光,獲得指引覓得一條明路。 ──長江實業集團執行董事 趙國雄 本人十分高興《明報》陸兄將精選其過去兩年撰寫的兩百多篇樓評文章輯錄成書,分享其心得及寶貴經驗,讀者想必可從大師智慧中得以啟發其他思維,對香港房地產有更深、更進一步的認識。 ──陽光房地產基金主席 謝偉銓 陸兄的新作《樓市創富與大師智慧》,能有系統地對本港樓市作深入淺出的解讀,明確細緻的闡釋市場心理和趨勢,盡解讀者心中的疑團,令大家在進出樓市,能有恰當及準確判斷。 ──新鴻基地產首席經濟師 麥力強 作者簡介: 陸振球先生現為《明報》地產版主管,擁有十多年採訪經濟及地產新聞的經驗,同時是「明報置業網」(http://property.mpfinance.com)的專欄主筆,撰寫有關地產和樓市的分析文章,在業界極受好評。 陸振球先生也是《樓市明燈》一書的作者,並經常主持或被邀請為樓市研討會的主講嘉賓。
  • 特價 O225.jpg

    樓市煉金術

    $98.00 $78.40
    年輕人難「上車」成為近年熱門議題之一,加上樓價熾熱,不少人寧願租樓住也不願買樓做「樓奴」,但租樓所要承受的風險和付出的金錢,跟供樓相比,真的較少嗎?香港目時的樓市又有什麼隱憂?《樓市煉金術》全面透析逾百名投資界高手的智慧和致富心得,剖析大眾對樓市看法的謬誤,詳細闡釋樓市走勢和投資策略,讓你洞悉樓市先機,踏上致富之道。  買樓創富的3T方程式  李嘉誠的風險管理  陳啟宗的三分鐘發達秘笈  林本利教買樓致富七式  細屋換大屋的竅門  如何買房產信託賺錢?  樓市如何做Arbitrage?  買樓與買股的賠率分析  投資物業的四両撥千斤大法 本書共分四大章: 第一章 知己知彼 高瞻遠矚 第二章 借力打力 攻守兼備 第三章 創富新思維 第四章 賺錢大智慧 作者簡介: 陸振球先生現為《明報》地產版主管,擁有十多年採訪經濟及地產新聞的經驗,同時是「明報置業網」(http://property.mpfinance.com)的專欄主筆,撰寫有關地產和樓市的分析文章,在業界極受好評。陸振球先生著有《樓市明燈》、《樓市創富與大師智慧》及《樓市高手 智富攻略》,並經常主持或被邀請為樓市研討會的主講嘉賓。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09.jpg

    人民最大

    $78.00 $62.40
    內容簡介: 二十年來,民主派用盡所有方法爭取民主,較重要的包括維園八八直選集會,《基本法》草擬期間及八九民運之後,多次提出增加民主成分的政制方案,二○○三年二○○四年兩次五十萬人上街爭取還政於民,以至二○○五年十二月的爭取普選大遊行。然而,過往爭取民主的方法都效果不彰,民主進程裹足不前,民主派需要考慮提出進一步的有效行動。 「五區總辭,全民公決」可以刺激港人反思民主的價值,從而鞏固及壯大民主派的支持,並加強民主運動的力量。無疑,近年香港人的政治意識不斷提高,但是董建華及曾蔭權上任之初的支持度也非常高,及後由於不斷施政失誤才令二人的民望下滑。民主派不得不承認,在政治高壓低下,港人對小圈子特首的施政也存有幻想,民主並未能成為港人最核心的價值。「五區總辭,全民公決」若成事,將是近年香港政制發展的重大事件,不論支持或反對的本港媒體不能不作廣泛報導,以往沉默的大多數,也要反思民主與自身權益的關係,正如六四事件廣泛引發港人對民主的渴求。補選過程是全港每名選民可以參與的過程,選民會接收大量文宣,及第一次面對「選事而非選人」的「全民公決」投票模式,這是最好最難得的公民民主教育...... ──以上內容節錄自社會民主連線政治說帖,2009年9月 相關視頻:黃毓民談新書《歷史幾絕都有》、《人民最大》 作者簡介: 黃毓民,資深傳媒人,My Radio創辦人,著名時事評論員,社會民主連線前主席,現任立法會(九龍西)議員。 二○○六年與梁國雄、陳偉業、陶君行等人,成立社會民主連線,以「濟弱扶傾,義無反顧」為宗旨,為捍衛弱勢族群的權益打拼。走入立法會後,毓民履行承諾,將抗爭文化帶進議會,鞭撻高官權貴、撕破眾多政客面具,更於二○一○年策動五區總辭公投運動。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83.jpg
    如果當年希特勒沒有被藝術學院拒收,也許二戰就不會發生了;如果當年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薪水再高一點,也許世界就少了一個共產黨了……電影總是離不開歷史,而歷史又總與政治息息相關,蔡子強從光影大屏幕中看到的,不是拍攝技巧,也不是敘述風格,而是電影所處時代背景下的政治密碼。 例如「我們的香港,已經不存在」、「還我香港」,便是《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這套電影的主題。《玻璃之城》中舒淇和黎明飾演的情侶儲錢打長途電話是由於當時電訊商壟斷抬高通訊價格,而這一歷史鏡頭卻最終由王維基徹底改寫。對於受限甚多的國內電影,政治隱喻更是充滿了想像力,《讓子彈飛》中的一幕「民國筒帶領個弟兄幹掉了黃郎」原來是在隱喻「八九六四」……《王的盛宴》裏劉邦項羽的故事,則含沙射影中國的傳統政治權術。 在蔡子強對政治故事和歷史事件沾手就來的敘述中,你可能會懷疑自己究竟有沒有看過書內的每一部電影,因為每一部電影在他筆下,幾乎都是另一番充滿想像力的解讀。在政治局勢變化萬千的這個時代,蔡子強的這本書,也許能讓你通過光影看懂現實中的更多政治密碼。 本書內容簡介 第一章 被奪走的正義 第二章 歷史可以是因為陰差陽錯 第三章 穿透政治與世情況 第四章 玻璃之城的守望 第五章 那些年,我們為此沉迷過 作者簡介: 蔡子強,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本地著名公共知識份子,常常通過在報刊撰文,接受媒體訪問,針砭時政。對於他來說,政治不單只是發生在政府、議會、選舉、示威遊行這些場所之中,也存在於日常語言、大眾文化、電影,甚至足球之上,因此,以上這些意識形態的載體,往往也是極好的分析和批判素材。
  • 特價 SA208.jpg
    "《亞洲週刊》「香港評論」與《獨家》微信平台「中環一筆」2015年度攜手推出。 浩蕩佔中79日,催淚的硝煙過後,天空的陰霾猶如昨日淩晨,而我們依然在懇切等待,明日破曉的重生。 歷史是最佳的教員。今天香港的問題,就源於很多年輕一代沒有歷史知識。在「去歷史化」的浪潮中,他們陷入「去中國化」的深淵。 「香港評論」和「中環一筆」的作者,就是要將這些怪現象深入分析,揭開那些高唱民主的政客和「意見領袖」的真面目,為沉默的大多數發聲,還原歷史的真相,捍衛香港人的昨日、今日與明日。 作者簡介: 譚衛兒 現任香港英文《南華早報》 副總編輯。曾任亞洲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副總裁、新聞總監;無線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總採訪主任。 潘麗瓊 曾任天地出版社副總編輯及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客席主持人。現在《頭條日報》撰寫專欄《幸福摩天輪》。 雷鼎鳴 現任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民主民生的經濟解讀》、《幫香港算算賬》等12本書。 楊志剛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專業應用教授。曾任澳門大學兼任講師、港台電視部、政府首席新聞主任。 陳莊勤 資深律師、香港民主黨創黨成員。一直關心香港及中國內地政治及社會發展,不時發表政論及社會觀察文章。 陳建強 醫生太平紳士,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積極參與時事,定期於電視、電台、多份中英文報章及周刊發聲。 屈穎妍 現為香港電台第一台親子節目「我們不是怪獸」主持及《晴報》《明報》《頭條日報》專欄作家。 邵盧善 香港電台前台長、助理廣播處長,前《工商日報》副社長及總編輯,現任社會政策研究顧問有限公司總裁。 李春 現任台灣聯合報系香港特派員。長期任職政治記者及主責中國大陸新聞採訪,同時兼任報紙社論主筆。 邱立本 亞洲週刊總編輯。2010年獲星雲真善美新聞獎;2011年獲SOPA最佳評論獎。 阮紀宏 曾任明報副總編輯、副主筆。現在聯合國際學院任教新聞專業,並在香港多間媒體撰寫評論。 江迅 香港《亞洲週刊》副總編輯,香港零傳媒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理事。"
  • 特價
    Out of Stock
    SA201.jpg
    有人說教師就像守着一個小島。教室裏大家有說有笑,但鐘聲一響,課室門關上後,就是單打獨鬥了。 常說老師要仔細觀察、關愛學生,但這些觀察關愛還必須體驗在瞭解學習的難點、盲點、疑點之上。學生能克服合理的困難,才會對學習產生興趣。 《寫給教師》由資深教育工作者龐永欣撰寫,就教師發展、教學內容、知識與共通能力、情意學習與關懷及對通識課程的質疑六大方面提出探討,並分享了多年來的觀課體驗,就所見所聞提出一針見血的見解;同時亦分享國際教育重聞及專家提案,並細心分析其應用於香港課堂上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龐永欣 曾任中學教師5年、大學講師18年、中學校長5年,現已退休。
  • 特價 SA212_cover(layout_v4)

    血色旺角前世今生

    $78.00 $62.40
    《亞洲週刊》「香港評論」與《獨家》微信平台「中環一筆」2016年度攜手推出。 旺角的夜色變成了血色。那些熊熊的火光,襲擊警察的磚頭,流淌在街頭的血腥,讓在電視機前觀看直播的香港人震撼,以為鏡頭在描述一個中東的城市。 旺角暴亂的種子,早在2014年佔中運動的街頭埋下,「違法達義」的理念與實踐,從佔中延伸,到了2016年的大年初一爆發,燒毀汽車,磚頭襲擊警察,成為香港歷史血腥的一夜,也折射香港政治的黑暗歷史。違法達義,就等於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為求目的、不擇手段,只要我喜歡,什麼都可以。 旺角暴亂的前世,就是那些佔中的喧囂歲月,而它的今生,就是從本土走向港獨的旺角血色的黑夜。香港人的福祉,就是穿越旺角黑夜暴力的前世今生,回歸法治、理性與和平的顏色。 屈穎妍 傳媒人、作家。曾任《壹週刊》副總編輯、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兼任講師、著有《怪獸家長》系列、報導文學、名人傳記等。 邱立本 亞洲週刊總編輯。 2006﹑2008及2012年被中國網民選為一百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畢業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曾任台北中國時報編譯,獲紐約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員。出版《匆忙的文學》﹑《新聞激情筆記》﹑《文字冒險家》等。 阮紀宏 先後在加拿大溫莎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北京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香港《文匯報》記者、駐京記者,《香港商報》副總編輯,《明報》副總編輯、副主筆。現在香港浸會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合辦的聯合國際學院任教新聞專業,並在香港多間媒體撰寫評論。 潘麗瓊 香港資深傳媒人。畢業於香港大學。曾任《信報》編輯、《明報》採訪主任、《東週刊》及《壹週刊》副總編輯、天地出版社副總編輯及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客席主持人。現撰寫《頭條日報》專欄《幸福摩天輪》、以《明報》專欄《女人心》。 陳莊勤 資深律師、香港民主黨創黨成員。過去30多年一直關心香港及中國內地政治及社會發展,不時發表政論及社會觀察文章。 楊志剛 香港大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前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專業應用教授。曾任港台電視部、政府首席新聞主任、香港貿發局駐澳洲及新西蘭代表、香港賽馬會對外關係主管、香港科技大學發展與公共事務處處長、國泰航空企業傳訊總經理。 邵盧善 香港電台前台長、助理廣播處長,曾任《工商日報》副社長及總編輯、社會政策研究顧問有限公司總裁。 陳建強 牙科醫生,太平紳士,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2004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積極參與時事和公職服務,定期於電視、電台、多份中英文報章及周刊發聲。 雷鼎鳴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學士,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1991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經濟系終身教職。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民主民生的經濟解讀>、<幫香港算算賬>等13本書。 譚衛兒 現任香港英文《南華早報》 總編輯。曾任亞洲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副總裁、新聞總監;無線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總採訪主任。著有《再來,再試:我在亞視新聞部》、《這麼近,那麼遠:中國新聞故事》。 何漢權 現職中學校長,教育評議會副主席,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現亦為信報及星島日報教育專欄作者,著有《有教無懼》、《教育茶餐廳》及《全在教育》等書。 劉瀾昌 香港資深傳媒工作者,時事評論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學士,碩士和博士。曾任職香港開放雜誌,經濟日報,星島日報,蘋果日報,鳳凰衛視,亞洲電視等媒體;策劃製作《解密百年香港》等電視特輯;主持論政節目《把酒當歌》。著有《香港一國兩制下的新聞生態》、《aTv絕密文件》等。 周八駿 香港資深評論員。發表關於中國改革開放和香港問題的著作七部、評論逾千篇。 李春 現任台灣聯合報系香港特派員。自大學新聞系畢業後,一直駐足新聞採訪前線,為美國、台灣、香港等地報章雜誌撰寫多個專欄。長期任職政治記者及主責中國大陸新聞採訪,同時兼任報紙社論主筆。 江迅 香港《亞洲週刊》副總編輯,香港零傳媒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理事。在上海、台北、吉隆坡、香港、新加坡多家傳媒撰寫專欄文章。已出版《朝鮮是個謎》、《倪匡傳:哈哈哈哈》等20多部作品集。
  • 特價
    Out of Stock
    Cover 2019 Output
    內容簡介: 傲慢衍生偏見,偏見助長傲慢。香港需要拒絕淪為情緒宣洩之地。本書收錄過往一年《亞洲週刊》「香港評論」和零傳媒「獨家」微信平台,十五位來自香港各界作者的近六十篇時評,引領讀者了解真實的彼此,告别筒單的評判,放下固有的傲慢與偏見。 作者簡介:     邱立本 《亞洲週刊》總編輯。二零零六、二零零八及二零一二年被中國網民選為一百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二零一零年獲星雲真善美新聞獎;二零一一年獲SOPA最佳評論獎。畢業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曾任台北《中國時報》編譯,獲紐約New School Social Research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員。曾出版《匆忙的文學》、《新聞激情筆記》、《文字冒險家》、《保釣‧風雲‧急》、《香港民主不能失去中國》、《誰讓「港獨」的子彈飛?》、《民間中華爆發力》等。
  • 特價
    Out of Stock
    ED72_cover_s
    ■《2021/22升中選校全攻略》內容重點:  集合專家、校長及家長多角度選校策略及形勢分析  逾400所中學資料及DSE成績  全港18區校網分析  解構派位機制  升中面試貼士  選校策略建議 《明報》多年來出版《升中選校全攻略》,我們深入解構整個升中機制,向全港逾400間中學發問卷,蒐集學校收生情况、公開試表現、辦學特色等最新資料;今年,我們更集齊專家、校長及家長多角度選校策略及形勢分析、熱門校網趨勢,參考價值甚高,務求讓家長獲得有用選校資訊,為子女升中部署。目的是讓家長及學生在現實條件限制下,能作出明智的選校決定。
  • 特價 HK28.jpg

    香港製造製造香港

    $60.00 $48.00
    內容簡介: 「為了解香港製造業的歷史和發展,我先後走訪了多位廠商。並進行資料蒐集。好讓這些重要的製造業能為香港長遠的發展重新帶來一點啟發。」 ──何耀生 香港經濟繁榮,源於工業發展,回顧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取得巨大的經濟成就,亦是「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輕工業在世界譽有盛名,是全球出口最大地區之一,因此促進貿易、航運、金融得以蓬勃發展,香港亦成為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 隨着經營和土地成本不斷上升,香港廠商在八十年代起,紛紛北移到國內,而當時港府沒有制定工業政策,反而向金融地產傾斜,造成單一經濟,使其他行業嚴重萎縮。 本書作者走訪多位廠家:造船、紡織、造鞋、成衣、禮品、鐘錶、玩具、電子、珠寶,向讀者展現過往多年來,香港工業發展的經過。這些本土工業的歷史,反映香港好幾代人自強不息和勇於開拓的精神。此外,作者亦探討工業由盛轉衰的因由;最後更訪問不同範疇人士,為香港工業的長遠發展及轉型提供意見。 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珍貴的歷史圖片,在山寨廠艱苦的歲月,你我有着無窮共鳴。 作者簡介: 何耀生,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人,致力推廣保育工作和通識文化教育。先後為多間中小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嶺南大學」舉辦通識文化教育活動。近年更策劃多個保育古蹟文化活動和展覽。此外,何先生曾先後倡議香港政府成立「香港歷史舊城區」,及重新規劃「前荷李活道警察宿舍」。 筆者於八十年代中,曾任職美國最大服裝公司LIZ CLAIBORNE INC.,並派駐上海,負責離岸加工生產的工作。到九十年代轉職日本機構,經常到海外和國內負責產品和市塲開發。對於香港製造業的歴史及發展一直進行研究和蒐集有關資料,此外,更關注工業轉型升級,和製造業結合創意產業的發展等……就香港今後如何保育歴史文化和城市發展,他曾先後在《明報》、《南華早報》、《蘋果日報》、《香港經濟日報》、香港電台、亞洲電視發表不少意見。
  • 特價 HK40.jpg

    樂遊九龍街市

    $88.00 $70.40
    內容簡介: 本港街市除了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外,也是香港一個很重要的特色,不但見證了港人的成長歲月,同時印證了社會發展,並從不少細微之處反映香港的精神面貌。香港歷史文化研究專家爾東再次為香港尋根,聯同同樣傾心於文化研究的許嘉汶和攝影師陳國豪,一起開拓「樂遊街巿」系列,首先和大家探討分佈稠密的九龍街巿。 香港各區的人情味都有所不同,更正好影響了附近街巿的性格,如在多層大廈街巿已成為主流、路旁式小街市已日漸少見的今天,旺角的街坊仍情傾於街道上的攤檔,令這裡的街巷小檔仍生氣勃勃;尖沙咀是九龍第一個建成有蓋街市建築物的地方,但如今區內的海防道臨時街市,自1999年起便一直「臨時」至今!而原來1988年是九龍街市發展重要的一年,因為多座新式多種用途街市大廈都在這一年落成啟用,可說是區內一個里程碑。而究竟經歷回歸和2003年非典型肺炎,對街巿的發展有何影響?在領匯管轄後,又令街市管理產生多大的變化?《樂遊九龍街市》便和你走訪九龍各區街巿,透過不同攤檔,以小見大,感受本地的發展步伐,並細味攤販的趣事和當中的人情味。 作者簡介: 陳國豪,香港教育學院小學教育系畢業。多年 爾東,廣東番禺人。前中國歷史教育學會副主席,現任香港通識教育會副主席。著作有《簡明香港歷史》、《香港史教材套》、《香港古蹟考察指南》、《舊香港》、《漫談香港史》、《香港歷史之謎》、《圖解香港手冊》、《趣談香港街道》、《趣談九龍街道》、《趣談新界街道》、《追尋香港古蹟》、《追尋九龍古蹟》、《追尋新界古蹟》、《漫遊九龍屋》、《漫遊新界西屋》、《漫遊新界東屋》、《漫遊香港及離島屋》、《漫遊香港居屋》、《香港巴士九十年》、《香港海上交通170年》、《香港鐵路百年》和《九龍區巴士路線與社區發展》等,並經常在報章發表有關香港歷史文化的文章、接受報章、電台及電視台訪問,擔任香港歷史講座講者及香港史古蹟考察導賞員等。 許嘉汶,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畢業生。許氏對文化研究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在大學期間曾先後到芬蘭、日本等地作交流生留學,親身感受當地的獨特文化。本地文化研究方面,許氏對本地街市有深入研究,曾在歷史期刊《今鑑》發表<淺談香港街市文化發展> 一文,探究香港街市獨特文化,深信文化不只活現在實體之中,更活在文字上。 攝影師簡介: 陳國豪,香港教育學院小學教育系畢業。多年來,致力為本地中、小學學界羽毛球及籃球賽事進行義務攝影工作,並屢獲學校及球會之邀請擔任比賽攝影師,部分作品更被選作學校簡介、球員簡介等用途。近年,陳氏對靜態攝影興趣甚濃,並探尋以攝影藝術將身邊的事物影「活」過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