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出版社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91.jpg
    《教育心語》為《明報》非常受歡迎的教育專欄,四位作者陳漢森、陳德恆、趙志成及龐永欣,均為香港殿堂級的教育專家,現由他們執筆,以不同的角度,詮釋、拆解香港教育的種種毛病,提出各種可行的方案,實在家長、老師及同學必讀之選。 早年我和陳漢森兄曾經在同一中學教書,及後我離開,他卻留下來,一留就是三十載。朋友問他:「這地方有甚麼東西吸引?」他總是答:「這裡有學生。」但哪裡沒有學生呢?至讀到他在「教育心語」欄的第一篇稿《開學了》,我們才稍為明白他的想法。他以希臘神話裡的薛西弗斯 (Sisyphus)作喻,薛西弗斯被罰每天把大石從山腳下推到山頂,石頭滾下山,他要再推石上山,周而復始。漢森兄這樣說: 校舍不能改動,我可以決定怎樣運用校舍;人事不能變,我可以決定怎樣待人處事。學生的來源不能自主,但我們可以決定怎樣施教;每天都要上班返學不能自主,但我可以賦予自己的教學生活不同的意義,同時協助學生賦予自己校園生活有積極的內涵。 三十年間,我們每次見面,他總愛談他和學生的交往和教學心得。別的老師怕教爛班、差生,他不怕;別的老師怕教新課程,他迎難而上,不辱使命;三十年來不放過可教的學生,也不放過任何一點改進教學的線索和機會。三十年來的摸索嘗試,他積下大量自製教材,卻毫不吝嗇,經常跟「行家」討論分享。從任何角度看,他都稱得上是個「教學發燒友」。 《有效教學》記錄了這個發燒友幾十年來「推石上山」的種種嘗試,想法,總結。 第一章「教好每一課」,內容說明了教師要建立有效的教學常規,背後需要如何經營和準備。 第二章「學習動機」,他談到不少針對差生弱生的教學策略,極富洞悉力。 第三章「教學迷途」,他拒絕「有形無實」的教學,指出課堂組織形式,如小組教學,圍坐等措施,本身並非目的,而是為學習服務的手段。 第四章「照顧差異」,顯示他不但重視差異,思考差異,還認為適當地運用差異有助教學。他的這種想法我衷心支持。 第五章「觀課評課」,記錄了他近年經常到各處學校觀課的經驗,從一個旁觀者的角色思考課堂教學的種種問題。 第六章「教學修練」,他指出老師要改善教學,除了要明白一己之長短外,還要先學會享受教學,把喜悅建立在真確的學習成效之上。 漢森兄的文章平易近人,生動有趣,講道理不用太多詞語,誠然令人佩服,難怪明報的前總編張健波兄囑我多向他學習。讀罷本書的讀者將明白,這個謙稱每天推石上山的人,工作絕非徒勞,恰恰相反,他的經驗富饒意義,值得教育同工深思和借鏡。 ──龐永欣 作者簡介: 陳漢森,香港中文大學畢業,1981年起在中學任教,2010年起轉到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任學校發展主任。長期在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負責普及閱讀獎勵計劃工作。喜歡學生、教學工作,經常在報刊發表文章。著作有《寫作思維指導》、《文體寫 作指導》、《語法修辭指導》、《失控教室》、《愉快教室》、《教師加油站》、《踏上教師專業之路》,曾編寫多套中學中國語文及中國歷史教科書。
  • 特價 SA211.jpg

    明察天下2

    $98.00 $78.40
    2015年,香港政制改革裹足不前,樓股暢旺而經濟轉營無望。向南看,新加坡巨人倒下,有人懷念兼冀盼「明君」治港,有人以之重申自由民主之貴。向東看,野百合、太陽花綻放台灣,年輕一代勢闖建制舞台。日本從三一一大地震中復興,柬國亦要告別紅色夢魘。周邊各國不無困阻與變革,或許科研可讓香港往前走下去? 不知不覺,明報專題組成立已滿一年,雖然起步艱難,但也盡我們所能,為讀者獻上一輯又一輯的深度報道,力求帶給大家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更深入的政經議題以及對人文歷史的更多關懷。 本書深入發掘東亞及本港重要議題,再以銳利而專業的眼光分析比對。本書為這些珍貴的訪問和調查內容的結集,讓讀者一氣呵成審時度勢,分析時局。 作者簡介: 《明報》專輯組於2014年年中全新成立,旨在直擊新聞現場,對熱點新聞以客觀中立的方式作深度報道。《明報》編採組相信,新媒體出現無疑令閱讀習慣改變,而短平快的快餐式新聞、預設立場的報道近年的確盛行,不過無論新媒體還是舊媒體,內容始終「為王」。客觀具公信力的資訊,深度分析、宏觀視野的內容,在香港仍大有生存空間。
  • 特價
    Out of Stock
    SA28.jpg

    思索香港

    $54.00 $43.20
    每個年代,總有它的獨有思緒。 香港回歸之路殊不易走,政治險阻重重,經濟每況愈下,港人心靈飽受衝擊,權力交替所產生的眾生相及矛盾心情,用上千言萬語,亦難以一一道盡。 九十年代的衝擊,對香港新生代來說,來得分外強烈。這本書只想交代年青一輩如何思考香港的政治問題,以及應付社會急遽變化時的一些心路歷程。 作者陳智遠為香港大學法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碩士研究生,研究興趣為政治問責、政治制度演變及民主化。
  • 特價
    Out of Stock
    SA30.jpg
    信義會屯門長者綜合服務的發展,象徵着香港長者服務需求之轉變及服務形式的變革。面對種種變化,該會嘗試跳出資助服務模式的框框,以能者自付、商業營運及發掘資源方式發展服務,當中之經驗值得與社福界分享。該會藉屯門長者服務二十周年慶典之際,邀請二十多位經驗豐富人士及業界先鋒分享經驗並結集成書,以喚起社會服務界共同分享之精神,為未來創出更高的服務質素。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於1976年成立,透過優秀和滿懷愛心的員工,矢志成為一間以人為本、關心弱勢社群、勇於創新、善用資源及高效能的社會服務機構。時至今日,該會建立的服務單位超過三十個,全職員工約五百五十名,每年支出超過一億二千萬,提供不同類型的社會服務,包括﹕幼兒中心、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隊、學校社工、社區發展、新來港人士服務、復康中心及宿舍、復社區支援服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宿舍、日間護理中心、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就業輔導服務、再培訓課程、特別就業見習計劃、青少年見習就業計劃、長腿叔叔文字輔導服務、青少年自強服務(社區支援計劃)、生命天使教育中心等。
  • 特價
    Out of Stock
    SA35.jpg
    內容簡介: 現在的家居照顧服務已耳目一新,已經成為老人家繼續留在社區中生活的主要條件了,不再單是送飯一項了!即使是送一頓飯,對一個獨居的老人來說,交收飯壺的時間,其實是因體弱不能外出的他或她,一天中唯一可跟外人傾談和接觸的機會,也可能是他們唯一的機會——感覺自己仍然生活在人群之中被人關心,並不孤單。倘若這些老人家沒有遇上家居照顧員,他們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餘下的人生又將如何?要走完人生並不容易,每位老人家活了這幾十個年頭,都有自己獨特而寶貴的故事。他們的故事雖然並非可作後世楷模,但都是真實的。只有他們的故事本身,可讓我們看後覺得生命的可貴。希望讀者可從本書體會並了解在家中安老的老人家和家居照顧服務的情況。 推薦: 《倘若沒遇上》寫實有趣,以輕鬆細膩的筆觸細說長者在接受了社區照顧服務後得以改善生活,並在熟悉的社區內過着有尊嚴的生活﹔亦以平實的筆調稱頌護老者對照顧長者的無私奉獻,以及工作人員的敬業樂業精神。 鄧國威(社會福利署署長) 當翻閱《倘若沒遇上》一書中每個個案故事的時候,體會到病患長者的痛苦和無助,以及護老者的辛酸和忍耐。但當他/她們接受了香港家庭福利會(簡稱家福會)所提供的適切家居照顧服務、指導和關懷後,原有的痛苦和壓力獲得了紓緩, 笑容也展現在臉上。 譚耀宗(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 翻閱了由香港家庭福利會結集十多個改4善家居服務的個案而成的《倘若沒遇上》後,除了肯定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的功能外,仍有一番啟迪。 陳章明 (太平紳士、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家庭福利會家居照顧服務顧問委員會主席) 老人科教授挨撒斯曾經說﹕「在醫院觀察老年人,就好比在動物園裏教授動物學的課程﹔在老人的家裏觀察老年人, 則有如在野外教導動物學的課程。」《倘若沒遇上》一書,正好說明這個道理。從作者描述的家居照顧個案故事裏,我們可以看見每一個老年病患者活生生的一面,他/她們有堅毅和豁達的性格、重情義,雖受困於殘疾,仍希望留在家中過活,保留着人的的尊嚴,當然這是有賴於家居照顧服務的支持。 江德坤(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顧問醫生、香港老人科醫學會會長) 機構簡介: 香港家庭福利會(家福會)是一間非牟利的社會服務機構,自一九四九年成立,本着以家為本、福澤社群」的精神,在各區為各階層市民提供一站式及多元化的綜合福利服務。 作者簡介: 唐彩瑩,註冊社工,現職香港家庭福利
  • 特價
    Out of Stock
    SA36.jpg
    尋夢,是每個人的權利 ; 實踐夢想,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勵。 雖然他們生活在貧困的山區,但他們沒有怨天尤人, 他們用最純真的心, 最堅忍的毅力, 努力生活,追求夢想。 三十多個初中生,來自貴州省綏陽縣小關鄉小關愛心中學,他們用筆寫下自己的心聲,自己的夢想。 十多個香港義工,親身到貴州探訪,為您道出所見所聞,切身感受。 誠意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尋夢……. 編者介紹: 「童夢翱翔」義工小組於二00三年成立,由香港慈恩基金會支持。小組以協助中國貴州省貧困山區學童為宗旨。小組成員希望能以自己可以付出的力量,為山區學童籌辦各類活動,給他們帶來歡樂;同時,小組成員亦會親身到當地了解學校和學生的生活情況,並提出改善意見,以一起為學童創出美好的成長路。
  • 特價
    Out of Stock
    SA38.jpg
    想找一份寓「娛樂」於「工作」的職業嗎?娛樂記者或許可以滿足你的要求。娛樂圈是個繽紛、亮麗、神秘、好玩的花花世界,加上其迅速變化的節奏,可謂眾多行業之冠,必定令你眼界大開。當中藝人與藝人之間的鬥爭、傳媒與傳媒之間的角力、藝人與記者之間的猜度、記者與唱片公司之間的現實等千絲萬縷的關係,更是認識人性真面目的「精讀班」,實在令人目不暇給。 本書除為你介紹娛樂記者的分類和工作情況外,亦會論盡圈中的人和事,更會為你揭開藝人卸下華麗包裝後的真面目、真性情。 但願此書能滿足你的好奇心之餘,亦能藉此加深大家對娛樂記者這個行業的了解﹔娛樂記者不等於「狗仔隊」,更不是「八卦」的無聊人,他們是報道大家都感興趣的娛樂新聞的記者而已! 作者簡介: 林子晴,從事傳媒工作多年,由記者到編輯,每日跟文字玩遊戲,亦因此有幸見識娛樂圈中的善惡好醜。 喜愛夜闌人靜,故寫稿靈感於晚上特別旺盛,感情亦特別豐富。跟大部分人一樣,喜歡看雜誌、看書、看電影、看電視、聽華語流行曲、上網、唱K、約會朋友…… 陳瑋嘉,多年游走於記者招待會、唱片公司、電台、電視台、歌手及演員之間,養成對人「依牙鬆鋼」背人「藐嘴暗罵」的正常娛樂記者性格。經過時間的琢磨,寫稿手法已由昔日留有餘地的婉轉,演化成今日「有碗話碗、有碟話碟」的直接,雖然過程中得失了不少人,但慶幸仍能活至今天。
  • 特價
    Out of Stock
    SA39.jpg
    內容簡介: 這本書結集了「新希望行動」同工、前線醫護人員,以及服務對象的經歷和心聲,讓我們可以清楚知道彼此關懷和互相支持可以帶來溫暖,令人克服內心的懼怕,重新面對新生活。 周一嶽醫生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 「彷彿整個人飄在空中,不相信自己最親的人竟會如此對待自己,有如做了一場噩夢……」 家,對我們來說,是安樂窩的代名詞,但原來,也可以是暴力的溫牀。被至親的人虐打,那種傷痛往往比被不相干的人責打來得更深,除了身體上可見的傷痕,還有心底裏難以磨滅的陰影。如何可以減少家庭暴力的發生,正是和諧之家社工們的使命。本書除了有社工將親身目睹的家暴行為娓娓道來外,最特別之處,還有受家庭暴力影響的人,包括受虐者與施虐者的心底話,讓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暴力為家庭帶來的摧毀性。 作者簡介: 和諧之家 「和諧之家」於一九八五年成立首間專為受虐婦女而設的庇護中心,致力為她們提供保護及關懷。經過二十一年的努力,我們不斷作出創新的嘗試,為受到家庭暴力困擾的人士,提供適切及優質的服務,並於二○○六年成立「香港賽馬會?狺和諧一心——家暴防治中心」。本機構現時提供的服務包括﹕庇護中心、新家庭社區教育及資源服務、第三線男士服務、新希望行動——家庭暴力危機處理小組、天水圍鄰里「守望星計劃」和兒童及青少年服務。
  • 特價
    Out of Stock
    SA40.jpg

    迷”賭”眾生

    $45.00 $36.00
    內容簡介: 《迷「賭」眾生》—— 這本書代表著明愛展晴中心這數年間於戒賭輔導工作的心得和成果的總匯。這也是相當精簡濃縮、從理論到實踐都包含在內的一本書。難得的是它結合了社工和過來人的心聲,讀時少了一份學術文章冷硬的感覺,多了一份豐厚濃烈的深度描述(Thick Description),我以為這正是此書的特色,也是最吸引讀者之處。 朱志強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無論是什麼原因令你翻開這本書,請你繼續讀下去,我深信你會獲益良多。 如果你自己是個沉迷賭博的人,願意去思考,肯花時間尋覓,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請打開你的心,懷著希望來讀完這本書。 如果你是沉迷賭博者的家人或朋友,請記著你的位置無比重要,適當的處理和及時的求助可以扭轉局面。 如果你是輔導者正在尋找資源,這本書不會令你失望。從理論到實踐,書裏的資料皆十分豐富、不可多得。 張建良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2001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欣見《迷「賭」眾生》的出版,書裏內容豐富,包括了資深社會工作者介入個案時所採用的理論及其實踐經驗、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協助沉淪賭博而不能自拔人士的社會資源。本書不只對香港的助人專業人士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對受著病態賭博影響的當事人和家人來說,也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書籍。 馬麗莊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生事務)、社會工作系教授 本書結集了有關輔導賭徒的理論及治療模式的文章,亦包括賭博輔導員感性地分享輔導賭徒的經驗、賭徒的自我反省及陳述戒賭期間的心路歷程,讀者可從多角度了解沉溺及問題賭博。 鄧素琴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明愛展晴中心簡介: 明愛展晴中心是由民政事務局平和基金資助的戒賭輔導服務,成立於2003年10月15日。中心由註冊社工、專業輔導員和行政及活動幹事所組成。中心的使命是輔導問題/病態賭徒和他們的親人,重建一個健康的人生。 中心服務以個案輔導和小組治療為主,並配合不同類型的支援小組和家人教育課程以協助賭徒及其親友堅持戒賭之路,一同分享和承擔戒賭後的新生活。此外,中心積極回應社會有關賭博的事件並參與預防問題賭博教育及宣傳活動,讓社會大眾認識問題賭博的禍害、預防和求助的方法。此外,中心亦為助人專業人士提供註冊賭博輔導員訓練課程。 中心成立至今已輔導了千多位問題賭徒和他們的家人,戒賭輔導的需求有增無減。雖然如此,中心的輔導員仍
  • 特價
    Out of Stock
    SA43.jpg

    流感, 禽流感真貌

    $49.00 $39.20
    2006年3月出版。 鑑於能提高市民對流感及禽流感的認識,本書深入闡釋流感及禽流感的分別、其歷史演變過程,兩者所出現的病徵、流感病毒如何在社區中蔓延、市民應採取的預防措施及用藥之正確態度等,並從微生物學角度剖析病毒變種的危機。本書各個章節,均由本港醫學界專家翹楚執筆,論述對流感及禽流感的處理經驗、特性診斷、治療及其中涉及的倫理爭議及應變挑戰等。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梁栢賢醫生~ 本書可讀性甚高;各章作者,都是資深醫生,大部分來自本港的傳染病旗艦醫院瑪嘉烈醫院,和SARS後成立的衛生防護中心。內容專業,深入淺出,有趣味性的科學知識,亦有實用的衛生常識。加上禽流感發展事件簿,引導讀者重遊香港抗疫之旅,溫故既知新,領受亦更深。 ~高級行政經理(專業事務及醫療發展)、醫管局大流感協作(治療)小組召集人陳崇一醫生~ 本港近日接二連三發現雀鳥感染禽流感,特區政府如箭在弦,普羅巿民亦聞雀色變。禽流感縱然可怕,卻並非不可控制。我們應當以SARS為鑑,明白抗疫人人有責,多認識此病毒,並緊遵各項防疫指引,禽流感自然無機可乘,難以發難。本書正是讓讀者可較全面了解此病毒,以助全民防炎抗疫的工作。 ~九龍西醫院聯網總監趙莉莉醫生~ 本書特點: 1.集十數位醫生及專家意見,解構流感及禽流感,並剖析病毒變種的危機 2.教導市民應採取的預防措施及用藥態度 3.每章均設「內容撮要」及「考考你」,幫助讀者了解及思考。適合作通識教材,附設「醫生寄語」,加強防疫意識 編者簡介: 趙孟準醫生──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任職瑪嘉烈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主管及顧問醫生,為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榮譽講師、北京大學及上海復旦大學之兒科客席教授。除行醫執教外,亦致力編寫工作,曾任多本醫學雜誌編輯委員。 周鎮邦醫生──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任職瑪嘉烈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為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榮譽講師、香港兒科雜誌之副編輯。曾任醫院管理局董事會委員,為多個醫務及社會團體之理事,2003年獲頒銅紫荊星章。 作者: 趙孟準醫生、周鎮邦醫生、余衛祖醫生、伍德強醫生、周劍芳醫生、劉宇隆教授、黎錫滔醫生、梁志偉醫生、翁維雄醫生、潘偉剛先生、區結成醫生、史泰祖醫生、劉少懷醫生、郭家麒醫生、陳文仲醫生、關日華醫生、陳偉明醫生
  • 特價
    Out of Stock
    SA44.jpg

    傾聽男人心

    $39.00 $31.20
    內容簡介: 男人節 明愛男士成長中心,作為全港首間專為男士提供社會服務的機構,希望藉着一系列專為男性而設的服務,匯聚男士,建立男性新文化。我們更倡議將每年的4月10日定為男人節,寓意「四十不惑」,堅定男性自尊、自信,以正面和積極的態度迎接新時代所帶來的各項挑戰。 二十一世紀男人宣言 作為新時代的男士,我願意積極面對各種轉變和挑戰︰ 關心自己的健康 不濫用藥物和煙酒,保持均衡的飲食和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多元化發揮自我 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的性情和特質,多元化地演繹男士的身分,不局限於扮演「米飯班主」的角色。 積極回應各項挑戰 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轉變及不斷進步,令工作、個人及家庭三方面得到更好的平衡。 承擔父親的責任 注重和子女的溝通,幫助子女發揮潛能,嘗試體驗為父之樂。 參與家庭的事務 打破「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因應自己的特質,積極參與家庭事務,在家庭中建立合作和共融。 促進兩性的和諧 願意尊重兩性之異同,認識兩性的角色和需要,在平等的基礎上互相學習和支持。 「男性角色有不少不健康的框框,例如對情感的壓抑,認為流露自己軟弱的一面是弱者的表現等。所以,我們很少機會聽見男士傾訴自己的困難與掙扎(他們酒後才會吐真言)。《傾聽男人心》收集了三十多位男性在工作與家庭不同的角色上的真實、真心表白的故事,不少故事更觸及「男人最痛」的地方。當男人願意打開自己的心扉時,我們要洗耳恭聽,為他們願意面對自己的人性掙扎的情感勇氣(emotional courage)而鼓掌。」 區祥江博士 中國宣道神學院輔導講師 「人說女人心海底針,我不以為然。不少研究指出,女人是善於說話和表達的動物,男人卻不是。兩個要好的男人可以論盡天下大勢,但感情出現變故、婚姻瀕臨崩潰時,他絕口不提,你一無所知。 男人心才是難以捉摸的海底針,他們的心需要傾聽。看《傾聽男人心》,讓男人和女人都更容易了解男人。」 吳志森 電台「烽煙」節目主持人 編者簡介﹕ 「明愛男士成長中心」於1998年3月於沙田正式成立,至今,天水圍、東頭、筲箕灣、屯門、香港仔、粉嶺、荃灣等家庭服務單位相繼加入了「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的行列。 「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的設立,旨在喚醒男士需要不斷成長,並協助他們確立在家庭中的角色,以建立和諧及融洽的家庭與人際關係。透過舉辦不同的課程和活動,以實踐我們的信念﹕ 我們相信男士可以—— 發揮自己的才能,肯定自己
  • 特價
    Out of Stock
    SA47.jpg

    神州穿梭記者眼

    $49.00 $39.20
    本書作者皆為現任或前任有線電視中國組記者,包括蔡淑儀、鄧美玲、胡力漢、吳曉東、呂秉權和黃淑玲。他們曾穿梭神州大陸跑新聞,為香港觀眾帶來「面、線、點」的新聞及題材,即宏觀的經濟發展、社會變化及人情事物等。 前線記者採訪的故事與探訪背後的經歷,同樣值得一記,惟這些鏡頭後的故事,過去不為人知。本書結集穿梭於神州採訪的記者的經歷及感受,當中有名人大事的採訪花絮;兩地文化差異引起的小故事;動人心弦的感人插曲……能讓讀者進一步了解記者們在鏡頭背後的工作,並感受到他們的心境。
  • 特價
    Out of Stock
    SA48.jpg

    苦味童年

    $48.00 $38.40
    內容簡介: 常聽到老人家說﹕「香港的小孩真幸福﹗」假如你是一位每天接送孩子上學的媽媽,你或許會有同樣的想法﹔又或是你每星期都跟孩子享受天倫樂,你也會說出同樣的話。不過,當你讀過《苦味童年》一書,看畢十個小孩在兒童之家成長的故事,你或許對「幸福」一詞會有新的體會。 對於這些小生命而言,幸福來自別人的關心和愛。不幸的童年,令他們生活在身心受創的陰影下﹔可幸的是,他們在兒童之家重新認識愛的定義。為人父母的,總不明白別的父母為何忍心捨棄孩子而不顧,然而,正如宿童詩敏所說﹕「現實生活也是有好人的。」兒童之家引領着這些無助的小生命重返愛的世界,教他們學懂在逆境中堅強地成長,積極地創造未來。 「幸福」還是「不幸」,並不在於過去,而是放眼未來﹗祝願孩子們能夠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朝着未來燦爛的人生而進發。 車淑梅小姐 香港電台節目主持 曾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一口氣看畢十個兒童之家宿童成長的故事,心是有感動, 亦是激動﹗ 這些小生命因為家庭不幸和噩運帶來的震撼,無奈地嘗遍人生的五味架﹕甜、酸、苦、辣,可謂百般滋味在心頭。不幸中之大幸是這群小朋友得到兒童之家收容和照顧者(代父母)為孩子注入心靈抗生素,以愛心、忍耐、鼓勵、包容來修補孩子的創傷心靈。讓孩子們懂得化挫折為力量,以堅強的鬥志,不言放棄的精神,在逆境中創出光明正面的未來,藉着每一個感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叫人心充滿感動和盼望。 父母的責任是讓子女有一個安穩、有愛和平安的家,孩子們能夠生存成功,並且能夠快樂是一份恩典。祝願天下父母能有積極的心態,化逆境為激勵,活得精彩,讓孩子們能以您為榜樣,將來可以展翅高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以生命正面地影響他人的生命。 張瑪莉小姐 一九七五年香港小姐冠軍 曾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十大愛心之星 十大傑出女性 二十一世紀女性典範
  • 特價
    Out of Stock
    SA49.jpg
    內容簡介: 理性持平 解讀社會現象 重點分析 切入問題核心 本書結集一群大學經濟學者對中港政經問題的分析,點評中國政策與經濟現況,剖析香港經濟民生、教育與勞工、交通運輸、地產建築等各項議題,包括﹕ 滬港兩地競爭情況 中港股巿互動關係 香港與內地「十一五」的配合契機 世貿談判爭議 教育改革路向 兩鐵合併關鍵 巴士票價新機制的優劣 勾地與政府土地政策問題 5天上班制的利弊 以經濟學角度深入淺出分析政經現況,引領讀者從多角度探討問題癥結所在,提供可行方案,開拓思考空間。 「香港自回歸以來,多次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公眾對香港經濟問題的興趣與日俱增。在這樣的背景下,大眾對評論經濟時事的文章可說需求甚殷。希望本書能夠提高香港公眾對經濟事務的暸解,從而促進香港公民社會的成長。」 宋恩榮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系主任及教授 作者簡介: 宋恩榮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系主任及教授 梁嘉銳 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副教授 李宏彬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張俊森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教授 杜巨瀾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莊太量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鄺啟新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殷偉憲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導師 馮嘉耀 香港中文大學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教授 張國洪 香港中文大學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副教授 谷莞爾 美國加州大學經濟系博士生 周紹傑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博士生 孟嶺生 美國馬利蘭大學經濟系博士生 李 曦 荷銀證證券分析員 韓 軍 香港大學經濟及金融學院副研究員
  • 特價
    Out of Stock
    SA52.jpg
    在這紅磚屋內,有怎樣的人物事跡、教育信念和學術風氣,令它人才輩出? 本書記錄了多位著名學長的表現與成就,包括:劉殿爵、鍾香崇、梁國楹、羅騰祥、翁國基、陳思堂、梁振英、呂達賢等。 ‧英國的劍橋大學、倫敦大學都有英皇書院,為什麼香港也有一所英皇書院(King's College)? ‧英皇書院的校舍已被香港特區政府列為二級保護文物,在這所獨特的紅磚屋內,有怎樣的人物事跡、教育信念和學術風氣,令它人才輩出? ‧英皇書院有「醫生預備班」的美譽,本港十分一以上的醫生出自英皇,除了醫科之外,英皇還有什麼強項? ‧英皇書院的「愛國愛港情」由何時開始?由何人開始?為什麼一所官立學校也會形成這樣的信念和風氣? ‧英皇過去八十年,出了些什麼著名學長?他們有什麼表現和成就,值得英皇師友記錄、珍惜和回憶? ‧如果你是香港市民,在這本書裏,你會看到許多香港人引以為傲的名字……如果你是英皇之友,在這本書裏,你會看到許多英皇人引以為榮的歷史…… ‧英皇書院前校長梁植穎先生,在英皇工作超過三十年,創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紀錄,退休後更把多年來與眾多學長校友的接觸蒐集記錄成書,寫成了這本《英皇師生愛國愛港情》,所以倍覺珍貴。 ‧這不單是一本官立中學的校友紀錄,更是香港教育,特別是官立中學發展歷史的重要一章。 作者簡介: 梁植穎,土生土長香港公民。 一九五四年曾借讀於英皇書院,於伊利沙伯中學完成中學教育,畢業後入讀香港大學。大學畢業後有七年時間在香港大學擔任助教及副舍監。一九六九年重回英皇任教地理直至二○○○年退休,是英皇任教年資最長的老師。並於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七年間,五次出任英皇署理校長一職。 作者從小參與童軍活動,曾為愛丁堡青年獎勵計劃最早期的野外訓導員、英皇愛丁堡及資深童軍的指導老師。作者於英皇書院任教期間,曾創立家教會、英皇管弦樂團;更統籌音樂會,籌得四百五十餘萬教育基金,設立獎學金。他更參與設計及促成建築署提前擴建西翼大樓,改善全校設備,使英皇書院走向現代化,令在校學子得益。
  • 特價
    Out of Stock
    SA53.jpg

    活出璀璨人生

    $54.00 $43.20
    為促進社會上長幼共融,嶺南大學的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及人文學科研究中心合辦「活出璀璨人生」採訪及寫作計劃,讓學生透過訪問鍾偉明、胡楓、梁天偉、李曾超群等十二位不同背景的長者,了解他們對生活的體悟,從而促進兩代溝通。 胡楓:「若有好的際遇,不單要好好珍惜,也要繼續努力,不斷增值,與時並進。」 梁天偉:「每次跌得很低,我都相信可以再躍起。」 梁王珏城:「只要肯努力,沒什麼是辦不到的。」 受訪者當中有社會上的名人,亦有年少時默默耕耘的退休人士。他們的背景各異,經歷各有獨特之處,當中不乏困難與崎嶇,然而他們卻不自暴自棄,選擇了泰然面對。讀着他們的訪問,除能細味人生百態,亦喜見他們對生命的熱情。基於這份熱情,這些受訪人士即使已屆高齡,仍散發着一股熾熱的生命力。這種樂觀積極的態度,實在值得年輕一輩參考和學習。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主任 陳章明 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 梁秉鈞 作者簡介: 此書乃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及人文學科研究中心合作的採訪及寫作計劃之成果。 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成立於一九九八年,一直致力發展本港及亞太地區相關的老年學研究及培訓工作。本中心採用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着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及多元化的研究項目,研究主題包括:跨代共融、社區健康及社會照顧,及以實證為基礎之政策研究。 人文學科研究中心前身為文學與翻譯研究中心,過去致力於現當代中文文學及中國新音樂史研究。自二○○一年人文學科研究中心成立後,擴展研究範疇,以現當代中文文學及香港文學與電影為主,並與圖書館合作蒐集整理本土文學及文化資料,建立了「香港文學書目」及「中國當代作家自述歷史」兩大網上資料庫。中心亦定期舉辦跨學科及跨院校的學術講座、詩朗誦及國際學術研討會。
  • 特價
    Out of Stock
    SA54.jpg
    回歸以來,不論晴陰冷暖,香港的紫荊區旗都隨著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回歸以來,不論年齡種族,香港的紫荊區徽身分證都與港人形影不離。 當特區區旗在灣仔金紫荊廣場冉冉升起的時候,我們心中,有否泛起一個疑問:美麗的香港區旗、是怎樣產生的呢? 資深設計師韓秉華先生見證著香港區旗區徽, 由徵集、評選、修改到定案的重要歷史過程。 在本書中,韓先生會把區旗區徽的誕生經過, 以及設計香港回歸吉祥物中華白海豚的歷程娓娓道來, 並跟讀者分享他在這數十年來,以美學設計義務替社會上各公益慈善機構設計的成果,冀能與所有關心香港的人共同分享。 作者簡介: 韓秉華 一九七○年起從事設計及藝術創作。 一九七六年與蘇敏儀成立形意設計公司。 一九八○年與友創立香港正形設計學校。 一九八五年獲選為十大傑出青年。 一九八七至一九九○年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評審委員,並為設計修改人之一。 一九九二年獲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設計師年獎。 一九九六年獲香港各界慶祝回歸活動委員會邀請為回歸吉祥物中華白海豚之設計師。 一九九八至二○○○年擔任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 二○○二年出任上海申辦二○一○年世界博覽會設計顧問。並於上海新天地開設HS GALLERY。 二○○三至二○○五年出任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ICOGRADA)副主席。並獲紐約phaidon出版社選為世界100平面設計師出版專業。 二○○四年上海市經濟委員會頒授上海市原創設計大師工作室榮譽。 現任HS ART & DESIGN創作總監,香港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名譽顧問。
  • 特價
    Out of Stock
    SA59.jpg

    家是香港

    $68.00 $54.40
    國際測量界老牌英資大行二百年來最年輕的合夥人;85年參加「基本法諮詢委員會」,被全體委員選為十九名執行委員之一;88年被執行委員會選為秘書長,主持了基本法起草過程中的兩次全港性諮詢;後來任職特區預委會、籌委會、臨時立法會和行政會議的梁振英,對自己參與了回歸的全過程,為香港回歸效力,親歷國家和平統一的階段性成果,深感與有榮焉。 回歸十年間,「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成功落實,有目共睹,香港人大可引以為榮。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對國家、對世界發展不無貢獻。全球一體化,激化競爭,今後香港何去何從,值得深思熟慮。梁振英將多年來撰寫的文章結集成書,希望在複雜的國情中,讓大家反思「家是香港」的深義。 過去我們說「家在香港」,指的是一家幾口住在香港,沒有說明七百萬人之間的社會關係,這種觀念已經不合時宜。香港既已回歸,香港人萍水相逢的關係、天涯漂泊的人生應該到此為止。七百萬人是一家,家就是香港。 作者簡介: 1954年8月 香港瑪麗醫院出生 1966 - 1971年 英皇書院 1971 - 1974年 香港理工學院 1974 - 1977年 英國布里斯托理工學院 1977 - 1993年 仲量行高級合夥人、亞洲區副主席、亞太區管理委員 1981年 與青儀結婚,青儀也是CY 1988 - 1990年 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秘書長
  • 特價
    Out of Stock
    SA62.jpg

    十年.香港人

    $68.00 $54.40
    自九七年香港回歸後,十年間, 香港人經歷大起大跌的時局,心情悲喜交集。 逝者如斯,《明報》記者走訪社會各階層人士,讓他們以自己的聲音, 訴說這十年歲月裏個人成長的浮沉起跌: 李鵬飛在O三年情人節與董建華分手; 才子陶傑由賣文采到賣燕窩廣告; 風之后李麗珊的人生目標,由奧運金牌變為八百萬元; 蘇民峰看透港人的慾望與貪婪; 何喜華依然硬頸、依然好人; 林夕寫盡情深歌詞背後的深情; 安安佳佳成了「三粒星」香港永久居民; 麥兜對「一嚿飯」依舊堅持…… 同樣遇上金融風暴、禽流感和SARS疫潮、七一遊行、內地經濟增長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不同的人卻有各自的精彩故事,眾聲喧嘩,在變化與堅持之間, 香港人已為這獨特時代背景下的香港故事作見證。
  • 特價
    Out of Stock
    SA63.jpg
    香港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時 回到祖國的懷抱 回望十年歲月 原來從那一刻起 我們都是歷史見證人 風雲譎幻的十年。自一九九七年,香港人面對形形色色、甚至前所未有的挑戰:金融風暴、禽流感、SARS、廿三條、七一遊行、政改論爭……在此風雨交加的十年,香港人終能手牽手,勇敢地渡過了重重難關。 適值回歸十周年,十七位當年曾參與香港回歸重大決策、見證回歸的中、英官員和香港各界人士,一同回顧和檢閱香港回歸前後十年顛簸不定的歲月。不僅親自撰文或接受專訪,分享個人對回歸的感受,部分人士更首次公開披露回歸事務鮮為人知的關節,如關於中英談判、機場財務安排的爭議、駐軍問題等等,不乏少人聞問的第一手資料,彌足珍貴,不啻是記載香港九七回歸的重要文獻。 總結經驗,檢討得失,為了香港人下一個十年。 彭定康 魯平 周南 張浚生 陳方安生 梁愛詩 范徐麗泰 李鵬飛 張敏儀 黃保欣 司徒華 藍鴻震 李柱銘 孫南生 徐四民 劉千石 譚衛兒 (排名不分先後)
  • 特價
    Out of Stock
    SA64.jpg

    香港家書

    $88.00 $70.40
    「如得其情」,出自論語。 立此副題,期望與古道遙相呼應, 取其上下意見均須通達,如得其情。 ——朱培慶 《香港家書》源於一九八八年時事節目《世事如棋》其中一個環節,最初的設計由專家學人評議每周大事。及後這個幾分鐘片段,獨立成章,每周六早上在香港電台播出,而撰述人亦遍及社會各階層,由時事熱點主角以至政壇各方要人。 十九年過去,《香港家書》成為時人言志園地、傳媒的新聞來源;市民或共鳴、或評論,都拓展及豐富了香港的言論空間,家書原是家族密語,但發信的人,都以香港為家。 本書集結了由一九八八年至今共六十七封家書,每封家書背後都流露着撰述人對香港的感情,也從政治、經濟、法律與人權、社會民生等不同層面,側面記敘香港的演變與發展。本書更特別邀請了二十二位社會各界代表人物,撰寫回歸十周年篇,為這本書加添了時代意義。 編輯委員會:戴健文、梁家永、陳耀華、區麗雅、陳燕萍、劉素梅 執行編輯:陳燕萍 編輯:劉素梅 資料搜集:鄭曦暉 市務:陳美媛 封面題字:饒宗頤教授
  • 特價
    Out of Stock
    SA70.jpg

    民主理情

    $68.00 $54.40
    內容簡介: 作者盧子健說,民主運動、社會公義、良好管治是個人關注香港政治的焦點,也可以說是個人對香港政治發展的理想期望。因此,本書共分為五個主題:民主運動、社會公義、良好管治、現實政治、國家情懷。從字裏行間,盧子健充分流露關心香港社會民生、民主發展、政府管治等的心聲。 本書內有關社會公義的文章多是盧子健因應一些社會事件和現象而撰寫,借機提出政府應該關注社會公義。這些事件包括保護維港、文物文化保育運動、香港電台與公共廣播機構、紮鐵工潮等。 本書其中一篇文章的題目——「現實確無奈、民主夢仍存」是盧子健過去三十多年間,對政治的興趣、參與和觀察的心情演變的恰當概括。他在文章中坦承,人是應該有夢想的,即使因為未能實現而帶着夢想百年歸老,總比從來沒有夢想過那麼貧乏。因此他寧願無奈,總好過無心。他希望本書出版,除了為他在過去兩年對香港政治發展作個人見證,也是為自己的夢想留下一點痕迹。 作者簡介: 盧子健 博士、太平紳士 盧子健林乃仁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資深公共事務顧問、政策分析員和傳訊專才。 從事時事評論二十多年,工作經驗包括新聞工作、經濟研究和工業管理。 1994年1月,與林乃仁合作成立公共事務諮詢和游說服務顧問公司。其後與其他合夥人創辦了多家聲譽卓越的顧問公司。 積極參與公共服務,目前是食物及環境衛生諮詢委員會、樂施會董事局、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局等機構的成員。過去曾出任策略發展委員會、消費者委員會、中央政策組、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警監會及公開大學校董會等機構的成員。 取得倫敦經濟學院博士學位及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學位。 定期在本地主要報章發表文章,並曾出版多本關於香港和中國政治的著作。 2005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 2004年獲頒香港公開大學榮譽院士。 1990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 特價
    Out of Stock
    SA71.jpg

    偏向虎山行

    $68.00 $54.40
    內容簡介: 為了香港的未來,我坦然無懼, 縱使路再難行,仍然願意走向虎山。 「從政多年,歷盡香港大小事。從啟德到赤鱲角,從彭定康到董建華再到曾蔭權,人事變遷已是平常事;沒有改變的,是我對民主的執著和堅持。在爭取平等、民主、人權、自由的道路上,我不曾退縮。」 《偏向虎山行》記錄了劉慧卿從政多年的心迹。在她的政治生涯裏,她一直勇敢而執著地在崎嶇的民主道路上踽踽而行,雖遇到無數的困阻,也受到一些政見不同者的肆意攻訐,但為了捍衛香港的人權和自由,不畏強權高壓,甘於走向虎山。此書為她的政治抱負和社會良心作了清晰的闡述。 香港回歸後,政治、社會環境變幻莫測,這位民主志士不單評論政治發展,對社會、民生、經濟等各項議題也十分關注。從銀行削減分行、港府注資興建迪士尼、環境污染惡化,到政府滅貧、新聞和言論空間的變化、公共廣播諮詢檢討,還有民主派人士十分關注的雙普選問題,作者都一一陳述她的見解和建議,立場鮮明,詞鋒銳利,體現其一貫的敢言作風。讀者可聆聽議會以外民主派議員的聲音,並與作者一起檢視過去數年與香港人脈搏相連的各項風波和議題。 作者簡介: 劉慧卿簡歷 生於1952年1月21日,現任前綫召集人 1962-1972年 香港瑪利諾書院 1976年 美國南加州大學電視新聞學士 1976-1978年 南華早報記者 1978-1981年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新聞部記者、助理採訪主任、高級編導 1981-1984年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駐倫敦記者 1982年 英國倫敦大學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國際關係碩士 1982-1984年 英國廣播公司電視部助理編導 1984-1991年 遠東經濟評論香港區記者 1987年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講師 1987-1990年 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新聞學文憑班講師 1988-1989年 香港記者協會副主席 1989-1991年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 1991年 當選為首位女性立法局直選議員(新界東選區) 1997年 獲委任為JP太平紳士 1997年至今 前綫召集人 1998年 奧地利Bruno Kreisky Foundation人權獎 1998年至今 立法會直選議員(新界東選區) 2003年 瑞典烏普茸拉大學言論自由獎 2006年至今 民主動力副召集人 2006年至今
  • 特價
    Out of Stock
    SA72.jpg

    請勿憐憫

    $68.00 $54.40
    內容簡介: 愛是關懷,不是憐憫。 因為家有嚴重智障女兒,使我有機會以殘疾人士家長的身分,接觸到曾經是保險從業員的全癱人士羅偉祥、夢想成為江湖大佬的全癱人士鄭家龍、兒子生命可能轉瞬即逝的馬安達、倔強而心地善良的失明女工邱苑玲、全家也有學習障礙的劉太……現在,他們都成了這本書的受訪者,向有心人揭示弱勢社群每天要面對的生活困難,訴說他們如何樂觀及努力不懈地在生活中掙扎,糾纏於不平等的社會福利制度之中。 這本書,我獻給所有與我處境相同的人。他們可能是殘疾人士及其親屬,每天掙扎着的弱勢社群,每天奮鬥着,希望自己能過一般人應該有的生活。我們都是人,希望自立而存活,無求於他人,可惜由於種種原因,卻也無法不成為依賴政府的人,輪候形形式式的援助。 你看到的,是我們每天的生活。我們不需別人憐憫,但也希望別人不要歧視。我們要的,只是社會認真看待每一位殘疾人士的需要。平等、接納、支持,不光是口號,而該是在每個人的生活態度中體現。過去,或許你對殘疾人士的誤解太多,看畢這本書,你的想法可能大有不同。我希望這本書會為社會帶來改變,那怕只是一點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