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 特價 MM428s

    Provenance

    $120.00 $96.00
    內容簡介: Provenance is a repertoire of poems written by the same daughter, student, lawyer, wife and mother over a span of twenty years in Hong Kong. The 47 poems explore sociocultural and more personalised themes of transformation, deprivation, aspiration and lov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city of East-West dichotomy. Such exploration culminated in the author’s artwork presented in this book. 作者身兼女兒、學生、律師、妻子和母親,將自己在香港二十年間所撰寫的詩歌,結集成《Provenance》一書。在東、西文化碰撞的城市背景下,這47首詩探討了社會文化,以及更內在的主題──轉變、匱乏、渴望和愛。作者也以畫作表達出自己對這些主題的探索。 內容試閱: 2024年12月份新書推介——MM428《Provenance》_interior1 2024年12月份新書推介——MM428《Provenance》_interior2 2024年12月份新書推介——MM428《Provenance》_interior3   本書特色:
    1. The poems in the book include an array of themes that echoes various chapters of life and depicts the stark contrast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expectations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本詩集包含了一系列的主題,呼應生活中的各個章節,並描繪出中國傳統思想與當代價值觀之間的鮮明對比。
    1. The author seeks to explore a range of varied poetic forms in the book. 作者在書中力求探索不同的詩歌形式。
    1. The book includes the author’s artwork which adopts both a Western surrealist approach in depicting her poetic themes as well as a Chinese ink wash approach in creating visual fluidity. 本書收錄了作者的油畫作品,既採用了西方超現實主義的手法來描繪詩意主題,同時以中國水墨畫手法來創造出視覺流動性。
      作者簡介: Joanne Lau Joanne Lau is a lawyer born and raised in Hong Kong. She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Most Highly Commended Award at the Tom Howard/John H. Reid Poetry Contest. Joanne Lau於香港出生及成長,現為一名律師。她曾獲得湯姆·霍華德/約翰·H·里德詩歌競賽的最高讚揚獎。
  • 特價
    Out of Stock
    BK24.jpg

    中國電影百年之最

    $59.00 $47.20
    這部關於電影史的著作,花了作者近一年時間才完成。其出版本書的主旨,是希望還中國電影製片人在電影史上應有的地位。 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除了個別且特殊的歷史時期外,電影基本上是市場經濟下的商業活動,而推動電影發展的,是無數默默耕耘的製片人。 中國最早的製片人,大抵是周劍雲、卲醉翁等人。可惜,在諸多的中國電影史著作裏、在對中國電影發展的追溯裏,開山闢路、探索拓荒的早期製片人都被遺忘了。 春節後,紀念中國電影一百週年的氣氛日益高漲,作者從過往搜集的有關電影的資料中,抽出一百個饒有趣味的事件,編寫了本書,希望人們能了解中國電影多一點。 作者簡介: 作者本名鳳惠群,惟喜用母姓王,另有畫名鳳子。 出版年份:2005年
  • 特價
    Out of Stock
    MM405_cover
    內容簡介: 《其時,中英詩訴》收錄了作者林兆先生橫跨十一年的詩歌作品,當中有中文詩歌,亦有英文詩歌,中文詩歌有一百二十六首,英文詩歌則有二十六首。 詩歌内容多數記述人生感懷與回憶,也有部分是贈送給友人、師長或妻子的詩作,也有贈送給年輕人的詩歌。回首來時路,記憶總是綿長的。讀一首短詩,進入作者的生命場域,或者可以從中找到一點生活的共鳴。 作者簡介: 林兆,七旬叟。自號波牛,現一周三場,場中大汗淋漓,場後飲茶吹水。茶後歸家,書報電腦,哀喜俱化文字。中學英文肥佬,會考得D。進修。小,中,大學竟教英文,悸焉,唯課後追趕。老友命教翻譯,更驚。從未讀譯學,頂硬上。七年來,學生不棄。譯事建基語文修養。詩詞曲,文之表表,言簡意賅。故膽粗粗學寫,中英兩文俱。此小書以詩記此十年心路,或作日後借鑑。
  • 特價
    Out of Stock
    c-MM299-a

    古今洪波曲

    $58.00 $46.40
    內容簡介: 一生久奢望, 折牡丹一枝。 本書定名為《古今洪波曲》,用意是在詞句和韻調的環節方面,不受任何格律的約束。力求做到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想寫多少就寫多少。 《古今洪波曲》的出版,是表達作者方壽卿先生對文學愛好的一廂情願。亦供此顯示,衷心於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文學遺產,而大膽地加以嘗試和點滴的承擔。 文章節錄: 柏 柏樹姿聳青, 葉茂立大地。 勢態現風采, 木質堅如石。 根深不怕撼, 樹正影不移。 遭暴風驟雨, 傲然等閒視。 野樹遇風霜, 落葉吹遍地。 嚴寒冰雪天, 柏樹莫所懼。 柏樹非百樹, 百樹何所比? 所比非柏樹, 始篇.五言詩 柏樹誰能比? 冬殘春則近, 柏寒能幾時? 展百折不撓, 驕柏覆天地。 風雲多突變, 宇宙千萬緒。 驕柏永聳屹, 飄飄萬年綠。 作者簡介: 方壽卿先生六十年代初就學寫作,唯有《花》這一作品,曾寄給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但當時的中國,是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社會,《花》這作品不合適當時社會潮流,因而沒有登載。儘管如此,他仍然堅持寫作,並把作品錄寫在日記本上。不幸的是,作品的草稿在文革時被轟而全失了。 方壽卿先生期望尋回失去的草稿詩,再加修寫,以達平生愛好文學的心願。期待將近兩年,從未接獲任何佳音。於是在「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感召下,自2015年10月方壽卿先生開始執筆寫這本7328字的《古今洪波曲》。
  • 特價
    Out of Stock
    c-MM300-a
    內容簡介: 由「賣豬仔」到「紙兒子」, 華裔父親的形象在美國主流文化中被極盡陰性化。 在為美國的鐵路建設貢獻出力後, 中國華工不但被驅逐,更只能躲於城市下層生活。 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一群美國華裔作家始登上文學舞台, 被扭曲了的華裔形象才得以修正。 本書選取了具代表性華裔作家的作品,並運用後殖民批評理論、歷史背景研究和形象學的研究方法,去探討父親形象的特殊性,將華裔父親形象進行分析和分類。在美國華裔文學作品中,我們可看到勤勞勇敢、自豪進取的父輩形象,也可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下的專制父親形象,更可看到體現着未來中西合璧相容並蓄的理想父親形象。從中不僅展示了各個時期的華裔男性形象,也折射出華裔子輩對父輩的不同認知和對華裔歷史的反省,更反映出了中美兩國在歷史交往過程中的挫折與衝突。 作者簡介︰ 林敏奮,女,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香港孔子學院導師,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博士候選人,主修社會語言學。曾擔任海峽衛視英語新聞主播,擁有豐富的大學教學經驗,及大型劇院舞臺主持和表演經驗,亦多次在英國、澳洲和美國等地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宣讀論文,發表的研究論文範疇包括: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新媒體傳播學,名人新媒體話語,流行文化研究及性別文化研究。
  • 特價
    Out of Stock
    P109.jpg
    本書收錄了三十篇來自海內外的作家、專家和文化界朋友的優秀論文。他們用一枝枝詩才之筆描出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的新天地:神秘而夢幻般的非洲;又愛又恨的那不勒斯;藝術之都的巴黎;包容一切的新加坡;海嘯咆哮過的布吉島;還有被徐志摩、陳之藩、金耀基、董橋等無數次招手與揮手的康橋(劍橋),等等‥‥‥都被華文作家們剪輯在世界華文旅遊文學的山陰道上,成為了一道五彩斑斕的華文心境與人類文明交相輝映的全球風情畫! 編者簡介: 張雙慶,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留校任教迄今,現任中文系教授,兼任該校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言學、文字音韻學及古典小說。著作有《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及《樂昌土話研究》等,學術論文散見於各大學報期刊。校外服務方面,任香港作家協會秘書長,《作家》月刊編輯。 危令敦,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哲學博士,現任教香港中文大學,著有《天南海外讀小說:當代華文作品評論集》,學術論文主要發表於台灣、新加坡、香港和美國各地的學術刊物。
  • 特價
    Out of Stock
    P089.jpg
    這一套文集的出版,實際上在熙熙攘攘的當下文學界無疑是砰然一聲打開了一扉文學的窗戶,給各地關懷世界華文文學的作家、學者引上一個視線的移動新點,特別是當文學研究的熱點已經超聚焦於若干反覆被選擇的項目上,藉着與明報的出版合作,向外界介紹新華本土作家的作品應該是時候了。 摘錄「建構本土文學的主體意識」 原甸 本書共分三輯。「鄉土篇」描寫與鄉村生活有關的人和事,「都市篇」講述都市人的迷惘與掙扎,「流放篇」則是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揭露。本書作者曾從事多種工作,本書也有多篇以作者的生活經歷為參照,描寫社會中下層人們艱難生活的作品收入,為人們更好的了解新加坡社會開了一扇新的門。 作者簡介: 丁雲,本名陳春安。祖籍福建安溪。1988年南下新加坡,任職於新加坡廣播局,擔任編劇,後升任編審。目前致力福音短篇,福音散文500篇《片羽》的寫作。
  • 特價
    Out of Stock
    P095.jpg
    這一套文集的出版,實際上在熙熙攘攘的當下文學界無疑是砰然一聲打開了一扉文學的窗戶,給各地關懷世界華文文學的作家、學者引上一個視線的移動新點,特別是當文學研究的熱點已經超聚焦於若干反覆被選擇的項目上,藉着與明報的出版合作,向外界介紹新華本土作家的作品應該是時候了。 摘錄「建構本土文學的主體意識」 原甸 劉培芳的散文正像她自己說的那樣,「海闊天空,題材廣泛,可以無所不談,或風花雪月,或遊山玩水,或熱門話題,或人生感悟」。可見作者是一個心思細膩之人,她將自己思考的觸覺伸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隨時將日常生活中得到的靈感和體驗記錄下來,與人分享,給人啟迪,即使文句樸實無華也能蘊含深刻的意義,讓人回味無窮。這本《劉培芳散文選》無疑是作者對人生感悟的又一力作。 作者簡介: 劉培芳,先後在《南洋商報》、《聯合早報》任職記者、編輯及評論員。曾以《泰柬邊境去來》獲「金獅獎」全國文藝創作比賽報告文學優勝獎。1997年離開報界後繼續筆耕,在《聯合早報》發表每周一次專欄。
  • 特價
    Out of Stock
    P087.jpg
    這一套文集的出版,實際上在熙熙攘攘的當下文學界無疑是砰然一聲打開了一扉文學的窗戶,給各地關懷世界華文文學的作家、學者引上一個視線的移動新點,特別是當文學研究的熱點已經超聚焦於若干反覆被選擇的項目上,藉着與明報的出版合作,向外界介紹新華本土作家的作品應該是時候了。 摘錄「建構本土文學的主體意識」 原甸 本書共八輯:「愁困鄉土」、「點擊人生」、「激揚時代」、「細珠碎玉」、「晚稻夜割」、「千古傷痛」。收錄了作者在各個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對人和事的看法和對歷史的反思。全書文字清新淺白,讀來一目瞭然而又富於哲理,適合各年齡階層的讀者閱讀欣賞。 作者簡介: 原甸,詩人、小說家、文化與社會義工。曾在北京與香港生活過。現任新加坡青年書局總編輯職。
  • 特價
    Out of Stock
    P086.jpg
    這一套文集的出版,實際上在熙熙攘攘的當下文學界無疑是砰然一聲打開了一扉文學的窗戶,給各地關懷世界華文文學的作家、學者引上一個視線的移動新點,特別是當文學研究的熱點已經超聚焦於若干反覆被選擇的項目上,藉着與明報的出版合作,向外界介紹新華本土作家的作品應該是時候了。 摘錄「建構本土文學的主體意識」 原甸 本書共分兩輯。第一輯根據作者在本土所接觸到的「異鄉人」以及旅居沙地阿拉伯所遇到的「異鄉人」的不同經歷而改編,反映了不同人物在現實中的掙扎;第二輯以本土教育環境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年輕一代的迷惘困惑;每篇文章都各自反映了一個不同的社會層面,發人深思。 作者簡介: 尤今,原名譚幼今,為南洋大學中文系榮譽學士。尤今曾先後服務於國家圖書館與《南洋商報》,擔任圖書館管理員、記者、副刊編輯等職位。現在執教於先驅初級學院。
  • 特價
    Out of Stock
    P091.jpg
    這一套文集的出版,實際上在熙熙攘攘的當下文學界無疑是砰然一聲打開了一扉文學的窗戶,給各地關懷世界華文文學的作家、學者引上一個視線的移動新點,特別是當文學研究的熱點已經超聚焦於若干反覆被選擇的項目上,藉着與明報的出版合作,向外界介紹新華本土作家的作品應該是時候了。 摘錄「建構本土文學的主體意識」 原甸 本書按作者寫作的時間共分為「1980's」、「1990's」、「2000's」三部分,所選小說有着明顯的時代特色。本書語言幽默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出人意料,有時甚至近於荒誕,但這些都很好的表達了作者對某些社會現象和人事的諷刺和反思。 作者簡介: 希尼爾,原名謝惠平。1982年及1993年分別獲得金獅獎小說及詩歌組首獎,1992年榮獲亞細安青年文學獎,曾兩度獲得新加坡書籍發展理事會頒發的書籍獎。現為新加坡作家協會會長,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副會長。
  • 特價
    Out of Stock
    P093.jpg
    這一套文集的出版,實際上在熙熙攘攘的當下文學界無疑是砰然一聲打開了一扉文學的窗戶,給各地關懷世界華文文學的作家、學者引上一個視線的移動新點,特別是當文學研究的熱點已經超聚焦於若干反覆被選擇的項目上,藉着與明報的出版合作,向外界介紹新華本土作家的作品應該是時候了。 摘錄「建構本土文學的主體意識」 原甸 在《懷鷹小說選》中,作者敢於直視慘淡的人生,大膽的以寫實的多樣化藝術手法,採用淡化的故事情節和平實自然的語言,向讀者展示了被扭曲的社會文明,揭示出社會的百態,顯現了深刻的社會意蘊,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了強烈的震撼,使我們不得不思考關於人生和人類生存的的嚴肅問題。 作者簡介: 懷鷹,土生土長新加坡人。2000年出版《創新詩刊》及擔任出版社的編務工作至今。曾獲海內外二十三項文藝創作比賽的獎項。目前從事華文與易經教課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