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57.jpg

    旅業風雲

    $98.00 $78.40
    關於旅遊資訊,你可能無所不知,但關於旅遊業的歷史,他卻會比你知得更多! 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見證過各種旅遊風潮,也見證着香港旅業的興衰轉變。從六十年代說起,當時搭飛機出外旅遊是一種頭等大事,人們都衣著隆重,機艙服務員甚至都是來自顯赫家族;到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加上政府頒布工人可享有有薪假期,旅遊業興起,短線團大受歡迎;八十年代,港人開始富裕,旅遊業更是百花齊放,不只是短線,歐美的長線團更成為時尚風氣,一直到今天仍未減弱。九十年代啟德機場拆卸後,大眾開始重視與旅遊有關的集體回憶,在航空公司工作達三十年的作者回憶起機場和飛機的種種,更是充滿逸事奇聞。《旅業風雲》正是一本港人專屬的旅遊回憶錄,以作者在業界服務近五十年的經歷傾注而成,圖文並茂,細說當年今日的歷史。 目錄: 一、今非昔比 二、啟德機場 三、身分憑證 四、噴射機年代 五、與飛機關連的小故事 六、旅遊業的興起 七、衝出香港——台日韓 八、衝出香港——環遊世界 九、旅遊三部曲 十、責任與權益 十一、旅遊業議會 十二、領隊也規範 十三、海上綠洲 十四、旅遊局職責 十五、前盼 十六、後記 作者簡介: 董耀中,旅遊業議會總幹事,一九六七年畢業後任職於日本航空公司,三年後轉職到大韓航空公司當營業代表,至香港回歸前已晉升為副總經理。一九九七年加入香港旅遊業議會為總幹事至今,經歷過多次旅遊業的大事,推動旅遊業發展,讓蝸居的香港人可到世界各地舒一口氣。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44.jpg

    早安,同學早!

    $78.00 $62.40
    「急急子:『你喜歡你自己,是因為什麼原因?』 Janice Chan:『我很平凡,也很渺小,但我卻很幸福。:) 』 Vicky Leung:『因為我容易喊,唔係一個冷冰冰鮋人~』 Karen Leung:『身邊有很多愛我鮋人,父母,親人,朋友同狗狗!』 Peter Lam:『因為自己龍年出世,無得揀。』 Danky Bear:『因為喜歡自己每天都在進步!』」 「我喜歡我。」 「每個人也有許多張臉,這不關乎一個人是否虛偽,而是當人與人互動,我們就會自動展現出不同的性格。」 「不是想想自己喜歡怎樣的人,而是先想想自己喜歡怎樣的自己,自己先做這個自己,才找到令你更喜歡自己的人。」 電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早安,同學早!》及《Urban Touch》主持急急子在facebook發問一些看似普通的小問題,居然引來網友極大回響。原來一些平凡而微小的事情,也能在不同人心中產生共鳴,只因為生活的每一個小細節,都是回憶裏不可缺少的小部分。本書就每一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和網友的精彩回覆出發,分享自己在主持電台節目時、留學時、甚至是小時候的段段回憶,寫來平實而真摯,在每個細節都埋藏覑深意。 作者簡介: 急急子 電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早安,同學早!》、《Urban Touch》、《叱耢叱叱耢》、《903 idclub 想索敢要》主持。因為她做事節奏慢,同事希望她覑急一點,所以給她起了這個名字。喜愛攝影、平面設計、和發掘微小而偉大的小故事。
  • 特價 SA211.jpg

    明察天下2

    $98.00 $78.40
    2015年,香港政制改革裹足不前,樓股暢旺而經濟轉營無望。向南看,新加坡巨人倒下,有人懷念兼冀盼「明君」治港,有人以之重申自由民主之貴。向東看,野百合、太陽花綻放台灣,年輕一代勢闖建制舞台。日本從三一一大地震中復興,柬國亦要告別紅色夢魘。周邊各國不無困阻與變革,或許科研可讓香港往前走下去? 不知不覺,明報專題組成立已滿一年,雖然起步艱難,但也盡我們所能,為讀者獻上一輯又一輯的深度報道,力求帶給大家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更深入的政經議題以及對人文歷史的更多關懷。 本書深入發掘東亞及本港重要議題,再以銳利而專業的眼光分析比對。本書為這些珍貴的訪問和調查內容的結集,讓讀者一氣呵成審時度勢,分析時局。 作者簡介: 《明報》專輯組於2014年年中全新成立,旨在直擊新聞現場,對熱點新聞以客觀中立的方式作深度報道。《明報》編採組相信,新媒體出現無疑令閱讀習慣改變,而短平快的快餐式新聞、預設立場的報道近年的確盛行,不過無論新媒體還是舊媒體,內容始終「為王」。客觀具公信力的資訊,深度分析、宏觀視野的內容,在香港仍大有生存空間。
  • 特價 SA203.jpg
    2015年,香港似乎仍在困局中。政治上,佔領運動後,政府繼續呼籲政改方案要「袋住先」,卻遭民主派議員和不少年輕市民反對;相對地,南韓經歷四十年抗爭,最終爭取到民主。經濟上,樓市繼續熾熱,售價屢屢破頂,冠絕全球,但人均居住面積只等同三隻豬享有的空間,十年竟無寸進;各地政府卻透過實施各種措施,穩定樓價和租金,讓市民安居樂業。關心周邊各國和地區,或許能為香港找到出路。 香港以外,中日兩國關係亦趨緊張,特別是參拜靖國神社和東海界線的劃分,兩國戰事會否一觸即發?而中國本身亦有不少社會民生的問題,部分如十年前的大頭娃娃毒奶粉等更激發中港矛盾。 《明報》專輯組以銳利而專業的眼光,針對關乎香港以至東亞地區的熱點議題,深入發掘和報道,更邀得不少舉足輕重的中日政經界人物接受專訪。本書為這些珍貴的訪問和調查內容的結集,讓讀者一氣呵成,深入了解香港以至周邊的國際關係情勢,更是讀者分析時局的重要工具。 作者簡介: 《明報》專輯組於2014年年中全新成立,旨在直擊新聞現場,對熱點新聞以客觀中立的方式作深度報道。《明報》編採組相信,新媒體出現無疑令閱讀習慣改變,而短平快的快餐式新聞、預設立場的報道近年的確盛行,不過無論新媒體還是舊媒體,內容始終「為王」。客觀具公信力的資訊,深度分析、宏觀視野的內容,在香港仍大有生存空間。
  • 特價
    Out of Stock
    SA83.jpg

    有線主播點線面

    $72.00 $57.60
    內容簡介: 以往,新聞主播給觀眾的印象大多是刻板、嚴肅和不苟言笑的。不過,香港有線電視成立後,銳意將旗下節目打造成跟隨時代變遷的前衛形象,連新聞主播的形象也一反傳統,主播們無論衣著、化妝或報道風格,都較以往大為不同,令觀眾眼前一亮。 到底,在電視機上播報新聞的一眾亮麗主持,她們的入行經過是如何?過程中經歷了什麼困難和歷煉?進行新聞直播時,萬一有狀況該怎麼辦?甚至,鏡頭背後的她們,又喜歡做些什麼呢?……從她們的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主播真的不容易做,事前要準備的工夫和要兼顧的工作絕不少,並非大眾腦子中所想的「主播只是一部讀稿子的機器」!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03.jpg
    內容簡介: 「我和孩子玩耍的歡笑聲、妻子和病人對我的信賴,都留下永久的感情──是這些支持了我坐在書桌前寫下這些記憶。」作者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不同的疾病,希望令讀者有一點同感、一點想念、一點知識吧。 這本書有一個特點就是每個故事後都是一個病情,所以讀者可以從目錄找每個故事的內容,亦可以找尋不同疾病的解說。
  • 特價
    Out of Stock
    SA82.jpg
    內容簡介: 「粗言穢語、打架、用水潑人、舉櫈作「車人」狀、爭執、衝突、欺凌、聽歌、聽收音機、談天、睡覺、遊蕩、看雜誌、做自己想做的事、帶『屎』回校撒野,有幾個更借如廁偷偷抽煙,回到課室身上散出陣陣煙臭味」……連串劣行與挑戰,出現在男校中二B班的學生身上。當學校變成戰場,老師每天也得忙於與學生周旋,維持校園應有的秩序,假如你是老師,你會在這間Band 3學校中待得久嗎? 社會把學校分為Band 1、Band 2和Band 3,學生也理所當然被大眾標籤Band 1、Band 2和Band 3。被派入Band 3學校實習的作者,希望憑着校園鮮師的一腔熱誠,可以感動學生,使他們盡學生本份──學習。當他以為自己憑幽默言語及籃球技術,已經與學生建立起師生情誼之際,卻得面對一次次挑戰,甚至被班中「大佬」出言辱罵,「鑊鑊新鮮鑊鑊甘」……雖然實習期間嘗盡心情跌宕的滋味,實習結束之後卻愛上這班被大眾標籤的壞學生。「我們的學生只是頑皮,並不是壞」,這句說話,確然有理。 作者簡介: 秋強,原名黃秋強。80年代出世的熱血青年。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畢業。 大三遇上良師,接觸「精神貴族」和「詩意棲居」,從此戀上寫作,狂愛文學,一發不可收拾。自編自排自資首部著作《J的故事》,銷量甚差,天天對着囤積在家的數百本詩集傻笑,做到真正的「詩意」棲居。 現讀香港教育學院學位教師教育文憑,年內畢業。與好友創辦文藝雜誌《80s Renaissance》,繼續三人行,尋找良師。 作品散見:《秋螢詩刊》、《香港作家》、《城市文藝》、《文匯報》等雜誌報刊,現為《經濟日報校園中文》撰寫專欄「普普樂園」和「剔出對錯」。 計劃一大堆,有待實現。
  • 特價
    Out of Stock
    SA98.jpg
    內容簡介: 「離開,是為了回來。」 這是《我在Band 3的日子》的作者於書末寫的一句話。 如今,他確實回來了。 告別Band 3校園後,第二階段的實習期轉眼到來,作者懷着一腔熱血捲土重來,再次踏入那熟悉的校園。那裏的學生依然頑皮,課室秩序仍然混亂,老師還是得大呼小叫,勸同學們停止喧嘩……幸好,在任教過的班別上課,那班義氣大過天的同學仔會給你幾分薄面。但是,你卻別奢望新執教的高年班同學仔會給你留一分情面…… 《向Band 3說再見》,說的不是教大家如何逃離Band 3學校,而是希望大眾能洗去這種標籤思想,甩掉對Band 3學校的成見。除了生動的教學苦樂故事外,此次作者還提供一些老師對付棘手問題時的個案分享,期望教育同工一起努力,別放棄頑皮的孩子們。 作者簡介: 秋強,原名黃秋強。80年代出世的熱血青年。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畢業。 香港教育學院學位教師教育文憑畢業。 大三遇上良師,接觸「精神貴族」和「詩意棲居」,從此戀上寫作,狂愛文學,一發不可收拾。自編自排自資首部著作《J的故事》,銷量甚差,天天對着囤積在家的數百本詩集傻笑,做到真正的「詩意」棲居。 與好友創辦文藝雜誌《80s Renaissance》,繼續三人行,尋找良師。 曾出版書籍:《我在Band 3的日子》、《搞鬼同學仔》 作品散見:《秋螢詩刊》、《香港作家》、《城市文藝》、《文匯報》等雜誌報刊,現為《經濟日報校園中文》撰寫專欄「普普樂園」和「剔出對錯」。 計劃一大堆,有待實現。 電郵:[email protected]
  • 特價
    Out of Stock
    MM268.jpg

    梁特語錄

    $78.00 $62.40
    作者曾偉強寫這一系列文章的念頭,源於梁特的一句口頭禪:「落去」。 政府新聞處發出的談話全文,將之直譯為「下去」。而現場亦從沒有人追問梁特口中「落去」的意思。因為中文重「虛」,予人想像空間。而從語境推測,聰明的傳媒都明白其意思大概是「往後」、「今後」、「以後」、「跟住」、「接下來」、「日後」、「將來」等等,總之就不是「下去」。 根據台灣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落去」有三個意思,一是「下去」,即從上面到下面,例如「從那邊落去」、「走落去」。二是用在動詞後,強調從上往下的意思,例如「吞落去」。三是用在動詞後,表示事情繼續進行,例如「你別再說落去了」。 至於「下去」,則有六個意思:一、如前所述,由高處到低處,如「他從樓上下去。」二、指從較高的部門到較低的部門或基層,如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寫在前邊》:「我決心先下去參加平分土地工作。」三、表示事物從有到無,如「你的氣還沒下去。」四、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由高處到低處、由近處到遠處、由上層到下層等趨向,如《水滸傳》第一回便有「又掘下去,約有三四尺深。」五、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繼續進行,如毛澤東《反對投降活動》中便有「戰下去,團結下去,中國必存。」之語。六、用在形容詞後,表示某種狀態繼續發展,如張天翼《兒女們》:「漸漸地聲音變小了下去。」由此觀之,「下去」是沒有「接下來」或「往後」的意思的。 「落去」一詞,教人想起晏殊《浣溪沙》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名句。梁特口中的「落去」,不會是指眼前凋落的無奈罷!回到廣東話中的「落去」,卻又真的「似曾相識」。其實,「落去」是一個方向補語,附在謂詞後面,像「攞落去」、「跳落去」,表示動作行為繼續下去的意思。觀乎梁特口中的「落去,……」,不但混淆了其意義,而且語法也完全用錯了。語言是思維過程必須憑藉的物質材料,語焉不詳又豈能有清晰的思維,正確的邏輯?事實是,梁特「語言偽術」的本質,就是一個「偽」字。 常言道,「百無一用是書生」,除了胡亂寫點東西,真的用處不大。但觀乎第四屆特區政府混亂的施政,經常說了才周章如何做,做了才思考後果和效果,不獨不重視程序,更沒有完整的政策,甚至可以說不懂政策為何物,正正是「以己出經式義度」也。加上梁特之「語言偽術」,顛倒的邏輯,實有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之感。 言論自由是香港核心價值之一,但無奈的是,這種自由正在一點一滴地消失。在下是絕對不相信太陽會從西方升起的人,希望透過一支筆,由梁特的講話出發,以批判的角度,當個旁觀者,見證時代的某一個段落,完成一項「歷史任務」。 作者簡介: 曾偉強,1964年生於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行政學系榮譽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及哲學碩士。從事媒體工作廿多年,曾任職《經濟日報》、《信報》編輯,香港政府新聞網助理編輯(中文)等。著有《日落是甚麼顏色》、《想飛》、《藍巴勒隨筆》、《吐露港的星空》等。獲頒「第23屆世界詩人大會嘉許狀」、「第五屆大學文學獎散文組嘉許獎」、城市文學節2010「城市文學創作獎」散文組優異獎、「《2008感動中國詩詞文寶典》一等獎」,獲授予「2008感動中國經典詩詞藝術家」榮譽稱號。
    試閱
  • 特價
    Out of Stock
    SA69.jpg
    內容簡介: 近十年來,本港興建了很多樓宇,政府大力推廣成立業主立案法團,而市區內又有很多舊樓必須進行大規模維修。雖然政府印發了有關文件,使大廈的業主可以根據條例組織業主立案法團,但條例並不是容易理解的文件,市民往往不知從何着手。 本書作者過去幾年積極參與業主立案法團管理事宜,在屋苑大律師和事務律師悉心提供法律意見下,將過往的經驗輯錄成書,希望使有意組織法團的朋友能夠容易掌握組織法團的方法和步驟,及現任大廈法團的成員能深入認識處理法團事務的程序,達至優質管理。讀者閱讀此書後,必定能建立信心參與大廈的管理工作,輕而易舉地打造理想的居住環境。 本書獲得數位律師強烈推薦,相信讀者閱讀完此書後,必定能建立信心參與大廈的管理工作,輕而易舉地管理好自己的居住環境。 「本書的面世,正提供了實用及有效建議,促使法團可從中參考如何去處理日常事務,及增加小業主對大廈管理的認識,從而了解自己的權益。不管是對法團的管理委員會的委員,抑或是一般小業主來說,本書均是值得推介。」 ──龔靜儀 執業大律師 「鄭步雲──占美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寫成本書,但本書卻不局限於個人的經驗,是一本可讀性、實用性及參考價值都非常高的,關於業主立案法團的好書。此書之成,源於鄭先生的洞察力及分析經驗,以良好的文字,條理清晰地表述出來。」 ──鍾沛林律師 太平紳士 「我身為一位執業事務律師亦讚歎此書,書裏的內容是非常全面的,亦包含着不同層面。此書可適合不同階層人士參閱。」 ──黃國康律師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鄭步雲 畢業於珠海書院新聞系 其後於沙田工業學院修畢物流證書課程 曾擔任業主立案法團委員(專責處理法律及合約事宜) 現擔任香港大廈優質管理協會主席,致力推廣大廈管理知識 及協助業主組織業主立案法團。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16.jpg

    樂善情緣

    $68.00 $54.40
    內容簡介: 早在十八世紀中期,當年中國官員前赴九龍城寨視察時均會於石板碼頭登岸,碼頭附近有一墟集,設有「公秤」,附近市民貨商交易均須先行在此公秤處秤量貨物再行交易,每次秤量所得款項則全數用作贈醫、施藥、助殮之用,直至1880年,這個辦理善業之組織始正式成為一個慈善機構,並名為樂善堂。 隨著社會進步,樂善堂先後開設男女子義學、學校、診所及安老院,以服務各階層市民為己任,並以「救災紓困、贈醫施藥、興學育才、安老培幼」為宗旨。現時已有數十間轄屬機構,包括十八間學校、四間醫療所、兩部流動中醫診所及四所長者服務單位,遍佈港九新界,為香港市民服務。 踏入一百三十周年,我們找來十位在不同範疇與樂善堂結緣的人士,娓娓道來他們的樂善情緣。當中包括安居於樂善堂老人中心的長者、受助於樂善關懷基金的受助人、於畢業於樂善堂梁植偉紀念中學的香港傑青、與樂善堂診所服務的中醫生等等。 本書四大章節包括:安老培幼、救災紓困、興學育才、贈醫施藥。
  • 特價 C230_cover1
    內容簡介: 這本書集中談及法治和香港法制面臨的困境, 全書共分為七部份: 第一部份為「法治篇」,希望為讀者提供一些對法制的基本認識 。 第二部份為「基本法篇」,當中涉獵一些相當具爭議的問題,例如人大釋法及釋法所應受到的限制、人大釋法的追溯力、三權分立及第23條立法的憲制責任等。 第三部份為「專題篇」,集中討論一些特定議題,如學術自由、一地兩檢和公民抗命,亦有一個專門系列,反思《逃犯條例》風波的前因後果。 第四部份為「法庭篇」,討論一些有趣或值得反思的案件,從中檢視我們的法律制度。 第五部份為「民主篇」,談到香港的核心價值如廉潔及良好管治,對歷任特首的評價及從法律角度看何謂民族自決等。 第六部份的「佔中篇」,由佔中談到《逃犯條例》風波,佔中和逃犯條例風波有不少相同之處,政府沒有在佔中事件中汲取教訓,才會造成《逃犯條例》的軒然風波。 最後一部份為「中國篇」,當中對一些具爭議的案件如劉曉波案的判詞作出評論,南海主權案,孟晩舟案以至中國對《聯合聲明》的看法,均顯示中國對法制問題的處理仍相當不成熟。 透過這些評論,除令讀者可以對一些具爭議的案件及社會事件有多一個角度的了解,亦希望可以加深讀者對法治和我們的法律制度的認識。   內容節錄~ 《法治》 「法治」相信是近年來最常聽到的一個詞彙,但對不少人而言,這仍是個很模糊的概念! 法治是對權力的一種制約,它既是一個制度,也是對行使權力的法律規範。故此,它既適用於政府,亦適用於所有行使公權的機構。權力令人腐化,絕對的權力則令人絕對腐化,因此,法治要求以法律規範權力,政府和執法者的權力必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而且這些法律必須是公開透明的,這是為何立法會通過的法律要在刊憲後才生效,刊憲令公眾知悉法律的內容,知法才能守法,這對帶有懲罰性的法律規範尤為重要,公眾得知曉法律的規範才不會誤墮法網;同樣地,在公營機構以程序守則規範員工的行為,法治便要求有關的程序守則必須清楚列明,不能在事後才訂出一些含糊不清的準則對員工作出譴責。要避免濫權,法治要求掌權者公平合理地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力。於是,警察行使拘捕的權力必須基於合理的懷疑,向疑犯盤問的權力不包括使用暴力逼供。當掌權者作出一些影響他人生計或聲譽的決定前,必須給予受影響人士陳詞答辯的機會。例如在「周庭案」中,選舉主任沒有給予周庭機會提出辯解便取消她的參選資格,法院便以違反程序公義的理由推翻選舉主任的決定。程序公義還包括向受影響人士披露一切相關的資料,若掌權者只向受影響人士選擇性地披露資料,便可構成程序不公義。當受影響人士作出答辯後,掌權者還須認真考慮這些陳詞,包括要有足夠時間作考慮而非倉促草率作出決定,若最後決定不接受這些陳詞,法治要求掌權者作出解釋,讓公眾及受影響人士可以判斷掌權者有沒有濫用權力。 法治對行使權力的程序有嚴謹的要求,例如掌權者必須公平公正地作出決定。若法官在開審前已表示被告有罪,便違反自然公義的原則。同樣地,公共機構或其成員在未考慮有關文件前已宣告其取態,也同樣違反自然公義的原則。現今不少行政決定是由一個委員會作出,委員會成員的變更亦會影響裁決的公平,就如法庭審案不能由一個法官聽審卻由另一位法官作判決,過往的案例便曾指出,若參與裁決的委員並沒有參與前期的調查或沒有聆聽相關的陳詞,而他們的缺席並不能依賴事後閱覽文件作補足,例如在缺席時正值證人作供而有關決定須取決於對證人的誠信的評估,或這部分涉及相當複雜的事實或證據,那裁決便可因部分成員的缺席而被推翻。 在法治社會中,沒有絕對的權力,也沒有任何人或機構可以凌駕法律之上。對權力的約制,正是法治的核心。這些制約,建基於對人的尊嚴和基本權利的尊重。沒有這些約制,法律只會淪為赤裸裸的權力,法治亦無從談起。而對權力的約制,亦正是中港兩地法制最大差異的地方。   作者簡介: 陳文敏,現任香港大學法律系講座教授,前港大法律學院院長 (2002-2014), 專長於憲法,行政法及人權法,為香港唯一的榮譽資深大律師,並為多宗重要案例的代表大律師。曾獲選為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最佳老師,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人權新聞獎。出任院長期間,作出多項改革,引入雙學位,籌建新大樓,成立法律義務服務計劃,並帶領法律學院擠身全球首二十名之列。 陳文敏教授中英著作皆甚豐,中英著作書籍達二十多卷,學術文章百餘篇,近作有Paths of Justice (2018); Laws of the Hong Kong Constitution (2015);《香港法概論》(2015)。散文隨筆見於《正道.大學─寫在風雨之後》(2019),《翰林隨筆》(2009),《法政敏言》(2005),《走在公義路上》(2000)等。歷任劍橋大學,賓夕凡尼亞州大學及蘇黎世大學客席教授,現為倫敦大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客席教授 (2018-2024) 。 陳文敏教授亦曾出任多項公職,歷任大律師公會執委會、中央政策研究組,消費者委員會,廣播事務管理局,人體器官移植委員會,行政上訴委員會,法律改革委員會私隱專責小組,香港紅十字會等。 陳文敏教授以獨立敢言,客觀開明見稱,評論針對時弊,捍衛人權法治。曾應邀往澳門大學講學被當局拒絶入境,2014-15年被捲入港大副校長任命的政治風波,塵埃落定後回歸平靜,繼續春風化雨的教硏工作。2019年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選為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傑出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