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 特價
    Out of Stock
    SA97.jpg
    內容簡介: 大件事!團友病症候群肆虐香港社會,病徵包括: 1 在機場首次與領隊見面,便擺出一張「顧客」的嘴臉,誤以為自己走入了LV,對方應該恭恭敬敬,卑躬屈膝為自己服務。 2 遇上不滿事情,明知與領隊無關也不問情由埋怨領隊。 3 憎人富貴厭人窮。 4 不會放過任何投訴機會,盡全力爭取「著數」……等等。 患上或懷疑患上此症的市民毋須擔憂,領隊Jay將在《團友出沒注意!──領隊帶團手記3》內為你奉上最有效的藥方!另外,上一本《團友,出發!──領隊帶團手記2》卷末漫畫大受歡迎,這一本奉上加碼漫畫,治療都市人枯燥困乏的心靈。 作者簡介: 領隊Jay,現職旅行社領隊,從事帶團工作十多年,足遍及五十多個國家,看盡團友千奇百怪的面貌和人生百態。工作以外最大的興趣還是旅遊,慶幸仍未有那種「做行厭行」的感覺,目標是帶給每一位團友歡樂,並且讓他們了解旅遊的真正意義。
  • 特價
    Out of Stock
    SA79.jpg
    內容簡介: 領隊Jay又出發了! 這次他繼續帶領着一班又一班有好有壞、有老有嫩的團友四處遊走,期間趣事頻生,辛酸氣憤之事也不少。驚遇疑似男同志的夾房團友,難頂闊太不屑嘴臉,碰上火爆小姊妹,服侍內地高官富豪惹來一肚子氣等……奇人奇事,你聽過嗎? 《團友,出發!──領隊帶團手記2》加插輕鬆幽默的漫畫故事,望大家讀得捧腹大笑之餘,下次參加旅遊團,也記得易地而處,做個好團友! 作者簡介: 領隊Jay,現職旅行社領隊,從事帶團工作十多年,足遍及五十多個國家,看盡團友千奇百怪的面貌和人生百態。工作以外最大的興趣還是旅遊,慶幸仍未有那種「做行厭行」的感覺,目標是帶給每一位團友歡樂,和讓他們了解旅遊的真正意義。
  • 特價
    Out of Stock
    SA75.jpg
    內容簡介 有十多年帶團經驗的領隊Jay,踏遍世界,照顧過無數團友,處理過各式突發事件,親歷領隊生涯的甜酸苦辣,號召「團友,集合!」的次數可能比你搭巴士的次數還要多。 這一團,他放下旗仔,以抵死幽默的文筆,把領隊辛酸史,團友古怪事,一章一節地記下來,嬉笑怒罵,與時並嘴。希望你閱畢《團友,集合!》後,下次參加旅行團時,會對帶團領隊,多一分了解,多一分關懷。 作者簡介 領隊Jay, 現職旅行社領隊, 從事帶團工作十多年, 足遍及五十多個國家, 看盡團友千奇百怪的面貌和人生百態。 工作以外最大的興趣還是旅遊, 慶幸仍未有那種「做行厭行」的感覺, 目標是帶給每一位團友歡樂, 和讓他們了解旅遊的真正意義。
  • 特價 cover-output

    壹街一個故事

    $78.00 $62.40
    內容簡介: 如果街道有記憶,《壹街一個故事》是一本橫跨世紀的日記。 作者在書中帶讀者遊走港島區的街道,重訪歷史上的大小場景,讓繁華都市的小故事得以重現。 都市總是繁華 繁華背後仍然是繁華 高樓象徵時代的浪潮 大街小巷幾乎都被淹沒 民間故事和地道歷史 受時間一點一滴沖洗 殘存在時代的陰影下 若你未忘 讓我們回到當時 在日光灑滿路上的從前 細味街道所說的故事 推薦序節錄——羅恩惠(《消失的檔案》導演) 余震宇熱愛歷史,在繁忙教學以外,主理的「香港舊照片網」深受歡迎,讀者不單提供照片,還參與回憶與記述。新舊街道照片對照遊走各區,總有一次在左近。你我他的口述記錄,加以查證核實,只要功夫深,有些封塵碎片可以逐片還原。 《壹街一個故事》今次走訪的都在人口密集的市區——中上環、西區、跑馬地、銅鑼灣、北角、筲箕灣、柴灣、香港仔,每一區都熱鬧非凡。社會本是由無數拼圖湊合而成,厭惡性行業是什麼呢?他們的存在價值在那裡?慰安所的鬼故事反映世情,貧民窟是生存底線,偏偏常犯大火,是偶然或是天意?富貴與貧窮,有專門照料富裕人家的養和醫院,也有憑弔白骨憶戰爭的摩利臣山道,街道故事都是溫度。 推薦序節錄——陳浩基(香港推理小說作家) 縱使我們習以為常,我們身邊街道上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其實都訴說着香港的歷史。 這本書正正以街道來敘述一個個香港的小故事。我們現代人總有種錯覺,覺得歷史是宏觀的、龐大的,鐵定要跟國族興衰、風雲人物有關,但事實上,即使是不起眼的街角、平凡的日子、無名的小人物亦有其歷史意義,它們甚至比起那些「歷史大事」與我們有更切身的關係。雖然震宇兄只透過本作述說了四十多則軼聞,但他以不同層次描寫了不同階級的香江人物,涵蓋高官、政客、大亨、黑幫至小商家、工人、歌女、貧民,讓我們了解到香港從前的種種面貌。每則故事生動有趣,短小精悍,寓學習歷史於娛樂,豈不快哉。 作者簡介 : 余震宇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叢書作者 紅白藍聯合創辦人 香港舊照片創辦人 專欄作家、博客 現職中學教師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19.jpg
    內容簡介: 是香港七百海里範圍內張開的一個無形的救護網。 不分晝夜,無論海陸空發生的特殊事故,都會隨時候命待發。 每逢噬人山火、颱風倒海、山崖遇險……便會出現大地飛鷹的澟澟雄姿。 前身是皇家輔助空軍的飛行服務隊,在一九九三年成立以來,不管日夜,所有發生在海陸空的特殊事故,在最最危急的關頭,常人向後退,這支「飛常部隊」有「飛法行為」,每每衝向前隨時侯命。 所以特大的災難,包括八仙嶺圍困師生的殺人烈焰、嘉利大廈奪去四十多條寶貴生命的沖天大火、四川大地震、颱風襲港吹翻船艦、登山人士被困在懸崖等等,大家都會見到大地飛鷹的雄姿,與疾風鬥快,與烈火比拼,與雷霆較勁。 除了救人救災的驚險事蹟,飛行服務隊亦有許多值得了解的通識教材,例如: 甚麼叫做掟水彈? 為何直昇機不准去水塘取水? 水彈是否含有化學劑?水彈是否有大小之分? 此外,直昇機為何經常要變色?髹上不同顏色的油,名副其實是變色龍。 為什麼有些直昇機落水會浮起,有些即時沉沒? 為了救人,直昇機可否在馬路上降落? 反走私,反偷渡,何以飛行服務隊要做無名英雄? 本書所寫的GFS故事,多位男女「飛鷹」(包括地面的後勤人員)低調而大氣的展述,說當中迴響着《正氣歌》的某些節拍,絕不為過。 GFS地面的後勤人員也是「飛鷹」,本書為此着力細述的這一筆,尤其重要。英雄豈要人前頌,無聲一隅不居功。香港,有着這樣的姿彩。 本書作者慧眼獨具,讓我們重新檢視也重新檢拾價值標準,在不覺之間也仿如展翅飛鷹,「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在大時代裏活得腰板挺直,活得快樂;自不能比文天祥,卻也相信可以一掃「港孩」的頹風,讓我們的頭上,也有一片美麗的天空。 作者簡介﹕ 鄧翼群 資深傳媒人,在《天天日報》、《今天日報》、《快報》、《星島日報》、《星島晚報》、《蘋果日報》、《太陽報》、《成報》、《快週刋》、《新報》,歷任港聞、體育、副刋、娛樂版編採要職。 獨家報導過郭阿女事件,當時的社會福利署署長陳方安生,緊急派人入屋強行將郭阿女帶走,盡顯香港第一代鐵娘子的強悍作風。亦處理過雨夜屠夫林過雲案、紙盒藏屍歐陽炳強案、徐步高殺警案、龔如心千億爭產案等。出版過《列火仁心──消防員的故事》、《飛龍在天》等一系列書籍。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35.jpg

    女子監獄

    $60.00 $48.00
  • 特價
    Out of Stock
    MM391_cover1

    媒體的無形之手

    $88.00 $70.40
    內容簡介: 此書的名字為媒體的無形之手,無形之手,卻生活在有形之中。在媒體氾濫的巨輪下,人們對媒體的依賴,某程度上,增加了媒體的權力。媒體的影響與觀眾是一種互動的關係,你再多依賴媒體,是相對容易被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好或壊,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理解媒體的性質,了解媒體如何幫助我們。 書中有香港、中國內地及國際的案例,很多基於學術期刊對世界各地的例子的解讀。作者將媒體研究領域的知識用簡明的方式說出來,希望有利於後來者的研究。   內容節錄: 柴靜「霧霾」的《穹頂之下》引發的買氧氣熱潮 霧霾是一個可怕的詞語,近日有位年輕人在朋友圈發了一個訊息,她是一位在北京讀書的學生,已在北京住了三年的她,寫下:我們要趕着在北京還沒有發出空氣警告,就要趕緊出去跑跑,呼吸一下氧氣。 柴靜不僅把污染的故事說了出來,她還以自身的角度把她相信是事實的事實寫了出來。有人說柴靜這人絕不簡單,因為她拿到了「第一手」的資訊,把污染的真相帶給了觀眾。她是生於中國山西臨汾,是一位中國女記者,走在新聞前線及做調查新聞而聞名。 她獨特的新聞作風讓她的發言瞬間變成了一個討論的熱潮。她自費做調查新聞,只因她稱她的女兒還沒出生,就得了一個腫瘤,幸好是良性的,所以存活下來,但就是這個原因,她終於下定決心,一定要調查這件事。 名人代言(celebrity endorsement),名人代言是「無價」的,他們的每一字一句,表面上是不需要無價的,但他們隱含的東西卻是「天價」。她一句「顆粒物被列為人類一級致癌物」,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只因大家都相信她的「專業」。她自身是記者以及她女兒的遭遇。但我們有否想過如不是由柴靜來講這個新聞故事的,效果可以是完全不同,如是一位平民百姓說這事,會同樣得到這樣的迴響嗎?那什麼是celebrity endorsement呢?學者B. Z. Erdogan在他們的研究指出即是使用名人作為市場推廣及溝通的技巧而支持;另外,學者D. H. Silvera以及B.Austad亦提出什麼因素能讓廣告的效益增加,當中包括:一、受眾對代言人的觀感跟他們對產品的感覺是有直接的關係;二、代言人是要表現得真的喜歡產品才令觀眾相信產品或該服務。 根據以上學者所提供的定義,名人代言旨在為產品「加分」,希望受眾更相信產品,增加客源。但,近來筆者在網絡上看到另一例子,金星是一位著名的中國舞蹈家,她為一個舞蹈比賽當評判,有一位參賽者是經驗豐富的舞者,她出色精湛的舞藝讓人為之驚嘆,普通的觀眾看不出一點瑕疵,而眾多評判亦對舞者的表現表示欣賞。這時的金星並沒有一面倒的稱讚舞者的表演,要求舞者在其中一個節拍位再起跳,果然,細心留意下,舞者在掌握節拍是有錯漏,確有進步的空間。在這個例子中,所有的評判都是舞者,但唯獨金星可以說是達到專業的水平,其他人在為舞者的表現評核是只能給予「很虛」的評語。 現在的廣告商的「名人代言」策略大多以明星的知名度為重心,而最「危險」的是「代的言」是真的只為代言而代言,但卻沒有為自己的「言」負上責任,變相成了「順口開河」。     作者簡介: 陳頴琳 陳頴琳在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並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文化研究碩士的學位,曾於香港多間中英文新聞機構及網上平台擔任記者、編輯及網上節目主持人,曾於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任教,現為香港珠海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她的主要研究興趣集中於網上及傳統媒體創意。近年著作包括:《別讓將來的你說原本我可以》以及《界線與戒線:傳媒工作者眼中的新聞創意》,其中《別讓將來的你說原本我可以》更獲金閱獎提名。   張時健 張時健現職為台灣國立中正大學助理教授。曾於台灣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並積極參與台灣媒體改革運動,在相關NGO如媒體改造學社、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任職,協助台灣公共廣電集團工會、台灣記者協會等媒體工作者組織發起活動。張時健於台灣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取得學士學位後,陸續於該校傳播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及博士學位,研究及教學領域主要為傳媒及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傳播、傳播政治經濟學及批判理論。近年研究主題為香港及華語電影業的轉型。
  • 特價 SA244_cover
    內容簡介: 大學不少學者偏重撰寫學術論文,像本文集的5位學者依然心系本土,百忙中撥冗撰寫專欄文章,非常難得。我常從他們的文章得到啟發,並希望更多學者拔刀相助,滋潤香港新聞界。 張健波《明報》前總編輯 什麼是新聞、假新聞?真相、後真相?記者、社交媒體?還要客觀中立嗎?科技顛覆新聞傳播的理論和發展。本書收錄的學者硏究,有助公眾更了解傳媒、政治和社會的變動和互動,掌握世情。 楊健興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資深傳媒人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昔日的新聞就是歷史學者著述的盲公竹。然而新聞也有盲點,這些盲點要靠新聞學者去解碼,幾位教授學者都是新聞解碼的箇中能手,他們的文章還起了「傳道授業解惑」功能。 鄭明仁 資深傳媒人、專欄作家 《明報》自2014年起在觀點版推出「媒體解碼」欄目,由不同作者輪流撰寫,主題觸及正在發生的媒體事件、現象、趨勢和理念。我們從已出版的大约250篇文章中,選了40篇成為《媒體解碼》一書。我們選擇的原則,是希望從論述中的傳媒事件,可看到較廣泛的意義。文章的内容分媒體的性質功能、專業表現、新聞自由、民意輿論、科技轉型、歷史文化共6個部分。希望讀者在閱讀這些文章時可多思考媒體議題,一起關注香港傳媒的生態發展。 內容節錄:
    1. 性質功能
    探索新聞的本質 誰是記者?何謂傳媒? 報料人、公民記者和專業記者 誰是媒體?誰是記者?從網媒的採訪權談起 「客觀中立」的社會基礎 「後真相」下的新聞事實 財經新聞能預警危機嗎? 特首選舉的隱秘傳播 中國網絡集權體制的新聞挑戰
    1. 專業表現
    新聞事實  憑何而來? 政治對立與社交媒體激發虛假新聞 香港傳媒公信力又見新低 《明報》辦報理念的淵源 保密和泄密的傳播倫理問題 在全球比較研究中  看香港新聞工作者的自主程度   III. 新聞自由 社會裏的言論自由和民主牆上的言論自由 回歸20年新聞自由今昔變化 自我審查2.0 大學的言論自由 西方新聞媒體是外來勢力的工具 自由新聞的動人和血腥 戰地嬰兒的無聲哭訴 香港新聞自由指數再現新低
    1. 民意輿論
    誰得民意誰得天下:後政改民意盤點 通訊群組的政治分化與對應 民意幾錢一斤? 民意調查的疑惑 假新聞心理學:為何消除錯誤資訊如此困難? 誰在帶動「圍爐取暖」和民意兩極化 「五毛黨」的網絡輿論攻防戰
    1. 科技轉型
    當記者看得見讀者——受眾度量和新聞業 由守龍門到射龍門 網媒在選戰中的關鍵作用 移動為王?報業的平台板塊飄移 傳統報紙的未來:「做大做強」?
    1. 歷史文化
    全球青年的電影故事 一本雜誌  千萬性命 本土就是「港獨」?香港媒體呈現的本土論述 戲謔、諷刺與批評:幽默的政治傳播和影響 五角大樓文件案的啟發:從歷史到電影 作者簡介: 蘇鑰機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並兼任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他曾任加拿大溫哥華《明報》副總編輯、《世界日報》記者及電視廣播有限公司(HK-TVB)市場研究員。他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曾編著的新聞書籍包括:《四川地震——香港記者反思錄》、《一人一故事——新聞人的心聲細語》、《獨家新聞解碼》、《領導的藝術——新聞老總談管理》等。他同時擔任香港新聞博覽館董事、香港新聞教育基金袐書長、香港報業評議會執行委員等社會服務工作。 陳韜文,於1986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隨即回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曾出任該學院講座教授兼院長,現為中大榮休教授。研究興趣包括政治傳播、新聞研究及國際傳播。陳教授著述甚豐,於2014年獲選為國際傳播學會會士(ICA Fellow)。為《傳播與社會學刊》創刊主編及中華傳媒與比較傳播研究中心始創主任。公職包括國際華人傳播學會(CCA)會長、香港報業評議會主席等。 陳教授又對攝影有濃厚興趣,已發表多個網上攝影集及攝影個展。 李立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及美國史丹福大學,現為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及院長,研究領域包括政治傳播、民意研究、新聞學,以及媒體與社會運動等。其主要著作包括Media and Protest Logics in the Digital Era: The Umbrella Movement in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Talk Radio, the Mainstream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4),以及Media,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Mass Protests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Routledge, 2011)。他亦是學術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的總編輯以及其餘8本國際學術期刊的編輯委員會成員。 楊志剛,教育工作者、新聞工作者。香港大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曾任中大新聞傳播學院專業應用教授、澳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客座講師、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公開大學發展及公共事務處處長、香港貿易發展局駐澳洲及新西蘭代表、國泰航空公司企業傳訊總經理、政府新聞處首席新聞主任、立法局高級新聞秘書。 陳智傑,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傳播學博士學位,現任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新聞及傳播學士課程副主任、青年可持續發展領袖研習所主任。其研究興趣為新聞學、傳媒社會學、身份認同及風險傳播。他於新聞傳播學及中國研究等領域的國際學術期刊發表文章,其時事評論亦見於《明報》等報章以及各電子傳媒。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49.jpg

    嫻姐有話兒

    $78.00 $62.40
    "《嫻姐有話兒》 第一章 雙非政府 第二章 魚蛋舖的哀歌 第三章 貧窮與幸福 第四章 六千元的故事 陳婉嫻服務社會數十年,眼見今時今日,香港政府之無能,高官之庸碌,社會之百病叢生,嫻姐再也不能忍下去,滿肚子話要說,要告訴香港政府瞪大眼,正視目下的社會問題,不能再,瞪大眼說大話! 作者簡介: 陳婉嫻,SBS,JP(CHAN Yuen-han,1946年11月15日-)生於廣東寶安南頭(南頭古城),香港黃大仙區議會(龍上選區)議員,前香港立法會議員,選舉組別為九龍東(地方選區)。從事勞工服務幾十年,為香港工會聯合會副會長、前民主建港聯盟常委,同時擔任香港百貨及商業僱員總會監事長。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前,陳婉嫻正式退出民建聯。[1]她得到黃大仙區議員林文輝讓路,參選黃大仙區議會龍上選區,最後以3,456票的高票當選,成為該屆選舉中得票最高的女性當選者(俗稱「票后」)。"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42.jpg

    子唱父隨

    $60.00 $48.00
    由教育界、寫作界、親子界著名的「父子檔」林廣輝校長 x 林澤銘同學執筆的《明報》專欄《子唱父隨》,一直深受讀者歡迎,專欄一再續寫,閉關無期。 一改以往由父親以家長式指令主導一切的傳統,《子唱父隨》的文章由兒子林澤銘主導領寫,父親林廣輝揮筆回應,親子真心話是當頭棒喝也好,具無比共鳴更妙,成為家長、老師了解年輕人心思的重要導航。 現在我們將《子唱父隨》的文章結集成書,讓大家為這對父子檔喝采,也讓自己借機一窺現今年輕人的心底話。 第一章 港孩VS港爸港媽 港孩:「港孩的自理能理能力沒錯是低,但這或不是他們所想的,他們也許抗拒過、反對過,但家長可有聆聽?可有理解?」 港爸:「就讓孩子當家作主,即使受傷,家長也毋須緊張。」 第二章 好乖偽壞學生是這樣錬成的 港孩:「港孩沒夢想?端看有沒有一個適合的學習環境。」 港爸:「港孩不是沒有夢想。只是他們的夢,未必是成人世界裏預定的路。因此,成年人要放下既有包袱,方能體會港孩夢想的多姿多采! 第三章 考試,豈止求分數? 港孩:「始終,我們一眾莘莘學子讀書的目的,都是為了考試——說起來「好灰」,但卻又是那麼的真實。」 港爸:「學生沒有錯,他們的「功利」是現實情況下衍生的產品,學識的追求是另一層次,無助獲得高分。」 第四章 這些年,我們哭笑不得的日子 港孩:「我們在大街小巷的喧嘩嬉鬧,才是我們浪擲飛揚過後,散遍各處的青春痕跡。」 港爸:「不要以為少年人的世界很清閒,他們也有不少事務和計劃,需要時間處理開拓。將時間還給孩子,讓他們當時間的主人,好好善用時間……」 作者簡介: 林廣輝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二中學校長 家有小說作家兒子林澤銘 父與子均喜寫作 林澤銘 九五年出生,今年十七歲,就讀中五,乃獨生子(不過沒有傭人),完全符合港孩條件。父母親戚有時都會說我的自理能力偏低,雙親不在身旁,就大叫救命,不懂這、不懂那;父母問問題,我通常回答「不知道」;最討厭PE堂,因為要動身跑步做運動,寧願留在課室伏在桌上……驟眼看來,本書作者確是典型港孩一名。 2011年書展,父子倆各自出版一書,父的是《港爸大戰虎媽媽》,子的是《港孩告白》,父子兵拍住子,是為佳話。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69.jpg
    不經不覺,少年作家林澤銘快到十八歲,作為第二屆文憑試考生,即使就讀名校,林澤銘仍以獨門溫書法──「習照補,劇照追,facebook照玩」來面對這人生第一關。 看著孩子面對壓力,父親林廣輝繼續以開放開明的態度於背後默默相隨,聽著孩子且怨且戰的訴苦,在這些人們看來最艱辛的日子,林氏父子從容面對,並立馬秒殺解決! 全書圍繞着林氏一家溫馨惹笑的家庭生活、林澤銘中學生涯中最後一年的點點滴滴,還有面對文憑試的應對心得。快樂家庭是得力的泉源,看得多怪獸家長的個案,我們更需要了解快樂和洽的模範家庭如何處理親子關係,信任,開明,給予空間,說得容易,但家長要實行卻知而行難,在林廣輝柔言相勸的回應中,家長們定能找到積極正面看法增進親子關係。 1. 哈韓90後 VS 球迷書生 「老豆,今次我寫韓星,看來你會無言以應!」 「沒有回應也是一種回應。」(內心其實不知所措,惟有故作高深,將話說得很玄,彷彿解決了問題。) 2. 六年,我們一起走過 「這六年,難免覺得自己沒有好好珍惜和爭取中學的各種機會,沒有趁着無拘無束的中學生涯盡情盡興。」 「年輕的可貴就是勝在沒有包袱,可以不斷嘗試、學習,跌倒重來,在無邊無際的天空上,不受拘束地任性飛翔。因此,有些錯失縱然時機已過,也絕對有補償機會,或者在大學,又或是在未來的日子。」 3. 考試,FIGHTING! 「成績,其實只是一堆數字,本來就輕如鴻毛;它能夠給我們施加壓力、它能夠支配我們的情感、它能夠動搖並粉碎我們的信心,緣於人們對之重如泰山的解讀和詮釋而已。」 「家長也要以身作則,懂得如何處理子女的失敗,首先應接納、包容、支持,以同理心的角度,了解子女感受,待情緒穩定後再與子女檢視情況,汲取經驗,尋求跟進方法。」 作者簡介 林廣輝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二中學校長 家有小說作家兒子林澤銘 父與子均喜寫作 林澤銘 Jason 十七歲,剛畢業於拔萃男書院,完成中學階段。 典型港孩一名。 只愛看電視、聽流行音樂、看書、寫故事和睡覺。 專欄〈子唱父隨〉見於《明報——教得樂》, 秉承「尊卑不分、大逆不道」的原則, 口出狂言、以下犯上, 挑戰老師、挑戰家長,以至整個教育制度, 站出來為年輕一代發聲!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70.jpg

    家國情

    $82.00 $65.60
    《家‧國‧情》收錄了葉劉淑儀多篇以時事、政治、家國和親情為題的文章,充分抒發出其家國情懷。昨日為官、今日從政,葉劉淑儀一直關注着香港以至中外的時政局勢,詳細分析香港強社會、弱政府、狂政黨的現象,並就香港教育發展方向提出建議。葉劉淑儀亦點評英美、加沙等地政局,實行帶領讀者放眼世界。對中外文學素有研究的她,更在書中道古說今,盡訴家國情。 本書共分五章: 一、昨日為官,今日從政 二、強社會、弱政府、狂政黨 三、教育產業化 四、放眼世界 五、家國情 作者簡介: 於香港政府服務達二十八年,是香港首名出掌紀律部隊(入境事務處)的女性(1996年至1998年),也是首名獲委任為保安局局長的女性(1998年至2003年)。2003年,她獲美國史丹福大學亞洲語言系邀請加入成為訪問研究學者,遂向政府請辭,負笈美國進修。三年後,葉太於2006年重返香港,成立「匯賢智庫」並擔任智庫的理事會主席,其後於2008年成為立法會港島區直選議員,繼續服務社會。現任新民黨主席。 其他著作包括: 《四個葬禮一個婚禮──葉劉淑儀回憶錄》 《Learning English with Regina 跟葉太學英語》 《Learning English with Regina II 跟葉太學英語 II》 《Learning English with Regina III 跟葉太學英語 III》 《理性有時‧感性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