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 特價
    Out of Stock
    MM377_box_op
    內容簡介: 風聲雨聲讀書聲, 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 事事關心。 這是東林書院(江蘇無錫)門前的一副對聯。讀王翔的書,自然而然地,便想到它。想到它,是因為那份關顧與執著是如此一致;然而,也得說,王翔還有另一個層面,是要在這裡說說的。作者對今天的中國國情,可謂鞭辟人裏,大有先賢之風,與此同時,他難能可貴之處,是“治病”,開出了良方。這是沿襲了鄧小平的“中國特色”,施用在“新枝”上, 繼承了那套思考方法,為二十一世紀的國體“診症”。 也不妨說,“中國特色”是血液,能保持它的純淨與鮮活,適切地注入今天的國體,顧及方方面面,做到“有病治病, 無病強身”。作為炎黃子孫,捧讀這樣的書,那一種油然的感奮,不言而喻。這種智慧,用在日常工作與生活,誰說不宜。 本套《聞遠集》共有四冊,分別是《大國風標》、《國家安全論》、《鳳凰衛視評論集》及《山川紀行》,涵蓋王翔數十載的軍事戰略思想錄及人生隨筆。 作者簡介: 王翔 中共黨員,1991年底入伍,在中俄蒙交界的邊防部隊歷練多年,後到空軍任職,歷任飛行大隊教導員,飛行學院政教室主任等職。他行伍幾十載,雖身一隅,卻懷「春秋」,其文格局寬廣,意美境深,綿遠之志伴其中。著有多部戰略類專著和歷史、文學類作品。
  • 特價
    Out of Stock
    SA93.jpg
    內容簡介: 本書輯錄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教授二○○五年至二○○九年於各大專欄發表的部分文章,文章有對法治政制的反思,也有對公義不彰和施政失誤的憤怒,另外亦論及生活文化點滴。陳教授就政府推出的政策和建議,提出各種具前瞻性的看法,並羅列理據,一針見血,希望引導讀者就內容延展批判性思考,有所啟發和帶來反思。內容大致上分為五類: 知來者之可追──關於政制  權力的傲慢:民主發展  中港之間 法律何價?──關於法律  香港早期的法治  傳媒、私隱與言論自由  法院內外 遠路不須愁日暮──關於教育政策 雲無心以出岫──關於輕淡政策 風飄飄以吹衣──關於文化點滴 作者簡介: 陳文敏教授,現任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院長,歷任中央政策組、廣播事務委員會、消費者委員會、大律師公會執委會、法律改革委員會私隱專責小組、紅十字會、報業評議會等多項公職,並參與多項國際性工作,1995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1999年獲人權新聞獎,2002年出任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院長,2003年獲委任為首位榮譽資深大律師。 陳教授中英著作及學術文章甚豐,主要著作包括:《香港法概論》(2009),《法政敏言》(2006)、Hong Kong's Constitutional Debates (2005)、 Immigration Law in Hong Kong: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2004)、《走在公義路上》(2000)、《居港權引發的憲法爭論》(2000)、《傳播法新論》(1995)、The Hong Kong Bill of Right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1993)、 Public Law and Human Rights: A Hong Kong Sourcebook (1993)、《人權在香港》(1990)、《人權與法治 ─ 香港過渡期的挑戰》(1987)等。
  • 特價
    Out of Stock
    SA81.jpg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為有線電視中國組前線記者,他們走遍神州大地,將不同題材的新聞故事帶給電視機前的觀眾,當中部分新聞報道更獲得國際傳媒獎項。本書記錄了諸位記者近年於祖國大陸採訪的經歷與感受,期望讀者從文字與圖片中,更加了解鏡頭前後,中國內地的風土人情和社會變化等現象。 我們都是龍的傳人,看見祖國富強,我們心頭感動莫名。報道家國缺失時,我們的心,也疼得仿如窒息。 林建誠、蔡淑儀、呂秉權、吳子敏、胡力漢、黃淑玲、陳月慧、羅暉翔 作者簡介: 林建誠 91年加入新聞行業,曾任職澳門電視台、亞洲電視。 04年加入香港有線電視,現任有線電視中國組駐廣州記者站主任。 所得獎項︰09年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影像新聞組」銅獎 「四川大地震之險遇泥石流」 蔡淑儀 9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曾任職香港電台電視部。 96年加入香港有線電視,現任有線電視中國組助理採訪主任。 呂秉權 98年畢業於浸會大學,曾任職無綫電視。 05年加入香港有線電視,現任有線電視中國組首席記者。 所得獎項︰09第十三屆人權新聞獎「電視組別」優異獎 「四川大地震之豆腐渣學校」 09年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特別報道組」銅獎 「四川大地震之豆腐渣學校」 吳子敏 02年畢業於浸會大學,曾任職任職亞洲電視、無綫電視。 07年加入香港有線電視,現任有線電視中國組高級記者。 所得獎項︰08年度的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最佳新聞紀錄片組」金獎 「神州穿梭之形象工程系列」(黃淑玲,呂秉權,吳子敏,羅暉翔) 胡力漢 92年畢業於樹仁學院,曾任職於《華僑日報》、《虎報》、無綫電視。 97年加入香港有線電視,現任有線電視中國組執行監製。 所得獎項︰08年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人情故事組」優異獎 「神州穿梭之浩劫根源」 黃淑玲 02年畢業於浸會大學,曾任職於無綫電視。 05年加入香港有線電視,現任有線電視中國組高級記者。 所得獎項︰08年度的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最佳新聞紀錄片組」金獎 「神州穿梭之形象工程系列」(黃淑玲,呂秉權,吳子敏,羅暉翔) 羅暉翔 04年畢業於浸會大學,曾任職於無綫電視。 06年加入香港有線電視,現任有線電視中國組記者。 所得獎項︰08年度的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最佳新聞紀錄片組」金獎 「神州穿梭之形象工程系列」(黃淑玲,呂秉權,吳子敏,羅暉翔) 陳月慧 04年畢業於浸會大學,曾任職於《星島日報》、亞洲電視。 07年加入香港有線電視,現任有線電視中國組記者。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01.jpg
    內容簡介: 世博是四年一度、薈萃科學技術與產業技術的國際盛事,加上在上海舉行,更添一份親切的感覺。 我們原打算盡量利用在上海的兩天入場參觀,誰料郵輪在第二天午後開船,旅行社只包一天門卷,再加上未能自行上網預約中國館,實在有點失望。可是當我們埋怨天不造美,冒雨登上旅遊車時,曉得導遊已為我們安排參觀中國館,不禁大喜過望。 世博開幕之前,試行營運期間場面混亂,「在這下雨天,會場會是怎樣的一個局面?」便在大家心裡留下問號。 會場內秩序井然,參觀人士沒有想像的多,後來朋友告訴說,原來天雨關係,當天進場人士只有十四萬多,較之前每日的卅十二萬少了過半,實在幸運。 由於輪候需時,雖然我們除中國館外,所有大國場館也沒看到,不過能夠進入中國館,看到今日中國的發展,實在讓人感動,加上看到其他多個非熱門場館、看過表演、在世博會場東南西北走上一遍,總算不枉此行,而且下午放晴,彷彿上天也特地為我們遊覽、拍照開啟了方便之門!
  • 特價
    Out of Stock
    SA96.jpg
    內容簡介: 空姐航班改革號! 空姐手記終於來到第十一冊,是次封面形象重新設計,盼能帶給讀者更多新鮮感。內容方面,空姐貫徹遊歷四方的生活態度,這次遊到倫敦、希臘、西雙版納……還帶讀者看福建土樓,讓讀者可借空姐的眼睛看世界,齊齊開眼界! 另外,愛心滿載的空姐十分喜愛動物,不論是家中寵物,還是各地珍禽,都有述及,配合楊樂常輕快的文筆,將貓狗、烏鴉、海䐁、三文魚等動物百科,變得親切無比,更易理解,吸收知識。 最後,空姐繼續撰下空姐遇見的軼事、世界趣事、對時事的感受。快樂、感慨,在機艙這細小的空間,藏有百般滋味。 讓我們陪你航行人生每一趟旅程,找尋最快樂、最悠閒的生活。 作者簡介: 楊樂常(Amy),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年,曾任教於香港小學、中學、柏立基及葛量洪教育學院。移民加國前,為香港教育署督學。現為自由撰稿人。 資料提供:譚文慧(Shirley),現職空姐,於香港出生,初中時代移居加國,畢業於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
  • 特價
    Out of Stock
    SA87.jpg
    內容簡介: 空姐Shirley要與你有幸福的約定! 走遍千里談婚論嫁、浪漫的機艙求婚記、可愛新娘跨國尋婚紗、「姐妹」們的奇妙見聞 感到幸福,因為身邊有你! 繼續甜甜蜜蜜,開開心心, 一起追尋愛與夢想! 作者簡介: 楊樂常(Amy),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年,曾任教於香港小學、中學、柏立基及葛量洪教育學院。移民加國前,為香港教育署督學。現為自由撰稿人。 資料提供:譚文慧(Shirley),現職空姐,於香港出生,初中時代移居加國,畢業於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
  • 特價 Caring-Cover-09-OP
    內容簡介: 一名植物人丈夫照顧者的真實告白。 從這一刻起,便徹底分隔了我和他,無法再溝通。 與丈夫育有一女的胡太,劉倩萍一直擁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庭,這個家成為她生命中的首位,丈夫是天;女兒則是他們的全部。誰又料到只消一個上午,便是餘生噩夢的開始。 事情發生的早上她丈夫突然嘔吐不止,經過診斷後被確診為面積頗大的出血性中風,一開始還能對答如流,之後他的動作開始變得緩慢,意識也逐漸迷糊,慢慢地,他昏了過去!從這一刻起,胡太和他的方向便分隔開,無法再有溝通。而一向是幸福家庭中的胡太,從此就踏上了不一樣的照顧者之路。 雖然社會上也有不少嚴重病例,但像書中患者這般突發、短時間內病情急轉直下、一夜之間變成不能發聲、不能進食、不能活動,甚至不能呼吸的狀態……確實對至親而言是難以接受的噩耗!作者與她這個「真空」的過程,確實值得讀者們重新鑽營自己的生命價值,作者每一天都不能哭、不能亂、不能怨、不能問(為何是我),但她仍是向前進,更不惜長途跋涉帶同病者為學生講課,把患者交給沒有心靈及技術經驗的新晉學生作實習,多次記得學生作出不成熟的診療行為時,作者都向我表達不要緊,我就更覺她的偉大,她希望學生能為自身的錯去帶動經驗、去反思,往後可好好建立醫德及醫術。 如果你們想探索她與家庭是怎樣的過?如何跨過?如何支持?你們如何成就自己?你們就要讀讀這書的每一頁,我相信當你們細讀她的一字一句,體驗她這2,102,400分鐘的呼吸速度、血液流動變化及甜酸苦辣的味覺,你們會為她流淚、為她掛心、為她打氣、為她……敬佩的過程中……感覺生命的「真實」意義!你們的感動亦會引發一股強烈的動力,很想去為自己、家人、朋友及病患者家屬貢獻一點力量。 作者簡介: 劉倩萍 胡太劉倩萍,丈夫於二○一二年確診為面積頗大的出血性中風,從此成為植物人。 植物人照顧者的心路歷程並非三言兩所能表達,當中的辛勞、感受及堅持都是一個嚴峻考驗,作者希望以這段經歷與讀者們分享,讓社會大眾也聽到照顧者和植物人痛苦無助的呼喚聲。
  • 特價
    Out of Stock
    tungwah_cover_v6a
    內容簡介: 看不見的救援 十二社工不離不棄 反思中克服恐懼 十二位社工親自撰寫十二個真實故事,因着他們細緻的記錄和真誠的分享,我們得以窺探社工們是如何奔走在不為人知的角落,去修補婚姻關係、親子關係,去修正濫藥、賭博或酗酒等行為。文字背後,當這些社工講解專業知識以外的心路歷程時,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他們是一隻手捂着自己的傷口,一隻手幫助別人,他們有時亦要抑壓着自己的恐懼去教別人勇敢;他們人生也有遺憾,但卻從中提煉良方去幫助案主,避免他們鑄成更大的錯誤、製造更多的遺憾。 平凡的故事源於不平凡的人和事 與受助人一樣,社工也有恐懼、憤怒、傷心,脆弱的一面。在自己「傷痕纍纍」之同時,如何面對自己,重新建構自己,從而提升社工專業的涵養。忠於自己、忠於受助人,這應是每位社工的使命與挑戰。希望這本承載着無比勇氣與包容的小書,能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留下半點鴻爪。 目錄 重建我的心靈  輔導員Ken/案主阿樂 東華三院心瑜軒 破鏡.真的可以重圓!? 輔導員Pauline/案主陳太太 東華三院朗情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揚帆 輔導員Mandy/案主許先生 東華三院朗情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重新上路的行者 輔導員Sing/案主阿傑 東華三院朗情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沒有抽煙的日子 輔導員Clement/案主阿霞 東華三院戒煙綜合服務中心 親子玩不了 輔導員Gene/案主Yanny 東華三院家庭成長中心 知己.知彼 輔導員Elda/案主艾琳 東華三院心瑜軒 成功在「望」 輔導員Joanne/案主阿文 東華三院天水圍綜合服務中心 理所當然的母愛 輔導員Carina/案主小雲 東華三院學校社會工作辦事處 此時此刻 輔導員Letty/案主阿英 東華三院平和坊 接納.我……我……我…… 輔導員Meko/案主阿娟 東華三院芷若園 與妳在孕途同步上路 輔導員Cathy/案主阿娟 東華三院越峰成長中心 作者簡介: 東華三院青少年及家庭服務部 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簡介 東華三院的社會服務除了就家庭、兒童及青少年、長者及弱能人士的需要,提供多元化的福利以外,亦為社會人士提供配合傳統的公共服務,以求達到「優質照顧,全人發展」的服務目標。 東華三院轄下青少年及家庭服務的服務範圍包括日間的幼兒服務、兒童住宿服務、青少年及家庭綜合服務、專門輔導服務、學校社會工作、學生輔導服務及輔導熱線等,合共有七十一個服務單位,致力促進兒童及青少年全人發展和家庭和諧健康;並特別提倡社會共融,為家庭暴力或性暴力受害者、貧困家庭、有精神健康問題的青少年,以及有成癮行為人士提供適切的照顧、輔導及發展機會。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52.jpg
    本書分為「深度對話」與「對話延伸」兩大部份,作者對台灣政情及中國歷史有長期的研究、深刻的認識,亦作為馬英九的畏友,以對話及評析的方式,全面縷介馬英九的執政思路,探討台灣的定位,並據此宏觀兩岸的前景。深度的鑽研,大氣的觀察,對國人而言,本書不失為觀望大局、早着先鞭的重要參考讀物。 作者簡介: 潘漢唐 一九五○年五月二日出生。一九七二年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其後負笈紐約大學,獲MBA學位,僑居美國。經商,頻繁來往歐美與兩岸四地,並為兩岸的交流、復興與弘揚中華文化以及東西方文明的互動融合而努力。著作有《台灣與文明對話》、《台灣與世界對話》、《台灣與未來對話》、《兩岸經貿與全球化》、《世紀之初》等。 任以下各職: 有漢企業集團董事長 海峽交流基金會財經顧問 亞太台商聯合總會創會總會長 亞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第十屆總會長 香港台灣工商協會第四、五屆會長 中山學會第三、四屆會長 國際華商協進會榮譽顧問 香港政策研究所創辦董事 香港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顧問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45.jpg

    白痴

    $68.00 $54.40
    暢銷雜誌《黑紙》創辦人林日曦首本散文集《白痴》,以不正常的角度批判正常社會,以生活小故事引領讀者審視人生,重構生活。 「白痴」一詞由一百多年英國醫師蘭登.道恩(Langdon Down)所創用,當時用以描述智力功能極低的兒童,並沒有很強烈的負面意義。十九世紀開始慢慢演變成羞辱用語,指嚴重智能不足,用作罵人愚蠢、能力差。 時至二十一世紀香港,何奈白痴沒有倒退,甚至有泛濫迹象──白痴朋友、白痴生活、白痴愛情、白痴人生、白痴交通、白痴工作、白痴社會、白痴網絡、白痴舊聞、白痴黑紙,成就白痴的我。 當寫滿一張白紙,我就是一個白痴。 作者簡介: 林日曦,新晉填詞人,曾任職商業電台及天比高創作伙伴,2007年參與電影《東京鐵塔——我的父親母親》宣傳,《(東京鐵塔下)gulugulu》成為他第一首歌詞發表作,歌曲入選當年叱吒十大,至今發表作品大約 50首。2010年林日曦創辦創作單位「黑紙」,開始參與不同類型的創作如出版雜誌、MV導演及平面設計。
  • 特價 SA237_cover
    內容簡介: 跳出單一角度,全方位兩岸三地最新觀察 身分認同是如何形成的?香港和台灣這兩個不同社會的歸屬意識,是在如何的歷史脈絡下,走到今天的階段?究竟「香港人」與「台灣人」這兩種身分認同是如何形塑?如何建構起來的?其中「中國」因素又扮演了何種角色? 英國殖民統治香港一個半世紀,英國有否在香港社會灌輸「大英子民」的意識?「九七回歸」對香港社會身分認同的建構有何影響?過去未曾出現的「港獨」思潮,爲何在回歸中國近二十年後突然浮現? 台灣人意識是如何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萌芽的?經歷了戰後「二二八事件」及國民黨的長期統治,台灣社會如何經歷「省籍矛盾」,又如何在1990年代伴隨着政治民主化而走向本土化的方向? 隨着「中國崛起」氣勢的推移,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力量對比愈來愈懸殊,大陸的發展紅利理應更吸引經濟一直處於低迷的台灣社會,爲何現實卻是在台灣引發此起彼伏的戒心與擔憂? 當年漢唐盛世,萬邦來朝,如今「中國崛起」迎來高峰期之際,已「回歸」的香港與還沒「統一」的台灣社會對「中國」的向心力爲什麽出現不增反減的現象?對港台這兩個社會而言,「中國崛起」究竟意味着什麽? 回歸之前,香港市民的「祖國」是英國和中國嗎?大陸自稱是台灣人民的「祖國」,可爲何台灣人認爲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自己祖國的只有百分之零點一?如何解讀「祖國」這個概念在兩岸三地所呈現的截然不同的語境與認知? 作者簡介: 林泉忠 東京大學法學博士。歷任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日本琉球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東京大學兼任副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兼任副教授、《明報》「筆陣」專欄作者等。 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國際關係,側重兩岸三地關係、中日關係、琉球研究、釣魚台問題研究等。已出版專著《「邊陲東亞」之認同政治:沖繩、台灣、香港》、《誰是中國人︰透視台灣人與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中日國力消長與東亞秩序重構》、《多元視野下的釣魚臺問題新論》、《二十一世紀視野下的琉球研究》、及學術論文四十餘篇,包括〈中國崛起症候群〉、〈「中國崛起」對台灣社會國家認同之影響〉、〈試論蔣經國之「本土化政策」(1972-1991)〉、〈戰後台灣文化之建構:從「新中國文化」轉向「新台灣文化」之政治脈絡〉、〈何謂「香港人」?從戰後「香港共同體」之成立看新生身份認同之特徵〉、〈香港國籍與護照的多重性:兼論港人身份認同的流動性〉、〈哈日、親日、戀日:「邊陲東亞」的「日本情結」〉等。
  • 特價
    Out of Stock
    c-MM301-a
    內容簡介: 本書輯錄了四十多篇文章,每一篇都是與生命的對話。短短的一生中,我們會遇到各樣的高低起伏,或許曾令你輕狂、沮喪、病不欲生、傷心絕望,因而對生命失去動力。然而,世上有不少觸動心靈的好書,可以提升我們的境界,願你能每天花五鐘注目本書的精華撮要,作踏浪逍遙書海之遊,搖到生命更精彩的視野,放眼更有盼望的人生。更祈許你能在群書載浮載沈之間,被飄蕩的不同書香吸引,成為一位悦讀者,終生受益。 作者簡介: 譚瑞玲 在香港出生及完成小、中、大學教育,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曾任教香港中學及羅富國教育學院歷史系。後隨夫移民美國,入讀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Ohio) 研究院,獲歷史檔案學碩士及歷史系博士,專研美國華人歷史。 後由於一場重病,感到應從象牙塔走回人群中,開始從事文字工作,曾任討論普世社會公義的刊物《義顯之聲》的編輯,在臉書專頁「來,咬一口」分享讀書心得,以及於其他美 國華文雜誌如《真愛》、《神國雜誌》、《傳揚》等寫作,並於洛杉磯華語電台節目談閲 讀之樂。自2016年5月起,在《明報》副刊專欄「書樓小聚」撰文 。 現與丈夫及三名子女定居美國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