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00.jpg

    香港濫K

    $68.00 $54.40
    內容簡介: 黃仁龍司長領導的「青少年毒品問題專責小組」認為由於問題嚴重,在宣傳教育的定位方面,必須停止使用「濫藥」這個比較委婉的名稱,而直接定性吸K仔類毒品為「吸毒」。傳媒不斷有報道青少年濫藥吸毒的新聞,其中包括幾位本地及海外出名的藝人。根據禁毒常務委員會的資料,過去四年,香港青少年吸毒人數飆升五成七。即使是四年前,每十萬名中學生中已有逾萬人吸毒。其中新界的元朗及北區是重災區,兩區「叮噹馬頭」,吸毒人數在十八區中排行一二。 然而,醫護人員所做的全是下游工作,對整體的抗毒形勢影響不大。醫院接收及治療較嚴重的病人,很多病人來到專科門診及醫院時,已經受到永久性的傷害,很難治療,甚至不能康復了。許多醫護同事都為此感到無奈,面對狂瀾,無助無力。,大家都問「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於是,醫院管理局新界東醫院聯網總監暨威爾斯親王醫院行政總監馮康醫生,帶領一群社工及醫護人員,轉戰上游,夜探「夜青」,在北區開展「U R OK」( you are off K )先導計劃,替有吸毒習慣的青少年做身體檢查,引導他們戒K戒毒。 《香港濫K》此書輯錄了許多真人真事的個案,每篇文章皆由醫生、社工執筆,他們將日常接觸的個案、處理的經驗、親身的體會,轉化成文字,因此書中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有豐富的資料,有感人的故事,亦有醫生細說索K的後果,如認知偏差、對膀胱的損害、為什麼要十五分鐘上一次洗手間(皆因它的容量已少過100毫升)、家人關係 的破裂等等;當然還有濫K者內心的掙扎的故事。 相關視頻:馮康談《香港濫K》 作者簡介: 馮康 醫院管理局新界東醫院聯網總監 威爾斯親王醫院行政總監 作者 馮康 朱秉榮 曾煥彬 鄧惠芳 方淑儀 劉蕙敏 林明 麥肇敬 陳虎 蔡偉略 吳桂生 鄭志民 林明 雷翠雯 鍾維壽 朱秀群 賴寶山 姚大衛 鄧國禧 文志賢 周國俊 杜玉玲 黃穎儀 陳欣欣 黎家慧 劉知行 莊義雄 李敏儀 林愛蘭 雷翠雯 李宏業 蘇景桓 詹俊琼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86.jpg

    香港政局思潮

    $82.00 $65.60
    內容簡介: 第一章 香港政局思潮 第二章 理想與事實 第三章 淺論教育 第四章 評析世界政局 第五章 旅歐有感 作者簡介: 葉劉淑儀,1972年畢業於香港大學英文系,獲一級榮譽學士學位。她求知若渴,分別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修讀了三個碩士學位課程:格拉斯哥大學文學碩士(主修文藝復興時期詩歌)、史丹福大學史隆管理課程碩士和較近期的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文學碩士。她在1975年加入香港政府,其後晉升至保安局局長,並於2003年辭職。她從美國進修回來後,在2006年7月成立智庫「匯賢智庫政策研究中心」,2008年9月獲選為第四屆立法會議員,2012年成功連任,同年獲委任為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2010年12月,葉劉淑儀女士創立「新民黨」,獲選為黨主席。 現時她把時間用於服務行會及立法會、管理「新民黨」和「匯賢智庫」、進行政策分析、撰寫專欄文章及參與各式各樣的無償公共服務。
  • 特價
    Out of Stock
    Cover 2019 Output
    內容簡介: 傲慢衍生偏見,偏見助長傲慢。香港需要拒絕淪為情緒宣洩之地。本書收錄過往一年《亞洲週刊》「香港評論」和零傳媒「獨家」微信平台,十五位來自香港各界作者的近六十篇時評,引領讀者了解真實的彼此,告别筒單的評判,放下固有的傲慢與偏見。 作者簡介:     邱立本 《亞洲週刊》總編輯。二零零六、二零零八及二零一二年被中國網民選為一百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二零一零年獲星雲真善美新聞獎;二零一一年獲SOPA最佳評論獎。畢業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曾任台北《中國時報》編譯,獲紐約New School Social Research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員。曾出版《匆忙的文學》、《新聞激情筆記》、《文字冒險家》、《保釣‧風雲‧急》、《香港民主不能失去中國》、《誰讓「港獨」的子彈飛?》、《民間中華爆發力》等。
  • 特價
    Out of Stock
    mm363_cover

    香港就快香

    $68.00 $54.40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作者刊於《明報》、《信博》、《香港獨立媒體》、《信報》、《輔仁媒體》的政治、文化評論文章,以其豐富閱歷及相關理論,活用國際數據,精細分析,配以辛辣文筆,巧妙地將文字引入另一層面,和讀者一起在混沌中看清世事。《香港就快香》全書凡六章,以港中、中國、管治、經濟、民主、文化為界,且記且論,幽默諷刺。 內容節錄: 一夕無眠 愛爾蘭一家遍佈全國、擁有150 間分店的咖啡室, 名叫Insomnia,中文意思為失眠。究竟是顧客睡眠不足,飲了此店咖啡提神,還是飲了此店咖啡失眠,這兩個情況都可能發生,視乎每人而定。咖啡裏的咖啡因能抑制大腦接受人體釋出而促進睡眠的腺苷(Adenosine),飲了咖啡後,咖啡因在人體的半衰期(Half-life)需要5 至7 小時才完成。換句話說,下午4 時飲的咖啡,到夜晚11 時上床,可能尚有甚多咖啡因在體內,因此會破壞睡眠質素。美國人的平均睡眠時間比半個世紀前少了一個鐘。現代人的失眠問題愈來愈嚴重,全球大約三成人有失眠狀況,以下是各地市民的睡眠情況…… 夜鴞議員 香港人實質工作時數過長,眾所周知,24 小時服務的行業工種也多。根據資料,每人的晝夜節律不同,大概四成人可以早上起床,三成人喜歡夜睡,要睡至接近中午,餘下的人則介乎於這兩類。故此,香港人要了解本身特質,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可免睡眠質素下降,影響自身健康。 話說回來,公職人士也要為公眾利益,看看自己是否適合「早上起床」返工,公務員如是,立法會議員如是。政府可能知道泛民裏有很多屬夜鴞型的議員,即是他們很難早起床,故此有些爭議的議案都安排在早上9時投票,泛民議員缺席,議案較易被通過。 例如最近的議案《就受所有政府發展清拆行動影響的露天或寮屋業務經營者》,朱凱廸議員曾說特惠津貼不足,議案原先是有機會被否決的,可是在7 月18 日早上9 時15 分投票時,泛民的范國威議員、譚文豪議員、涂謹申議員、梁耀忠議員、毛孟靜議員、郭家麒議員、郭榮鏗議員、葉建源議員、黃碧雲議員、楊岳橋議員、許智峯議員共11 位竟然缺席,最後議案順利通過。是否上述議員太夜入睡而唔知醒抑或另有別情呢?更令人失望是受議案影響的新界東選區所謂「關鍵一票」楊岳橋議員與范國威議員也缺席,新界東選區選民就始料不及了。 作者簡介: 龔祖兒,香港仔,九龍油麻地留產所(Maternity Home)生,先輩五百年前由滬遷粵,父母和平後來港。《信報》、《信博》、《輔仁媒體》、《香港獨立媒體》時政文化評論人,著作有《香港真是提款機》(2015)、《香江今非昔比》(2017)、
  • 特價
    Out of Stock
    mm278cover
    本書長期從事第一線新聞採訪,經歷中英就香港前途的談判、中國改革開放、鄧小平南巡後的招商潮。採訪過李鵬、朱鎔基、葉選平、李嵐清、吳儀、栗戰書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數以百計的省市長和部長以及國企的CEO。 書內詩文是作者三十年來採訪生涯和人生經歷的沉澱彙編和歷史事件重現。書中絕大部分的相片是他歷年採訪時所拍攝。詩,是忙中偷閒所寫,曾刊於《明報》、《文匯報》、《新晚報》、《羊城晚報》、《知音雜誌》等。 我調皮地探身船舷下望, 巨輪繼續向南駛去, 海面劃出一條很長很長感嘆號, 啊,多麼遼闊、美麗呵! ──南中國海, 我們仍然未離開您的懷抱…… ──摘自楊柳書內《南中國海》一詩 作者簡介: 楊柳  祖籍福建廈門,曾祖父楊忠萬是十九世紀南洋檳城五大姓僑領之一。楊柳一生坎坷,一歲喪母。上世紀七十年代,移居香港,先後在《大公報》、《明報》、《東方日報》、《新報》等主流媒體擔任記者、資深記者、採訪主任(中國)等職務。
  • 特價 SA208.jpg
    "《亞洲週刊》「香港評論」與《獨家》微信平台「中環一筆」2015年度攜手推出。 浩蕩佔中79日,催淚的硝煙過後,天空的陰霾猶如昨日淩晨,而我們依然在懇切等待,明日破曉的重生。 歷史是最佳的教員。今天香港的問題,就源於很多年輕一代沒有歷史知識。在「去歷史化」的浪潮中,他們陷入「去中國化」的深淵。 「香港評論」和「中環一筆」的作者,就是要將這些怪現象深入分析,揭開那些高唱民主的政客和「意見領袖」的真面目,為沉默的大多數發聲,還原歷史的真相,捍衛香港人的昨日、今日與明日。 作者簡介: 譚衛兒 現任香港英文《南華早報》 副總編輯。曾任亞洲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副總裁、新聞總監;無線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總採訪主任。 潘麗瓊 曾任天地出版社副總編輯及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客席主持人。現在《頭條日報》撰寫專欄《幸福摩天輪》。 雷鼎鳴 現任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民主民生的經濟解讀》、《幫香港算算賬》等12本書。 楊志剛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專業應用教授。曾任澳門大學兼任講師、港台電視部、政府首席新聞主任。 陳莊勤 資深律師、香港民主黨創黨成員。一直關心香港及中國內地政治及社會發展,不時發表政論及社會觀察文章。 陳建強 醫生太平紳士,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積極參與時事,定期於電視、電台、多份中英文報章及周刊發聲。 屈穎妍 現為香港電台第一台親子節目「我們不是怪獸」主持及《晴報》《明報》《頭條日報》專欄作家。 邵盧善 香港電台前台長、助理廣播處長,前《工商日報》副社長及總編輯,現任社會政策研究顧問有限公司總裁。 李春 現任台灣聯合報系香港特派員。長期任職政治記者及主責中國大陸新聞採訪,同時兼任報紙社論主筆。 邱立本 亞洲週刊總編輯。2010年獲星雲真善美新聞獎;2011年獲SOPA最佳評論獎。 阮紀宏 曾任明報副總編輯、副主筆。現在聯合國際學院任教新聞專業,並在香港多間媒體撰寫評論。 江迅 香港《亞洲週刊》副總編輯,香港零傳媒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理事。"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87.jpg

    餐桌上的領袖

    $108.00 $86.40
    英文有一句諺語,叫「You are what you eat」,譯作中文的意思就是「人如其食」。 有時我們看看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喜歡吃些什麼,對於了解他們的性格、為人、作風,會有一些有趣的啟示。 例如,毛澤東嗜好吃辣,每餐飯都無辣不歡,就是小小幾顆辣椒,已經可以足夠讓他吃掉一大碗飯。他的名言是:「能吃辣的人革命性較強」。「辣」與「革命」一樣,都是洋溢着一種火熱澎湃的能量。嗜好吃辣的人,常常吃得面紅耳熱,那就像革命的熾熱激情。 如果毛澤東這個湖南人,無辣不歡,最愛吃紅燒肉這類農家菜,並反映了其包拗頸、愛搞對立和鬥爭的性格,那麼周恩來這位江蘇人,曾經放洋留學,性格隨和,最愛與人為善,他又喜愛吃些什麼?會否如江蘇人般嗜甜呢?告訴你,他最愛吃的是冰塘肘子,是不是與你對其觀感很匹配呢? 再看看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這樣一位從小在美國受教育,說得一口地道英語,生活作風十分洋化的貴婦,她又喜歡吃些什麼?原來她的飲食口味也十分吻合,每餐必吃的是青菜沙律,閒來也愛吃朱古力。 翻看本書,你會進一步發現,原來國父孫中山愛吃豆腐,蔣經國愛吃蛋炒飯,從中看到他們生活作風簡單,知慳識儉的性格。 除此之外,其實「You are what you eat」這句話也可以進一步引伸,把它稍稍改成「You are how you eat」:你的吃相如何,亦最能顯示你是什麼樣的人。 於是,當你在本書看到周恩來吃木瓜和吃狗肉的故事,就更能體會到其性格隨和,最愛與人為善的一面。 食物除了能夠反映當事人的性格、為人和作風之外,餐桌之上,還有更多更高深的政治學問。 吃不吃飯、與誰吃飯(又或者不與誰吃飯)、如何吃飯、在哪裏吃飯、吃些什麼東西和菜式、吃相如何……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從來都不是簡單填飽肚子的問題,那更涉及更多微妙和含蓄的政治信息。 本書將通過一道又一道的菜式,一個又一個餐桌上的趣聞迭事,把一位又一位曾經改寫歷史的領袖,一幕又一幕機鋒處處的政治,更加立體的呈現在讀者跟前。 《餐桌上的領袖》,是一道美食和政治之旅。 作者簡介: 蔡子強,香港時事評論員,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Senior Lecturer),前任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他專門研究香港的選舉、政黨及議會發展,並有於香港各大報章發表文章。
  • 特價 SA197.jpg

    青雲路線圖

    $78.00 $62.40
    資深人力資源管理及策略計劃顧問李漢祥助你策劃事業青雲路線圖! 李漢祥在《信報》的專欄發表了數以百計的文章,談及如何策劃和管理個人事業;怎樣認真、勤懇和努力地在職埸實幹;亦指出要力爭上游、自强不息方能在職埸脫穎而出等等,內容十分多元化。現今他把十多年累積下來的獨到心得結集成書,分為〈上位篇〉、〈前膽篇〉、〈抉擇篇〉、〈跳槽篇〉、〈起步篇〉和〈增值篇〉六章,旨在與有志於青雲路上大展拳腳的年青人分享,以望可扶掖後進,協助渴望實現個人理想的職場新進瞭解職場,平步青雲,邁向成功! 「如何在職場上安身立命,從正途達至事業上的成功,正是李校友這本新書的焦點所在。行將畢業或剛入職不久的同學、校友,讀之必然有所領會,並藉此得益。」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教授 「漢祥先生不僅為本地及國際公司提供流程重組、市場調查、策略制定與執行等顧問意見,更在本地主要媒體《信報》上發表了數百篇有關教育、人力資源管理、職業規劃等議題的文章,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實踐體會。他幫助年輕行政人員及大學畢業生策劃個人事業,認真、勤懇及透過實幹踏上職場青雲路,令人稱讚。」 ──香港城巿大學校長郭位教授 作者簡介: 李漢祥 現任環球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經驗豐富的人力資源管理及策略計劃顧問;成長於一個普通家庭,憑藉努力勤懇、待人謙遜而白手興家。現時也為《信報》專欄作家,曾發表三百多篇有關教育、人力資源管理、經濟發展、職業規劃等議題的文章。 1995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後,旋即被當年全球最大的商業顧問公司──安達信(Arthur Andersen)所羅致;以深厚的專業知識,為本地及國際公司提供關於流程重組、市場調查、財務策劃、策略制定及執行等的顧問意見。 李漢祥曾在零售、資訊科技、保險業的多家大型公司擔任高級行政人員,也是在香港引入超級廣場購物概念的先驅,是一間大型連鎖超市網上購物店的創辦人。在十多年的「獵頭」生涯中,李氏每天都接觸大企業的僱主及出類拔萃的行政人員;深諳平步青雲之道,亦明瞭為何不少人才在事業發展上「走寃枉路」。 李氏熱心於教育事業,扶掖後進,曾擔任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公開大學校董會成員。多年來,積極參與組織和領導本港大學的學長計劃,並經常應邀擔任就業講座的主講嘉賓和模擬面試官。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及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舊生會會長,在2014年獲香港城市大學頒授榮譽院士銜,以表彰他為城大服務並促進其發展的傑出貢獻。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47.jpg

    零距離接觸CY

    $58.00 $46.40
    紀文鳳 競選辦副主任(宣傳及社區聯絡) 我們締造歷史 梁振英先生於2012年3月25日獲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任行政長官。 梁振英競選辦公室的同事來自不同背景,大部分原先互不認識,卻可以在四個月內融洽相處,上下一心、並肩作戰。我們日以繼夜、不眠不休、不分彼此、不計勝負,目標只有一個:就是「齊心一意萦CY、萦香港」! CY說要參選時,民意只有單位數,競爭對手不斷以不公平的手法出擊,製造黑材料,但民調結果不但不跌,反而不斷攀升,證明「邪不能勝正」! CY心存正念,治港理念清晰、默默耕耘、經常強調實幹不偏,保持君子之爭。他不斷落區,聽民意、知民情,關懷民生和弱勢社群。他明知前路艱巨,但作為「穩中求變」的倡議者,不怕觸動既得利益,不畏強權壓力;身體力行,廉潔正直,努力不懈,一句「迎難而上」,體驗出愚公移山的不撓精神。正因如此,競選辦四十多名同事和義工,連大嵆的管理員,都被CY的個人魅力和毅力感動。在他帶領下,我們義無反顧,全力支持,發揮無私忘我的精神。加上有心、有系統、有策略、有效率、有形象的競選工程,經過一波又一波地獄式的磨練和考驗,終於峰迴路轉,扭轉劣勢。我們一起見證CY競選成功,共同締造了歷史,也印證了「團結是力量,齊心便事成」的信念! 每人心中的梁振英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由於選舉條例和經費所限,競選辦亦按計劃於3月底解散,4月1日起CY履行候任特首的新使命,而我們亦各散東西,有些回到原來的崗位,有些要重新尋找工作,但這些都不會影響我們的情誼。在最後一天,臨別依依,羅范椒芬提出大家一起寫本書來紀念這次難能可貴的經驗和心路歷程。我自告奮勇做統籌主編,還將書定名為《零距離接觸CY》,因為社會上有很多人由於對CY缺乏認識,產生了很多誤解和傳聞。我們是幸運的一群,有機會在香港新特首身邊工作了一百二十天,親身體驗CY的真面目和真性情。我讓大家由心出發,自由發揮,不拘反面正面,只要暢所欲言,講述他們每天所見到,甚至可觸摸到的梁振英。這次我們收集了三十多篇文章,都是自告奮勇,當中稱得上作家的不多,大部分同事都是一般小巿民、白領和學生,寫出的文章不會咬文嚼字,矯揉造作,反而是意賅情真。 毋忘感恩惜福 我們希望《零距離接觸CY》一書可以讓全港巿民全方位、立體式地去認識新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在此我們要多謝所有投稿的競選辦同事和朋友,多謝覺光法師和李綽芬教授賜予序言,為本書錦上添花。也多謝特首夫人Regina以「持分者」的身分道出自我感受。最後,我們要多謝這本書的主角梁振英先生,因為他讓我們有機會參與和陪伴他成功走過人生最重要的里程。我們衷心希望「親民特首」梁振英先生會為我們建立一個更繁榮、更公義、更進步的香港! 麥國華 競選辦副主任(新聞傳媒關係) 後記 三十多篇文章,道盡了CY跟三十多位同事、朋友、支持者相知、相交的情誼。 作者們告別了過去幾個月的激情,以細緻的筆觸將大家與CY共事期間的點點滴滴,以至個人的觀察、感受,娓娓道來。沒有華美的辭藻,有的只是涓涓流動的真摰感情,讓讀者得以從不同的角度、最短的距離,看到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任行政長官的清晰面容,包括他待人接物的態度,回饋社會的決心,處事的堅毅,臨危不亂的睿智,以至吃喝的率性隨和。 在磘述的軼事中,有些是我與作者們一起經歷的,有些CY也跟我提起過,但仍有不少是我第一次聽到的,例如CY喜歡吃仁稔,也是看了文章才知道。一些同事觀察入微,令我佩服!真的,CY的笑容確實帶幾分孩子的稚氣,他到天水圍與居民交流,居民的熱情讓他感動落淚,他面對困厄會迎難而上,但一如你我,他也不乏憂慮、困惑的時刻,可是他只能將憂慮埋在心裏,將責任摃在肩上。從幾位作者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看到CY感性的一面。 文章中出現最多的字辭應該是「心」了:齊心、關心、決心、赤誠之心……。是「心」把幾十位志同道合的人緊扣在一起,包括CY,為香港、為共同理念打拚。李焯芬教授在序言中引用了貝多芬的名言:「心是一切偉大的起點。」為CY的選舉工程主調「由心出發」寫下最貼切的註腳。 另一個大家頗多提及的概念是「正」。CY以剛正不屈的勇氣,行之正道,不走偏鋒,不畏困難,只要是對的便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覺光法師的訓誨:「做大眾的事,總會有人說您,不用害怕,只要行的是正道便好。」正正是CY處事待人的最佳寫照。 「心」與「正」構成貫通本書三十多篇真情文章的經緯,交織成一個擁有高尚情操、剛毅豁達的人格。
  • 特價
    Out of Stock
    SA92.jpg
    內容簡介: 關文亮畢生的事功、貢獻,可以用「傳薪人、筆桿子、橋樑」這八個字來概括,就是他是美國僑社進步新聞事業的傳薪人。透過本書,可以重溫關文亮對釣統運、海峽兩岸、中美關係等國際論題獨到的看法,感受這位美籍華裔報人、電影編劇、政論家、社會活動家對祖國那份深厚的感情。 關文亮是釣統運和海外新聞媒體的一個不折不扣的大筆桿子。這三四十年來,作為記者,寫了通訊、報道、專訪;特別是作為體育記者所寫的通訊、手記、花絮,更是一大特色;作為報人主筆,寫了不計其數的社論、時評、專論;作為業餘文藝愛好者,寫了為數可觀的散文、小品、雜文。就量而言,關文亮是一支名副其實的大筆桿子。 但最能標誌大筆桿子的不是文章的產量,而是文章的質量和其中體現的精神、觀點、立場;也就是古人所謂的文以載道的「道」。 「政論時評,是老關最熟悉的行當,真箇是下筆千言,倚馬可待,因此,約他寫稿,看他來稿,實在是一種享受。此外,老關寫通訊以及人物專訪也是行家裏手。」 ──香港《文匯報》名譽董事長 張雲楓 「從學生運動的街頭到報館的編輯部,從電影的編劇到企業的主管,關文亮都具有穿梭於底層和高層的經歷……但無論他是在哪一個位置,他永遠站在民間的立場說話,追求社會的正義和民族的平等,也永遠有一種對新聞的激情,並且在生命的不同的驛站中,洋溢着人生的豪情。」 ──香港《亞洲週刊》總編輯 邱立本 「他常如此告訴我說,『關鍵就看你的切入點和立場是什麽』。與老關相識近三十年,我深知老關所謂的切入點是指華人的角度,所謂的立場是要為弱勢群體說話。這種判斷新聞和報道新聞的原則,讓我受用至今。」 ──《僑報》總編輯 鄭衣德 「他見證了僑社、華人學術界、祖國、兩岸三地、美中關係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並且都成為他為文的題材。所以,他的新聞報道、時評和專論,就是當時歷史的見證,他的文章像時間的隧道把我們帶回到往日的歲月。」 ——序言 編輯委員會 作者簡介: 關文亮先生生於廣東開平,在鄉間和香港度過童年,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移民美國三藩市,畢業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後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深造,攻讀國際政治學,七十年代初投身於釣統運,參與紐約僑社華文報紙工作,特別是《美洲華僑日報》,開紐約僑社愛國風氣之先。
  • 特價
    Out of Stock
    SA91.jpg
    內容簡介: 關文亮畢生的事功、貢獻,可以用「傳薪人、筆桿子、橋樑」這八個字來概括,就是他是美國僑社進步新聞事業的傳薪人。透過本書,可以重溫關文亮對釣統運、海峽兩岸、中美關係等國際論題獨到的看法,感受這位美籍華裔報人、電影編劇、政論家、社會活動家對祖國那份深厚的感情。 關文亮是釣統運和海外新聞媒體的一個不折不扣的大筆桿子。這三四十年來,作為記者,寫了通訊、報道、專訪;特別是作為體育記者所寫的通訊、手記、花絮,更是一大特色;作為報人主筆,寫了不計其數的社論、時評、專論;作為業餘文藝愛好者,寫了為數可觀的散文、小品、雜文。就量而言,關文亮是一支名副其實的大筆桿子。 但最能標誌大筆桿子的不是文章的產量,而是文章的質量和其中體現的精神、觀點、立場;也就是古人所謂的文以載道的「道」。 「政論時評,是老關最熟悉的行當,真箇是下筆千言,倚馬可待,因此,約他寫稿,看他來稿,實在是一種享受。此外,老關寫通訊以及人物專訪也是行家裏手。」 ──香港《文匯報》名譽董事長 張雲楓 「從學生運動的街頭到報館的編輯部,從電影的編劇到企業的主管,關文亮都具有穿梭於底層和高層的經歷……但無論他是在哪一個位置,他永遠站在民間的立場說話,追求社會的正義和民族的平等,也永遠有一種對新聞的激情,並且在生命的不同的驛站中,洋溢着人生的豪情。」 ──香港《亞洲週刊》總編輯 邱立本 「他常如此告訴我說,『關鍵就看你的切入點和立場是什麽』。與老關相識近三十年,我深知老關所謂的切入點是指華人的角度,所謂的立場是要為弱勢群體說話。這種判斷新聞和報道新聞的原則,讓我受用至今。」 ──《僑報》總編輯 鄭衣德 「他見證了僑社、華人學術界、祖國、兩岸三地、美中關係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並且都成為他為文的題材。所以,他的新聞報道、時評和專論,就是當時歷史的見證,他的文章像時間的隧道把我們帶回到往日的歲月。」 ——序言 編輯委員會 作者簡介: 關文亮先生生於廣東開平,在鄉間和香港度過童年,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移民美國三藩市,畢業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後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深造,攻讀國際政治學,七十年代初投身於釣統運,參與紐約僑社華文報紙工作,特別是《美洲華僑日報》,開紐約僑社愛國風氣之先。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13.jpg
    內容簡介: 平凡的香港人,不平凡的一生。 由長者親口講述,學生筆錄,老師修訂,社工協力──集眾人力量撰寫而成的《「長者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回味人生文集》,記錄了六七十年代,廿五個平凡的香港人不平凡的一生。這是由汗水和血淚交集而成,真實的人生故事,當中有經歷過大風大浪的豬肉佬、堅強的屠場女工、通曉多國語言的水手、善良的女追數員……他們靠着積極樂觀的態度,不怕困難、不怕辛苦,在艱苦的歲月裏,為生活為子女,默默耕耘、打拚。長者們年輕時盡忠職守,活出今天精彩的人生。 長者的故事,生動地描繪了不平凡的香港是如何由平凡的人創造。讀者不光看到過去,也可以聯想到現在;只要讀者用心觀察,定會發現身邊有無數的平凡人在不斷創造香港奇蹟。 郭原慧儀女士 前輩的經驗造就我們遠闊的前景,兩者不但必然地交疊,而且必須共融。厭舊好新,令我們膚淺;固執守舊,頑抗變新,會窒礙我們成長。 ——李求恩紀念中學校長 賴炳華校長 長者們的工作和經歷雖然不同,卻有一個共通點——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敬業樂業的工作態度,積極迎接生活上的挑戰。從他們的身上,見證了社會的變遷和進步,也建構了一代的歷史回憶,這確實是香港寶貴的資產。 ——香港理工大學活齡學院聯席總監 錢黃碧君女士 作者簡介: 「那裏有需要,那裏就有救世軍」 ~前英國首相邱吉爾~ 救世軍是一個國際性基督教組織,於1865年由卜維廉及卜凱賽琳在英國創辦,以獨特的軍隊形式作架構及行政方針,並以「心向神、手助人」為服務宗旨,現遍佈全球一百二十一個國家。 救世軍於1930年應當時政府邀請,在香港開展服務,初期為婦女和女童提供住宿;現在,則透過從事教育、社會服務及舉辦慈善活動,提供全人服務,照顧人身、心、靈的需要。 現時,救世軍港澳軍區在港、澳及國內共有超過一百二十個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