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 特價
    Out of Stock
    SA74.jpg

    從AO到FREELANCER

    $58.00 $46.40
    內容簡介: 《從AO到Freelancer》書名新鮮,題材新鮮,內容新鮮,而作者又是文化界的新鮮人。這部新作會令無數年輕一代產生共鳴,令像我這樣的「過來人」深深感動。 我是因為梁家傑二零零七年特首選舉物色競選經理而認識黃明樂的,她懂事、自律而又強烈嚮往人生的率性自由,給我一個異乎尋常的印象。 我欣見她踏上寫作之路。 從最穩定的公務員(AO)變為最不穩定的自由人(freelancer),黃明樂寫出了兩面的利弊苦樂得失,令人像交了一個活潑而可靠的好朋友。我鄭重向讀者推介此書。 ------------吳靄儀 萬二分衷心欣賞黃明樂真人表演「揮揮手,為我的自由」,即便這種「自由」在旁人眼裡愈來愈像每況愈下的美元。 鄙人深信好多人都不明不白不接受,黃明樂為何有前程盡願望的AO不做,卻偏偏去做自命百煉鋼的Freelancer? 從認同AO到肯定Freelancer,從認同集體到肯定自我,從認同建制到肯定邊緣,肯定是個重新認同的過程。 怕只怕黃小姐「執迷不悔」、明樂妹「用情太深」,成為又一個艾黛(Adele Hugo)。 傳說中,艾黛是個粗眉大眼的女子;現實裡,明樂也是。 我當然相信,結果不會一樣。 -----------游清源 <作者簡介> 黃明樂 l 在香港土生土長 l 2000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新聞及傳播,副修日本研究。同年加入貿易發展局成為貿易推廣主任 l 2001年加入政府當政務主任(AO),任職政制事務局 l 2003年考獲倫敦大學法律學士,同年被調任衛生福利及食物局 l 2005年離開政府,同年獲英國文化協會「志奮領獎學金」贊助往倫敦大學經濟及政治學院進修比較政治碩士 l 2006年出任「梁家傑特首選舉辦公室」競選經理 l 2007年開始於明報撰寫專欄,並以自由身從事文字創作、翻譯及研究工作,於中、小學及社區中心任教戲劇、辯論及時事通識課程,工餘客串配音及電影幫補零用
  • 特價 c-SA227-a
    內容節錄: 李國能:質疑釋法 是護一國兩制 回歸20周年前夕,首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接受本報專訪,兩小時談到法治與「一國兩制」前景、香港社會撕裂、年輕人等議題。他提醒香港人,要用「寧靜的心」去接受暫時不能改變的事,要有信心和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事;他又首度開腔評論去年11月人大常委會就宣誓風波解釋《基本法》,認為在香港法院判決前釋法,為公眾對司法獨立的觀感帶來負面影響,希望北京明白質疑釋法影響司法獨立的香港人,其實是想一國兩制運作得更好,並非想和中央作對。 李國能於1997年獲委任為終審法院首席法官,2010年離任。他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香港回歸後進入新憲制秩序,一國兩制是史無前例的,過去20年香港經歷了許多風雨和挑戰,近幾年社會出現嚴重撕裂,「但我覺得香港的法治和司法獨立非常穩固,完全沒有動搖」。 基本法第158條規定,香港法院獲授權解釋基本法,但在涉及中央政府管理事務、中央與特區關係等條款時,終院應提請人大常委對有關豁免條款作出解釋。需接受人大有全面解釋基本法權力回歸以來,人大常委會先後5次釋法。李國能表示香港社會需接受人大常委會享有全面解釋基本法的權力,這是一國兩制下法律的一部分,人大常委會的解釋是有效和在香港有約束力。但他認為,「1999年人大常委會就居港權事件釋法,推翻了終審法院的判決,這是極具爭議的」。 他表示此事在新憲制秩序實行初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他覺得北京和香港已有共識,除了終審法院就豁免條款提請人大常委會解釋,人大常委會應在非常例外(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的情况下,才行使解釋權;但他認為,「人大常委會應避免透過釋法,推翻香港法院,尤其是終審法院的判決,我接受這種釋法是合法、有效,對香港有約束力,但這種釋法推翻法庭判決,尤其是終審法院,會對香港司法獨立造成負面影響」。審訊未完釋法 影響司法獨立李國能說,去年人大就基本法104條釋法,當時香港高等法院正審理有關案件,但尚未判決,「我理解人大常委會當時認為情况非常例外,所以有需要釋法,因為涉主權問題。但在審訊過程中釋法,為公眾對司法獨立的觀感帶來負面影響」。
  • 特價 c-SA232-a

    香港超越內耗

    $78.00 $62.40
    內容簡介: 社會風波不斷,是時候摒棄爭議,謀劃未來。 全書共分五章,收錄六十多篇來自多位專欄作家的文章。 第一章 唯我獨尊的孩子 第二章 窮的只剩下顏色的社會? 第三章 荒腔走板的香港政治 第四章 被偏見掩蓋的中國 第五章 亟需謀劃的未來作者簡介 : 作者簡介: 屈穎妍 傳媒人、作家。曾任《壹週刊》副總編輯、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兼任講師、現為《香港電台》第一台親子節目「我們不是怪獸」主持及《頭條日報》、《經濟通》專欄作家。 雷鼎鳴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學士,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系主任,一九九一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經濟系終身教職。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并著有《民主民生的經濟解讀》、《幫助香港算算賬》等十三本作品。 阮紀宏 先後在加拿大溫莎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北京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曾任香港《文匯報》記者、駐京記者,《香港商報》編輯主任、副總編輯,《明報》副總編輯、副主筆。現於香港浸會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合辦的聯合國際學院任教新聞專業,並在香港多間媒體撰寫評論。 邱立本 《亞洲週刊》總編輯。二零零六、二零零八及二零一二年被中國網民選為一百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二零一零年獲星雲真善美新聞獎;二零一一年獲SOPA最佳評論獎。畢業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曾任台北《中國時報》編譯,獲紐約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員。曾出版《匆忙的文學》、《新聞激情筆記》、《文字冒險家》、《保釣▪風雲▪急》、《香港民主不能失去中國》、《誰讓港獨的子彈飛?》等。 潘麗瓊 香港資深傳媒人。畢業於香港大學,曾任《信報》編輯、《明報》採訪主任、《東週刊》及《壹週刊》副總編輯、天地出版社副總編輯及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客席主持人。現為《頭條日報》及《明報》專欄作者,撰寫專欄《幸福摩天輪》及《女人心》。 陳莊勤 資深律師、香港民主黨創黨成員。 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學時期參與第一次保釣運動,在大學年代為香港大學學生會核心活躍分子。過去三十多年一直關心香港及中國內地政治及社會發展,不時發表政論及社會觀察文章。 楊志剛 香港大學榮譽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前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專業應用教授。 任職機構包括港台電視部、政府首席新聞主任、香港貿發局駐澳洲及新西蘭代表、香港賽馬會對外關係主管、國泰航空企業傳訊總經理,香港科技大學發展與公共事務處處長、香港公開大學公共事務總監、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 邵盧善 香港電台前台長、助理廣播處長,曾任《工商日報》副社長及總編輯、社會政策研究顧問有限公司總裁。 陳建強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及獨立監察警方投訴委員會委員。牙科醫生,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二零零四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身兼香港電台顧問委員會主席、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優質教育基金委員會等公職,曾參與帶領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工作,並定期於電視、電台、多份中英文報章及週刊發聲。 譚衛兒 現任香港英文《南華早報》總編輯。 曾任亞洲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副總裁、新聞總監;無線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總採訪主任。著有《再來,再試:我在亞視新聞部》、《這麼近,那麼遠:中國新聞故事》、 何漢權 現任風采中學校長、教育評議會主席、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及中華歷史文化獎勵基金主席;信報、星島日報及亞洲週刊特約專欄作者,常就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等課題在各大報章撰文,被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團結香港基金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海華基金師鐸獎評審委員、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近著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及《全在教育》等。 劉瀾昌 香港資深傳媒工作者,時事評論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學士、碩士和博士。 曾任職香港《開放雜誌》、《經濟日報》、《星島日報》、《蘋果日報》、鳳凰衛視、亞洲電視等媒體;策劃製作《解密百年香港》等電視特輯;主持政論節目《把酒當歌》。著有《香港一國兩制下的新聞生態》、《aTv絕密文件》等。 周八駿 香港資深評論員。發表關於中國改革開放和香港問題的著作七部,評論逾千篇。 李春 現任台灣聯合報系香港特派員。 自大學新聞系畢業後,一直駐足新聞採訪前線,同時在美國、台灣、香港等地報章雜誌撰寫多個專欄。 江迅 《亞洲週刊》副總編輯,香港零傳媒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理事。 獲二十多項中國及港、滬、京等地文學獎和新聞獎。在上海、台北、基隆皮、香港、新加坡多家傳媒撰寫專欄文章。已出版《朝鮮是個謎》、《倪匡傳:哈哈哈哈》等二十多部作品。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09.jpg

    人民最大

    $78.00 $62.40
    內容簡介: 二十年來,民主派用盡所有方法爭取民主,較重要的包括維園八八直選集會,《基本法》草擬期間及八九民運之後,多次提出增加民主成分的政制方案,二○○三年二○○四年兩次五十萬人上街爭取還政於民,以至二○○五年十二月的爭取普選大遊行。然而,過往爭取民主的方法都效果不彰,民主進程裹足不前,民主派需要考慮提出進一步的有效行動。 「五區總辭,全民公決」可以刺激港人反思民主的價值,從而鞏固及壯大民主派的支持,並加強民主運動的力量。無疑,近年香港人的政治意識不斷提高,但是董建華及曾蔭權上任之初的支持度也非常高,及後由於不斷施政失誤才令二人的民望下滑。民主派不得不承認,在政治高壓低下,港人對小圈子特首的施政也存有幻想,民主並未能成為港人最核心的價值。「五區總辭,全民公決」若成事,將是近年香港政制發展的重大事件,不論支持或反對的本港媒體不能不作廣泛報導,以往沉默的大多數,也要反思民主與自身權益的關係,正如六四事件廣泛引發港人對民主的渴求。補選過程是全港每名選民可以參與的過程,選民會接收大量文宣,及第一次面對「選事而非選人」的「全民公決」投票模式,這是最好最難得的公民民主教育...... ──以上內容節錄自社會民主連線政治說帖,2009年9月 相關視頻:黃毓民談新書《歷史幾絕都有》、《人民最大》 作者簡介: 黃毓民,資深傳媒人,My Radio創辦人,著名時事評論員,社會民主連線前主席,現任立法會(九龍西)議員。 二○○六年與梁國雄、陳偉業、陶君行等人,成立社會民主連線,以「濟弱扶傾,義無反顧」為宗旨,為捍衛弱勢族群的權益打拼。走入立法會後,毓民履行承諾,將抗爭文化帶進議會,鞭撻高官權貴、撕破眾多政客面具,更於二○一○年策動五區總辭公投運動。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19.jpg
    內容簡介: 是香港七百海里範圍內張開的一個無形的救護網。 不分晝夜,無論海陸空發生的特殊事故,都會隨時候命待發。 每逢噬人山火、颱風倒海、山崖遇險……便會出現大地飛鷹的澟澟雄姿。 前身是皇家輔助空軍的飛行服務隊,在一九九三年成立以來,不管日夜,所有發生在海陸空的特殊事故,在最最危急的關頭,常人向後退,這支「飛常部隊」有「飛法行為」,每每衝向前隨時侯命。 所以特大的災難,包括八仙嶺圍困師生的殺人烈焰、嘉利大廈奪去四十多條寶貴生命的沖天大火、四川大地震、颱風襲港吹翻船艦、登山人士被困在懸崖等等,大家都會見到大地飛鷹的雄姿,與疾風鬥快,與烈火比拼,與雷霆較勁。 除了救人救災的驚險事蹟,飛行服務隊亦有許多值得了解的通識教材,例如: 甚麼叫做掟水彈? 為何直昇機不准去水塘取水? 水彈是否含有化學劑?水彈是否有大小之分? 此外,直昇機為何經常要變色?髹上不同顏色的油,名副其實是變色龍。 為什麼有些直昇機落水會浮起,有些即時沉沒? 為了救人,直昇機可否在馬路上降落? 反走私,反偷渡,何以飛行服務隊要做無名英雄? 本書所寫的GFS故事,多位男女「飛鷹」(包括地面的後勤人員)低調而大氣的展述,說當中迴響着《正氣歌》的某些節拍,絕不為過。 GFS地面的後勤人員也是「飛鷹」,本書為此着力細述的這一筆,尤其重要。英雄豈要人前頌,無聲一隅不居功。香港,有着這樣的姿彩。 本書作者慧眼獨具,讓我們重新檢視也重新檢拾價值標準,在不覺之間也仿如展翅飛鷹,「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在大時代裏活得腰板挺直,活得快樂;自不能比文天祥,卻也相信可以一掃「港孩」的頹風,讓我們的頭上,也有一片美麗的天空。 作者簡介﹕ 鄧翼群 資深傳媒人,在《天天日報》、《今天日報》、《快報》、《星島日報》、《星島晚報》、《蘋果日報》、《太陽報》、《成報》、《快週刋》、《新報》,歷任港聞、體育、副刋、娛樂版編採要職。 獨家報導過郭阿女事件,當時的社會福利署署長陳方安生,緊急派人入屋強行將郭阿女帶走,盡顯香港第一代鐵娘子的強悍作風。亦處理過雨夜屠夫林過雲案、紙盒藏屍歐陽炳強案、徐步高殺警案、龔如心千億爭產案等。出版過《列火仁心──消防員的故事》、《飛龍在天》等一系列書籍。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35.jpg

    女子監獄

    $60.00 $48.00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59.jpg

    廣場絕食日記

    $78.00 $62.40
    『二○一二年夏,香港特區政府欲於本地中小學推行國民教育科,遭學生、家長和教師反對,認為此科若推行成功,學子將被「洗腦」式教育禍害,故群起要求政府撤回「國民教育指引」,發起一連串行動,論壇、集會、遊行、請願、街站等,力竭聲嘶地向局方反映意見。惜政府罔顧反對聲音,依然欲一意孤行硬推政策,逼使民間組成「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下稱「大聯盟」),與政府對抗。最後「大聯盟」決定進一步行動,以佔領政府總部外空地(後被大聯盟改名為「公民廣場」) 和絕食行動與政府對峙。 整場反國教運動,參與其中,感受良多。當中於公民廣場絕食期間的所見所聞,印象尤是深刻,故以日記形式記錄下來,與讀者分享箇中苦樂。七天七夜的廣場經歷,每一片段、每塊面容、每聲問候,都歷歷在目、言猶在耳,寫不盡理還亂。此書所記很多片段是憑記憶寫下,未能如實盡錄,只是一個角度、一些感受、一堆夢囈,記事志感而矣。 教學生涯凡三十年有多,斷斷續續的也寫了不少東西,正如豐子愷老師於《教師日記》序曰「吾逐日所記雖無足觀,聊勝於無情之甓耳。」事雖過境亦遷,情懷卻未變。現在把當中有關教學的摘錄下來,點點滴滴的「雖無足觀」,現一併輯錄於此書,也算一段教學生涯的記錄,與讀者分享。』 ──韓連山 『整場反國教運動中,我唯一一次在公開場合流淚便是在九月一日的添馬公園集會,當晚在台上聽著最年老的63歲絕食者——韓連山朗讀自已的絕食宣言,台下四萬名群眾高喊「加油!加油!」,聽著這位六十三歲的老人家走上絕食之路,我想他必定是整場運動中最硬淨的教協人,每談到國民教育總有他的出現,這種精神總促使他打破香港記錄絕食171小時。』 ──黃之鋒 學民思潮 『留守公民廣場多天,忙着應付傳媒提問,每遇上韓Sir,只能略略問候。他總是笑意盈盈的,他的身分由教協理事變成絕食者。雖然他是空着肚子的那一位,但他的精神比疲倦的我們還要好。大聯盟成員最後一致決定,當晚撤離廣場。韓Sir在絕食171小時後,在工作人員護送下離開,夾道的群眾以掌聲歡呼聲致敬。除了他,還有眾多位為這場運動付出健康代價的絕食者,他們都是這場運動的無名英雄。』 ──陳惜姿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起人 作者簡介 韓連山 一九四九年生,中學畢業於聖保羅書院,師訓班畢業於羅富國師範學院,英國諾定咸大學深造。先後任教本地中小學三十餘年,二○一○年退休。 現任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理事、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主席、公共專業聯盟成員、保衛香港自由聯盟發言人、教育界選委。 經常撰文針砭時弊、議政論事,文章刊於份報章。 喜歡閱讀、寫作、電影、音樂、網球和貓貓。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83.jpg
    如果當年希特勒沒有被藝術學院拒收,也許二戰就不會發生了;如果當年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薪水再高一點,也許世界就少了一個共產黨了……電影總是離不開歷史,而歷史又總與政治息息相關,蔡子強從光影大屏幕中看到的,不是拍攝技巧,也不是敘述風格,而是電影所處時代背景下的政治密碼。 例如「我們的香港,已經不存在」、「還我香港」,便是《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這套電影的主題。《玻璃之城》中舒淇和黎明飾演的情侶儲錢打長途電話是由於當時電訊商壟斷抬高通訊價格,而這一歷史鏡頭卻最終由王維基徹底改寫。對於受限甚多的國內電影,政治隱喻更是充滿了想像力,《讓子彈飛》中的一幕「民國筒帶領個弟兄幹掉了黃郎」原來是在隱喻「八九六四」……《王的盛宴》裏劉邦項羽的故事,則含沙射影中國的傳統政治權術。 在蔡子強對政治故事和歷史事件沾手就來的敘述中,你可能會懷疑自己究竟有沒有看過書內的每一部電影,因為每一部電影在他筆下,幾乎都是另一番充滿想像力的解讀。在政治局勢變化萬千的這個時代,蔡子強的這本書,也許能讓你通過光影看懂現實中的更多政治密碼。 本書內容簡介 第一章 被奪走的正義 第二章 歷史可以是因為陰差陽錯 第三章 穿透政治與世情況 第四章 玻璃之城的守望 第五章 那些年,我們為此沉迷過 作者簡介: 蔡子強,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本地著名公共知識份子,常常通過在報刊撰文,接受媒體訪問,針砭時政。對於他來說,政治不單只是發生在政府、議會、選舉、示威遊行這些場所之中,也存在於日常語言、大眾文化、電影,甚至足球之上,因此,以上這些意識形態的載體,往往也是極好的分析和批判素材。
  • 特價 SA208.jpg
    "《亞洲週刊》「香港評論」與《獨家》微信平台「中環一筆」2015年度攜手推出。 浩蕩佔中79日,催淚的硝煙過後,天空的陰霾猶如昨日淩晨,而我們依然在懇切等待,明日破曉的重生。 歷史是最佳的教員。今天香港的問題,就源於很多年輕一代沒有歷史知識。在「去歷史化」的浪潮中,他們陷入「去中國化」的深淵。 「香港評論」和「中環一筆」的作者,就是要將這些怪現象深入分析,揭開那些高唱民主的政客和「意見領袖」的真面目,為沉默的大多數發聲,還原歷史的真相,捍衛香港人的昨日、今日與明日。 作者簡介: 譚衛兒 現任香港英文《南華早報》 副總編輯。曾任亞洲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副總裁、新聞總監;無線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總採訪主任。 潘麗瓊 曾任天地出版社副總編輯及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客席主持人。現在《頭條日報》撰寫專欄《幸福摩天輪》。 雷鼎鳴 現任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民主民生的經濟解讀》、《幫香港算算賬》等12本書。 楊志剛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專業應用教授。曾任澳門大學兼任講師、港台電視部、政府首席新聞主任。 陳莊勤 資深律師、香港民主黨創黨成員。一直關心香港及中國內地政治及社會發展,不時發表政論及社會觀察文章。 陳建強 醫生太平紳士,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積極參與時事,定期於電視、電台、多份中英文報章及周刊發聲。 屈穎妍 現為香港電台第一台親子節目「我們不是怪獸」主持及《晴報》《明報》《頭條日報》專欄作家。 邵盧善 香港電台前台長、助理廣播處長,前《工商日報》副社長及總編輯,現任社會政策研究顧問有限公司總裁。 李春 現任台灣聯合報系香港特派員。長期任職政治記者及主責中國大陸新聞採訪,同時兼任報紙社論主筆。 邱立本 亞洲週刊總編輯。2010年獲星雲真善美新聞獎;2011年獲SOPA最佳評論獎。 阮紀宏 曾任明報副總編輯、副主筆。現在聯合國際學院任教新聞專業,並在香港多間媒體撰寫評論。 江迅 香港《亞洲週刊》副總編輯,香港零傳媒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理事。"
  • 特價 SA212_cover(layout_v4)

    血色旺角前世今生

    $78.00 $62.40
    《亞洲週刊》「香港評論」與《獨家》微信平台「中環一筆」2016年度攜手推出。 旺角的夜色變成了血色。那些熊熊的火光,襲擊警察的磚頭,流淌在街頭的血腥,讓在電視機前觀看直播的香港人震撼,以為鏡頭在描述一個中東的城市。 旺角暴亂的種子,早在2014年佔中運動的街頭埋下,「違法達義」的理念與實踐,從佔中延伸,到了2016年的大年初一爆發,燒毀汽車,磚頭襲擊警察,成為香港歷史血腥的一夜,也折射香港政治的黑暗歷史。違法達義,就等於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為求目的、不擇手段,只要我喜歡,什麼都可以。 旺角暴亂的前世,就是那些佔中的喧囂歲月,而它的今生,就是從本土走向港獨的旺角血色的黑夜。香港人的福祉,就是穿越旺角黑夜暴力的前世今生,回歸法治、理性與和平的顏色。 屈穎妍 傳媒人、作家。曾任《壹週刊》副總編輯、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兼任講師、著有《怪獸家長》系列、報導文學、名人傳記等。 邱立本 亞洲週刊總編輯。 2006﹑2008及2012年被中國網民選為一百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畢業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曾任台北中國時報編譯,獲紐約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員。出版《匆忙的文學》﹑《新聞激情筆記》﹑《文字冒險家》等。 阮紀宏 先後在加拿大溫莎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北京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香港《文匯報》記者、駐京記者,《香港商報》副總編輯,《明報》副總編輯、副主筆。現在香港浸會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合辦的聯合國際學院任教新聞專業,並在香港多間媒體撰寫評論。 潘麗瓊 香港資深傳媒人。畢業於香港大學。曾任《信報》編輯、《明報》採訪主任、《東週刊》及《壹週刊》副總編輯、天地出版社副總編輯及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客席主持人。現撰寫《頭條日報》專欄《幸福摩天輪》、以《明報》專欄《女人心》。 陳莊勤 資深律師、香港民主黨創黨成員。過去30多年一直關心香港及中國內地政治及社會發展,不時發表政論及社會觀察文章。 楊志剛 香港大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前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專業應用教授。曾任港台電視部、政府首席新聞主任、香港貿發局駐澳洲及新西蘭代表、香港賽馬會對外關係主管、香港科技大學發展與公共事務處處長、國泰航空企業傳訊總經理。 邵盧善 香港電台前台長、助理廣播處長,曾任《工商日報》副社長及總編輯、社會政策研究顧問有限公司總裁。 陳建強 牙科醫生,太平紳士,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2004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積極參與時事和公職服務,定期於電視、電台、多份中英文報章及周刊發聲。 雷鼎鳴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學士,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1991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經濟系終身教職。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民主民生的經濟解讀>、<幫香港算算賬>等13本書。 譚衛兒 現任香港英文《南華早報》 總編輯。曾任亞洲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副總裁、新聞總監;無線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總採訪主任。著有《再來,再試:我在亞視新聞部》、《這麼近,那麼遠:中國新聞故事》。 何漢權 現職中學校長,教育評議會副主席,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現亦為信報及星島日報教育專欄作者,著有《有教無懼》、《教育茶餐廳》及《全在教育》等書。 劉瀾昌 香港資深傳媒工作者,時事評論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學士,碩士和博士。曾任職香港開放雜誌,經濟日報,星島日報,蘋果日報,鳳凰衛視,亞洲電視等媒體;策劃製作《解密百年香港》等電視特輯;主持論政節目《把酒當歌》。著有《香港一國兩制下的新聞生態》、《aTv絕密文件》等。 周八駿 香港資深評論員。發表關於中國改革開放和香港問題的著作七部、評論逾千篇。 李春 現任台灣聯合報系香港特派員。自大學新聞系畢業後,一直駐足新聞採訪前線,為美國、台灣、香港等地報章雜誌撰寫多個專欄。長期任職政治記者及主責中國大陸新聞採訪,同時兼任報紙社論主筆。 江迅 香港《亞洲週刊》副總編輯,香港零傳媒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理事。在上海、台北、吉隆坡、香港、新加坡多家傳媒撰寫專欄文章。已出版《朝鮮是個謎》、《倪匡傳:哈哈哈哈》等20多部作品集。
  • 特價
    Out of Stock
    列印
    內容簡介: 在專科的訓練過程當中,駐院醫生需要輪調到不同的科目去交流學習,吸收不同的知識和技術。 在過去的半年,Dr. Ray 以急症室醫生的身分,被派到內科服務。 內科是一門很廣闊的科目,名下還有分為腦科、心臟科、呼吸科、腸胃科、內分分泌科、腎科、風濕科、皮膚科、懷安科等等,而一位內科醫生,必須對每一個分科都有基本認識。 香港人愈來愈長壽,而老人家隨年月漸長,總會有不少毛病,一人要看幾個分科;內科醫生就如病人的協調統籌,兼顧病人的不同問題,訂定治療方向。 來急症室求診的病人當中,每三個就有一個是 65 歲或以上的長者。 曾經有 65 歲的求診者問分流站護士長:「我是老人家,會不會有『長者特快』的優待?」 護士長笑說:「《分流指引》寫明 70 歲或以上病人,5 類分流中最少要給第 4 緊急。至於你嘛,麻煩你再等一下啦!不過,我相信幾年後,標準會調高到 80 歲呢!」 由此可見,我們預期求診者年紀會愈來愈大,而我們作為急症室醫生,更需要內科的經驗和知識,故派我們上內科病房學習。 廣闊的內科學海無崖,而且每日都有約 100 位內科病人經急症入院,其工作量可想而知,有如醫療界的少林寺。 本書題為《急先鋒與內行廠》,聰明的讀者大都了解「急先鋒」是小弟作為急症室醫生的身分;至於「內行廠」、「東廠」和「西廠」本來是明朝的秘密警察,因廣東話中「入廠」為「入院」的意思,因此穿鑿附會,以「內行廠」借代為「內科病房」,讓標題增添一點古裝玩味。 作者簡介: Dr. Ray 從小的志願就是當醫生,畢業於山區大學醫學院,在某大公立醫院做實習醫生後,現正式成為急症室醫生。雖然疲於拚命,但相當樂於救人。期望以小醫生的角色,去描寫大醫院內的人生百態,分享從醫生成長的心路歷程。
  • 特價
    Out of Stock
    Cover 2019 Output
    內容簡介: 傲慢衍生偏見,偏見助長傲慢。香港需要拒絕淪為情緒宣洩之地。本書收錄過往一年《亞洲週刊》「香港評論」和零傳媒「獨家」微信平台,十五位來自香港各界作者的近六十篇時評,引領讀者了解真實的彼此,告别筒單的評判,放下固有的傲慢與偏見。 作者簡介:     邱立本 《亞洲週刊》總編輯。二零零六、二零零八及二零一二年被中國網民選為一百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二零一零年獲星雲真善美新聞獎;二零一一年獲SOPA最佳評論獎。畢業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曾任台北《中國時報》編譯,獲紐約New School Social Research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員。曾出版《匆忙的文學》、《新聞激情筆記》、《文字冒險家》、《保釣‧風雲‧急》、《香港民主不能失去中國》、《誰讓「港獨」的子彈飛?》、《民間中華爆發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