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E7%B4%AB%E9%9D%92%E9%9B%99%E5%8A%8D%E9%8C%84

  • 特價
    Out of Stock
    c-MM313-a

    點點滴滴總是情

    $68.00 $54.40
    內容簡介: 人生中最可怕的也許不是貧窮、死亡,而是失去愛己、愛人、愛生命的能力。沒有愛,生命只是一堆時間,毫無意義,活着可能比死亡更痛苦。作者曾經歷過感情創傷,在人生的低谷中徘徊,但她沒有因而放棄生命、放棄愛,反而更用心去發現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愛。作者身體力行的告訴我們,平凡、瑣碎的生活中也可以發現愛,只要我們對身邊遇到的人和事多欣賞、多感恩。看看作者如何發現及尋找愛,走過生命的起伏,在愛中活得更快樂、更滿足。 作者簡介: 朗言 喜歡説話,喜歡反思。英文比中文可能更通順,選擇用中文寫書,是勇氣。文筆平平,但希望內容感人,感受到人間有情。痛心不同年紀的人自殺,生命其實豐富。基督徒的我經歷人生高山低谷,更認識神。希望此書帶給讀者愛及盼望。
  • 特價
    Out of Stock
    M065.jpg
    胡耀邦好友,原中紀委書記滄桑政治人生 揭開毛鄧時期中共高層傾軋內幕 並非題外話﹕在「文革」中的遭遇 劉冰上書和中央政治局「打招呼會」 「百日維新」流產,右傾翻案九大罪狀 鄧小平約見,「西山談話」有玄機 李昌,一九三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清華學子,從民先總隊長到中紀委、中顧委,多年來不斷發出要求政治體制改革的呼聲,擔當着「黨內覺醒者」的角色,為國為民,心憂天下,1994年獲中央批准離休,正式告別風雲詭譎的中共政壇。 在任期間,李昌曾力排眾議,反對極左的鄧力群、王鶴壽當選中顧委常委;老友胡耀邦不敵保守派力量的圍攻黯然下台,他聞訊傷心失望之極,三天不發一言;被軟禁多年的趙紫陽去世,他不顧禁令,前往富強胡同六號趙家弔唁,後來更公開提出「為趙紫陽默哀」,作者熱烈頌揚這位改革志士的正直品格和錚錚鐵骨。為推動中國政治文明的變革,無論是胡耀邦、趙紫陽,其他幹部如任仲夷、阮銘…….,還是李昌本人,披瀝陷陣,殫精竭慮,都付出了沉甸甸的代價。此書讓讀者再次重溫毛鄧統治時期深刻的歷史教訓。 書中着力追述了李昌與胡耀邦的公私之誼,二人有着共同的政治理念,堅信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必應同步發展。在政壇惺惺相惜,互勵互勉,榮辱與共;然而隨着政治理想的幻滅,最終各自帶着永久的心靈傷痛離開中共權力核心。 此冊記錄自一九七五年下半年,李昌與胡耀邦等人奉命進入中科院整頓,推行鄧小平的政治路線,初演改革的「前奏」,後遭遇挫折;以及李昌二次復出政壇的緣由和經過。 作者簡介: 范泓,現居南京,供職新聞單位。2000年以來,在《隨筆》、《傳記文學》(台灣)、《溫故》、《社會科學論壇》、《大學人文》、《中國圖書評論》等報刊發表文章,其論著多次被《作家文摘》、《報刊文摘》、《讀書文摘》、《中外文摘》等報刊轉載,並入選《2004年人文中國》、《2004年最具閱讀價值人物印象》、《2005年中國隨筆年選》等多種選本,著有《風雨前行 —— 雷震的一生》(廣西師大出版社)、《與李敖打官司》(江蘇文藝出版社)、《隔代的聲音 —— 歷史勁流中的知識人》(廣西師大出版社)、《參政不知政 —— 大時代中的陶希聖》(與李楊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即出)、《亂局之中—— 民國從政學人個案考察》(待出)等。
  • 特價
    Out of Stock
    M066.jpg
    胡耀邦好友,原中紀委書記滄桑政治人生 披露「六四」前後中共高層角力內情 農村黨員僱工問題大爭論 中共十三大:鄧力群、王鶴壽落選內幕 中顧委「黨員緩登」,陳雲發話解圍 「六四」後女婿萬潤南被通緝 李昌,一九三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清華學子,從民先總隊長到中紀委、中顧委,多年來不斷發出要求政治體制改革的呼聲,擔當着「黨內覺醒者」的角色,為國為民,心憂天下,1994年獲中央批准離休,正式告別風雲詭譎的中共政壇。 在任期間,李昌曾力排眾議,反對極左的鄧力群、王鶴壽當選中顧委常委;老友胡耀邦不敵保守派力量的圍攻黯然下台,他聞訊傷心失望之極,三天不發一言;被軟禁多年的趙紫陽去世,他不顧禁令,前往富強胡同六號趙家弔唁,後來更公開提出「為趙紫陽默哀」,作者熱烈頌揚這位改革志士的正直品格和錚錚鐵骨。為推動中國政治文明的變革,無論是胡耀邦、趙紫陽,其他幹部如任仲夷、阮銘…….,還是李昌本人,披瀝陷陣,殫精竭慮,都付出了沉甸甸的代價。此書讓讀者再次重溫毛鄧統治時期深刻的歷史教訓。 書中着力追述了李昌與胡耀邦的公私之誼,二人有着共同的政治理念,堅信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必應同步發展。在政壇惺惺相惜,互勵互勉,榮辱與共;然而隨着政治理想的幻滅,最終各自帶着永久的心靈傷痛離開中共權力核心。 此冊記錄一九八二年以後,李昌在中紀委書記、中顧委委員任上所遇的政治事件,包括中央黨校「阮銘事件」、老友胡耀邦下台、「六四」慘案、趙紫陽辭世等。李昌在「六四」事件上受到嚴厲批判,幾乎被開除黨籍;其女婿(前四通集團總裁)萬潤南在一夜間成為通緝犯。從李昌曲折的政途可見中國改革派艱難的命運。 作者簡介: 范泓,現居南京,供職新聞單位。2000年以來,在《隨筆》、《傳記文學》(台灣)、《溫故》、《社會科學論壇》、《大學人文》、《中國圖書評論》等報刊發表文章,其論著多次被《作家文摘》、《報刊文摘》、《讀書文摘》、《中外文摘》等報刊轉載,並入選《2004年人文中國》、《2004年最具閱讀價值人物印象》、《2005年中國隨筆年選》等多種選本,著有《風雨前行 —— 雷震的一生》(廣西師大出版社)、《與李敖打官司》(江蘇文藝出版社)、《隔代的聲音 —— 歷史勁流中的知識人》(廣西師大出版社)、《參政不知政 —— 大時代中的陶希聖》(與李楊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即出)、《亂局之中—— 民國從政學人個案考察》(待出)等。
  • 特價 LS71.jpg
    推廣閱讀經典名著 作者許承恩由細至大,一直喜愛閱讀中外歷史典籍,當了中學老師後,自然希望多向學生推廣閱讀經典名著,好讓他們有更深厚學養。這次,他作出了多種嘗試。首先,他搜尋一些自古至今的中外著名文獻,當中包括了文學著作、宗教典籍、重要演說、政府檔案、音樂歌詞、繪畫藝術。在搜尋的過程中,並不單從「重要性」來作出考量,反而希望讀者能涉獵更多種類範疇,拓闊視野。 容易消化及多思考 另外,作者在選取這些資料時,盡量只輯錄約200字左右原文,並附上翻譯,希望讀者能夠更容易消化當中內容,並且在某程度上能夠從兩種不同語言,解讀這些資料。 還有,除了輯錄這些資料,每則資料均附有簡單介紹,訂有三題「進一步思考」問題。上述安排並非要深究資料,而是以較輕鬆的手法讓讀者對所輯錄的資料有初步理解,並作出簡單反思。至於書中所刊出的相片,全由作者所拍,記錄了其遊走一些地方的蹤迹。 讓青少年有更多參與 最後,作者希望能讓青少年有更多參與,故此,這次邀請了一位用心學習的法律系大學生陳子健參與翻譯,期望這本書的內容能夠更切合青少年需要,在書裏加入更多青少年的元素,希望青少年能多讀經典,尊重古人智慧,為自己的智慧及心靈加添「養分」。  作者簡介: 許承恩 .2001年至今: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 通識科主任 .2007-2009年:教育局課程發展處通識教育組 借調老師 .2002–2010年:教育統籌局及敬師活動委員會「表揚教師獎」(七度) .2002–2010年:教育統籌局及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家長也敬師」嘉許獎(六度) .1999–2000年:尤德爵士基紀念基金獎學金(兩度) .1998年: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黃梓林獎學金 .1997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就業獎勵計劃 .1997年: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葉元章獎學金 .2009年至今:突破機構《Breakazine》編輯委員 .2007–2009年:「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幹事(新界東聯絡人) .現於《明報》及其他媒體定期撰寫通識專欄、分享通識教學心得。.長期參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通識研究計劃,現於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通識碩士課程講授通識教學技巧。.學生公開試屢獲佳績,2010年高考通識獲A學生佔全港一成。
  • 特價 BX19_cover_s

    龍樹菩薩傳研究

    $98.00 $78.40
    內容簡介: 龍樹菩薩不僅被印度佛教尊為中觀理論的奠基人,更被漢傳各宗派尊為「八宗共祖」。藏傳佛教將龍樹菩薩的中觀見認定為顯教正見,同時他也是密法傳承的重要祖師之一。 更加可貴的是,龍樹菩薩並不局限於佛教。他只是為了追尋真理,利益眾生,因此他遍學內外道知識,掌握各種技能。由他推動,佛教開始重視科技、邏輯、藝術等,並建立五明學處。可以說,龍樹菩薩很好的融合了當時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把佛教乃至印度文明推至極點。佛法本可以給文明以啟發,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龍樹菩薩已經做了很好的榜樣。 龍樹菩薩的一生跌宕起伏又撲朔迷離,諸多奇特的行誼留給後世太多的遐想。通過比較其各種傳記文獻,回顧他的一生,可以啟發我們勇氣和智慧,吸收各種教派乃至物質文明的精華,讓修行變得更加容易,能夠把佛法的智慧彰顯,給現代文明以啟發。 作者簡介: /
  • 特價
    Out of Stock
    M079.jpg
    內容簡介: 龔如心一生.百味盡嘗,其傳奇死而不休。 香港人說,我們都在為地產商打工。華懋,香港老牌地產商之一。它的主腦,本書所勾勒的龔如心傳奇,是香港的必然。本書之可以反覆玩味,也緣於此。 王德輝的四頁遺囑內有One Life One Love(一生只愛一人)這一句,這是王德輝對龔如心的承諾,亦在某個程度上,成就了龔如心的傳奇。 丈夫王德輝兩次遭綁架,最後還銷聲匿迹,龔如心千方百計尋找丈夫,深信他仍然在生;另一方面,她全身投入華懋業務,當上商界女強人。 1997年,與家翁王廷歆因爭奪王德輝遺產而對簿公堂;當中花費之巨,案情之峰迴路轉,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 龔如心愛美,梳孖辮、大膽的打扮,均令傳媒與香港人留下深刻印象。龔如心的孖辮造型更使她得到「小甜甜」的稱號,連日本著名漫畫家五十嵐優美子也為龔畫下《小甜甜Nina Nina》。 2007年4月,龔如心病逝,留下數百億元遺產,陳振聰的出現,遺產爭奪戰再起,掀起另一高潮。 龔如心一生.百味盡嘗,其傳奇死而不休。 -龔如心與王德輝的愛情 -王德輝兩次遭綁架的案發經過與破案資料 -龔如心與家翁八年爭產案始末 -龔如心於商場上發奮、如心廣場的興建波折 -龔如心喪禮場面 -陳振聰與華懋基金爭產案 -包羅《明報》珍貴採訪圖片 「我們希望透過這本書,令廣大讀者在咀嚼爭產案情節的同時,能透過龔如心的成長及經歷,更全面了解這位亞洲女首富的心路歷程,希望各位看畢全書後,除得悉爭產案的奇情怪節外,也對她有另一番了解。」 —明報採編部 「時光無情,是人讓它轉化為喜怒哀樂的故事,從而有了個性,也有了形態各異的具象。傳奇之所以不會成為過客,也因為它到底也在情理之中,沒有超逾人性,只是以一般人所少走或想不到去走的路而呈現,帶來又一個驚歎之餘,說不定還會促成歷史的反思。」 —明報出版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