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價
Out of Stock
黑紙辭典
$88.00$70.402009年12月,陳強與Bu主持塔利A班,並正式宣布與林日曦三人於2010年共同推出偽文學雜誌《黑紙》,因為他們覺得年輕人思緒零亂破碎,不能閱讀長篇文字。但是他們不會因此批判年輕人,因為當代就是這樣,是互聯網逼使年輕人變成這樣。反而,《黑紙》順住這個趨勢來創作,配合年輕人的表現方式,同時教導他們,就算表達零碎都要叻點。雜誌暫定為期一年,累積銷量至2010年11月接近萬張。2011年,他們把《黑紙》中的全部「黑句」,加上解釋及註腳,成為《黑紙辭典》。 例句: 每樣東西誕生後便會步向死亡,包括你手上的東西。 死.67(感性){哲學} 【句意】:由偽文學雜誌1月號開始,黑紙不經不覺已經寫到12月號;黑紙不禁概歎,所有東西都有死亡的一日,所有事情都有終結的一天——當然包括讀者手上的這一張黑紙。另外,在這一期的黑紙,黑句是倒數的,就好像慢慢倒數步向死亡一樣,但究竟走到最後是什麼呢?這是黑紙,也是人生,要一直看下去才知道。 -
特價
Out of Stock
白痴
$68.00$54.40暢銷雜誌《黑紙》創辦人林日曦首本散文集《白痴》,以不正常的角度批判正常社會,以生活小故事引領讀者審視人生,重構生活。 「白痴」一詞由一百多年英國醫師蘭登.道恩(Langdon Down)所創用,當時用以描述智力功能極低的兒童,並沒有很強烈的負面意義。十九世紀開始慢慢演變成羞辱用語,指嚴重智能不足,用作罵人愚蠢、能力差。 時至二十一世紀香港,何奈白痴沒有倒退,甚至有泛濫迹象──白痴朋友、白痴生活、白痴愛情、白痴人生、白痴交通、白痴工作、白痴社會、白痴網絡、白痴舊聞、白痴黑紙,成就白痴的我。 當寫滿一張白紙,我就是一個白痴。 作者簡介: 林日曦,新晉填詞人,曾任職商業電台及天比高創作伙伴,2007年參與電影《東京鐵塔——我的父親母親》宣傳,《(東京鐵塔下)gulugulu》成為他第一首歌詞發表作,歌曲入選當年叱吒十大,至今發表作品大約 50首。2010年林日曦創辦創作單位「黑紙」,開始參與不同類型的創作如出版雜誌、MV導演及平面設計。 -
特價
Out of Stock
嫻姐有話兒
$78.00$62.40"《嫻姐有話兒》 第一章 雙非政府 第二章 魚蛋舖的哀歌 第三章 貧窮與幸福 第四章 六千元的故事 陳婉嫻服務社會數十年,眼見今時今日,香港政府之無能,高官之庸碌,社會之百病叢生,嫻姐再也不能忍下去,滿肚子話要說,要告訴香港政府瞪大眼,正視目下的社會問題,不能再,瞪大眼說大話! 作者簡介: 陳婉嫻,SBS,JP(CHAN Yuen-han,1946年11月15日-)生於廣東寶安南頭(南頭古城),香港黃大仙區議會(龍上選區)議員,前香港立法會議員,選舉組別為九龍東(地方選區)。從事勞工服務幾十年,為香港工會聯合會副會長、前民主建港聯盟常委,同時擔任香港百貨及商業僱員總會監事長。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前,陳婉嫻正式退出民建聯。[1]她得到黃大仙區議員林文輝讓路,參選黃大仙區議會龍上選區,最後以3,456票的高票當選,成為該屆選舉中得票最高的女性當選者(俗稱「票后」)。" -
特價
Out of Stock
走在醫院前線
$60.00$48.00為什麼要做醫生? 為什麼下午五時後在病房總找不到主診醫生? 為什麼是on call 36小時? 為什麼門診時病人大多未坐穩便被請出來? 為什麼有內外之分? 為什麼醫生畢業後還要讀書? 你想問醫生的問題,本書一一為你解答;你所不知道的醫療現場,本書統統為你記錄。在我們認知當中,醫生往往「神龍見首不見尾」;他們說話像外星人,根本聽不懂他們口中的「專有名詞」;他們能冷酷地宣判死亡的到來……但我們都不知道,在白色房間中,他們都經歷了什麼;我們都不明白,在白袍的底下,他們都思考着什麼;也許我們都忘記了,在醫生成為醫生之前,醫生也是人。Dr S帶你走到醫院前線,看到他所看到的,聽到他所聽到的,感受到他所感受到的。看畢本書,在下次看到醫生之時,或許你能對他們展露一個鼓勵的微笑,醫生與病人也不是那麼遙遠。 作者簡介: Dr. S 一個走在醫院前線多年的大夫,歷盡幾許風雨,看透世態炎涼。希望透過文字,小叫一下,把醫院內外不平事,展現讀者眼前。 我是一間公立醫院的前線醫生,從醫已八載。自小我便喜愛寫作,喜歡表達自己想法,喜歡與人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自醫學生時代,我已深深被醫院工作所吸引,一直希望把所見所聞與人分享。自正式成為醫生後,接觸病人的經驗越來越多,累積的經歷也日益豐富。我希望能夠把自己親身見到的故事結集成書,與大眾分享。我以往曾在部落格以「大夫小叫」作分享,得到不少回應,覺得甚有滿足感。 -
特價
Out of Stock
特區政經新思維
$69.00$55.20劉兆佳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講座教授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對這本書有以下評語: 黃偉豪、陳健民、梁嘉銳和廖振華幾位年青學者反映年青一代知識份子對香港的關懷和對社會的承擔,同時也積極帶動社會各界人士從理性角度討論當前香港所面對的問題。香港學者為數不少,但願意擔當「公共知識份子」的角色者卻不多。香港目前正處於困難時期,我期望更多的學者能夠像幾位作者一樣挺身而出,為香港多盡一些責任。 關信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對這本書有以下評語: 本書的作者們在百忙之中,多年來從無間斷地在大眾傳媒上發表言論,讓香港這塊自由樂土上多開一些花果,是對國事、港事的一種社會承擔。 這些作品反映了新一代年青學者對時局的看法。特別之處在於強調今非昔比,香港應當求新、求變。他們的思想有時跟社會主流有距離,是另類聲音。 莫凱(前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及《經濟方法學學報》總編輯)對這本書有以下評語: 本書以時事評論結集,既是過去幾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事務的見證,也是對特區政府施政的檢討。在現代的多元社會裏,民意伸張、言論自由、集思廣益,是走向進步的橋樑,憑着這個信念,幾位作者以精短的文章為主,各就其所學所思,針砭時事,思考上着重分析,其啟發意義尤大。對關心香港公共事務的讀者來說,本書會有很寶貴的參考價值。 -
特價
來自遠方的呼喚
$88.00$70.40" 為了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和交通便利,在過去八年,已經有超過2,500名本港和內地的大學生和中學生,以及專家義工透過「無止橋慈善基金」在內地築建河上便橋和開展其他的民生工程。本書希望讓曾經參與建橋工程的眾人,以不同的角度解構行動的意義,並「呼喚」遠方的香港同胞,反思城市生活,回饋農村。 「無止橋」在不知不覺中,引發出最純樸、最動人、最難忘的故事。我是在去年的無止橋夏令營,聽了重慶大學徐同學的分享。他在憶述建橋工程完成後準備離開時,無意中聽到老奶奶在講電話,被她的興奮和喜悦所吸引。 對老奶奶來說,這條連接彼岸,方便交往的便橋,她等了一輩子,終於在有生之年夢想成真!她如獲至寶,急要將這份埋在心底裏的渴望和喜悅,打電話與離鄉別井、遠在南方當農民工的兒子分享!兒子可能每年只可以在春節回家過年探親,她明知沒可能,也急不及待的打電話告訴他,家鄉終於有條步行橋的好消息,着他趕快回來看看。 我坐在台下,望着銀幕上的畫面,看着老奶奶由心笑出來的容顏,扣人心弦,霎時感動! ──紀文鳳 (無止橋慈善基金義務秘書) 我參與過好幾次無止橋的活動,包括無止行和無止橋的竣工典禮。每次看到義工們那份積極投入的神情,義工和村民,特別是小孩子,在短短一兩星期建立的深厚友誼,我都為之動容,由衷地支持無止橋這份充滿意義的慈善工作。 ──林鄭月娥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暨無止橋慈善基金榮譽顧問) 遠至十年多前了,於初春還寒、漫山梨花開時,我首次隨吳恩融教授牽頭的團隊訪黃土高原中的毛寺村,為籌建「無止橋一號」作準備。隨後於2005年盛夏,一行數十香港義工抵村建橋,約一星期橋成,把久遠以來河分兩岸、似近還遠的遙鄉困局化解。我樂見小小學童以至蒼蒼長老,終於日常可以安心穩步踏橋渡河;我亦喜見無止橋的設計建造因地制宜,以柔制剛以環保網籠作主要構件,籠中石塊就地取材,可謂「低碳綠建」的經典。此橋的創意理念具遠見,實體卻親近在地鄉土,親民利民,並與當地山水環境和諧共融。 ──黃錦星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局局長暨無止橋慈善基金榮譽顧問) 作者簡介: 無止橋慈善基金 (http://www.bridgetochina.org.hk/hk/) 是一個香港註冊的慈善團體。旨在鼓勵香港和內地大學生運用環保理念,義務為國內貧困和偏遠的農村設計和修建便橋及村莊設施,藉以: -促進香港和內地的溝通、瞭解與融和 -改善內地偏遠、貧困農村的生活環境和質素 -啟發社會尊重、欣賞和保護地方文化、傳統和環境,提倡可持續理念 -提供大學生服務學習的機會,親身為村民帶來實質改變" -
特價
Out of Stock
我地東北鄉村學
$98.00$78.40「城市」和「鄉村」好像是兩個對立的概念,但其實城市發展愈急促,我們愈需要鄉村,一個為我們提供新鮮蔬菜的地方、一個讓我們認識大自然的地方、一個讓人反思,生活不止有一個模式的地方。 叱咤903《集雜志》自暑假開始,有「我地東北」活動,暑假時,聯同二十多位學生走到新界東北的坪輋、馬屎村、古洞,自九月起,舉行「我地東北巡迴展」,展出十七件本地創作人的作品,展覽現正在本地大專院校展出。愈與新界東北的村民接觸,愈發現他們的生活智慧。 急急子在《Milk》連載「我地東北鄉村學」,分享村民才藝。養有豬羊,種有花菜,煮有雞屎藤、瓤金蠔、豬肉砵,還有走進深山打獵的獵人!東北鄉情尚存之際,謹以本書保留一點一滴的農家與人情味。 作者簡介: 急急子 急急子是商業電台叱咤903 DJ,主持《Urban Touch》及《集雜志》。第一天開咪,獲得占奴賜名急急子,從此工作速度、生活步伐,照舊好慢。每星期落區考察香港有人味地方,每日研習趣美生活,大氣中深呼吸一口氣。 -
特價
明察天下2
$98.00$78.402015年,香港政制改革裹足不前,樓股暢旺而經濟轉營無望。向南看,新加坡巨人倒下,有人懷念兼冀盼「明君」治港,有人以之重申自由民主之貴。向東看,野百合、太陽花綻放台灣,年輕一代勢闖建制舞台。日本從三一一大地震中復興,柬國亦要告別紅色夢魘。周邊各國不無困阻與變革,或許科研可讓香港往前走下去? 不知不覺,明報專題組成立已滿一年,雖然起步艱難,但也盡我們所能,為讀者獻上一輯又一輯的深度報道,力求帶給大家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更深入的政經議題以及對人文歷史的更多關懷。 本書深入發掘東亞及本港重要議題,再以銳利而專業的眼光分析比對。本書為這些珍貴的訪問和調查內容的結集,讓讀者一氣呵成審時度勢,分析時局。 作者簡介: 《明報》專輯組於2014年年中全新成立,旨在直擊新聞現場,對熱點新聞以客觀中立的方式作深度報道。《明報》編採組相信,新媒體出現無疑令閱讀習慣改變,而短平快的快餐式新聞、預設立場的報道近年的確盛行,不過無論新媒體還是舊媒體,內容始終「為王」。客觀具公信力的資訊,深度分析、宏觀視野的內容,在香港仍大有生存空間。 -
特價
Out of Stock
愛國論爭
$30.00$24.00過去一年,香港政治風起雲湧,先有逾五十萬人參加的七一大遊行,繼而是破記錄的區議會選舉投票人數,接著是行政長官發表施政報告,中央政府宣稱高度關注香港政制改革,國家官方媒體接連發表了多篇強調愛國者治港的文章,掀起一埸熱烈的愛國論爭。這是香港歷史上重要的一頁。 社會發展步伐急促,為了協助年輕一代掌握這段珍貴的歷史,明報出版社特意推出精選文集,從多個不同角度全面地剖視每個事件的片段,讓讀者更能了解箇中來龍去脈。 《愛國論爭》收集了中央宣布關注香港政改後,權威人士所有重要講話文稿,加上《明報》這段時期的社評、學者的分析,以及鄧小平當年講論愛國與港人治港的完整記錄。 -
特價
Out of Stock
思索香港
$54.00$43.20每個年代,總有它的獨有思緒。 香港回歸之路殊不易走,政治險阻重重,經濟每況愈下,港人心靈飽受衝擊,權力交替所產生的眾生相及矛盾心情,用上千言萬語,亦難以一一道盡。 九十年代的衝擊,對香港新生代來說,來得分外強烈。這本書只想交代年青一輩如何思考香港的政治問題,以及應付社會急遽變化時的一些心路歷程。 作者陳智遠為香港大學法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碩士研究生,研究興趣為政治問責、政治制度演變及民主化。 -
特價
Out of Stock
香港安老服務的變法
$54.00$43.20信義會屯門長者綜合服務的發展,象徵着香港長者服務需求之轉變及服務形式的變革。面對種種變化,該會嘗試跳出資助服務模式的框框,以能者自付、商業營運及發掘資源方式發展服務,當中之經驗值得與社福界分享。該會藉屯門長者服務二十周年慶典之際,邀請二十多位經驗豐富人士及業界先鋒分享經驗並結集成書,以喚起社會服務界共同分享之精神,為未來創出更高的服務質素。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於1976年成立,透過優秀和滿懷愛心的員工,矢志成為一間以人為本、關心弱勢社群、勇於創新、善用資源及高效能的社會服務機構。時至今日,該會建立的服務單位超過三十個,全職員工約五百五十名,每年支出超過一億二千萬,提供不同類型的社會服務,包括﹕幼兒中心、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隊、學校社工、社區發展、新來港人士服務、復康中心及宿舍、復社區支援服務、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宿舍、日間護理中心、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就業輔導服務、再培訓課程、特別就業見習計劃、青少年見習就業計劃、長腿叔叔文字輔導服務、青少年自強服務(社區支援計劃)、生命天使教育中心等。 -
特價
Out of Stock
倘若沒遇上 – 家居照顧個案故事
$39.00$31.20內容簡介: 現在的家居照顧服務已耳目一新,已經成為老人家繼續留在社區中生活的主要條件了,不再單是送飯一項了!即使是送一頓飯,對一個獨居的老人來說,交收飯壺的時間,其實是因體弱不能外出的他或她,一天中唯一可跟外人傾談和接觸的機會,也可能是他們唯一的機會——感覺自己仍然生活在人群之中被人關心,並不孤單。倘若這些老人家沒有遇上家居照顧員,他們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餘下的人生又將如何?要走完人生並不容易,每位老人家活了這幾十個年頭,都有自己獨特而寶貴的故事。他們的故事雖然並非可作後世楷模,但都是真實的。只有他們的故事本身,可讓我們看後覺得生命的可貴。希望讀者可從本書體會並了解在家中安老的老人家和家居照顧服務的情況。 推薦: 《倘若沒遇上》寫實有趣,以輕鬆細膩的筆觸細說長者在接受了社區照顧服務後得以改善生活,並在熟悉的社區內過着有尊嚴的生活﹔亦以平實的筆調稱頌護老者對照顧長者的無私奉獻,以及工作人員的敬業樂業精神。 鄧國威(社會福利署署長) 當翻閱《倘若沒遇上》一書中每個個案故事的時候,體會到病患長者的痛苦和無助,以及護老者的辛酸和忍耐。但當他/她們接受了香港家庭福利會(簡稱家福會)所提供的適切家居照顧服務、指導和關懷後,原有的痛苦和壓力獲得了紓緩, 笑容也展現在臉上。 譚耀宗(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 翻閱了由香港家庭福利會結集十多個改4善家居服務的個案而成的《倘若沒遇上》後,除了肯定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的功能外,仍有一番啟迪。 陳章明 (太平紳士、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家庭福利會家居照顧服務顧問委員會主席) 老人科教授挨撒斯曾經說﹕「在醫院觀察老年人,就好比在動物園裏教授動物學的課程﹔在老人的家裏觀察老年人, 則有如在野外教導動物學的課程。」《倘若沒遇上》一書,正好說明這個道理。從作者描述的家居照顧個案故事裏,我們可以看見每一個老年病患者活生生的一面,他/她們有堅毅和豁達的性格、重情義,雖受困於殘疾,仍希望留在家中過活,保留着人的的尊嚴,當然這是有賴於家居照顧服務的支持。 江德坤(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顧問醫生、香港老人科醫學會會長) 機構簡介: 香港家庭福利會(家福會)是一間非牟利的社會服務機構,自一九四九年成立,本着以家為本、福澤社群」的精神,在各區為各階層市民提供一站式及多元化的綜合福利服務。 作者簡介: 唐彩瑩,註冊社工,現職香港家庭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