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

  • 特價 SA177.jpg
    童愛玲,一個來自台灣的女演員,一個男人的太太,一個孩子的媽媽。 對外人來說,看似光鮮亮麗的演藝工作,其實背後是一群人在高度壓力、縝密計劃與沒日沒夜和時間賽跑之下,才能呈現出來的動人成果。除了懷孕生子期間,童愛玲一度淡出幕前,其實在她兒子Kyle的成長期間,她一直有在接戲、工作。 然而,孩子的童年不能重來,做媽媽的不能錯過他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作為在職媽媽,童愛玲努力地在家庭與工作中兩邊走,工作之餘,同時親身當孩子的嚮導,陪伴兒子成長。 在《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嚮導》一書中,童愛玲把她這些年來教育孩子的經歷、心得,一點一滴,整理成文字,與各位愛錫子女的父母分享。 關於當媽媽: ‧全職媽媽與職業婦女之間 ‧別做空求完美的「直昇機媽媽」 ‧不是為孩子選前途,而是為自己選生活 關於孩子的學習: ‧和學校的老師保持良好、暢通的溝通 ‧學習,從來不限於課本裏的事 ‧送孩子一份「自主學習」的禮物 ‧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承擔 關於孩子的管教: ‧任何好習慣都得從「環境」養成 ‧管教孩子,更要管好自己的情緒 ‧管教,除了「管」更重要的是「教」 ‧說故事,有時比「說教」更有效 關於孩子的健康: ‧媽媽管理體態,也要管理孩子飲食健康 ‧餐桌上的戰爭,可以贏得漂亮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95.jpg
    This was their Finest Hour. 這是最壞的年代。 在過去一年,每發生一事,大家都認為已夠糟糕,但到了明天,卻發現更糟糕的還陸續有來,讓人氣餒。最初是「無形的手」,但如今卻變成了「有形的刀」;最初是烏雲蓋頂,但如今卻變成了腥風血雨。 但最壞的年代,也曾經成就過最好的年代。 張圭陽所著《金庸與報業》一書中,除了記述了這段歷史之外,更作出這樣的總結:「《明報》在1967年香港動亂期間,報社受到左派鬥委的攻擊,《明報》主事人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反倒強化了《明報》站在大多數市民的立場,堅決反對左派的形象。《明報》社評強調以香港為家,支持港英政府,又進一步樹立了《明報》是一份香港報紙的形象。」 《明報》的金漆招牌,便是這樣建立,且得到不斷增加的銷量作為肯定,奠定了其報壇上的位置。這再一次說明,勇氣和堅持,可以把一個本來是最壞的年代,一改而成一個最好的年代。 我相信,最壞的年代,會有最好的記者。 今天香港的新聞界同樣是烏雲蔽日,開打的卻是一場縱然沒有硝煙,但卻一樣艱苦的戰爭。我希望每一位香港人都能支持我們的新聞工作者,讓他們不至於變得孤單,孤軍作戰。 縱然被抽廣告; 縱然被撤換節目主持; 縱然烏雲蓋頂; 縱然腥風血雨; 但如果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都能克盡己責,好讓香港的新聞自由能夠浩氣長存的話,那麼很多、很多年之後,人們仍然會說——今天,是他們歷史上最美好的一刻。 謹在這些漫天風雨的日子,把本書獻給香港的新聞工作者。 本書內容包括: 第一章 我們的年代 第二章 人物 第三章 媒體 第四章 大時代 第五章 社會 作者簡介: 蔡子強──學者、時事評論員、《明報》專欄作家 香港時事評論員,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Senior Lecturer),前任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他專門研究香港的選舉、政黨及議會發展,並有於香港各大報章發表文章。 安 裕──資深評論員、《明報》名筆 傳媒人,啃書快過食叮噹麵包,醉心近代史,月旦時局似個講古佬,對中美日關係尤有深刻體會,每周專欄見《明報》「星期日生活」。
  • 特價 SA196.jpg
    我肯定在城市中,存在許多值得人傾聽的「感人至深小故事」。 生活在城市,你和我每天都和城市接觸。接觸可以是蜻蜓點水,接觸也可以扣人心弦,接觸更可以是因為細心了解聆聽這個城市的人、事、物、情而得到的每一點觸動。電台節目《Urban Touch》主持急急子為了捉緊城市裏細膩的人情味,在好奇心引領下遊走街巷屋邨、走訪老舖小店如印務店、秤號、手作店等,與店主和客人詳談交流,蒐集城市點滴,以醇淡的情感寫下急急子的Urban Touch。 「有聽眾跟我說:『這個節目影響我很多。』我不知道那個影響是怎樣的,他會理解我不是希望人趕去拍照嗎?會像我一樣不隨便用『人情味』這個詞語嗎?會去欣賞身邊的人嗎?作品完成了,就讓作品自行說話,讓人有不同的解讀,或者他有比我更深的體會,更精彩的想法。」 ──急急子 「急急很慢,她的被訪者說話也很慢,一個不屬於我城的節奏偏偏將我城的故事忠實地娓娓道來,聽她節目你得不到速食金句,只有雲淡風輕的戀人絮語,一個字粒一張板凳一針一線都慢慢地與我們扣得千絲萬縷,與我們的大街小巷形影不離,試問要活化要保存要記載的又豈止一個碼頭幾個古玩,這是急急靜靜的起義。」 ──商業電台叱咤903總監林若寧 作者簡介: 急急子 急急子是商業電台叱咤903 DJ,主持《Urban Touch》及《集雜志》。第一天開咪,獲得占奴賜名急急子,從此工作速度、生活步伐,照舊好慢。每星期落區考察香港有人味地方,每日研習趣美生活,大氣中深呼吸一口氣。
  • 特價 SA204.jpg

    來自遠方的呼喚

    $88.00 $70.40
    " 為了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和交通便利,在過去八年,已經有超過2,500名本港和內地的大學生和中學生,以及專家義工透過「無止橋慈善基金」在內地築建河上便橋和開展其他的民生工程。本書希望讓曾經參與建橋工程的眾人,以不同的角度解構行動的意義,並「呼喚」遠方的香港同胞,反思城市生活,回饋農村。 「無止橋」在不知不覺中,引發出最純樸、最動人、最難忘的故事。我是在去年的無止橋夏令營,聽了重慶大學徐同學的分享。他在憶述建橋工程完成後準備離開時,無意中聽到老奶奶在講電話,被她的興奮和喜悦所吸引。 對老奶奶來說,這條連接彼岸,方便交往的便橋,她等了一輩子,終於在有生之年夢想成真!她如獲至寶,急要將這份埋在心底裏的渴望和喜悅,打電話與離鄉別井、遠在南方當農民工的兒子分享!兒子可能每年只可以在春節回家過年探親,她明知沒可能,也急不及待的打電話告訴他,家鄉終於有條步行橋的好消息,着他趕快回來看看。 我坐在台下,望着銀幕上的畫面,看着老奶奶由心笑出來的容顏,扣人心弦,霎時感動! ──紀文鳳 (無止橋慈善基金義務秘書) 我參與過好幾次無止橋的活動,包括無止行和無止橋的竣工典禮。每次看到義工們那份積極投入的神情,義工和村民,特別是小孩子,在短短一兩星期建立的深厚友誼,我都為之動容,由衷地支持無止橋這份充滿意義的慈善工作。 ──林鄭月娥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暨無止橋慈善基金榮譽顧問) 遠至十年多前了,於初春還寒、漫山梨花開時,我首次隨吳恩融教授牽頭的團隊訪黃土高原中的毛寺村,為籌建「無止橋一號」作準備。隨後於2005年盛夏,一行數十香港義工抵村建橋,約一星期橋成,把久遠以來河分兩岸、似近還遠的遙鄉困局化解。我樂見小小學童以至蒼蒼長老,終於日常可以安心穩步踏橋渡河;我亦喜見無止橋的設計建造因地制宜,以柔制剛以環保網籠作主要構件,籠中石塊就地取材,可謂「低碳綠建」的經典。此橋的創意理念具遠見,實體卻親近在地鄉土,親民利民,並與當地山水環境和諧共融。 ──黃錦星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局局長暨無止橋慈善基金榮譽顧問) 作者簡介: 無止橋慈善基金 (http://www.bridgetochina.org.hk/hk/) 是一個香港註冊的慈善團體。旨在鼓勵香港和內地大學生運用環保理念,義務為國內貧困和偏遠的農村設計和修建便橋及村莊設施,藉以: -促進香港和內地的溝通、瞭解與融和 -改善內地偏遠、貧困農村的生活環境和質素 -啟發社會尊重、欣賞和保護地方文化、傳統和環境,提倡可持續理念 -提供大學生服務學習的機會,親身為村民帶來實質改變"
  • 特價 SA205.jpg

    至尊大姈姐秘笈

    $88.00 $70.40
    第一部分 ‧嫁得矜貴、娶得架勢 ‧大妗姐的由來 ‧媒人、好命婆、大妗姐的分別 ‧為什麼要請大妗 ‧請大妗的好處 ‧誰能代替 ‧拜師學藝 ‧紀念一位親愛的老大妗(著褂歌) 第二部分 ‧古男婚、今女嫁 ‧三書六禮 三書:聘書、禮書、迎親書 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 ‧現今的一書三禮 註冊、見家長、過大禮 ‧過大禮 ‧大日子 迎親、出門、入門、回門 第三部分 ‧喜事時時有、點滴在心頭 畢生所學 留給後代 作者何惠心,人稱「心姐」,是在業界的至尊大妗姐。其外婆是個地道媽姐,就是梳着一條「大鬆辮」那種,她是大戶人家的工人,心姐小時候被外婆安排跟着她們一起生活,又常到媽姐們的「踎躉房」(她們休息及等開工的地方)玩,聽着她們訴說做大妗姐及從前女子婚嫁之事,心姐就這樣耳濡目染下成長。到她結婚時,有兩位大妗姐來幫手,其中一位更已達八十歲之高齡,從她們身上心姐學到不少細微禮節,從心出發,不是為做而做,更重要的是,心姐希望藉此書,將畢生所學、所體會的,好好留給後代,讓有心入行者取經,亦讓更多人清楚知道禮節背後的真正意義。 作者簡介 作者心姐,是在業界的至尊大妗姐,亦致力培訓新秀,望將畢生所學、所體會的,好好留給後代,讓有心入行者取經,亦讓更多人清楚知道禮節背後的真正意義。
  • 特價 《十傑──十個傑出青年的故事》
    現代的香港年輕人常被指為脆弱,不堪一擊,對世界沒什好奇心,甚至選擇躲在電腦背後,損失了不少人生的可能性。在2014年當選十大傑青的他們,以自身經歷告訴你,人生必然會經過高低起跌,但風浪過後,縱使未必攀得更高,你會看到不同的風景,有不同的體會,練成一個更好的自己。 訪談人物: ‧彭秀慧(舞台劇監製、導演、自由創作人) ‧羅靈傑(壹正企劃有限公司總監) ‧黃麗虹(中文大學醫學院副教授) ‧馬興文(MA.Design行政總裁兼藝術總監) ‧蔡曉慧(主持人兼評述員) ‧曾詠恒(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助理教授) ‧高鼎國(華明行集團執行董事) ‧陳嘉賢[德國寶(香港)副總裁副總裁] ‧方力申(藝人) ‧黎志偉(攀石教練)
  • 特價
    Out of Stock
    SA64.jpg

    香港家書

    $88.00 $70.40
    「如得其情」,出自論語。 立此副題,期望與古道遙相呼應, 取其上下意見均須通達,如得其情。 ——朱培慶 《香港家書》源於一九八八年時事節目《世事如棋》其中一個環節,最初的設計由專家學人評議每周大事。及後這個幾分鐘片段,獨立成章,每周六早上在香港電台播出,而撰述人亦遍及社會各階層,由時事熱點主角以至政壇各方要人。 十九年過去,《香港家書》成為時人言志園地、傳媒的新聞來源;市民或共鳴、或評論,都拓展及豐富了香港的言論空間,家書原是家族密語,但發信的人,都以香港為家。 本書集結了由一九八八年至今共六十七封家書,每封家書背後都流露着撰述人對香港的感情,也從政治、經濟、法律與人權、社會民生等不同層面,側面記敘香港的演變與發展。本書更特別邀請了二十二位社會各界代表人物,撰寫回歸十周年篇,為這本書加添了時代意義。 編輯委員會:戴健文、梁家永、陳耀華、區麗雅、陳燕萍、劉素梅 執行編輯:陳燕萍 編輯:劉素梅 資料搜集:鄭曦暉 市務:陳美媛 封面題字:饒宗頤教授
  • 特價
    Out of Stock
    SA91.jpg
    內容簡介: 關文亮畢生的事功、貢獻,可以用「傳薪人、筆桿子、橋樑」這八個字來概括,就是他是美國僑社進步新聞事業的傳薪人。透過本書,可以重溫關文亮對釣統運、海峽兩岸、中美關係等國際論題獨到的看法,感受這位美籍華裔報人、電影編劇、政論家、社會活動家對祖國那份深厚的感情。 關文亮是釣統運和海外新聞媒體的一個不折不扣的大筆桿子。這三四十年來,作為記者,寫了通訊、報道、專訪;特別是作為體育記者所寫的通訊、手記、花絮,更是一大特色;作為報人主筆,寫了不計其數的社論、時評、專論;作為業餘文藝愛好者,寫了為數可觀的散文、小品、雜文。就量而言,關文亮是一支名副其實的大筆桿子。 但最能標誌大筆桿子的不是文章的產量,而是文章的質量和其中體現的精神、觀點、立場;也就是古人所謂的文以載道的「道」。 「政論時評,是老關最熟悉的行當,真箇是下筆千言,倚馬可待,因此,約他寫稿,看他來稿,實在是一種享受。此外,老關寫通訊以及人物專訪也是行家裏手。」 ──香港《文匯報》名譽董事長 張雲楓 「從學生運動的街頭到報館的編輯部,從電影的編劇到企業的主管,關文亮都具有穿梭於底層和高層的經歷……但無論他是在哪一個位置,他永遠站在民間的立場說話,追求社會的正義和民族的平等,也永遠有一種對新聞的激情,並且在生命的不同的驛站中,洋溢着人生的豪情。」 ──香港《亞洲週刊》總編輯 邱立本 「他常如此告訴我說,『關鍵就看你的切入點和立場是什麽』。與老關相識近三十年,我深知老關所謂的切入點是指華人的角度,所謂的立場是要為弱勢群體說話。這種判斷新聞和報道新聞的原則,讓我受用至今。」 ──《僑報》總編輯 鄭衣德 「他見證了僑社、華人學術界、祖國、兩岸三地、美中關係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並且都成為他為文的題材。所以,他的新聞報道、時評和專論,就是當時歷史的見證,他的文章像時間的隧道把我們帶回到往日的歲月。」 ——序言 編輯委員會 作者簡介: 關文亮先生生於廣東開平,在鄉間和香港度過童年,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移民美國三藩市,畢業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後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深造,攻讀國際政治學,七十年代初投身於釣統運,參與紐約僑社華文報紙工作,特別是《美洲華僑日報》,開紐約僑社愛國風氣之先。
  • 特價
    Out of Stock
    SA92.jpg
    內容簡介: 關文亮畢生的事功、貢獻,可以用「傳薪人、筆桿子、橋樑」這八個字來概括,就是他是美國僑社進步新聞事業的傳薪人。透過本書,可以重溫關文亮對釣統運、海峽兩岸、中美關係等國際論題獨到的看法,感受這位美籍華裔報人、電影編劇、政論家、社會活動家對祖國那份深厚的感情。 關文亮是釣統運和海外新聞媒體的一個不折不扣的大筆桿子。這三四十年來,作為記者,寫了通訊、報道、專訪;特別是作為體育記者所寫的通訊、手記、花絮,更是一大特色;作為報人主筆,寫了不計其數的社論、時評、專論;作為業餘文藝愛好者,寫了為數可觀的散文、小品、雜文。就量而言,關文亮是一支名副其實的大筆桿子。 但最能標誌大筆桿子的不是文章的產量,而是文章的質量和其中體現的精神、觀點、立場;也就是古人所謂的文以載道的「道」。 「政論時評,是老關最熟悉的行當,真箇是下筆千言,倚馬可待,因此,約他寫稿,看他來稿,實在是一種享受。此外,老關寫通訊以及人物專訪也是行家裏手。」 ──香港《文匯報》名譽董事長 張雲楓 「從學生運動的街頭到報館的編輯部,從電影的編劇到企業的主管,關文亮都具有穿梭於底層和高層的經歷……但無論他是在哪一個位置,他永遠站在民間的立場說話,追求社會的正義和民族的平等,也永遠有一種對新聞的激情,並且在生命的不同的驛站中,洋溢着人生的豪情。」 ──香港《亞洲週刊》總編輯 邱立本 「他常如此告訴我說,『關鍵就看你的切入點和立場是什麽』。與老關相識近三十年,我深知老關所謂的切入點是指華人的角度,所謂的立場是要為弱勢群體說話。這種判斷新聞和報道新聞的原則,讓我受用至今。」 ──《僑報》總編輯 鄭衣德 「他見證了僑社、華人學術界、祖國、兩岸三地、美中關係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並且都成為他為文的題材。所以,他的新聞報道、時評和專論,就是當時歷史的見證,他的文章像時間的隧道把我們帶回到往日的歲月。」 ——序言 編輯委員會 作者簡介: 關文亮先生生於廣東開平,在鄉間和香港度過童年,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移民美國三藩市,畢業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後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深造,攻讀國際政治學,七十年代初投身於釣統運,參與紐約僑社華文報紙工作,特別是《美洲華僑日報》,開紐約僑社愛國風氣之先。
  • 特價
    Out of Stock
    U044.jpg

    澳紐天地遊

    $88.00 $70.40
    內容簡介: 作者李純恩如是說: 第一次在地圖上看見澳洲,那是一片怡人的綠色。 第一次到紐西蘭的皇后鎮,才知道什麼是令人眷戀不去的人間仙境。 這些年,我多次在那片綠色的大地和人間仙境中遊蕩,用鏡頭將眼見的美景記錄下來,附帶的文字,都成了圖片說明。這大概是我文字最少的一本,但你看到的東西,很多。 作者簡介: 李純恩,上海出生,1979年之後在香港謀生。初在工廠打工混日,後來機緣巧合做了記者,進入傳媒界,其後曾為《成報》副刊編輯顧問。在報章上撰寫專欄,在電台主持節目,亦偶爾在電視、電影中亮相。 曾出版的著作包括小說《白頭翁》、《珊瑚墜》、《懶蕩娘娘》、《天道狙擊》、《女人.狼.沒完沒了》、《黑社會爸爸》;散文集《一般性騷擾》、《吃他萬般情》、《逍遙無疆界》、《純閒話》、《純情話》、《我家大債主》;攝影遊記《天下遊》、《日本遊》等。
  • 特價
    Out of Stock
    U067.jpg

    我們都是旅人形

    $88.00 $70.40
    內容簡介: 在本能的呼喚下,王貽興由文學圈跳到電視圈,再進入電台,然後又離開電台,繼續探索自己的路。在王貽興三十歲的最後三個月,他,決定給自己一個假期,一個人出走到日本。 三個月的旅居日子,王貽興發現了一個與遊客心中完全不同的日本。有禮、守紀律、溫暖的印象轟然崩塌,迷失於東京,體驗赤裸裸的現實境況。他跳上JR,踏着自行車,漫步街頭,帶讀者體驗不一樣的八王子、秋葉原、涉谷、両國、人形町、高田馬場等地方,遊遊走走,細心品味這新鮮卻帶點苦澀的旅居生活,並附有實用旅遊資訊,與讀者分享報讀短期日文課程、租借自行車、租屋及飲食體驗。 作者簡介: 王貽興,中文文學雙年獎最年輕得主。還是喜歡當作家多於藝人。相信愛情,但不相信婚姻。念舊。努力學習專一。任性。天真。沒有別人所想那麼好,但又沒有自己所想那麼壞。仍然期待perfect match的出現。
  • 特價
    Out of Stock
    U069.jpg

    旅人形江戶亂步

    $88.00 $70.40
    內容簡介: 繼《我們都是旅人形》後,王貽興推出新作《旅人形‧江戶亂步》。旅居東京的三個月期間,他體驗了道地的日本生活,感受到幻想與現實的落差,嘗試一個人走出東京,探尋新感覺。王貽興在新作《旅人形‧江戶亂步》中,與大家分享了鎌倉、富士五湖、小田原、奧多摩、橫濱、箱根、川越、高尾山等地的遊走感受,而這些地方的共通點是──就算一個人,你也可以單身上路。別感到訝異,因為不僅富士山,東京所有旅遊package都不歡迎單身人士,統共只供兩個人參加。如果你身在日本,心血來潮想出外走走,反而關卡重重,令人失望而回。不過,王貽興自有他的解決辦法,讓我們跟着他的腳步,賞玩日本。 「我夢寐以求的日本,我來這裏的真正理由,也許,就在離開東京以後,在綠油油的稻田裏,在漫天紅葉的楓樹下,或者某座拙樸的古剎前,才能遇見。」──王貽興 作者簡介: 王貽興,中文文學雙年獎最年輕得主。還是喜歡當作家多於藝人。相信愛情,但不相信婚姻。念舊。努力學習專一。任性。天真。沒有別人所想那麼好,但又沒有自己所想那麼壞。仍然期待perfect match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