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什麼同一件事發生在不同人身上,總是會有如此不同的結果?其實一切也取決於你的心態!
《成長心態——成長心態的培養與日常應用》一書,教你如何培育成長心態!
心態決定看法,看法引發行動,而不同的行動則達致不同的結果,所以培養「成長心態」如此重要。
秉持這種心態的人,視失敗為學習的經驗,相信進步沒有盡頭,只要透過努力,定能令能力得以提昇。他們敢於接受挑戰,而且屢敗屢戰,聰明不是他們的信念,把潛能透過努力,轉化成能力,這就是成長心態。
漫漫人生路,傷痛、失望、苦澀、憤怒、失敗等不如意事總會突如其來,有人不懂招架,弄至身心都傷痕累累。面對可怕的事來襲,我們能做的最好準備,就是掌握自己的心態。
文章節錄:
1.4 都是心態惹的禍
終於輪到本書的主角Carol Dweck教授出場了,她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也是研究成長心態的始創者,當代心理學界殿堂級人物,當Martin Seligman發表「學得的無助」研究時,她還是個心理系的博士研究生,她被這個實驗深深地吸引,但心裡面卻存有一連串的疑問:
- 為什麼在同一處境下,當遭遇到相同的困境,對差不多智商的人來說,有人沒有出現無助感,能堅持到底,但有人卻受到困擾中途放棄,有些人更深陷無助感的泥沼之中而無法自拔?
- 為什麼有些人因為自己悲慘的遭遇而意志消沈,但另外的人卻能健康成長?
- 在同等智商的小朋友中,為什麼有人能發展出樂觀的性格,但有人卻悲觀絕望?
- 無助是因為受盡挫敗之後的結果,還是個人的核心信念所至?
Carol Dweck把這一連串的問題,帶進自己博士研究的領域,她開始與學校、老師和教授心理學家合作進行一連串調查研究,當學生遇到困難情境而感到「無助」時,在心裡上是如何歸因自己的成功與失敗?是自己的天賦不足,還是後天的努力不夠所至?
她的初步結論是,悲觀的孩子不單只是因為連續的失敗經驗所造成,而是他們的核心信念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一個人的腦中都有一套世界觀,作為審視自己成功與否的基礎,關鍵的原因是,當悲劇或者失敗的事情發生了,我到底有沒有能力可以控制,如果判定了自己是沒有控制的能力,便會容易產生無助感。Carol Dweck補充,「習得的無助」通常在以下三個要素都齊備之下,是最容易出現:
- 當面臨失敗時,自覺無助者偏向放棄;
- 把失敗歸因於個人的責任,是因為那些我無法控制的原因,所以我失敗;
- 當責任確定時,失敗都是因為沒有足夠才智和能力,而能力這東西是先天已經決定了,我無法控制。
換言之,出現「習得的無助」的人認為自己對事情的結果是無能為力的,而這往往是因為先天的因素已經決定了,例如智商、能力、家庭背景等等自己無法改變,也不可能去扭轉的處境,因為我沒有先天優勢,無論我做什麼都是無用的,此種長期消極的歸因心態是固定不變的,這也是日後人格成長的重大阻力。
隨後的30多年,Carol Dweck在這個領域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豐碩,她認為成功與失敗很大程度上都是取決於心態 (mindset)。
作者簡介:
劉遠章 英國萊斯特大學理學碩士,現為聖雅各福群會延續教育中心經理,二○○四年獲選為「香港傑出培訓師」,名字曾經被美國WHO’S WHO Historical Society載入「專業管理世界名人錄」(International WHO’S WHO of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著作有:《團隊遊戲設計與計用》、《終身學習──教育改革的46種新概念》、《啟動創意潛能──潛意識創意工程》、《我選擇快樂──快樂心理學》、《贏一場人生──助人提升的42種教練規律》、《盲點心理學──看見看不見的智慧》。二○○九年編寫中學通識科教科書:《創意思考》及《批判思考》。
張瑋珮 現任聖雅各福群會陳廷驊基金會SOWGOOD!正向品格教育館館長,美國 Worldwide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Coaches 認可註冊企業教練(RCC) ,註冊檢定教員,從事小學、幼兒教育及藝術工作20年,致力發展以戲劇教育及多元智能學習方法提升學與教。曾修讀戲劇教育及幼兒(戲劇)教育、啟迪資優教育、繪本故事演說等相關課程。近年專注拓展正向教育及品格教育為核心工作,並主講多場相關的教師及家長講座,同時發展兒童的正向品格體驗活動,並聯繫志同道合的人士和機構團體為本地的正向品格發展創建合作平台。
謝家淇 現為聖雅各福群會陳廷驊基金會SOWGOOD!正向品格教育館項目主任,教育榮譽學士(特殊需要),註冊檢定教員,曾修讀理盧幼慈指導式遊戲治療及有關特殊學習需要兒童教學課程,擁有超過十年兒童服務的經驗,堅持為兒童提供最大的空間讓他們能夠自由探索,著重於過程中認識自我,學習欣賞自己。近年積極發展有關正向教育的教師培訓、家長教育、義工培訓及前線幼兒教育工作,在不同領域播下正向種子,希望所有人都能活出真實的自我,正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