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性是中國人非常關心的一個話題,既有高度頌揚,亦有恨鐵不成鋼。

1988年1月,第一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在巴黎召開,主題為「面向二十一世紀」。經過四天深刻的討論,與會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得出了十六個結論,其中之一為:「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這充分說明了儒家文化對世界發展的重要性。孔子強調人與人之間要「和而不同」,這種精神也可以應用到國家的層面。這也是政治學的科斯定理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應用。

本書為作者第一部中文著作,其英文版將由國際權威的學術出版社Routledge出版。英文版的題目為Culture,Institu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Economics of National Character。

范教授這本新書,着眼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各民族之間為了爭奪資源和發展空間的演變發展,從經濟學的基本點出發,旁徴博引,以機會和誘因為經,以成本和效益為緯,同時兼顧個人與群體的績效最大化的角度,得出漢文化追求一統的客觀論斷,讓讀者以全新的,大歷史的視角來理解漢人的國民性,從懦弱到陽剛的演變過程。

(關品方,香港大學工程學院名譽教授、香港大學浙江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擇自本書關品方序言)

作者簡介:
范承澤

國經濟學界卓越論文獎Sloan Fellowship。擅長以經濟學的方法研究社會問題,曾在國際知名經濟學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2014年出版英文專著《虛榮經濟學》,獲得經濟學核心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詳細書評和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