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期間有很多暴力和打鬥,小丸子、魚丸子不能外出上街,唯有在家裏玩電腦。
魚丸子:成日喺屋企好悶,我想去旺角行吓,聽吓啲叔叔嬸嬸唱歌跳舞。
小丸子:嗰度好危險㗎,不如作吓回文詩啦,例如:旺角街角街角旺。
魚丸子:嘩,你好有創意呀。
小丸子:你都得㗎,試吓用「磚頭」吖。
魚丸子:好呀,我將「石頭、剪刀、布」變成「磚頭、剪刀、布」,得唔得呀?
小丸子:你好叻呀。
小丸子、魚丸子從語言角度看旺角開槍事件,本文繼續依從這思路,分析事件中的語言及思維問題。
最緊要正字:譴責
旺角出事後,很多名人跑出來發譴責聲明,例如「葉劉淑儀強烈譴責旺角暴徒襲警,希望法庭重視這類案件,判刑要具阻嚇性。」[1] 其他名人針對人和事,但這位持史丹福大學學位的議員尤其特別,法庭未審前她自己先判,以及教導法庭如何判刑。幸好她還是家庭主婦,其言論不足以凌駕法庭。
站出來譴責他人的,多數是地位崇高,有頭有面的達官貴人,很少看見豬肉榮和菠菜蓮發聲明去譴責食材來貨昂貴,他們要麼忍要麼罵,卻未曾看見他們發表譴責聲明。既然政經地位崇高的人才會譴責,而且他們多數是離地的,所以,屬於離地的譴責行為,我們身為小市民,又何必理會它呢?從結構上來看,既然我們不用理會該譴責行為,那麼譴責的內容就更加微不足道了。
最緊要正字:暴亂
我無意討論暴動、暴亂、動亂、騷亂的定義有何不同,只需利用簡單的對比,便清楚瞭解暴動一詞的嚴重性,例如《文匯報》以「暴動」來作指稱:「旺角暴動案37名被告資料」。[2] 二十多年前的六四,開坦克、開槍、有死人,官方傳媒(如《大公報》)只定性為「六四風波」[3] ;所以,初一旺角那些人和事,總括起來最多是「旺角小風波」。中國人起名最着重名份高低,「六四風波」配「旺角暴動」成何體統;「六四風波」配「旺角小風波」才尊卑有序。總之,「旺角小風波」僅屬一街一角的個別事件,現在進入司法程序,各界人士不宜有不盡不實的猜測。
最緊要正字:魚蛋革命
如果嫌「旺角暴動」太暴力,我們還有「魚蛋革命」(Fishball Revolution),感覺較為正面。[4] 檯面是魚蛋問題,檯底是維護小食文化,但終極深層次的問題是「魚蛋」和「魚丸子」的矛盾。有矛盾,不用愁,運用我們的灰色智慧就可化解。上世紀80年代我的中學年代,男士有性需要但沒錢嫖妓,如何是好?解決這個矛盾得全賴當時社會有種「副業」叫「魚蛋妹」,當時學生妹要賺快錢就去「魚蛋檔」做「魚蛋妹」,為男士提供攬抱親嘴的服務,不涉及性交易,整個活動叫「唧(zit1)魚蛋」。所以,魚蛋,不單只是我們的文化,還是我們的身體。
最緊要思維:自相矛盾
年初一之前,旺角事件還沒發生,電視已播放行政長官的新年賀詞,賀詞中他提到我們要努力傳承中國文化;未幾,旺角發生騷亂,有開槍,有擲磚頭,有縱火,這些畫面令我思考中國文化有時會自相矛盾,到底是:君子動口不動手,還是有仇不報非君子?兩年前,眾君子已嘗試過動口不動手但效果不佳,今天似乎要來個有仇不報非君子吧。中國文化看似矛盾,其實是靈活多變。
初一政府打擊無牌小販打到上國際版,初二、三無牌小販同市民繼續吃喝玩樂,政府派了一百多位警察及食環署糾察巡邏,走來走去,樣子好像保護市民光顧小販。究竟政府想打擊無牌小販,還是維護小食文化?可見政府都舉棋不定,自相矛盾。除了旺角有衝突,新年期間良景邨也有小販與管理員衝突,但「警方指空地為私人地方,不介入良景衝突。」[5] 較完整的說法是:旺角的街道是公眾地方,警方可以介入;良景邨空地是私人地方,警方不介入。這些道理是警方真心的想法嗎?撲滅罪行原來是撲滅公眾地方的罪行。
亂,我們搞學術的從來都不怕,愈亂愈興奮,從亂中創造新秩序,我指的是研究材料而已;總之,最緊要正字,最緊要思維,千萬不要自亂陣腳。
文章於《明報》星期日生活「Ben Sir同你介紹返」專欄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