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出版社

  • 特價
    Out of Stock
    E059.jpg
    內容簡介: 韓方明博士繼2007年出版了第一本言論集《站着說話》後,今年再推出新書《不得不說》。新書匯集了韓博士於2007年至2009年間的一百四十多篇文章,包括刊載於國際媒體上的文章和出席不同會議講座時的重要講話。韓博士對現時中國與國際間的一些事情,有不得不說、不吐不快的心情。他通過文字,強調環保議題,呼籲大家保護西藏文化,希望民眾為促進漢族和少數民族融合出一分力,並替農工發聲,指出民間企業及國企的不妥之處兼提出建議等。 中國崛起的強勢在國際間受到重大注目,在這種新時勢下,國內外阿諛奉承者有,狂妄自大者有,被表面的美好蒙住了眼睛的也有,而我們需要的,正是這把直言無諱的聲音,警醒世人,儘管國勢日強,也需日省吾身,達至真正的強大、進步。 部分環保議題文章──  由牧場熄燈一小時談到新能源的使用  請關注天下大勢──全球變暖  制定能源戰略時應關注新能源  應對電子垃圾污染,發達國家更應多出力  中國如何擔當大國的責任 部分西藏論題文章──  讓西藏的氣候變化少一些人禍吧  談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 保護西藏文化的最好途徑是發展  邊疆維穩還是要有包容和大智慧 部分奧運相關文章──  把握奧運契機,推廣中華文化  奧運開幕如果沒有聲光電  奧運:「不亦樂乎」之外  奧運:散會之後呢? 部分農工權益文章──  政府應重視農民工回流現象  不是老闆養活了工人!  經濟危機不是漠視勞動者人權的理由  精英,不要挑戰平民社會的心理底線 部分民企國企相關文章──  企業不能搞創新欺詐  國企應建立一個學習型的好董事會  政府應從長計議向民企開放石油市場  國企董事要有「公職精神」  董事會是國企履行社會責任的關鍵 作者簡介: 韓方明 年43歲,河北尚義縣人氏,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現為旅居香港的投資銀行家。 他畢業於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並曾在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現任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研究員,西藏大學客座教授和中國東南亞研究會理事。自1995年起出任海內外多家上市公司、商業銀行及財務公司的董事。他也是中國青年國際創業計劃(YBC)全國辦公室的導師和資金管理委員會委員。 韓博士是一名涉獵廣泛的公共知識分子,他也是國際關係和東南亞區域問題研究專家,及公共政策評估專家。他的學術研究範圍還包括華僑華人問題,港澳問題和藏學研究等領域。
  • 特價
    Out of Stock
    BJ90.jpg

    味道上海

    $108.00 $86.40
    上海好吃!吃好上海! 歐陽應霽與多位上海好友嚴選一百二十個上海吃喝地標,與嘴饞為食的你一同從早到晚從粗到細從輕到重從新到舊由始至終,吃出上海歷史文化真材實料最最滋味! 書內並有十款上海家常菜的食譜,讀者心慕手追,可自行依法炮製,是為樂事。 「還是那一句,獨食易肥,吃到底的目的和意義,都在於分享。所以我由衷感謝身邊這些在上海認識的在上海生活的以及跟我一樣路過上海短暫勾留的新朋舊友,在手機屏幕一看到是我打來的電話,按通了一開口劈頭就問我要吃什麼?要去哪裡吃?要跟誰一起去吃?吃完之後又再去哪裡吃?他們她們的依賴、信任、支持、器重、義無反顧不離不棄,是因為我平日早午晚宵夜都在努力鑽研如何點菜如何讓大夥吃得健康平衡快樂盡興──以此為志業,旨在分享,讓敏感味蕾引領我們認識了解這個吃不完的大世界。同檯吃飯,集體修行,如果說我們在低頭吃喝中悟到一點什麼?該就是趁熱起筷,吃在當下。」 ——歐陽應霽 作者簡介: 歐陽應霽 香港出生,積極進取型閒散退休人士。專欄作家。以貪威識食練精學懶為下半生做人宗旨。 一覺醒來向天發誓,要把自己從來喜歡和嚮往的城市,一直熱愛尊重的食物,和始終惦念和牽掛的人,有組織有預謀地,一直吃下去。
  • 特價
    Out of Stock
    NULL
  • 特價
    Out of Stock
    SA187.jpg

    餐桌上的領袖

    $108.00 $86.40
    英文有一句諺語,叫「You are what you eat」,譯作中文的意思就是「人如其食」。 有時我們看看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喜歡吃些什麼,對於了解他們的性格、為人、作風,會有一些有趣的啟示。 例如,毛澤東嗜好吃辣,每餐飯都無辣不歡,就是小小幾顆辣椒,已經可以足夠讓他吃掉一大碗飯。他的名言是:「能吃辣的人革命性較強」。「辣」與「革命」一樣,都是洋溢着一種火熱澎湃的能量。嗜好吃辣的人,常常吃得面紅耳熱,那就像革命的熾熱激情。 如果毛澤東這個湖南人,無辣不歡,最愛吃紅燒肉這類農家菜,並反映了其包拗頸、愛搞對立和鬥爭的性格,那麼周恩來這位江蘇人,曾經放洋留學,性格隨和,最愛與人為善,他又喜愛吃些什麼?會否如江蘇人般嗜甜呢?告訴你,他最愛吃的是冰塘肘子,是不是與你對其觀感很匹配呢? 再看看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這樣一位從小在美國受教育,說得一口地道英語,生活作風十分洋化的貴婦,她又喜歡吃些什麼?原來她的飲食口味也十分吻合,每餐必吃的是青菜沙律,閒來也愛吃朱古力。 翻看本書,你會進一步發現,原來國父孫中山愛吃豆腐,蔣經國愛吃蛋炒飯,從中看到他們生活作風簡單,知慳識儉的性格。 除此之外,其實「You are what you eat」這句話也可以進一步引伸,把它稍稍改成「You are how you eat」:你的吃相如何,亦最能顯示你是什麼樣的人。 於是,當你在本書看到周恩來吃木瓜和吃狗肉的故事,就更能體會到其性格隨和,最愛與人為善的一面。 食物除了能夠反映當事人的性格、為人和作風之外,餐桌之上,還有更多更高深的政治學問。 吃不吃飯、與誰吃飯(又或者不與誰吃飯)、如何吃飯、在哪裏吃飯、吃些什麼東西和菜式、吃相如何……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從來都不是簡單填飽肚子的問題,那更涉及更多微妙和含蓄的政治信息。 本書將通過一道又一道的菜式,一個又一個餐桌上的趣聞迭事,把一位又一位曾經改寫歷史的領袖,一幕又一幕機鋒處處的政治,更加立體的呈現在讀者跟前。 《餐桌上的領袖》,是一道美食和政治之旅。 作者簡介: 蔡子強,香港時事評論員,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Senior Lecturer),前任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他專門研究香港的選舉、政黨及議會發展,並有於香港各大報章發表文章。
  • 特價
    Out of Stock
    WS99.jpg

    匆匆那年

    $108.00 $86.40
    80年代出生的張楠因大學畢業找不到好工作而留學澳洲,在那裏他認識了同樣留學的方茴。就在他被方茴的神秘感吸引時,卻聽說她竟然是同性戀。陰錯陽差,他與方茴住在了同一屋簷下,並且通過其他朋友知道方茴並不是真正的同性戀者,而是曾經深受傷害,有過一段難以忘懷的經歷。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張楠的房間裏,方茴給他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本書通過詼諧的文字,以方茴和陳尋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描述了80後的情感與生活歷程。方茴的回憶讓人彷彿再次回到了90年代尾的北京,在時間跨度長達10年的敘述中有美好的青春校園生活,有涉及青少年犯罪的探討警示,有建國五十年大慶、迎接新世紀、北京申奧成功的歷史事件,有大學時代的頹廢迷茫,有工作以後的艱難奮鬥,有婚姻生活的現狀等,以獨特的視角真實記錄了80後的成長軌迹和他們富有時代感的印記。 改編自此書的同名電影《匆匆那年》於2014年年底上映,創下億元票房紀錄。《匆匆那年》不只掀起讀者及觀眾「匆匆那年」的回憶,更牽動着讀者的心,與書中主角同哭同笑。 作者簡介: 王曉迪,筆名九夜茴,80後當代作家,《私》小說主編。2005年憑藉小說《花開半夏》(別名:《弟弟再愛我一次》)一舉成名。隨後出版《風不飄搖,雲不飄搖》、《匆匆那年》等作品,她的文風開創了青春文學的新方向,成為了80後作家中又一位領軍人物。 作品《花開半夏》、《匆匆那年》、《初戀愛》被改編為影視劇,並曾擔任電影版《匆匆那年》編劇。
  • 特價
    Out of Stock
    C184cover(layout)
    這是關於一個廠佬轉行、翻身成為零食大王的故事——他是香港的「阿信」——林偉駿。
    • 行規破壞王:抗衡「超市霸權」的英雄

    • 腳踏實地原則王:面對利誘打壓沒有絲毫動搖

    • 典型香港仔:勤奮、拼搏,懷着一腔熱血向前衝

    • 香港版「阿信」:與劇集一樣家傳戶曉,與主角一樣堅毅不屈

    • 揭開少年時代奮鬥生涯

    • 由工廠轉戰零售的發迹史

    • 暢談共產主義與管理哲學

    • 細訴營商秘笈與中伏經歷

    作者簡介︰ 林偉駿 

    林偉駿,一九五八年出生,今年五十八歲,上市公司CEC國際主席,香港聯交所上司公司編號759,旗下主要業務有兩個範疇,一個是主打本地零售的「759阿信屋」,另一業務則是主營電子線圈業務「高雅線圈」。

    楊傲晴  

    畢業於浸會大學傳理系,游走於記者及編輯崗位,傳媒行業苦海浮沉十數載。 不擅辭令,不懂交際,不識抬舉。鍾愛聆聽,熱愛觀察,酷愛文字。 本土香港人。說着跳脫優雅的廣東話,成長在多元堅毅的基層。 相信這樣的歷史,才有這樣的香港。是香港人不需要自眨身價。

    夢想晴空裏翱翔,也是有腳的雀仔。

  • 特價
    Out of Stock
    BX18.jpg
    《法華經的智慧》分為上中下三冊,本書為上冊。三冊均以「法華經的智慧——論二十一世紀宗教」為題。書中,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與三名年輕佛教研究學者以座談形式,從不同角度,深入淺出地探討被譽為佛教「經王」的《法華經》。 《法華經》分為八卷二十八品——本書收錄了《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授記品》、《化城喻品》、《五百弟子受記品》、《授學無學人記品》、《法師品》、《見寶塔品》,合共十一品。從《序品》(第一)至《安藥行品》(第十四)的前半部分,稱為迹門;由《從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的後半部分,稱為本門。本書着重論述《序品》和《方便品》。 作者簡介: 池田大作,1928年生於日本。現任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及國際創價學會會長;創辦民主音樂協會、東京富士美術館、東洋哲學研究所、創價幼稚園、小學、中學至大學等文化機構;已獲得來自世界340多所高等學府及學術機構頒授名譽學術稱號,包括北京大學、莫斯科大學、丹佛大學、香港大學等。池田先生積極推進世界和平,發表過不少關心世界的提議,包括向聯合國提出有關和平、裁軍、教育和環境等問題建議,於1983年獲頒《聯合國和平獎》。曾以《平民大使》身分訪問世界各國,與各國元首、文化界代表會面、交流及探討紓解人類面對的種種難題的方法。池田先生的著作包括《人間革命》、《新‧人間革命》、《眺望人類新紀元》(與湯因比對談集)等。
  • 特價
    Out of Stock
    BX15.jpg
    《法華經的智慧》分為上中下三冊,本書為上冊。三冊均以「法華經的智慧——論二十一世紀宗教」為題。書中,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與三名年輕佛教研究學者以座談形式,從不同角度,深入淺出地探討被譽為佛教「經王」的《法華經》。 《法華經》分為八卷二十八品——本書收錄了《提婆達多品》、《勸持品》、《安樂行品》、《從地涌出品》、《如來壽量品》,合共五品。從《序品》(第一)至《安藥行品》(第十四)的前半部分,稱為迹門;由《從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的後半部分,稱為本門。本書重點延續論述至迹門的最後一章《安樂行品》,從中探討「難即安樂」的積極人生觀,並進入本門的《從地涌出品》、《如來壽量品》。 作者簡介: 池田大作,1928年生於日本。現任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及國際創價學會會長;創辦民主音樂協會、東京富士美術館、東洋哲學研究所、創價幼稚園、小學、中學至大學等文化機構;已獲得來自世界340多所高等學府及學術機構頒授名譽學術稱號,包括北京大學、莫斯科大學、丹佛大學、香港大學等。池田先生積極推進世界和平,發表過不少關心世界的提議,包括向聯合國提出有關和平、裁軍、教育和環境等問題建議,於1983年獲頒《聯合國和平獎》。曾以《平民大使》身分訪問世界各國,與各國元首、文化界代表會面、交流及探討紓解人類面對的種種難題的方法。池田先生的著作包括《人間革命》、《新‧人間革命》、《眺望人類新紀元》(與湯因比對談集)等。
  • 特價
    Out of Stock
    BX16.jpg
    《法華經的智慧》分為上中下三冊,本書為上冊。三冊均以「法華經的智慧——論二十一世紀宗教」為題。書中,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與三名年輕佛教研究學者以座談形式,從不同角度,深入淺出地探討被譽為佛教「經王」的《法華經》。 《法華經》分為八卷二十八品。從《序品》(第一)至《安藥行品》(第十四)的前半部分,稱為迹門;由《從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的後半部分,稱為本門。本書收錄了《分別功德品》至《普賢菩薩勸發品》,重點明示生命的尊嚴,並論述「流通分」及生命真實的歡喜,是「法華經的智慧」系列的完結篇。 作者簡介: 池田大作,1928年生於日本。現任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及國際創價學會會長;創辦民主音樂協會、東京富士美術館、東洋哲學研究所、創價幼稚園、小學、中學至大學等文化機構;已獲得來自世界340多所高等學府及學術機構頒授名譽學術稱號,包括北京大學、莫斯科大學、丹佛大學、香港大學等。池田先生積極推進世界和平,發表過不少關心世界的提議,包括向聯合國提出有關和平、裁軍、教育和環境等問題建議,於1983年獲頒《聯合國和平獎》。曾以《平民大使》身分訪問世界各國,與各國元首、文化界代表會面、交流及探討紓解人類面對的種種難題的方法。池田先生的著作包括《人間革命》、《新‧人間革命》、《眺望人類新紀元》(與湯因比對談集)等。
  • 特價
    Out of Stock
    BH61.jpg

    解密百年香港

    $98.00 $78.40
    集體回憶。其實就是一個城市的歷史。從城市文化角度看,集體回憶是歷史再現的一種載體。 戰爭、罷工、暴動,香港人捱過了; 石油危機、黑色星期五、金融風暴,香港人捱過了; 木屋、籠屋、板間房、徙置區,香港人也捱過了; 制水、沙士、禽流感、負資產,香港人都一一捱過了; 自強不息,靈活走位,逆境求存……這種香港精神,正是香港永遠發展的提款機。 《解密百年香港》搜集和運用了詳盡的歷史資料,包括珍貴的歷史圖片、重要人物的專訪等,並通過香港史專家學者的探究分析,力求真實地再現香港開埠以來一百五十六年滄桑演變的獨特歷史,展現香港人在一次次政治、經濟、社會劇變動盪風雲中奮力圖存的精神風貌,揭示百年香港傳奇故事的隱密。
  • 特價
    Out of Stock
    BH65.jpg

    解密五百年澳門

    $98.00 $78.40
    內容簡介: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零點的鐘聲響起,在澳門上空飄揚了四百多年的葡萄牙國旗終於降下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徐徐升起,澳門正式回歸中國成為特別行政區。 世界級賭城的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澳門、土生葡人的澳門、南歐風情的澳門、吃喝玩樂的澳門、十年巨變的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澳門、和諧社會的澳門、後殖民時期轉型範式的澳門、洗滌中華屈辱的澳門…… 登高可以觀遠,尋底可以求真。 如果將澳門歷史,放到世界五百年與中國五百年縱橫交匯的座標上,將是一個全新的視野: 從澳門看人類的探索精神及世界史的里程碑; 從澳門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起始及必然趨勢; 從澳門看中國的盛衰歷史及對外開放的曲折歷程; 從澳門看東西方文明交流及宗教習俗共融並存的範例; 從澳門看香港殖民歷史、政治文化及經濟發展模式的異同; 從澳門看「一國兩制」實踐的成功與得失…… 二○○九年,澳門回歸中國十周年,亞洲電視新聞部資訊科拍攝製作了《澳門五百年》節目,並把大量珍貴資料及歷史圖片,轉化成《解密五百年澳門》一書,讓讀者從多個角度,重新審視澳門的過去、現在、將來。 澳門半島地勢最高的東望洋山,可以遠眺九洲洋,看到頻密穿梭港澳的飛翼船。相比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和貿易轉口港,澳門的面積和人口,只有香港的四十分之一和十四分之一,但卻是賭博合法化的天堂,人人都想到這裏碰碰運氣。究竟澳門這個彈丸之地,是怎樣走到今日這一步的呢?   原來,從十五世紀初開始,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小國葡萄牙,把發展的目光投向了浩瀚無際的海洋。葡萄牙人憑藉當時先進的航海技術和火銃,越過大西洋,繞過好望角,經東非、印度、馬六甲而來到東亞,一路探險、征服及掠奪,拉開了海上殖民擴張的序幕……在沒有任何協議的情形下,葡萄牙人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強大中國天朝土地上,在澳門築室建城自治長達三百多年……然後,繼英國人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之後,美國人和法國人又相繼在澳門迫使清政府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葡萄牙人也趁機發難,攫取了澳門的永久居住權。 新中國成立了三十年後,中國終於結束了長期封閉狀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紀元。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力日益強盛的同時,東西方對話與交流達到從未有過的廣度和深度,香港與澳門歷史遺留問題的順利解決,「一國兩制」的首創與實踐,再次引發人們對世界與中國近代五百年歷史
  • 特價
    Out of Stock
    BH67.jpg
    內容簡介: 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了兩輯的「香港歷史系列」節目,現把節目內容輯錄成書,重新編寫,增添更多資料,讓讀者從現存歷史地標中了解香港歷史,在穿梭今昔之間,重拾對歷史的記憶。此外,在翻閱本書之餘,還可到香港電台網站重溫電視節目,在文字與影像的互相配合下,增加對本地歷史的興趣。 對於你生長的這個城市,你的了解有多少? 新一代對香港回歸前的歷史的認識,大概只限於百多年前的小漁港、如何淪為殖民地、三年零八個月的痛苦日子(到底有多痛苦,你又清不清楚?)及工業的起飛與沒落。再深入些?考試又用不著,哪有人願意花工夫去研究?然而,清楚本土歷史,才不枉生為香港人! 本書將香港電台電視部的同名製作《香港歷史系列──穿梭今昔 重拾記憶》部分精彩內容結集成書,輔以珍貴的歷史圖片及現代相片作出陳述,帶領讀者穿梭今昔,了解香港百多年來的點點滴滴。內容分為五大範疇,包括西方文化的輸入、中外衝突引發的事件、華商的崛起、中國巨變下的香港和中國文化的傳播,當中論及十七個歷史課題,令人閱後思潮澎湃!〈淪陷前後〉提及港人、英軍及加拿大士兵的悲壯抗日事迹;〈反蓄婢運動〉使我們了解到舊社會的「妹仔」現象;〈華商與善行〉將令香港引以為傲的華人慈善事業歷史娓娓道來……精彩的歷史故事紛呈眼前,使人欲罷不能。 此為了解香港歷史必讀之作,不可錯過! 我們深信節目要增加接觸面,以跨媒體的方式播放,透過多種渠道去接觸大眾,是方法之一。本節目除電台、網頁等全面配合以外,電視節目內更嘗試利用電腦特技,糅合歷史地標及事件,務求為觀眾帶來新的視野、新的感受,使觀賞歷史的同時,穿梭時空,遊走於今昔之間,真正做到「穿梭今昔,重拾記憶」。 ── 廣播處長 黃華麒先生 除製作紀錄片外,港台更邀得資深傳媒工作者及對香港歷史文物素有研究的陳天權先生就每一集之專題撰寫文字介紹,結集成書以作配合。是書文筆暢達,內容翔實,正好與電子版互相補足,收牡丹綠葉之效,值得向大家推薦。 ── 節目顧問 丁新豹博士 二○ ○ 八年, 香港電台電視部利用先進的電腦特技, 以「重組式紀錄片」形式,重現了香港歷史面貌,這是從今天的「無」,回到從前的「有」,對歷史感淺薄的香港,貢獻極大。二○一○年,他們再接再厲,繼續追迹,完成另一輯《香港歷史系列》。歷史研究者深知這工作艱難,但為香港故事存真,他們都不辭勞苦做了。 ── 節目顧問 盧瑋鑾教授 本書條